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吳虹儀
Hung-Yi Wu
論文名稱: 高中職學生知覺父母婚姻關係與異性關係品質、衝突處理方式之相關研究
A Study on the Perception of Parental Marital Relationships, the Quality of the Heterosexuality, and the Conflict Management of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指導教授: 林世華
Lin, Sieh-Hwa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nd Counseling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2
中文關鍵詞: 知覺父母婚姻關係異性關係品質衝突處理
英文關鍵詞: the perception of parental marital relationships, the quality of the heterosexuality, the conflict management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45下載:6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本研究旨在探討知覺父母婚姻關係與異性關係品質、衝突處理方式之間的關係,以及個人背景變項所造成的差異情形。以就讀台北地區的公私立高中職學生428人為研究對象。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收集,所使用研究工具包括「知覺父母婚姻關係量表」、「異性關係品質量表」及「衝突處理量表」。調查結果分別以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皮爾森積差相關等統計方法進行處理。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以家庭狀況而言,不同家庭狀況的高中職學生在知覺父母婚姻關係有顯著 差異存在,但在其異性關係品質、衝突處理無顯著差異存在。
二、以性別而言,不同性別的高中職學生在知覺父母婚姻關係之「和諧」有顯著差異存在,主要顯現在「衝突現象」子向度,男生所知覺之父母婚姻關係較女生和諧且較少衝突;女生在異性關係品質之「獨立感」顯著高於男生;在衝突處理方式上,男生比女生更常使用「忠誠反應」。
三、以戀愛經驗而言,有戀愛經驗之高中職學生其異性關係品質、衝突處理方式皆顯著高於無戀愛經驗者。
四、經積差相關得知,高中職學生所知覺父母婚姻關係之「親密」子向度「情感表達」,與異性關係品質之「滿意度」有相關;「共同相處」子向度則與異性關係品質之「獨立感」有相關存在。「親密」子向度「共同相處」、「情感表達」,則與衝突處理方式之「表明反應」有相關存在。
五、高中職學生異性關係品質與衝突處理方式有相關存在。
最後,根據研究發現提出具體建議,提供家長、教育工作者及未來研究參考之。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variables of individual background, the perception of parental marital relationships, the quality of the heterosexuality, and the conflict management. The sample consisted of 428 adolescents from senior high school and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aipei. The way of questionnaire is adopted in this study. Such study tools as “Perception of Parents’ Marital Relationship Scale”, “Quality of the Heterosexuality Scale”, and “Conflict Management Scale” are utilized here. The data obtained in the study is processed statistically with methods as “t-test”, “one-way ANOVA”, and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are as follows:
1. In terms of parents’ marital status, parents’ marital status h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the students’ perception of parents’ marital relationship; parents’ marital status h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the students’ perception of the quality of the heterosexuality, and the conflict management.
2. In terms of gender, gender h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the students’ perception of parents’ marital relationship- in the “harmony” aspect. Male students’ perception of parental marital relationship is more harmonious and less conflict than female ones. Female students have higher “separateness” than male ones in the quality of heterosexual relationship. Male students’ conflict management have more “loyalty” than female ones in their heterosexual relationship.
3. In terms of romantic experience, students who have romantic experience have higher quality in the heterosexual relationship than those have no romantic experience. About conflict management, students who have romantic experience are more “voice” and “loyalty” than those have no romantic experience.
4. According to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there is significantly relevance in the “expression of emotions” in the parents’ marital relationship and “satisfaction” in the quality of heterosexual relationship; there is significantly relevance in the “getting along” in the parents’ marital relationship and “separateness” in the quality of heterosexual relationship. There are significantly relevance in the “getting along”, “expression of emotions” in the parents’ marital relationship and “voice” in the heterosexual relationship.
