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簡明朗
論文名稱: 「藝術裡的對話」─傳統與現代的交匯
指導教授: 孫家勤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04
畢業學年度: 9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6
中文關鍵詞: 對話傳統與現代高達美伽德默爾水墨創作哲學詮釋學
英文關鍵詞: Gadamer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09下載:4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國水墨畫在經過近一世紀的變革後,似乎仍在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的融合中打轉,到底什麼樣的創作品才算是合乎當代的?而什麼才是創新的藝術?是由別人來肯定創作者,還是創作者自由心證?有些人在技法上下功夫,以所謂的自動技法來表現水墨畫,認為這樣就算創新;也有人是以分割畫面、拼貼等方式,改變構圖形式和媒材來表現他所謂的創新。但筆者認為這些都不是癥結所在,現代人活在當下,其實他的創作品就是創新的現代藝術了,因此技法和形式不是問題,當然也沒有時代性的問題。因為藝術的價值是永恒的,所以只要能夠感動觀者並發人深省的藝術品,又何必在乎時代性的問題。筆者認為,自我「對話」、發現自我,然後忠實地呈現自我,才是藝術創作者應走的道路。
    因此筆者試著從伽達默爾(Hans-Georg Gadamer,1900-2002)的「對話」為理論基礎出發,來探討創作者、創作品及觀賞者三者之間的「對話」關係。其中最重要的部份是「詮釋學循環」和「對話」二大部份,透過詮釋學循環的理論,使我們了解傳統是如何與現代融合,而對話則是表現及發現藝術品價值的重要過程。最後,筆者得到以下的結論:
    一、 藝術品的價值在於是否能開啟觀者的心靈而與之對話,把藝術品隱藏的「真理」傳達給觀者。這個「真理」是扣人心弦但卻是因人而異的。
    二、 創作者透過對話才能達到胸有成竹的境界,也只有這樣才能創作出真誠的作品;只有真誠的作品才會是含有「真理」的作品。
    三、 一個時代人,透過自我對話把思想忠實地表達於作品中,時代性自然孕育其中,因此沒有時代性的問題。
    四、 形式和技巧只是為了服務創作者的繪畫思想而已,因此只要能夠適切地表達作者心中的意象,又何必鍾情於傳統技法或現代技法。
    五、 藝術創作者要時常自我對話,才能在思想上引領技巧,技巧有極限,但思想是沒有的,雋永的作品在於其內涵而非外在的形式和技巧。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3 第三節 名詞釋義…………………………………………… 5 第二章 哲學詮釋學………………………………………… 8 第一節 藝術經驗與詮釋學理解…………………………… 8 第二節 詮釋學循環…………………………………………14 第三節 詮釋學經驗中的「我-你」關係…………………21 第三章 藝術與對話理論……………………………………27 第一節 對話與藝術創作……………………………………28 第二節 藝術欣賞與對話……………………………………34 第三節 「對話理論」的反思………………………………41 第四章 傳統與現代…………………………………………47 第一節 對於傳統的省思……………………………………47 第二節 關於時代性的問題…………………………………53 第三節 傳統和現代的對話與融合…………………………58 第五章 「對話理論」創作理念的實踐……………………63 第一節 內容與形式…………………………………………63 第二節 作品解析……………………………………………67 第六章 結論…………………………………………………92 參考書目 ………………………………………………………95

    1.賈克.瑪奎(Jacques Maquet)。《美感經驗》(The Aesthetic Experience)。武珊珊、王慧姬等譯。台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2.洪漢鼎。《詮釋學史》。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3.曹俊峰。《康德美學導論》。臺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民國92年。
    4.《巨匠美術週刋.王翬》。第192期。台北:錦繡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5.何衛平。《高達瑪》。臺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
    6.柯朝欽責任編輯。《詮釋學經典文選》。上、下卷。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7.《藝術大師世紀畫廊.梵谷》。第2冊。台北:閣林國際圖書有限公司,2001年。
    8.吳冠中。<筆墨等于零>。《關於筆墨的爭論》。盧輔聖主編。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1年。
    9.余秋雨。《藝術創造工程》。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90年。
    10.黃美綾。〈高達美的藝術哲學——藝術的真理經驗〉。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0年。
    11.洪惠鎮。《中西美術比較十書 中西繪畫比較》。河北省:河北美術出版社,2000年。
    12.李諍編。《林風眠畫論》。河南省: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
    13.潘德榮。《詮釋學導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民國88年。
    14.潘公凱編。《潘天壽談藝錄》。台北:中華文物學會,1997年。
    15.貢布里希(E.H.Gombrich)。《藝術的故事》(The Story of Art)。雨云譯。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7年。
    16.滕守堯。《對話理論》。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17.《西洋美術辭典》。第三版。臺北:藝術圖書公司,1997年。
    18.《中國美術辭典》。第三版。臺北:藝術圖書公司,1997年。
    19.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國86年。
    20.王伯敏。《中國繪畫通史》。上冊。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6年。
    21.《巨匠美術週刋.康丁斯基》。第34期。台北:錦繡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22.《巨匠美術週刋.八大山人》。第200期。台北:錦繡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23.何恭上。《隋唐五代繪畫》。台北:藝術圖畫公司。1995年。
    24.阮璞。《中國畫史論辨》。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1993年。
    25.高達瑪。《真理與方法》。上卷。洪漢鼎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92年。
    26.王慶生。《繪畫-東西方文化的衝撞》。台北:淑馨出版社,民國81年。
    27.韓林德。《石濤與畫語錄研究》。江蘇省:江蘇美術出版社,1989年。
    28.《簡明大英百科全書中文版》。第6冊。臺北:台灣中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民國77年。
    29.朱光潛編譯。《柏拉圖文藝對話集》。台北市:蒲公英出版社,民國75年。
    30.劉文潭。《現代美學》。第十版。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5年。
    31.康丁斯基(Kandinsky)。《藝術的精神性》(Uber das Geistige in der Kunst)。吳瑪悧譯。臺北:藝術家出版社,1985年。
    32.李可染。《李可染畫論》。台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民國74年。
    33.祝嘉。《畫學論集》。台北:華正書局,民國74年。
    34.《中文大辭典》。第三冊。第七版。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民國74年。
    35.俞劍方。《中國繪畫史》。上卷。第九版。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
    36.俞崑編。《中國畫論類編》。上冊。台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民國73年。
    37.王秀雄。《美術心理學》。臺北:設計家文化出版事業,民國73年。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