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蔡浩軒
Tsai, Hao-Hsuan
論文名稱: 崔致遠漢詩音韻風格研究
Study on the Phonological Style of Cui Zhiyuan's Chinese Poetry
指導教授: 吳聖雄
Wu, Sheng-Shiung
口試委員: 吳聖雄
Wu, Sheng-Shiung
金周生
Chin, Chou-Sheng
張慧美
Chang, Hui-Mei
口試日期: 2024/05/16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24
畢業學年度: 11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53
中文關鍵詞: 崔致遠漢詩音韻風格比較
英文關鍵詞: Cui Zhiyuan, Chinese poetry, phonological style, comparison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400925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7下載: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研究崔致遠(855-?)漢詩音韻風格,分別就「韻腳」、「頭韻」、「雙聲疊韻」與「平仄設計」四大面向針對全部127首漢詩進行探討,並就此四大面向與晚唐中土詩人李商隱、杜牧進行比較。研究結果顯示,在韻腳方面,崔詩絕大多數漢詩的用韻皆符合近體詩韻系統,少部分不符合近體詩韻的詩篇中以「寒桓+山刪」合韻模式為最多,可視為其代表性的合韻模式;頭韻方面,不論頭韻的組數為何,皆以舌根音的頭韻占最大宗,這點與中土詩人呈現者相同;雙聲疊韻方面,雙聲與頭韻一樣都是以舌根音為最多,疊韻部分「陰聲韻」與「陽聲韻」旗鼓相當,「入聲韻」則特少,顯示崔氏並不偏好單獨使用入聲韻;平仄設計方面,崔詩絕大部分詩篇皆完全合律(共105首),另有12首少部分不合律與10首過半不合律,與杜牧僅有1/2強完全合律可謂天壤之別,可歸因於兩人對於漢語聲、韻、調以及近體詩格律的掌握程度,而兩人的相同之處在於透過不合律的平仄鎔鑄各自的個人風格。

    This thesis studies the phonological style of Chinese poetry which was written by Cui Zhiyuan 崔致遠 (855-?). We discuss all 127 Chinese poems in terms of four aspects: "rhyme", "alliteration", "shuang sheng 雙聲 & die yun 疊韻" and " designation of level and oblique ", and compare these four aspects with the Chinese poets Li Shangyin 李商隱 and Du Mu 杜牧 in the late Tang Dynasty.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in terms of rhyme, the rhyme of most of Cui's Chinese poems conforms to the rhyme system of modern poetry. Among the few poems that do not conform to the rhyme of modern poetry, the rhyme pattern of "hanhuan 寒桓 & shanshan 山刪" is the most common, which can be regarded as its representative rhyme pattern. In terms of alliteration, regardless of the number of alliteration groups, the alliteration of velar consonants account for the largest number, which is the same as that presented by Chinese poets. In terms of shuang sheng 雙聲, like alliteration, the shuang sheng 雙聲 is most pronounced at the velar consonants. In terms of die yun 疊韻, the quantities of "yin sheng yun 陰聲韻" and "yang sheng yun 陽聲韻" are roughly the same, but the quantity of "ru sheng yun 入聲韻", which shows that Cui did not prefer to use ru sheng yun 入聲韻 alone. In terms of designation of level and oblique, Most of Cui's poems are in perfect rhythm (105 poems in total), there are also 12 poems that are partially out of rhythm and 10 that are more than half out of rhythm. This is completely different from Du Mu 杜牧, who has only slightly more than half of the poems which are in perfect rhythm. It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ir mastery of Chinese consonants, vowels, tones and the rhythm of modern poetry. What the Cui and Du have in common is that they use irregular flatness to create their own personal style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3 一、前人研究概述 3 二、前人研究檢討 7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7 一、研究方法 7 二、研究步驟 8 第二章 崔致遠其人及其詩 10 第一節 崔致遠生平簡介 10 第二節 《桂苑筆耕集》、《孤雲先生文集》與《孤雲先生續集》版本概述 11 第三節 崔致遠漢詩的存錄情形 13 第三章 崔致遠漢詩音韻風格 26 第一節 崔致遠漢詩的韻腳安排 26 一、中古音系略說 26 二、崔詩的韻腳設計 28 三、小結 38 第二節 崔致遠漢詩的頭韻設計 38 一、頭韻類型 40 二、各類型頭韻句舉隅 45 三、小結 53 第三節 崔致遠漢詩的雙聲疊韻 53 一、崔詩的雙聲 54 二、崔詩的疊韻 57 第四節 崔致遠漢詩的平仄特色 61 一、近體詩格律略說 61 二、崔致遠漢詩的平仄設計 63 第四章 崔致遠與晚唐中土詩人音韻風格比較 76 第一節 崔致遠與李商隱、杜牧的韻腳比較 76 第二節 崔致遠與李商隱、杜牧的頭韻比較 80 第三節 崔致遠與李商隱、杜牧的雙聲疊韻比較 84 一、崔致遠與李商隱、杜牧的雙聲比較 84 二、崔致遠與李商隱、杜牧的疊韻比較 86 第四節 崔致遠與杜牧的平仄比較 90 第五章 結論 93 參考文獻 96 古籍 96 專書 96 期刊論文 97 學位論文 98 網路資源 98 附錄 崔致遠漢詩聲韻配合表 99