5. There is significantly relevance in the quality of the heterosexuality and the conflict management.
Finally, implication of the study of guidance for parents, educators, and future studies are proposed.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假設 5 第四節 名詞解釋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子女知覺父母婚姻關係 9 第二節 異性關係品質 14 第三節 衝突處理方式 27 第四節 父母婚姻關係與異性關係品質、衝突處理方式之相關研究 3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3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3 第二節 研究對象 44 第三節 研究工具 45 第四節 研究程序 50 第五節 資料處理 51 第四章 研究結果 53 第一節 高中職學生之個人背景變項分析 53 第二節 高中職學生在知覺父母婚姻關係、異性關係品質,以及衝突處理方式的現況 55 第三節 高中職學生不同個人背景變項在知覺父母婚姻關係、異性關係品 質,及衝突處理方式之差異分析 57 第四節 高中職學生知覺父母婚姻關係與異性關係品質、衝突處理方式之 相關程度 70 第五章 討論75 第一節 高中職學生在知覺父母婚姻關係、異性關係品質,及衝突處理方 式的現況 75 第二節 高中職學生不同背景變項在知覺父母婚姻關係、異性關係品質, 以及衝突處理方式之差異性探討 78 第三節 高中職學生知覺父母婚姻關係與異性關係品質、衝突處理方式之 相關結果探討 89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95 第一節 結論 95 第二節 對家長及教育工作者之建議 98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未來研究之建議 101 參考文獻 105 附錄 115 附錄一 正式問卷 115 附錄二 知覺父母婚姻關係量表使用同意書 119 附錄三 異性關係品質量表及衝突處理量表使用同意書 120 表目錄 表2-3-1 各學者所採用的衝突處理分類方式 31 表3-2-1 台北縣市高中職施測樣本學校、人數分配表 45 表4-1-1 高中職學生之個人背景資料 53 表4-2-1 高中職學生知覺父母婚姻關係描述統計結果 54 表4-2-2 高中職學生知覺父母婚姻關係分量表描述統計結果 55 表4-2-3 高中職學生異性關係品質描述統計結果 55 表4-2-4 高中職學生衝突處理方式描述統計結果 56 表4-3-1 不同家庭狀況高中職學生知覺父母婚姻關係之描述統計結果 59 表4-3-2 不同家庭狀況高中職學生知覺父母婚姻關係各分量表之描述統計 結果 59 表4-3-3 不同家庭狀況高中職學生知覺父母婚姻關係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結 果摘要表 60 表4-3-4 不同家庭狀況高中職學生知覺父母婚姻關係各分量表之單因子變異 數分析結果摘要表 60 表4-3-5 高中職男、女學生知覺父母婚姻關係量表之獨立樣本t考驗結果 61 表4-3-6 高中職男、女學生知覺父母婚姻關係各分量表之獨立樣本t考驗 結果 61 表4-3-7 有無戀愛經驗之高中職學生知覺父母婚姻關係量表之獨立樣本t考 驗結果 62 表4-3-8 有無戀愛經驗之高中職學生知覺父母婚姻關係各分量表之獨立樣本 t考驗結果 62 表4-3-9 不同家庭狀況高中職學生異性關係品質之描述統計結果 64 表4-3-10 不同家庭狀況高中職學生異性關係品質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摘 要表 64 表4-3-11 高中職男、女學生異性關係品質量表之獨立樣本t考驗結果 65 表4-3-12 戀愛經驗有無之高中職學生異性關係品質量表之獨立樣本t考驗結果 66 表4-3-13 不同家庭狀況之高中職學生衝突處理方式之描述統計結果 67 表4-3-14 不同家庭狀況高中職學生衝突處理方式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摘 要表 67 表4-3-15 高中職男、女學生其衝突處理方式量表之獨立樣本t考驗結果 68 表4-3-16 有無戀愛經驗之高中職學生衝突處理方式量表之獨立樣本t考驗 結果 68 表4-4-1 高中職學生知覺父母婚姻關係量表與異性關係品質量表之積差相關 矩陣 69 表4-4-2 高中職學生知覺父母婚姻關係分量表與異性關係品質量表之積差相 關矩陣 70 表4-4-3 高中職學生知覺父母婚姻關係量表與衝突處理方式量表之積差相關 矩陣 71 表4-4-4 高中職學生知覺父母婚姻關係各分量表與衝突處理方式量表之積差 相關矩陣 71 表4-4-5 高中職學生異性關係品質量表與衝突處理方式量表之積差相關 矩陣 72 圖目錄 圖2-3-1 Rusbult, Johnson, & Morrow(1986)衝突反應模式 33 圖3-1-1 研究架構 43

一、中文部份
王安娜(譯)(1991)。Harriet, L. P. 著(1989)。親密關係。台北:遠流。
王慶福(1995)。大學生愛情關係徑路模式之分析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
王慶福(2000)。當男孩愛上女孩:人際依附風格類型搭配、愛情關係與關係適應之研究。中華輔導學報,8,177-201。
王慶福(2000)。人際依附風格類型撘配與愛情關係及關係適應之縱貫研究-第二年之追蹤分析。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編號:NSC-89-2413-H-040-001)。
王如芬(2004)。大學生知覺之父母婚姻關係、親子關係與其愛情關係中衝突因應方式之相關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諮商與心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方紫薇(1998)。成人間衝突對青少年適應之影響暨人際衝突解決策略實驗方案效果之研究Ⅱ。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編號:NSC87-2413-H009-002)。
