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蔡美智
Mei-Chih Tsai
論文名稱: 互動式閱讀治療改善注意力不足國中生社會行為認知之行動研究
An Action Research of The Effect of Interactive-Bioliotherapy on The Prosocial Behavior of A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 Diagnosed as An 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s.
指導教授: 郭麗玲
Kuo, Li-L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77
中文關鍵詞: 注意力不足社會行為互動式閱讀治療行動研究
英文關鍵詞: Inattention, Prosocial behavior, Interactive- bibliotherapy, Action research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37下載:8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的目的在探討運用互動式閱讀治療改善注意力不足國中生社會行為認知之成效,研究對象為台北市某私立中學的一名注意力不足的國七學生。本研究以兒童繪本與動畫作為閱讀治療之媒材,設計每次45~90分鐘,每週一~二次,共計二十單元,合計30次的繪本,對研究對象施以為期三個月的互動式閱讀治療活動。
      本研究採行動研究,研究變項﹝社會行為﹞是指洪儷瑜(2000)編製的「青少年社會行為評量表」(Adolescent Social Behavior Scale,簡稱ASBS)七種社會適應行為中的四項分量表:合群互助、溝通技巧、尊重互惠、衝突處理。
      研究結果在閱讀治療過程中,發現研究對象社會言行認知之改善程度頗大,在質性訪談觀察中,發現研究對象的同儕、父母及學校任課教師皆認為閱讀治療對研究對象的社會行為具顯著之改善效果;在量表的統計分析中,發現互動式閱讀治療對研究對象之溝通協調與衝突處理的社會行為有較大的改善效果。
      本研究根據上述的研究結果,提出對注意力不足國中生社會行為改善及教育輔導之可行方案,包括提供學校教育輔導人員輔導學生及後進研究者在這方面持續研究之參考。

    The study aimed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interactive-bibliotherapy on the prosocial behavior of a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 diagnosed as an 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s (ADD). The participant in this study was a seventh grader studying at a private high school. The materials adopted in the interactive-bibliotherapy were mostly picture books and animation. The therapy lasted for three months, once or twice a week, forty-five to ninety minutes a session, totally 20 sessions.
    An action research was implemented in this study. The research variables of this study were group-related skills、communication skills、reciprocation and conflict-solving which were adopted from Adolescent Social Behavior Scale designed by Lee-Yu Hong (2000).