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施玫芳 |
---|---|
論文名稱: |
戰後埔鹽鄉農業土地經營方式的變遷 |
指導教授: | 陳國川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地理學系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
論文出版年: | 2007 |
畢業學年度: | 9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95 |
中文關鍵詞: | 農業發展 、農業經營 、農民的社會網絡關係 、埔鹽鄉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88 下載:62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碩士論文摘要
研究所別:地理系教學碩士班
論文名稱:戰後埔鹽鄉農業土地經營方式的變遷
指導教授:陳國川
研究生:施玫芳
論文內容:(共一冊,文約七萬餘字,共分六章十四節,並以一千餘字扼要說明)
摘要
本研究以農業人口比例極高的彰化縣埔鹽鄉為個案,探討戰後埔鹽鄉農業土地經營方式的變遷,以民國40~50年代戰後初期、60~70年代工業化時期、80年代至今現代化時期三個時間軸,首先從農業發展背景來認識台灣農業發展環境,再從個案研究來瞭解埔鹽鄉農業經營內容、特色與型態,以及農業經營過程中人與地的關係,並從農民的社會網絡關係來探討人與人、地與地的關係。
民國40~50年代戰後初期,在「以農業培養工業」的目標之下,政府實施了一連串的糧食政策與農地改革。在肥料換穀與田賦徵實等糧食政策的影響下,稻米成為農業生產的重心,因此稻作的生長週期成為決定農民生活方式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土地改革的推行促使農地所有權重新分配,自耕農增加、農業生產環境改善,因而調動生產的積極性。然而,稻米為肥料換穀的主要對象,在稻米不足以供應生活所需之下,甘藷為農家主食,冬季裡作所栽培的豌豆成為農家主要的收入來源。
民國60~70年代工業化時期,台灣創造「經濟奇蹟」,經濟結構轉向以工業生產為主,此時期農業剩餘被移轉到工業部門,造成台灣農業出現農民兼業化、農地轉用嚴重、農家與非農家所得差距大、勞動力老化等問題。因此政府以「農工均衡發展」為目標,希望藉由農業政策的推行,來改善農業生產環境,進行對農業活動的一種補償性行為。然而,工業化時期農業勞動人口流失,農業生產逐漸機械化,稻作生產過程因而簡化。但受到民眾消費能力增加的影響,農民為符合市場的需求,所選種的園藝作物十分多樣且彈性,故其種植面積有逐年增加的趨勢。
民國80年代至今現代化時期,受到都市化與全球化的影響,農業部門中的人力、土地與資源加速流失,農業生產剩餘轉移至服務業部門,農業生產活動面臨轉型的問題,於是政府積極推動農業轉型,以求農業之永續發展。由於生產成本提高,農民在省時、省工的考量下,大多將第二期稻作的整地、插秧步驟省略,稻作栽培方式更加粗放。園藝作物的栽培內容也轉向經濟與技術層次較高的作物,同時也出現專業栽培蔬果及有機農業的栽培方式,以求取更高的生產利潤。
在上述農業經營方式的轉變之下,埔鹽鄉農民的社會網絡關係亦出現變化:
1.人與地的關係
戰後初期,農民由佃農轉為自耕農,更加努力地投入農業生產活動中,以期改善農家生活,同時「有土斯有財」的觀念深植農家家庭中,農民與土地的關係密切。工業化後,農業不再是農民唯一的謀生管道,農業成為農家的副業,同時機械化生產後,農民於土地的情感較為薄弱。現代農業收入偏低,在無利可圖之下,農民務農意願低落,也多不願子女繼續從事農業活動,同時稻作生產粗放後,人地關係愈加疏離,土地變成一種可以買賣的商品。然而,新式農業出現,農民用最自然的耕作方式,改變掠奪土地資源的習慣,企圖尋找人與地的平衡關係。
2.人與人的關係
早期農事活動大多依賴人力、畜力,當自家勞動力不足時,則必須依賴放伴、換工的方式解決,互助情形普遍,因此農家與農家關係緊密。工業化影響,農業勞動人口流失,促進農業機械化,勞動力交換情形較少,多僱請臨時工以解決勞力不足的問題,農村社會裡的人際關係多建築在以工資交換勞力的結構上。現代農業生產活動中僱工情形減少,但透過生產資訊、知識的傳遞,新式農業生產活動所建構出的人與人的關係係已超越了舊有的範圍,許多公有部門、學術部門成為農民知識獲得的來源。
3.地與地的關係
早期農產品產銷範圍小而單純,故農民的生活與生產空間範圍不大,多在農舍與田地之間往返,至於農產品的銷售也都僅限於鄉內。工業化後農業生產專業分工,農業生產資材的取得,擴大了農民生產空間,加上作物栽培趨向多樣化,銷售市場各有不同,銷售空間更擴及鄰近鄉鎮。現代化農業分工更加精細,稻作生產與銷售空間完全只剩農藥、肥料或其他農具的購買,其活動空間不大。然而,受到經營型態不同的影響,現代農業生產以市場取向為主,市場價格決定產銷空間的分布,因此地與地關係幾乎擴展至全台灣。
參考文獻
一、 中文書目
(一) 專書
李鴻毅
1996 《土地政策論》,臺北市 : 中國地政研究所。
吳田泉
1993 《農業發展史》,臺北市 : 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
周璽
1969 《彰化縣志》,台北:台灣銀行
施見德等
2003 《埔鹽鄉文史專輯---再現往日風華》,彰化縣埔鹽鄉:埔鹽鄉公所。
施坤鑑
2004 《埔鹽鄉文史專輯第二冊---戀戀埔鹽文史風情》,彰化縣埔鹽鄉:埔鹽鄉公所。
劉明怡等
2004 《台灣地名辭書卷十一 彰化縣(下)》,南投市:台灣文獻館。
許文富
1999 《農業政策導論》,臺北市 : 豐年社。
陳國川
2000 <地理篇>,《鹿港鎮志》,彰化:彰化縣鹿港鄉公所
林寶、李良、郭俊毅、沈再發、陳文郁等
1980 《台灣農家要覽上》,台北市:豐年社
張維一等
1984 《地政十年叢書之七---實施農地重劃》,台北市:內政部。
張素玢
2001 《台灣的日本農業移民(1909-1945) : 以官營移民為中心》,臺北縣新店市 : 國史館
林達雄、林俊杰、沈啟彰等
2000 《彰化縣農田水利會會誌》,彰化:彰化縣農田水利會
劉進慶
1992 《台灣戰後經濟分析》,臺北市 :人間出版社。
蕭國和
1991 《台灣農業興衰四十年》,台北市:自立晚報。
(二) 期刊
吳田泉
1989 <台灣之農業發展>,《台灣銀行季刊》第40卷第3期,頁247-258,臺北市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廖安定
2001 <農業政策與農業法規>,《農政與農情》第103期,頁50-60,台北:行政院農委會
施添福
1980 <地理學中的人地傳統及其主要的研究主題>,《地理研究報告》,第6期,頁203-242