朱瑞玲(1986)。青少年心目中的父母教養方式。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乙種,16,591-628。
伊慶春、熊瑞梅(1994)。擇偶過程之網絡與婚姻關係:對介紹人、婚姻配對、和婚姻滿意度之分析。伊慶春主編,台灣民眾的社會意向,135-177。臺北:中研院社科所。
伊慶春、吳明燁(2002)。婚姻其實不只是婚姻:家庭結構因素對於婚姻滿意度的影響。人口學刊,26,71-95。
沈利君(2002)。台北縣市國中學生愛情態度研究。國立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美枝(1990)。女性心理學。台北:大洋。
李閏華(1993)。父母婚姻關係對子女婚姻態度影響之研究-以台中市未婚在學學生為對象。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良哲(1997)。婚姻衝突因應行為歷程模式之驗證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報,74,53-94。
李育忠(2000)。父母婚姻關係、親子互動對高中職子女異性交往之相關研究。國立台東師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怡真(2002)。愛情關係中的情緒表達衝突。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怡玲(2002)。台北市高中學生愛情態度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碩士論文。
利翠珊(1997)。婚姻親密情感的內涵與發展。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0(4),101-128。
利翠珊(2000)。婚姻親密情感的內涵與測量。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2,29-51。林顯宗(1998)。青少年的心靈改革-從兩性親密關係談起。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
刊,6(1),51-75。
林佳玲(2000)。夫妻依附風格、衝突因應策略與婚姻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素妃(2003)。知覺父母婚姻關係、性別角色與親密關係滿意度之分析研究-以大學生情侶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亞寧(2003)。新婚夫妻婚姻信念、衝突因應策略與婚姻調適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筱婷(2005)。大學生的共依附與其在愛情關係中的人際行為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冠瑩(2002)。大學生愛情關係之生氣表達、生氣滿意度對愛情滿意度的影響。私立東吳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卓紋君(1998)。當代心理學界對愛情的研究與方向。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1(3),87-107。
卓紋君(1998)。台灣人愛情量表之編製兼探台灣人愛情風格與其相關之因素。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編號: 87-2413-H-041-001)。
卓紋君(2000)。從兩性關係發展模式談兩性親密關係的分與合(上)。諮商與
輔導,174,25-29。
卓紋君(2000)。從兩性關係發展模式談兩性親密關係的分與合(下)。諮商與
輔導,175,19-23。
邱文彬、林美珍(1999)。大學生發展成熟的人際關係中親密性能力的發展:自我揭露與自主性之年級與性別差異的探討。教育心理學報,31(1),37-62。
杜仲傑(1990)。大學生人際親密的評量與身心適應─親子、情人、異性朋友、同性朋友四種角色的相關分析。國立台灣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嘉瑜(1996)。衝突原因、處理方式及對愛情關係的影響-以焦慮依附型大學生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虹妮(1999)。單、雙親家庭青少年知覺父母婚姻衝突、親子關係與其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雅雯(2004)。台南縣高中縣學生知覺父母婚姻衝突、親子關係、同儕互動對其性態度之影響。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思霈(2004)。高中生異性交往之研究-以桃園地區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春如(2005)。夫妻婚姻品質、教養態度與國中子女知覺親子關係之相關研究。台北:揚智。
修慧蘭(1998)。從家庭發展週期談學生行為問題。學生輔導,59,62-72。
莊瑞飛(2003)。原生家庭與其他重要他人經驗對女性婚姻恐懼者之影響研究-以客體關係理論分析詮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秦穗玟(2004)。青少年愛情關係滿意度之研究-以台北縣市高中職學生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淑琴(2000)。學童依附關係、內在運作模式和同儕衝突處理策略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生玉(1996)。心理與教育測驗。台北:精華。
郭靜晃(2005)。親職教育理論與實務。台北:揚智。
徐玉青(2002)。訂婚情侶衝突因應、調適歷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光國(2003)。婚姻與家庭。台北:揚智。
陳貞夙(1997)。青少年對於兩性互動的態度與看法研究。學生輔導,48,126-138。