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were analyzed in two parts. First, after the therapy, the participant’s parents and teachers were interview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arents and teachers agreed that there was an obvious improvement in participant’s social behavior. Second, through the evaluation form, it was found that there were both instant effect and follow-up effect on the participant’s social behavior in communicating with others and dealing with conflict. Based on the findings above, more possible ways of dealing with students with ADD in school were provided in the study.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四節 名詞釋義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社會行為之意義與內涵 10 第二節 注意力缺陷過動症之理論與實際 13 第三節 閱讀治療法之理論與實施 2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2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44 第三節 研究對象 62 第四節 研究工具 63 第五節 閱讀素材選取分析 71 第六節 研究之信賴度 81 第七節 資料分析 83 第四章 研究歷程與研究結果 第一節 問題描述與診斷 77 第二節 互動式閱讀治療之計畫與實施 86 第三節 互動式閱讀治療之效果評估 94 第四節 認知社會行為改善之討論 11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15 第二節 結論 121 第三節 建議 122 參考文獻 129 附錄 附錄一 小胖之閱讀輔導 134 附錄一之1 小胖﹝青少年社會行為評量表﹞三版剖面表 161 附錄一之2 小胖﹝台大醫院身心科診斷證明書─注意力不足症﹞ 162 附錄一之3 小胖﹝台大醫院身心科診斷用藥証明單﹞ 163 附錄一之4 小胖﹝借書記錄﹞ 164 附錄一之5 小胖﹝情緒障礙﹞鑑定安置摘要表 165 附錄二 多元「青少年社會行為評量表」簡介 168 附錄三 輔導實例之一﹝陳家的兒子﹞ 169 附錄四 輔導實例之二﹝大個兒的故事﹞ 172 附錄五 輔導實例之三﹝加拿大的─Sam山姆大哥﹞ 175 附錄六 ﹝動畫或影片討論大綱﹞ 178 附錄七 閱讀治療活動榮譽卡 179 附錄八 廿單元的﹝閱讀治療學習回饋單﹞ 180 附錄九 廿單元的﹝家庭作業單─行為演練﹞ 192 附錄十 廿單元的﹝自我暗示語卡目錄﹞ 205 附錄十之1 ﹝自我暗示語卡繪本﹞製作目錄 207 附錄十一之1 ﹝社會行為他人評估單﹞ 209 附錄十一之2 ﹝社會行為自我檢視單﹞ 210 附錄十二 家長研究同意書 212 附錄十三 研究協議書 213 附錄十四 研究對象之﹝問題行為描述之原始訪談稿﹞ 214 附錄十四之1 研究對象之「兒童青少年身心科診斷証明書」 221 附錄十四之2 研究對象之「兒童精神科管制藥品」處方箋 222 附錄十四之3 研究對象之「魏氏智力測驗」 222 附錄十四之4 研究對象之「閱讀史」 223 附錄十四之5 「青少年社會行為評量表」﹝前測﹞三版剖面圖 224 附錄十四之6 「青少年社會行為評量表」﹝後測1﹞三版剖面圖……………….225 附錄十四之7 「青少年社會行為評量表」﹝後測2﹞三版剖面圖……………….226 附錄十五 八年級任課教師群訪談原始記錄(後測) 227 附錄十六 互動式閱讀治療活動過程之原始記錄稿 231 附錄十七 ﹝案主之認知社會言行歸納﹞與﹝研究者之省思監控評鑑﹞之整理稿 245 附錄十八 ﹝閱讀治療中研究對象認知社會言行﹞之分析歸納統計表 262 附錄十九 ﹝人際關係量表﹞後測統計表(小偉自評) 271 附錄二十 ﹝社會關係圖﹞後測統計結果(全班同學評) .272 附錄廿一「ASBS」三版的原始分、百分等級、T分數之前、後測統計詳細比較表 272 附錄廿二之1﹝ASBS﹞三版三測差異之總比較表 277 附錄廿二之2﹝ASBS﹞三版三測差異之總比較圖 277 表次 表2-1-1 認知行為治療在注意力缺失/過動疾患兒童之應用 18 表2-5-1 閱讀治療引導討論之步驟 28 表2-6-1 1970~2000國外閱讀治療之實徵研究 29 表2-6-2 國內閱讀治療之相關研究 31 表2-6-3 國內閱讀治療在「量的分析未達到顯著水準」之研究發現與原因陳述 37 表3-5-1 「圖畫書的生命花園」之內容 63 表3-5-2 「繪本花園」書目之內容 64 表3-5-3 