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楊麗英
Yang, Li-Ying
論文名稱: 中軸空間意象在台灣高等教育校園內的營造:戰後大學校園範型的形塑
The Impact of Central Axial Disposition on Campus Planning among High Educational Institution after Postwar Taiwan:The Preliminary Research on Forming the Paradigm
指導教授: 黃蘭翔
Huang, Langsia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藝術史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Art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5
畢業學年度: 10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3
中文關鍵詞: 中軸線中國新古典空間模式現代主義美式布雜維吉尼亞大學空間範型
英文關鍵詞: central axial disposition, Neo-Chinese Classic Space Mode, modernism, American Beaux Art, Virgina University, paradigm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17下載:1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台大校園的「現代巴洛克」設計出自於日人對殖民地大學的想像,而東海大學的「現代中國」設計是現代主義設計者賦予在台大學的理想形象,兩座校園的原型皆涵納了多重的意義,但是它們於台灣深根時歷經整合,過程中卻逐漸顯現出「共相」,探索牽動這個共相的發展因素為何?即是本論文的意旨。
    何以戰後大學校園內軸線的發展會轉向中軸配置的空間模式,甚至還嫁接於隨黨國政權登台的「中國新古典空間模式」?這影響軸線配置規畫的意識是值得關注的,其中牽涉美式布雜、中國建築文藝復興等議題,它們在台灣發酵時皆與日人植入的現代教育空間產生交流,並進一步的轉化了五零年代現代主義機能型空間模式的思維。文中藉由戰後諸多大學校園成長的變動來觀察,發現校園內軸線的轉化將建築文化的雜揉情形表彰無遺,其中維吉尼亞大學空間範型的詮釋扮演極有效的角色,也將潛藏於意識形態的漢文化中軸思想顯示出來,同時也開啟了台灣的大學校園空間範型生產的機會

    The campus of “Modern Baroque” NTU established through the eyes of the colonial regime on what a university should be in colonized Taiwan; also, the campus of “Modern China” Tunghei University designed by modernist architect exhibiting an ideal image on what postwar Taiwan need. Though both prototypes of campuses embodied multiple meanings, when they rooted in Taiwan, they take the same path on their further developing. What triggered this consequence? This thesis intends to find out the answer.
    The tendency toward the space mode of Central Axial Disposition on campus planning after postwar Taiwan emerged. It transplanted from the idea of “Chinese Architecture Renaissance” which followed up KMT regime starting at Nanjing and mingled with the issue of “modern space producing” implanted by Japanese regime. Furthermore, during 1950, the space mode of functionalism had been introduced to the case of Tunghei campus but also transformed to fit the mode of Central Axial Disposition. Under this ideology of “Neo–Chinese Classic Space Mode” many campuses produced. Regarding on the performing of cultural hybrid in architectural convention, realize that the prototype of Jefferson’s academicals village has become an effective factor on interpreting campus planning among Taiwan. Campuses established after postwar Taiwan need further checked on its axial. As a result that the subconscious of Central Axial Disposition of Hans architectural convention revealed but also release the opportunities on forming the paradigm among Taiwanese university.