陳一惠(1998)。父母婚姻關係、兒童性別角色與兒童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志賢(1998)。婚姻信念、婚姻溝通與婚姻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陳靜慧(2000)。關係與人際關係品質:主觀契合度的中介效果與關係類型的調節效果。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勤惠(2000)。焦慮矛盾依附型的女大學生之情傷經驗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論文。
陳秀菁(2002)。大學生的共依附特質、人際親密能力與親密感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怡吟(2003)。國小兒童知覺父母婚姻關係、個人變項與其情緒困擾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陳美秀(2003)。國中生知覺父母婚姻衝突、負向緒情緒經驗與異性交往態度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怡文(2003)。青少年父母婚姻關係知覺、父母控制知覺對其婚前性行為影響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金英、馬祖琳(2003)。台灣大學生的愛情觀、愛情關係與適應之研究。中華家政學刊,34,71-88。
陳皎眉(2004)。人際關係與人際溝通。台北:雙葉書廊。
陳嘉玉(2005)。國中生知覺父母婚姻關係、父母管教與其異性交友態度之相關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曹中瑋(1984)。自我狀態、夫妻間溝通型態與婚姻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老師月刊編輯部(1990)。中國人的愛情觀。台北︰張老師。
張春興(1995)。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令恬(1999)。原生家庭經驗對大學女生愛情關係的影響及其改變歷之分析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美惠(譯)(2002)。Wallerstein, J. S., Lewis, J. M., & Blakelee, S.著(2000)。父母離婚後:孩子走過內心路。台北:張老師。
張時雯(2002)。大學生自我效能、衝突反應方式與戀愛關係品質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芳熒(2004)。愛情關係中對方衝突管理方式與自身關係滿意度之關聯。私立輔仁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文志(1996)。成年早期婚姻親密量表之編製及影響婚姻親密之因素探討。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碩士論文。
曾端真(1991)。婚姻與家族治療。台北:天馬。
曾端真、曾玲珉(譯)(1996)。Rudolph f. Verderber & Kathlen S. Verderber著(1995)。人際關係與溝通。台北:楊智。
黃先量(1993)。從了解到形成親密關係-以人格構念的觀點看。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德祥(1994)。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出版。
黃天中(1994)。生涯規劃概論。台北:桂冠。
黃慧真(譯)(1994)。Papalia, D. E., & Olds, S. W.(1992)。發展心理學。台北:桂冠。
黃明蕙(2000)。浪漫愛情和情意表達產品對戀愛關係存續期間的影響。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編號:NSC89-2416-H-194-026-SSS)。
黃玲蘭(2002)。親密關係中的衝突與誤解-從兩性社會行為的差異談起。諮商與輔導,202,19-23。
黃建博(2004)。主管與部屬交換關係對衝突之因應方式的影響。私立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企業經營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黃加興(2004)。溝通、知覺價值對關係品質與忠誠度的影響-以半導體封裝業之實證。國立成功大學高階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馮德(2003)。教育心理學。台北:鼎茂。
楊雅雯(1994)。家庭類型、父母管教方式對青少年個人適應社會適應及異性交友行為影響的比較研究-生親與單親家庭之比較。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陽琪、陽琬(譯)(1995)。Goodman, N.著(1993)。婚姻與家庭。台北:桂冠。
楊茜如(2000)。大學生愛情觀、性別角色與兩性關係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趙居蓮(譯)(1995)。Ann L. Weber著(1992)。社會心理學。台北:桂冠。
劉安彥、陳英豪(1994)。青年心理學。台北:三民。
劉玲君(1995)。國中生之家庭特質與其心理需求、偏差行為之分析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秀娟(1997)。兩性關係與教育。台北:揚智。
劉惠琴(2001)。大學生戀愛關係的維持歷程。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4(3),1-32。
