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蓓青
CHEN, BEI-QING
論文名稱: 親子間非理性信念相關之研究
指導教授: 許美瑞
Hsu, Meei-Ruey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Department of Human Development and Family Studies
畢業學年度: 8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7
中文關鍵詞: 非理性信念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8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本研究旨在探討親子間非理性信念之相關、可能景響親子間非理性信念相關因素及父
、母的非理性信念能否預測子女的非理性信念等加以研究。研究對象包含台北市、金
門縣地區國二學生及其父母,並以父母社經背景為取樣參考標準。資料收集採問卷調
查法,所使用的評量工具為「父母非理性信念量表」、「青少年非理性信念量表」。
調查結果分別以皮爾遜積差相關、相關係數差異顯著考驗、逐步多元迴歸分析進行各
項考驗,研究結果發現:
一、父、母與子女非理性信念之現況
(一)父、母與青少年前期子女的非理性信念以「挫折反應」和「完美」二者的表現
最為嚴重。
(二)父、母在十題高非理性信念項目上,有很高的共同性。
二、父母與子女非理性信念之關係
(一)父親與子女在非理性信念總分呈正相關。
(二)父親與子女在非理性信念各分量表,僅在「情緒控制」、「依賴」無顯著相關
,其餘皆呈正相關。
(三)母親與子女在非理性信念總分呈正相關。
(四)母親與子女在非理性信念各分量表皆呈正相關。
三、不同性別其親子間非理性信念相關之比較分析
(一)「父子間」、「母子間」在親子間非理性信念之相關沒有不同。
(二)「父女間」、「母女間」在親子間非理性信念之相關沒有不同。
(三)「父子間」、「父女間」在親子間非理性信念之相關沒有不同。
(四)「母親與女兒」在親子間非理性信念之相關顯著高於「母親與兒子」。
四、不同社經地位其親子間非理性信念相關比較分析
(一)在不同社經地位,父親與子女在非理性信念之相關沒有不同。
(二)在不同社經地位,「低社經地位的母親與子女」在非理性信念之相關顯著高於
「高社經地位的母親與子女」。
五、不同居住地區其親子間非理性信念相關之比較分析
親子間非理性信念之相關,不因居住地區而有不同。
六、父親非理性信念對子女非理性信念的預測變項分別為:
(一)要求贊許:完美、情緒控制。
(二)高自我期許:高自我期許。
(三)責備傾向:完美、逃避困難。
(四)挫折反應:挫折反應、要求贊許。
(五)情緒控制:挫折反應。
(六)過度焦慮:要求贊許。
(七)逃避困難:逃避困難、完美。
(八)依賴:過度焦慮。
(九)無法改變:過度焦慮。
(十)完美:挫折反應。
七、母親非理性信念對子女非理性信念的預測變項分別為:
(一)要求贊許:要求贊許。
(二)高自我期許:高自我期許。
(三)責備傾向:依賴、責備傾向。
(四)挫折反應:完美。
(五)情緒控制:情緒控制。
(六)過度焦慮:情緒控制。
(七)逃避困難:情緒控制、高自我期許。
(八)依賴:情緒控制。
(九)無法改變:無法改變。
(十)完美:完美。
依據研究發現,本研究提出下列建議:
一、對輔導實務應用上的建議
(一)親職教育的內容,應加上父母理情教育。
(二)父親、母親非理性信念皆對子女非理性信念具有景響力,應同時重視。
(三)理性的父母,應是理性的成人,協助父母認清並突破非理性信念。
(四)加強低社經家庭的親職教育。
二、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一)取樣應更具代表性,使研究結果更周圓。
(二)對研究對象長期的追蹤測量,以了解父、母親與不同時期子女非理性信念的改
變歷程,或是不同家庭生活調期階段父、母與子女非理性信念的比較。
(三)對研究中高非理性信念、低非理性信念父母之家庭以個案研究深入之,以實際
的觀察、訪問,了解父、母及子女間的互動,配合質與量的方法分析之。
(四)設計家庭系統取向之理情治療團體方案,邀請研究中有意願接受進一步協助之
父母與子女參加,進行系統取向的家庭團體輔導研究,編訂親子間理情教材,以驗證
理情教育之功效,並提供親子間適當的理情教材。
(五)對破碎家庭、單親家庭或有情緒困擾的家庭進行研究,藉以比較其與一般家庭
親子間非理性信念相關之差異,以了解不同家庭環境背景與親子間非理性信念的關係

無法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