「童書是童書」之內容 65 表3-5-4 閱讀素材之治療目標及內容摘要表 67 表3-5-5 閱讀治療時間與次數設計─可治療之社會行為及自我暗示語內容…………..70 表4-1-1 多元「青少年社會行為評量表」前測三版百分等級之得分摘要 80 表4-1-2 四項「社會適應行為」前測三版之得分摘要 81 表4-1-3 教師評及學生自評在各因素得分之分量表原始總分和百分等級 82 表4-1-4 各評量版本在各因素得分之百分等級和標準T分數 82 表4-1-5 全班「社會關係圖」前測得分表 83 表4-1-6 日常具體的社會行為表現整理 85 表4-2-1 動畫回饋區─研究對象動畫觀賞後之收穫、觸發、聯想或行動力 86 表4-2-2 閱讀治療中研究對象之社會言行認知次數整理歸納統計表(見附錄十八之2) 表4-2-2a ﹝合群互助﹞繪本認知社會言行之表現 88 表4-2-2b ﹝溝通協調﹞繪本認知社會言行之表現 88 表4-2-2c ﹝尊重互惠﹞繪本認知社會言行之表現 89 表4-2-2d ﹝衝突處理﹞繪本認知社會言行之表現 89 表4-3-1 七年級~八年級具體社會行為表現差異度整理歸納表 95 表4-3-2 八年級之任課教師群五點量表比較結果表 97 表4-3-3 任課教師評小偉教室行為與本研究「社會行為內涵」之對照 98 表4-3-4 七、八年級任課教師群評教室社會行為五點量表分項結果 99 表4-3-5 輔助量表「社會關係圖」後測結果表 102 表4-3-6 八年級任課教師群評小偉「青少年社會行為評量表」 102 表4-3-7 前測的七年級教師評與後測的八年級科任教師評之比較 103 表4-3-8 多元「青少年社會行為評量表」三版「後測」之百分等級 104 表4-4-1a ﹝合群互助﹞繪本認知社會言行之總表 110 表4-4-1b ﹝溝通協調﹞繪本認知社會言行之總表 111 表4-4-1c ﹝尊重互惠﹞繪本認知社會言行之總表 111 表4-4-1d ﹝衝突處理﹞繪本認知社會言行之總表 112 圖次 圖2-1-1 本研究社會行為之內涵 12 圖3-1-1 研究架構 43 圖3-2-1 研究步驟 46 圖3-2-2 諮商員與當事人之義務和責任 47 圖3-2-3 閱讀治療進行步驟 52 圖3-4-1 班級同儕「社會關係圈選圖」 62 圖4-1-1 研究對象小偉父系家庭結構圖 77 圖4-1-2 研究對象小偉母系家庭結構圖 78 圖4-3-1 ﹝合群互助﹞三版之﹝前測、後測1、後測2﹞百分等級之得分比較變化圖 106 圖4-3-2 ﹝溝通技巧﹞三版之﹝前測、後測1、後測2﹞百分等級之得分比較變化圖 107 圖4-3-3 ﹝尊重互惠﹞三版之﹝前測、後測1、後測2﹞百分等級之得分比較變化圖 108 圖4-3-4 ﹝衝突處理﹞三版之﹝前測、後測1、後測2﹞百分等級之得分比較變化圖 109

    一、中文部分
    (一) 書籍期刊、學位論文
    王萬清(1999)。讀書治療。台北:心理出版社。
    王梅華(2001)。讀書治療對於國小低自尊兒童之個案輔導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雅君(1997)。讀書治療團體對兒童同理心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沈六(1993)。群育的科學基礎-利社會行為之發展。訓育研究,32(2):53-63。
    宋維村(1982)。 兒童情緒與行為異常。特殊教育季刊,4:20-23
    宋維村,侯育銘(1996)。過動兒的認識與治療。臺北:正中書局。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6)。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書局。
    吳佳娟(2001)。以兒童讀物進行生死教育之成效分析。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淑如(2002)。讀書治療在自殺防治上應用成效之研究─以大學女生生命體驗團體為例,臺中師範學院諮商與教育心理研究所,未出版。
    李淑娥譯,唐‧漢麥切克著(1998)。面對自己。臺北:心理出版社。
    周台傑,林玉華(1996)。自我教導策略對注意力不足過動兒童之教學效果研究。特殊教育學報,11:239~284
    林世浩(1998)。以讀書治療進行歸因再訓練對兒童同儕關係之影響。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清湫(1999﹚。性別、年級、道德推理、同理心嶼國小學童利社會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胡述兆總編,陳敏珍(1995)。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圖書醫療法(下冊)。台北市,漢美。
