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明道
Li, Ming-Tao
論文名稱: 從林成祖到林本源:清代板橋的族群關係
指導教授: 林玉茹
Lin, Yu-Ju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臺灣史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Taiwan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8
畢業學年度: 10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0
中文關鍵詞: 林成祖林本源板橋漳泉械鬥族群關係
英文關鍵詞: Lin Chengzu, Lin Benyuan, Banqiao, Zhangzhou Quanzhou Fighting, Ethnic relationship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THE.NTNU.GTH.008.2018.A04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48下載:5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清代稱為枋橋的板橋,在台灣拓墾過程中是屬於相對比較晚開發的地區,但卻保留著許多豐富而且完整的史蹟,這些史蹟的背後,都有著漳、泉、客、平埔各族群在拓墾過程裡競爭與合作的歷史意義。本研究從這些宮廟、學社、水圳的史蹟中有著以下的發現:
    一、板橋地區之所以成為漳州人的勢力範圍,乃在於擺接平原開發不易,漳州人林成祖取得擺接社的合作,以其豐富的開圳經驗,成功開闢了貫穿擺接平原全境的大安圳,而大安圳的歷史意義,在於促成擺接平原的水田化,並且吸引同鄉的更多漳州人前來開墾耕作,漸而成為漳州人勢力之地。
    二、板橋地區的兩大平埔族群,武朥灣社與擺接社,雖然土地逐漸落入漢人手中,但為了族群生活,而努力的從事農耕與漢文化的學習,固然其族群生命得以延續下去,卻仍不免遭被漢化的命運,現今只有在社區的地方宮廟尚存些許番社訊息。
    三、林成祖家族於林爽文事件後,發展逐漸受挫,重商性格的林本源家族以取得大安圳水權為契機入主板橋,兩大家族勢力之交替,也代表著板橋地區由商人集團勢力取代原有的農墾集團勢力。另一方面,林本源家族第二代的強勢風格,將板橋地區帶入了漳泉械鬥的風險之中,但從另一角度而言,卻也成功的抵禦泉州人的入侵。
    四、無論是林成祖家族或是林本源家族,皆利用宗教組織確立自己的地方領導地位,更特別的是林本源家族運用宗教組織瓦解舊勢力,以宗教信仰在漳州人內部促成團結,融合客屬族群,向泉州人宿敵尋求和解,可謂運作到極致。
    本研究題目定為「從林成祖到林本源:清代板橋的族群關係」,是因為板橋地區的發展先後受到了上述兩大強勢家族的影響,並主導了板橋對外的族群關係。前者主導了原漢關係,後者則與漢人族群內部:漳、泉、客的械鬥與和解息息相關,因此本研究討論兩大家族在板橋勢力的沒落與崛起,也代表著板橋漳州人對其他族群關係所呈現的變化。

    Banqiao is known for its rich and complete archives which represent compete and engage fact among four ethnic groups during that time: Zhang Zhou, Quan Zhou, Hakka and Plains aborigine. Based on the archives from temples, societies and cannels, the research shows:
    First, the reason why Banqiao is dominated by Zhang Zhou is because Lin Chengzu gained the support by Peijtsil to dig the Da`anzhen. Therefore, more and more Zhang Zhou people came to Banqiao for their living. Second, Peijtsil and Pinorowan, two big Plains aborigines in Banqiao, were eventually Chinese localized. And almost nothing left except in local temples. Third, then Lin Chengzu family was replaced by Lin Benyuan family, showing the development of Banqiao was transfer from agriculture to business. Forth, regardless of Lin Chengzu family or Lin Benyuan family, they all made sure their leading roles by using religious groups.
    The reason why this research pays attention to Lin Chengzu family and Lin Benyuan family is because Banqiao area was deeply influenced by these two families.