    目錄 摘要 ii Abstract iii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問題意識 1 第二節 前人研究的回顧 3 第三節 應用的資料與分析的方法 7 第四節 章節介紹 8 第貳章 大學之道,校園軸線演變的共相 11 第一節 東海大學文理大道軸線的轉化過程 11 1 創校原型「現代中國」的理想 11 2 兩個改變原始設計但未實踐的方案 14 3 走向強化中軸權威性的軸線 16 第二節 台灣大學與東海大學的校園軸線大道 21 1. 兩個不同的原型 21 2. 相同發展的路徑 25 第參章 二戰前後台灣的大學校園空間生產 29 第一節 二戰前,日治時期的建置與遺留 29 1. 日治遺留之高等教育校園概況 31 2. 綜合說明 45 3. 帝國大學的啟示 47 第二節 二戰後,國民黨執政初期的大學建制 51 1. 新設立大學校園概況 52 2. 綜合說明 70 3. 東海大學的啟示 72 第肆章 八零年代大學校園強化中軸線的共相 75 第一節 中字輩大學校園軸線概況 76 1. 國立中興大學之中興路 76 2. 國立中央大學之中大路 78 3. 國立中山大學之蓮海路 83 4. 國立中正大學之中正大道 85 第二節 共相的形成與蔓延 87 1. 中軸空間意象在台灣高等教育校園內的營造 87 2. 中軸線配置組合與其意義的轉變 89 3. 八零年後其他大學校園的映照 94 第伍章 結論 97 第一節 黨國政府開啟的空間規劃議題“中國新古典空間模式” 99 第二節 「中國新古典空間模式」與陳其寬中央大學井字形規劃 106 第三節 以維吉尼亞大學原型詮釋「中國新古典空間模式」 112 參考文獻資料 117

    參考文獻資料
    校史出版品
    《十年畫刊》,10年校史,台中:東海大學,1964。
    馮滬祥,《東海二十年》,20年校史,台中:東海大學,1976。
    東海大學校史編纂委員會,《東海大學校史》,25年校史,台中:東海大學,1980。
    古鴻廷,《東海三十年》,30年校史,台中:東海大學,1985。
    馮啟人,《成長的十年》,33年校史,台中:東海大學,1988。
    特刊編輯委員會,《東海風--四十週年特刊》,40年校史,台中:東海大學,1995。
    東海大學校史編輯委員會《五十年校史》,50年校史,台中:東海大學,2005。
    東海大學校園規劃工作小組《東海大學校園整建規劃報告》,台中:東海大學,1995。
    賴景義、陳奇峯編,《中大在台第一個十年 地物所 1962》,桃園:中央大學,2002。
    《中大五十年》,桃園:中央大學1995。
    七十周年特刊委員會,《中央大學七十年》,桃園:中央大學,1985。
    中大八十年校慶特刊編輯委員會,《中大八十年》,桃園:中央大學,1995。
    王怡婷、駱季青,《國立中央大學校史館 導覽手冊》,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校史館,1995。
    楊麗祝、鄭麗玲,《百年風華 台北科技大學校史》,台北:台北科技大學,2008。
    林富士編《興大實錄,國立中興大學九十年校史》,台中:中興大學2009。
    國立中興大學總務處編《檔案中的校園變遷》,台中:中興大學2006。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成功的道路 第一屆成功大學校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2002。
    褚晴暉《後甲原青春行「台灣總督府臺南高等工業學校」師生回憶錄》,台南:成功大學博物館,2013。
    王健文《成功的美麗與哀愁》,台南:成功大學博物館,2007。
    司仲敖編《傍昔創新,踵事增華¬¬–國立台北大學五十五年》,台北:國立台北大學2004。
    武麗君編《刺桐老樹的故事–國立台北護理專科學校學六十周年紀念專刊》,台北:國立台北護理專科學校2007。
    張清風,《國立台灣海洋大學五十周年校慶特刊》,台北:國立台灣海洋大學2003。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成立紀念特刊》,台北:國立台灣海洋大學1990。
    歐慶賢編,《海大校史論集 首卷》,台北:國立台灣海洋大學2012。
    林三賢編,《海大歲月 口述歷史 首卷》,台北:國立台灣海洋大學2011。
    淡江文理學院編,《淡江二十年》,台北:淡江文理學院1970。
    高柏園編,《淡江影像60》,台北:淡江大學2011。
    國立政治大學校史編印委員會,《國立政治大學校史史料彙編》,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校長室,1973。
    鹿意鹿《世紀春風 東吳建校百年紀念特刊》,台北:東吳大學2000。
    輔仁大學校史室《熠熠生輝再現輔仁 復校五十周年紀念特刊》新北市:輔仁大學校史室,2011。
    輔仁大學校史室《台北輔仁大學史料集(一)》,新北市:輔仁大學校史室,2011。
    習賢德編,《輔仁大學七十周年校慶紀念特刊》,新北市:輔仁大學出版社,2010。
    戴台馨、克思明,《堅持信念始終如一;天主教在輔大》,新北市:輔仁大學出版社,2011。
    《政大四十年》台北:政治大學1967。
    許明德,《相約清華》,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
    謝小芩,《圖像清華》,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