1991 <台灣竹塹地區傳統稻作農村的民宅:一個人文生態學的詮釋>,《地理研究報告》,第17期,頁39-62,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鄭詩華
1991 <台灣地區之土地改革與農村建設>,《農業經濟》第49期,頁37-54。台中市 : 國立中興大學農學院農業經濟研究所
蘇德明
2001 <台灣地區公糧倉庫之分布及倉容利用之檢討與研究>,《農政與農情》, 第114期,頁63-70。台北:農委會
楊萬全
1989 <濁水溪平原的水文地質研究>《地理學研究》13,頁57-92,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彭作奎
1995 <台灣農業之回顧與展望>,《台灣經濟》,第226期,頁12-51,台北 : 台灣經濟月刊社。
(三) 學位論文
何玉雲
1996 《池上平原的土地利用與農業經營》,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秋瑾
1997 《嘉義縣竹崎鄉農業經營的區域類型》,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閎仁
2002 《台灣農地政策與與農村社經結構變遷之研究---以桃園縣大園鄉為例》,台北:台北大學地政學系碩論。
施崇武
2005 《桃園縣觀音與新屋地區的農業經營特色》,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小喬
1999 《台灣農業政策與農家變化所得》,台中:中興大學財政學研究所碩士。
郭大玄
1991 《工業化下台灣農村的變遷---桃園縣龍潭鄉個案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博論。
陳淑娟
1996 《嘉義平原的農地利用》,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秀芬
1984 《彰化平原鮮食葡萄槷培的擴散》,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育貞
1986 《變遷的區域地景與臺灣農業政策:彰化縣個案研究》,台北: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瑞彬
2003 《彰化地區火龍果產銷及栽培擴散研究》,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
陳世達
2004 《地方產業發展之策略研究-以彰化縣田尾鄉花卉產業為例》,新竹: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碩士論文。
陳炳耀
2004 《農畜牧事業廢水排放管理研究---以彰化縣埔鹽鄉瓦瑤排水污染防制為例》,彰化: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
梁天可
1995 《「肥料換穀」與台灣農工部門的產出成長》,台北:台灣大學濟學研究所碩士。
黃瓊慧
2000 《屏東平原農業土地利用的轉變:1950-1990年代---以蓮霧檳榔為例》,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珀菁
2000 《台南平原農業經營之區域類型---以官田、麻豆、將軍為例》,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奇昌
1999 《光復後高雄地區工業化與都市化對農業發展影響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碩論。
趙汝雄
1989 《豐原山坡地土地利用的變遷》,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趙珮儀
2000 《八卦地區的土地利用變遷》,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燦傑
2002 《台灣彰化地區與薩爾瓦多Las Pilas蔬菜專業區之產銷比較之研究》,屏東:屏東科技大學熱帶農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鄧景衡
1982 《台灣北部農業土地利用區域結構之變遷》,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地理研究所博士論文。
劉兆隆
1996 《台灣奇蹟下的農業部門》,嘉義: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俊龍
1992 《水圳建設與彰化平原的開發》,台南: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
樊家忠
1995 《戰後土地改革對農業生產效率的影響》國立台灣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
顧雅文
1999 《八堡圳與彰化平原人文、自然環境變遷之互動歷程》,台北: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 地圖資料
彰化縣埔鹽鄉行政區域圖(1993),航空測量及遙感探測學會編繪,彰化縣埔鹽鄉公所出版
彰化縣地圖(2006),台北:大輿出版社
三、 網站、網頁資料
十大建設,http://www.gpes.cy.edu.tw/study/society/10/tenitem.html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農業氣象,http://www.cwb.gov.tw/
行政院農委會,
http://www.coa.gov.tw/show_news.php?serial=1_diamond_20001213358600
http://www.coa.gov.tw/show_news.php?serial=1_diamond_20011113380500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保險局全球資訊網,
http://www.bli.gov.tw/sub.asp?a=0008362
行政院農委會農糧署農情報告資源網,http://agr.afa.gov.tw/afa/afa_frame.jsp
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TE/093/TE-R-093-0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