    圖目錄 2 表目錄 4 第一章 緒論 5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5 第二節 研究回顧 7 第三節 研究方法 9 第二章 從番社到漢庄 12 第一節 清廷的族群政策與成效 12 第二節 板橋平埔族的社域與勢力 17 第三節 平埔族族群的危機與因應 25 第四節 擺接平原的新主人 36 第三章 板橋漳州豪族的興替 43 第一節 漳州人匯聚的擺接平原 43 第二節 漳州豪族的崛起 49 第三節 林成祖家族的潮落 55 第四節 板橋漳州族群內的勢力競爭 57 第四章 從衝突走向和解 62 第一節 日趨緊張的族群關係 62 第二節 板橋漳泉械鬥的展開 69 第三節 宗教、興學與漳泉械鬥的緩和 74 第四節 林本源家族主導下板橋漳泉間的族群關係 82 第五節 板橋客屬族群的存在及其意義 85 第五章 結論 92 參考書目 95

    一、史料
    三重市公所編1996《三重市志》,臺北縣三重市:臺北縣三重市公所。
    伊能嘉矩1996《平埔族調查旅行》,楊南郡譯註,臺北市:遠流。
    安倍明義1998《臺灣地名研究》,臺北市:武陵。
    周鍾瑄編2005《諸羅縣志》,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編輯,臺北市:文建會。
    板橋接雲寺管理委員會編2007《板橋接雲寺建築藝術與歷史》,臺北縣板橋市:板橋接雲寺管委會。
    林秀俊文教基金會2013《我祖-林成祖》,新北市:林秀俊文教基金會。
    林品桐譯編2001《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教育史料彙編與研究》,台中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范木沼編1997《新埔鎮誌》,新竹縣新埔鎮,新埔鎮公所。
    郁永河1999《裨海紀遊》,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重耀建築師事務所1989《板橋大觀義學整修研究報告》,臺北縣板橋市:臺北縣政府。
    馬偕2015《北臺灣宣教報告-馬偕在北臺灣之紀事 1868〜1878》,陳冠洲、Louise Gamble總編,台北,明耀出版。
    高賢治編著2002《大臺北古契字集》,臺北市: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2003《大臺北古契字二集》,臺北市:北市文獻委員會。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裝訂1991《臺灣公私藏古文書影本》,臺北市 :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張嗣昌、尹士俍2005《巡臺錄、臺灣志略》,香港:香港人民出版社。
    盛清沂編1960《臺北縣志卷六氏族志》,臺北縣板橋市:臺北縣文獻委員會。
    1988《板橋市志》,臺北縣板橋市:臺北縣板橋市公所。
    陳培桂編1963《淡水廳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72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黃叔璥1975《臺灣使槎錄等九篇》,臺中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臺北州海山郡板橋街役場編1933《板橋街誌》(昭和8年版),臺北市:板橋街役場。
    鄭用錫編2006《淡水廳志稿》,臺灣史料集成.清代台灣方志彙刊;第23冊,臺北市:文建會。
    庚戌重修碑,三重先嗇宮,道光30年(1850)設置。
    武朥、雷瀧祭祀牌位,板橋承德宮,年代不詳。
    福德祠碑,板橋湳仔庒福興宮,乾隆45年(1780)設置。
    天上聖母金浦會祭祀牌位,板橋慈惠宮,年代不詳。
    板橋城城牆遺跡,板橋西門街林園停車場,咸豐5年(1855)建置。
    十三庒楹聯,板橋接雲寺,咸豐7年(1857)設置。
    大觀義學碑記,板橋大觀書社,同治12年(1873)設置。
    重修慈祐宮碑記,新莊慈祐宮,同治13年(1874)設置。
    簡氏奉捐龍柱字樣,板橋慈惠宮,同治12年(1873)設置。
    大觀書社捐獻碑,板橋大觀書社,同治12年(1873)設置。
    二、專書
    尹章義1989《臺灣開發史研究》,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王世慶1994《清代臺灣社會經濟》,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6《淡水河流域河港水運史》,臺北市:中研院社科所。
    王國璠1985《板橋林本源家傳》,臺北市:林本源祭祀公業。
    伊能嘉矩1985《臺灣文化志》下,江慶林等譯,臺中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卓克華2004《從古蹟發現歷史-卷之一:家族與人物》,臺北市:蘭臺出版社。
    林正慧2015《臺灣客家的形塑歷程---清代至戰後的追索》,臺北市:臺大出版中心。
    林玉茹1996《清代台灣港口的空間結構》,台北縣中和市:知書房。
    2009《麻豆港街的歷史、族群與家族》,台南縣新營市:台南縣政府。
    林玉茹、詹素娟、陳志豪主編2015《紫線番界:臺灣田園分別墾禁圖說解讀》,臺北市:中研院台史所。
    林偉盛1993《羅漢腳:清代臺灣社會與分類械鬥》,臺北市:自立晚報。
    林滿紅1997《茶、糖、樟腦業與臺灣之社會經濟變遷》,臺北市:聯經。
    邵式柏(JohnR.Shepherd)2016《臺灣邊疆的治理與政治經濟(1600-1800)》,林偉盛等譯,臺北市:臺大出版中心。
    施添福1999《清代在臺漢人的祖籍分布和原鄉生活方式》,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柯志明2001《番頭家:清代臺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臺北市: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專書。