    吳泉源編,《話說清華》,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
    《水木飛羽話清華》,新竹:國立清華大學,2009。
    百年樹人–交大世紀之慶特刊編輯委員會,《百年樹人 交大世紀之慶特刊》,新竹:國立交通大學,2007。
    《創新躍昇中正大學的2000個旭日》,嘉義:國立中正大學2007。
    國立中正大學《話說從頭:國立中正大學創校廿十週年專輯系列之一》,嘉義:國立中正大學,2009。
    國立東華大學校史文物管理委員會,《東之皇華–國立東華大學創校十周年特刊》,花蓮:國立東華大學,2004。
    校園專書
    台灣大學校園規劃小組,《國立台灣大學校園規劃報告書》,2001。
    台灣大學校園規劃委員會工作小組,《台灣大學校園規畫》,1983。
    林礽乾,<台北高等學校時期〉《台灣師大百寶箱》。
    東海大學校園規劃工作小組,《東海大學校園整建規劃報告》,1995。
    倪晶瑋編,《中原人的一片天》,台北;田園城市2005。
    夏鑄九,《時空漫步 夏鑄九的台大校園》,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0。
    徐聖凱,《日治時期台灣高等學校與菁英養成》,台北:師範大學出版中心,2012。
    陳格理編,《建築之心─陳其寬與東海建築》,台北:田園城市,2003。
    黃友良,《大學校園規劃之過程與準則》,台北;正揚出版社1986。
    鄭麗玲,《台灣第一所工業學校》,台北:稻香,2012。
    電子資料
    中山大學數位檔案館http://gap.oga.nsysu.edu.tw/bin/home.php
    中原大學 認識中原http://ann.cycu.edu.tw/kcy/index.jsp
    中原建築50週年網站http://www.arch.cycu.edu.tw/50arch/index.html 
    內江街校園百年珍藏-校長室-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http://president.ntunhs.edu.tw/files/14-1015-9286,r566-1.php
    台北高等學校網站http://archives.lib.ntnu.edu.tw/Taihoku/home.jsp
    台灣史檔案資源系統http://tais.ith.sinica.edu.tw/sinicafrsFront/index.jsp
    交大發展館校史區交大校http://museum.lib.nctu.edu.tw/cht/history/history.htm
    東吳大學校史室http://www.scu.edu.tw/planning/Historyweb/new/
    東海大學虛擬校史館http://140.128.103.27/virthu/
    政大校史網http://archive.nccu.edu.tw/history.htm
    師範大學公共事務中心http://pr.ntnu.edu.tw/reception/index.php?parent_id=560
    國立中央大學數位校史館http://sec.ncu.edu.tw/ncudhis/
    國立台灣大學校史館記憶園地http://www.lib.ntu.edu.tw/gallery/03_memory.html
    國立海洋大學校史博物館http://history.ntou.edu.tw/site/
    國立清華大學數位校史http://archives.lib.nthu.edu.tw/history/about/3-01/3-01-07.htm
    國立臺北大學- 校史館https://www.ntpu.edu.tw/ntpuhistory/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校史館線上導覽http://www.archive.ntut.edu.tw/bin/home.php
    淡江大學秘書處淡江校史http://www.ac.tku.edu.tw/pub/super_pages.php?ID=pub1
    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原臺南高等工業學校校舍
    臺北高等學校網站http://archives.lib.ntnu.edu.tw/Taihoku/chronology.jsp
    輔仁大學校史室http://www.fuho.fju.edu.tw/index.php
    輔仁大學聖言會使命特色發展室網站http://svd.mission.fju.edu.tw/f3.htm
    線上瀏覽 - 檔案中的校園變遷archive.nchu.edu.tw/joomla/ebooks/archive/archive.html
    興湖紀事- 國立中興大學校史網站http://archive.nchu.edu.tw/joomla/
    靜宜大紀事http://www.lib.pu.edu.tw/archives/history.htm
    靜宜校史http://www.pu.edu.tw/chi/milestone.php
    專書
    王鎮華,《空間母語–中國建築的體驗與人文內涵》,台北:漢藝色研文化事業,1995。
    王鎮華,《書院教育與建築 台灣書院實例之研究》,台北:故鄉出版社,1986。