    施常花(1988)。兒童讀物在教育性讀書治療的應用與實施。國教月刊,34(8):9-15。
    范美珠(1987)。讀書治療對父母離異兒童個人適應及社會適應輔導效果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輔導研究所,未出版。
    紀惠(2001)。一個情緒困擾兒童在讀書治療中的改變歷程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蘭(2006,11月)。閱讀的神經機制。學術演講,樹德科技大學。
    洪儷瑜(1997)。青少年社會行為之多元評量。台北市:師大師苑。
    洪儷瑜(1998)。ADHD學生的教育與輔導。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洪儷瑜(1998a)。多元「社會行為評量表」在鑑定國中情緒障礙學生之可行性。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6,247-268頁。
    洪儷瑜(1999a)。少叫多教。載於張正芬、胡致芬、蔡崇建編,1999年特殊教育年刊─迎新禧談特教,211-236頁。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
    洪儷瑜(1999b)。嚴重情緒障礙學生鑑定原則鑑定基準說明。載於張蓓莉編,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原則鑑定基準說明手冊,頁。台北:教育部特殊教育工作小組委託,台灣師範大學特教系編印。
    唐淑華(2000)。語文理解課程對增進國一學生數學理解能力之實驗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商志雍(2002)。精神疾病藥物治療病案討論─過動症之藥物治療策略。當代醫學,(13):57-59
    莊慧美(2001)。認知行為治療在過動兒治療之應用。國教天地,146:19~24。
    張君玫譯,約翰‧史都瑞(John Storey)著(2001)。文化消費與日常生活。巨流。
    張春興(1998)。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書局。
    陳美姿(2000)。以兒童繪本進行幼兒情感教育之行動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
    郭碧蘭(2004)。讀書治療團體對國小高年級喪親學生死亡態度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師在職進修輔導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加如(1999)。讀書治療對中等學校教師心靈特質之影響。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黃蕙君(2001)。認知行為取向的讀書治療對促進兒童利社會行為之個案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黃惠玲,趙家琛譯(2001)。Russell A. Barkely,Kevin R. Murphy著。注意力缺陷過動症:臨床工作手冊。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游麗蓉(2003)。閱讀治療取向的小團體輔導對國小攻擊行為傾向兒童自我概念影響歷程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曾秋萍(2000):九二一災區學童於讀書治療中之心理歷程及其對死亡態度之詮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曾嫦娥、吳佑佑、邱彥南、劉瓊瑛、宋維村(1997)。認知行為治療團體在注意力不足過動兒童的臨床應用。中華心理衛生季刊,10:83~101
    辜琇晶(1998)。讀書治療對國小兒童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之輔導效果。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廖祐宏(2002)。探討使命式學習活動中影響學生失敗反應的相關因素研究。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研究所,未出版。
    潘正德(1990)。讀書治療對屢次違規五專學生輔導績效之研究。光武工專學報,14:321~352