    許雪姬2000《板橋林家-林平侯父子傳》,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陳宗仁2008《從草地到街市-十八世紀新庄街的研究》,臺北縣:稻鄉。
    詹素娟, 張素玢2001《臺灣原住民史.平埔族史篇(北)北臺灣平埔族史》,南投市:省文獻會。
    廖倫光2011《新北市板橋土城的客家人》,新北市:新北市客家事務局。
    戴炎輝1979《清代台灣之鄉治》,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三、期刊論文
    尹章義1985 〈閩粵移民的協和與對立:以客屬潮州人開發臺北以及新莊三山國王廟的興衰史為中心所作的研究〉,《臺北文獻直字》,74。
    2010 〈天地會在林爽文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以臺北土城大墓公的起源所做的探索〉,《臺北文獻》,174。
    王世慶1974 〈林本源之租館和武備與乙未抗日〉,《臺灣文獻》,38:04。
    王世慶、史威廉1974 〈林維源先生事蹟〉,《臺灣風物》,24:04。
    吳佳芸2007 〈清代臺灣武質家族的社會流動--以黃龍安家族為例〉,《臺北文獻直字》,159。
    卓克華1996 〈板橋林家三遷暨舊三落大厝之研究〉,《臺北文獻直字》,118。
    林文凱2007〈清代地方訴訟空間之內於外:臺灣淡新地區漢墾莊抗租控案的分析〉,《臺灣史研究》,14:1。
    林玉茹1994〈清初與中葉臺灣港口系統的演變:擴張期與穩定期(1683-1860)〉,《臺灣文獻》,45:03。
    2010〈從屬與分立:十九世紀中葉臺灣港口城市的雙重貿易機制〉,《臺灣史研究》, 17:2。
    林偉盛2002〈清代淡水廳的分類械鬥〉,《臺灣風物》,52:02。
    張菼1974〈清代臺灣分類械鬥頻繁之主因〉,《臺灣風物》,24:04。
    莊明月2013〈徐姓宗族大觀〉,《臺灣源流》,62:63。
    莊國土2000〈海貿於與移民互動:十七-十八世紀閩南人移民臺灣原因--兼論漳泉籍移民差異〉,《臺灣文獻》,51:02。
    許雪姬1980〈林本源及其花園之研究〉,《高雄文獻》,03:04。
    許毓良2000〈清代臺灣社會中武力問題之初探1684-1840--以擺接地區為例〉,《北臺灣鄉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許達然1996〈械鬥和清朝台灣社會〉,《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3期。
    陳世榮1999〈近年來國內學者對「械鬥」問題之研究--兼論清代桃園地區械鬥與區域發展之關係〉,《史匯》,3。
    陳秋坤1994〈清代中葉的台灣農村經濟危機與業佃糾紛---以岸裡社潘姓業主的田業經營為中心,1760-1850〉,《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會刊:人文及社會科學》,4:2。
    陳香杏2004〈清代臺灣的番屯制度〉,《臺灣文獻直字》,148期。
    陳麗華2011〈談泛臺灣客家認同---1860-1980年代臺灣「客家」族群的塑造〉,《臺大歷史學報》,48。
    黃克武1978〈清時板橋的開發與寺廟〉,《臺北文獻直字》,45/46。
    黃秀政1976〈清代臺灣分類械鬥事件之檢討〉,《臺灣文獻》,27:04:78-86。
    1979〈清代台灣的分類械鬥事件〉,《文史學報》,9:117-153。
    黃師樵1953〈關於黃龍安〉,《臺北文物》,02:02。
    黃富三1995〈板橋林本源家與清代北台山區的發展〉,《臺灣史研究》,2:1。
    溫振華1997〈清代擺接平原一帶的族群關係〉,《臺北縣立文化中心季刊》,52。
    2000〈清代武朥灣社社史〉,《台灣史蹟》,36。
    2005〈清代台灣淡北地區的拓墾〉,《台灣風物》,55:3。
    詹素娟1998〈Sanasai 傳說圈的族群歷史圖像〉,收於劉益昌、潘英海主編,《平埔族群的區域研究論文集》,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2005〈臺灣平埔族的身分認定與變遷1895-1960)-以戶口制度與國勢調查的「種族」分類為中心〉,《臺灣史研究》,12:2。
    2006〈「熟番」身世--臺灣歷史上的原住民〉,《臺北文獻直字》,158期。
    廖景淵2009〈板橋林家與客家的歷史情緣〉,《客家》,223期。
    樊信源1974〈清代臺灣民間械鬥歷史之研究〉,《臺灣文獻》,25:04。
    蔡采秀2004〈以順稱義:論客家族群在清代臺灣成為義民的歷史過程〉,《臺灣史研究》,11:01。
    鄭螢憶2017〈仰沾聖化、願附編氓?康雍朝「生番」歸化與番人分類體制的形構〉,《臺灣史研究》,24:2。
    四、學位論文
    溫振華1978〈清代台北盆地經濟社會的演變〉,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詹素娟1986〈清代台灣平埔族與漢人關係之研究〉,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永昌2015〈隱身現代社會的平埔族親以板橋地區為例〉,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尹君2017〈馬偕在北臺灣傳教空間的拓展〉,臺北:國立台北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博士論文。
    五、網路資料庫
    中研院臺灣史檔案資源系統
    網址:http://tais.ith.siica.edu.tw/sinicafrsFront/index.jsp
    台灣歷史數位圖書館(THDL)
    網址:http://thdl.ntu.edu.tw/
    國家圖書館台灣記憶資料庫
    網址:http:// memory.ncl.edu.tw/tm_cgi/
    國立台灣圖書館數位典藏查詢系統
    網址:http:// https://www.ntl.edu.tw/mp.asp
    新北市客家淵源館
    網址:http:// www.hakka-portal.ntpc.gov.tw/files/
    板橋慈惠宮
    網址:http://www.cihuimazu.org.tw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