    田中淡著、黃蘭翔譯,《中國建築史之研究》,台北:南天出版社,2011。
    白幡洋三郎,李佛 南城譯 《近代都市公園史の研究》北京:新星出版社,2008。
    吳煥加,《論現代西方建築》,台北:田園城市,1998。
    李乾朗,《台灣近代建築:起源與早期之發展 1860~1945》,台北:雄獅圖書,1980。
    周愚文,《蔣中正與台灣教育文化發展》,台北:中正紀念堂,2014。
    林天佑編,《百年教育發展》,台北:國家教育研究院,2012。
    林炳炎,《保衛大台灣的美援》,台北:林炳炎 2004。
    張樞,《圖說建築》,台北:建築情報雜誌社,2002。
    陳芳明,《殖民地摩登─現代性與台灣史觀》,台北:麥田出版社,2011。
    陳國棟,《台灣營造業百年史》,台北:遠流出版社,2012。
    傅朝卿,《中國古典式樣新建築》,台北:南天書局,1993。
    傅朝卿,《日治時期台灣建築:1895~1945》,台北:大地地理,1996。
    傅朝卿,《台南市古蹟與歷史建築總覽.》,台南﹕台灣建築與文化資產出版社,2001。
    傅朝卿,《日治時期台灣建築》,台北:大地地理,1999。
    彭煥勝編,《台灣教育史》高雄:麗文文化事業,2009。
    曾一士編,《中山樓之美》台北:國立國父紀念館,1998。
    湯志民,《台灣的學校建築》,台北:五南圖書出版,2002。
    隈研吾,《自然的建築》,台北:博雅書屋,2010。
    黃蘭翔,《台灣建築史的研究》,台北:南天出版社,2013。
    漢寶德,《中國的建築與文化》,台北:聯經,2004。
    漢寶德,《建築 歷史 文化》,台北:暖暖書屋,2013。
    漢寶德,《建築母語傳統地域與鄉愁》,台北:天下遠見,2012。
    漢寶德,《建築的精神向度》,台北:境與象,1971。
    潘谷西,《中國建築史》,台北:六合出版社,1992。
    蔡石山,《海洋台灣 歷史上與東西洋的交接》,台北:聯經出版社,2012。
    蔡保田,《學校建築研究的發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1986。
    蔣竹山,《島嶼浮世繪:日治臺灣的大眾生活》,台北:蔚藍文化,2014。
    鄭惠美,《空間。造境 陳其寬》,台北:雄獅,2004。
    藤森照信著、黃俊銘譯,《日本現代建築》,台北:五南圖書出版,2008。
    文馨瑩,《經濟奇蹟的背後: 台灣美援經驗的政經分析 (1951-1965) 》,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0。
    Philpi Jodidioi &Janet Adams Strong著,李佳潔、鄭小東譯,《貝聿銘全集》台北:積木文化出版社,2012。
    Burke, Peter. Cultural Hybridity,Polity, 2009.
    Cathers, David. Gustav Stickley, London: Phaidon Press, 2003.
    Darwin, Charles. The origin of Species. London: Penguin, 1985.
    Edgar, Andrew and Sedgwick, Peter. Cultural Theory: The Key Concepts, New York:Routledge.
    Foster, Hal The Anti-Aesthetic: Essays on Postmodern Culture, United Kingdom: New Press, 2002
    Frampton, Kenneth. Modern Architecture: A Critical History, London: Thames & Hudson, 2007.
    Frank Whitford. Bauhaus, London: Thames and Hudson, 1986.
    Hauser, Arnold. The sociology of art,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2.
    Huddart, David. Homi K. Bhabha. New York: Routledge, 2007.
    Ihab,Hassan. The Postmodern Turn, Trans. Taipei:China Time,1993.
    Jeffrey W. Cody, Nancy S. Steinhardt and Tony Atkin. Chinese Architecture and the Beaux-Arts. US: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11.
    Murray, peter.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Italian Renaissance. London: Thames and Hudson, 1969.
    Pevesner, Nikolaus. The Sources of Modern Architecture and Design. London: Thames & Hudson, 1995.
    Watkin, David. A History of Western Architeccture, London: Laurence King Publishing, 2011.