    參考文獻
    古籍
    [宋]司馬光編集,胡省三音注:《資治通鑑》,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新羅]崔致遠撰,成大慶編:《崔文昌侯全集》,首爾,成均館大學校大東文化研究院,1972年。
    [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
    [清]李重華:《貞一齋詩說》,收入[民國]丁福保編:《清詩話》,臺北,藝文印書館,1977年。
    [後晉]劉昫撰,《舊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85年。
    [宋]陳彭年重修,林尹校訂,《新校正切宋本廣韻》,臺北,黎明書局,1985年。
    [清]清聖祖御纂:《全唐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高麗]金富軾撰,姜舞鶴譯解:《三國史記‧原文》,首爾,青化圖書,1988年。
    [朝鮮]徐居正纂,民族文化推進會編:《東文選》,首爾,民族文化書庫,1989年。
    [新羅]崔致遠撰,韓國文集編纂委員會編:《孤雲先生文集》,首爾,景仁文化社,1999年。
    [新羅]崔致遠撰,李聖愛校勘:《桂苑筆耕集校勘》,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社,2001年。
    [新羅]崔致遠撰,党銀平校注:《桂苑筆耕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新羅]崔致遠撰,李時人、詹緒左編校:《崔致遠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
    專書
    王力:《漢語詩律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
    王力:《漢語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李基白著,林秋山譯:《韓國史新論》,臺北,國立編譯館,1985年。
    韋旭昇:《朝鮮文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
    楊立誠、金步瀛合編,俞運之校補:《中國藏書家考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朱曉農:《北宋中原韻轍考 --一項數理統計研究》,北京,語文出版社,1989年。
    陳新雄等編:《語言學辭典》,臺北,三民書局,1989年。
    黎運漢:《漢語風格探索》,北京,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年。
    程祥徽:《語言風格初探》,臺北,書林出版社,1991年。
    陳尚君:《全唐詩補編》,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竺家寧:《聲韻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2年。
    曾運乾:《音韻學講義》,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董志翹:《中古文獻語言論集》,成都,巴蜀書社,2000年。
    竺家寧:《語言風格與文學韻律》,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1年。
    周祖謨:《周祖謨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
    董同龢:《漢語音韻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
    簡江作:《韓國歷史與現代韓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5年。
    周玟慧:《從中古音方言層重探《切韻》性質 : 《切韻》、《玄應音義》、《慧琳音義》的比較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2005年。
    陳新雄:《聲韻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7年。
    高友工、梅祖麟著,李世耀譯:《唐詩三論--詩歌的結構主義批評》(又名《唐詩的魅力》),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2013年。
    張慧美:《語言風格之理論與實務》,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14年。
    詹杭倫:《唐代科舉與試賦》,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5年。
    龍宇純:《龍宇純全集》,臺北,秀威經典,2015年。
    期刊論文
    金東勛:〈晚唐著名朝鮮詩人崔致遠〉,《中央民族學院學報》1985年第1期,1985年,頁75-82。
    朴萬圭:〈海東文宗崔致遠詩用韻考〉,《聲韻論叢》第4期,1992年,頁227-251。
    閻琦:〈崔致遠佚詩箋證〉,《文學遺產》1993年第6期,1993年,頁52-58。
    魏培泉:〈上古漢語到中古漢語語法的重要發展〉,收錄於何大安主編:《古今通塞:漢語的歷史與發展》,臺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籌備處,2003年,頁75-106。
    竺家寧:〈從聲韻學賞析杜甫詩的韻律〉,《聲韻論叢》第17期,2012年,頁31-53。
    蔡振念:〈來唐新羅詩人崔致遠生平著作交友考〉,《文與哲》第23期,2013年,頁99-130。
    冷衛國、岳俊麗:〈「東國文學之祖」崔致遠研究的分歧與走向:中國大陸(2004)—(2015)年〉,《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0卷第1期,2017年,頁29-37。
    學位論文
    張嘉玲:《杜牧七言律詩語言風格研究-以音韻和詞彙為範圍》,臺北,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倪文波:《崔致遠文學創作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博士論文,2006年。
    劉文芳:《李商隱七言愛情詩語言風格研究─以音韻和詞彙為研究範圍》,臺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莊茹蘭:《李商隱七言律詩語言風格研究-以音韻和詞彙為研究範圍》,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3年。
    楊之帆:《菅原道真漢詩文用韻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
    網路資源
    中央研究院:漢字古今音資料庫。https://xiaoxue.iis.sinica.edu.tw/ccr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臺灣學術網路第六版https://dict.revised.moe.edu.tw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