劉麗娟(2002)。未婚女性關係中自我移動。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喜月(2004)。高中職學生異性交往關係品質與人際親密能力、性別角色之關係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佩孺(2004)。父母離異之成年子女愛情態度與婚姻態度之探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諮商與教育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戴靜文(2002)。青少年不同背景變項、依附風格、知覺父母婚姻衝突與婚姻態度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保禎、金樹人、周文欽、張德聰(1995)。諮商理論與技術。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賴自強(1998)。兒童知覺雙親衝突對其自我概念影響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國英(2001)。青少年親子衝突知覺的演變歷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編號:NSC89-2413-H-031-002-SSS)。
羅樊妮(2004)。父母管教方式、異性交往之親子溝通與青少年異性交往態度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美榕(2004)。大學生背景變項、知覺父母婚姻關係與其異性親密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英文部分
Amato, P. R.(1996). Explaining the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divorce.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8, 628-640.
Amato, P. R. & Booth, A.(1996). The consequences of divorce for attitudes toward divorce and gender roles. The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12, 306-322.
Bumpass, L. L., Martin, T. C., & Sweet, J. A.(1991). The impact of family background and early marital factors on marital disruption.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22-42.
Cramer, D.(2000).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and conflict style in romantic relationship. The Journal of Psychology, 134(3), 337-341.
Cummings, E. M., & Davies, P.(1994). Effect of specific aspects of marital conflict on children. Children and marital: The impact of family dispute and resolution,62-86. New York:The Guilford Press.
Cummings, M., Davies, P. T., & Campbell, S. B.(2001). Understanding the impact of marital conflict on children. Brown University Child & Adolescent Behavior Letter, 17(5),1-3.
Davies, P. T., Myers, R. L., & Cummings, E. M.(1996). Responses of child and adolescents to marital conflict scenarios as a function of the emotionality of conflict ending. Merrill-Palmer Quarterly, 42,1-21.
Emery, R. E.(1982). Interparental conflict and children of discord and divorce.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2, 310-330.
Falbo, T. & Peplau, L. A.(1980). Power strategies in intimate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8(4), 618-628.
Fehr B. & Baldwin M. (1999). Anger in close relationship: An interpersonal script analysis. Personality and psychology bulletin, 25, 299-312.
Feiring, C., Deblinger, E., Hoch-Espada A., & Haworth, T.(2002). Romantic relationship aggression and attitudes in high school students: The role of gender, grade, and attachment and emotional styles.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31(5),373-385.
Feldman, S. S., Fisher, L., Ransom, D. C., & Dimiceli, S.(1995).Is “what is good for the goose good for the gander?” Sex differences in relations between adolescent coping and adult adaptation. Journal of Adolescence, 5, 333-359.
Feldman, S. S., & Gowen, L. K.(1998). Conflict negotiation tactics in romantic relationships in high school students. Journal of Youth & Adolescence, 27(6), 691-717.