    合集文章
    王曉玨,〈道德魅惑、殖民身分與現代性焦慮:1949年中國大分裂前後〉,廖炳惠、孫康宜、王德威編,《台灣及其脈絡》,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2。
    王鎮華,〈一條健康而未開展的路─談前期東海風格與陳其寬〉,《建築之心─陳其寬與東海建築》,台北:田園城市,2003。
    安嘉芳〈國立海洋大學的改制與組織變遷〉《海大校史論集 首卷》,基隆: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吳光庭,〈現代與傳統的融合─論六十年代的台灣近代建築〉,《建築之心─陳其寬與東海建築》,台北:田園城市,2003。
    徐明松,王俊雄,〈東海大學舊圖書館〉《台灣戰後第一代建築-粗曠與詩意》,台北:木馬文化,2008。
    Liao, Hsin-Tien. “The Beauty of the Untamed- exploration and Travel in Colonial Taiwanese Landscape Painting”, Refracted modernity: visual culture and identity in colonial Taiwan. US: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7.
    Clement Greenberg. “Convention and innovation”. Art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a Reader.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3
    期刊論文
    吳光庭 李盈芳,〈兩所紙上大學--W. Gropius的華東大學規劃與吉阪隆正、林慶豐的東海大學校園規劃〉,《文化資產保存、再利用與保存科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2009),頁153-161。
    吳鄭重,〈今日的校園參與明日的「城市-大學」: 創意規劃的辯證轉繹〉,《中華民國建築學會建築學報》vol.70,頁1-22。
    夏鑄九,〈校園重訪:反省台灣大學1980年代的校園規劃〉,《城市規劃》,第5期,總172期(2002),頁38-45。
    夏鑄九,袁興言,饒祐嘉,朱家豪,“樹人之地,百年之計——台清交三校的校園與校園規劃”,第五屆海峽兩岸大學的校園學術研討會,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主辦,12月20、21日。
    郭文亮,〈中國教會大學校園建築傳承與東海大學校園〉,《建築向度》,台中:東海大學建築研究中心,2009。
    郭文亮,〈側寫東海建築之一:1956年之前的東海大學校園規劃與設計〉,《建築師》,台北:建築師雜誌社。
    郭文亮,〈認知與機制:中西「建築」體系之比較〉。《建築學報》,2009。
    傅朝卿,〈國立成功大學光復校區的歷史建構-從軍事到高等教育之空間演進〉,「成功的道路-第一屆成功大學校史學術研討會」,2001。
    黃蘭翔,〈戰前日本帝國大學之籌組與校園空間的「巴洛克」化:從東京帝國大學到臺北帝國大學〉,《民俗曲藝》,182期(2013),頁221-301。
    蔣雅君,〈民族形式與紀念性-台灣現代主義建築之“地域性”表述〉,《城市與設計學報》No.19,2008。
    蔣雅君,〈「中國正統」的建構與解離–故宮博物院之空間表徵研究〉,《建築與城鄉學報》,2015。
    蔣雅君,〈中山陵之文化表徵與倫理建築思路〉,會議論文,「亞洲藝術文化的多元核心與交作網絡」整合型計畫「藝術與國家」主題研究工作坊,2015。
    蔣雅君,〈精神東方與物質西方交軌的現代地景演繹–中山陵之倫理政治實踐及意象化意識形態意涵探討〉,《城市與設計學報》,2015。
    論文
    石國宏《戰後台灣建築競圖中「建築樣式」與「文化表徵」關係之研究-以公共建築為例》台中:東海大學,碩士論文,2000。
    周白合,《中原大學建築系館的興建歷程及其空間型態之研究》,中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2013。
    洪文慶,《陳其寬繪畫中的建築空間美學》,東海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 2007。
    袁興言,《大學校園設計—以東海力行路地區為例》,東海大學建築系碩士論文,2000。
    張淑菱,,《大學校園邊緣空間轉化之研究-以舟山路廢巷前後台灣大學校園規劃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園藝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莊惠名,《台灣高等教育建築發展之研究18951-1993》,台南: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論文,1995。
    陳凱紹,《台灣建築的現代語言》,台南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論文,1993。
    陳瑋鈞,《隱藏在現代性下的鄉愁-陳其寬繪畫作品研究》,2005。
    黃明彥,《大學校園軸線規劃之研究:以台灣地區為例》,東海大學建築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鄭禎樺,《東海大學校園景觀空間變遷》,東海大學景觀學系研究所碩士班論文,1989。
    蕭百興,《依賴的現代性 —— 台灣建築學院設計之論述形構(1940中 ~ 1960末)》, 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所建築與城鄉組博士論文,1998。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