Fitzpatrick, M. A. & Winke, J.(1979). You always hurt the one you love: Strategies and tactics in interpersonal conflict.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27(1),3-11 .
Fletcher, G. J. O., & Kininmonth, L.(1992).Measuring relationship belifs:An individual difference scal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26, 371-397.

Flewelling, R. L., & Bauman, K. E.(1990). Family structure as a predictor of initial substance use and sexual intercourse in early adolescence.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52,171-181.
Frost, A. K., & Pakiz, B.(1990). The effects of marital disruption on adolescents: Time as a dynamic. American of Journal Orthopsychiatry, 60, 544-555.
Glenn, N. D., & Kramer, K. B.(1987). The marriage and divorce of the children of divorce.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49,811-825.
Goldberg, A. E.(2006).Lesbian couples’ relationship quality across the transition to parenthood.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68(1),87-100.
Guiliani, C., Iafrate, R., & Rosnati, R.(1998). Peer-group and romanic relationship in adolescents from intact and separated family. Contemporary Family Therapy, 20(1), 93-105.
Hassebrauck, M., & Aron, A.(2001). Prototype matching in close relationships. Person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27, 1111-1122.
Hassebrauck, M., & Fehr, B.(2002). Dimensions of relationship quality. Personal Relationships, 9, 253-270.
Herzog, M. J., & Cooney, T. M.(2002). Parent divorce and perceptions of past interpatental conflict:Influences on the communication of young adults. Journal of Divorce & Remarrige, 36(3/4), 89-109.
Hendrick, S. S., Hendrick, C., Shoemaker, S., & Inman-Amos, J.(1995, June). Relationships attitudes after family divorc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Fifth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Network on Personal Relationships, Williamsburg, VA.
Kurdek, L. A.(1987).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psychological symptomatology and coping strategies of young adolescents. Journal of Early Adolescents,7, 395-410.
Laursen, B.(1993).Conflict management among close peers. New Directions for Child Development, 60, 39-54.
Metts, S. & Cupach, W. R.(1990). The influence of relationship beliefs and problem-solving responses on satisfaction in romantic relationships. 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17(1),170-185.

Miller-Williams, M.L., & Mongeau, P. A.(1994, May).The impact of parental divorce on love style, loneliness, and relational message interpretation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Network on Personal Relationships, Iowa City, IA.
Montemayer, R.(1983). Parents and adolescents in conflict: All families some of the time and some families most of the time. Journal of Early Adolescents,3(1/2), 83-103.
Panayiotou, G.(2005). Love, commitment, and response to conflict among cypriot dating couples: Two models, one relationship.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40(2), 108-117.
Rebult C. E.(1980). Commitment and satisfaction in romantic associations:A test of the investment model.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16, 172-186.
Rebult C. E.(1983). A Longitudinal test of the investment model:The development of satisfaction and commitment in heterosexual involvemen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5, 101-117
Reese-Weber, M., & Marchard, J. F.(2002). Family and individual predictors of laet adolescents’ romantic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31(3),197-206.
Reese-Weber, M., & Bartle-Haring, S.(1998). Conflict resolution styles in family subsystems and adolescent romantic relationship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27(6), 735-752.
Sanders, M. R., Halford, W. K., & Behrens, B. C.(1999). Parental divorce and premarital couple communication.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13,60-74.
Sprecher, S., Cate, R., & Levin, L.(1998). Parental divorce and young adults’ briefs about love. Journal of Divorce & Remarriage, 28(3/4), 107-120.
Sprecher, S. & Felmlee, D.(1992).The influence of parents and friends on the quality and stability of romantic relationships: A three-wave longitudinal investigation.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4(4),888-900.
Thornton, A.(1991). Influence of the marital history of parents on the marital and cohabitational experiences of children.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6, 868-894.
VanLear, C. A.(1992). Marital communication across the generations: Learning and rebellion, continuity and change.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 9, 103-123.
Vuchinich, S.(1987). Starting and stopping spontaneous family conflict.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49,591-601.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