    鄧守娟(1996)。讀書治療對國小社會畏縮兒童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安彥(1993)。社會心理學。 台北市: 三民書局。
    盧蘇偉(1995)。歡喜來教書。臺北:慈濟文化出版。
    鍾思嘉(2000)。ADHD兒童及青少年諮商-行為改變技術與認知行為治療。輔導季刊,36: 1-5
    簡宛譯,利奧‧巴士卡力著(1983)。愛‧生活與學習。台北: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
    譚修雯(1994)。書目治療法之探討。圖書與資訊學刊,9:15
    羅瑞玉(1997)。國小學生的利社會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蘇清守(1989)。國中學生的助人行為及其在道德教育上的涵義。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二) 網路資源
    洪儷瑜資源網http://nflcr.im.knu.edu.tw/liyuhung/index.php
    社會行為的定義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25/25-24.htm 95/6/22
    學生人際關係評量表 出處http://stc.ysu.edu.cn/article/uploadfiles/200605/20060530224439345.doc95/6/22
    黃錦敦-認知行為治療在注意力缺失/過動疾患兒童之應用http://www.kacmhc.org/articles/report5.htm95/6/23

    (三) 兒童繪本
    台英編輯小組譯,文圖/伊東寬(1992)。魯拉魯先生的草地。台北市:台灣英文雜誌社。
    丘慧文,郭恩惠譯,文/陸可鐸,圖/馬第尼斯(2000)。你很特別。台北市:道聲出版社。
    余治瑩譯,文/文萊利‧湯瑪士,圖/科卡‧保羅(1998)。巫婆與黑貓。台北:三之三文化。
    宋 珮譯,文/派翠西亞‧麥基撒克,圖/吉絲莉‧波特(2001)。用愛心說實話。新竹市:和英文化。
    林真美譯,文/珍妮絲‧梅‧奧黛莉,圖/墨里斯‧桑達克(1996)。我最討厭你了。台北市:遠流文化。
    林真美譯,文圖/蘇珊‧巴蕾(1997)。獾的禮物。台北市:遠流文化。
    林真美譯,文/曼羅‧里夫,圖/羅伯特‧勞森 (1999)。愛花的牛。台北市:遠流文化。
    周逸芬譯,文/雷‧克里斯強森,圖/迪克‧史丹柏格(2001)。不是我的錯。新竹市:和英出版社。
    柯倩華譯,Tomie depaola著(民87)。武士與龍。台北:鹿橋文化。
    柯倩華譯,文/梅‧法克斯,圖/茱莉‧維瓦斯 (1999)。威威找記憶。台北:三之三文化
    柯倩華譯,文/瑪格麗‧金‧米契爾,圖/詹姆斯‧瑞森 (2001)。叔公的理髮店。台北:三之三文化。
    柯倩華譯,文圖/艾美‧楊(2004)。大腳ㄚ跳芭蕾。台北市:東方出版社。
    洪翠娥譯,文圖/凱瑟琳‧路易斯(2000)。沒有用河狸。台北:三之三文化。
    孫晴峰譯,圖.文/艾莉麥考莉 (1994)。天空在腳下。台北:格林文化。
    郝廣才譯,文/克魯茲‧路易士,圖/艾得哥維奇(1994)。強尼強鼻子長。格林文化。
    張劍鳴譯,文/湯米‧溫格爾(1993)。辛爺爺的怪獸。台北市:上誼文化。
    陳綺文譯,文/瑪格麗特‧威爾德,圖/茱莉葉‧維瓦斯(2001)。最好的朋友。台北市:遠流文化。
    陳質采譯,文/貝蒂‧瑞‧特,圖/海倫‧柯珍雪瑞(2001)。我的姊姊不一樣。台北市:遠流文化。
    陳質采譯,文/珍恩‧懷特豪斯‧彼得森,圖/黛博拉‧雷伊(1998)。我的妹妹聽不見。台北市:遠流文化。
    楊清芬譯,文/夏洛特‧佐羅托,圖/威廉‧潘訥‧杜‧波瓦(1998)。威廉的洋娃娃。台北市:遠流文化。
    潘靜娟譯,文/詹姆士‧克瑞西,圖/泰瑞森‧寇爾 (1993)。十四隻老鼠和捕鼠先生。台北:漢聲文化。
    漢聲雜誌譯,文/麥嬌莉韋曼莎梅特,圖/大衛麥克費爾。我撒了一個謊。漢聲出版社。
    郭恩惠譯,文/莎拉‧史都華,圖/大衛‧司摩(1998)。小恩的秘密花園。格林文化。
    郭恩惠譯,文/Massimo Mostacchi,圖/Monica Miceli(1996)。野獸與男孩。台北:鹿橋文化。
    劉清彥譯,文/艾莉莎‧巴托尼,圖/泰德‧陸溫(2002)。培培點燈。台北:三之三文化。
    劉清彥譯,文/伊芙‧邦婷,圖/泰德‧瑞德(2000)。記憶的項鍊。台北:三之三文化。
    劉清彥譯,改寫/費歐娜‧華特斯,圖/費班恩‧納格倫(2005)。自私的巨人。台北市:道聲出版社。
    劉清彥譯,文/德瑞克‧莫森,圖/泰拉‧葛拉罕‧金恩(2003)。敵人派。台北市:道聲出版社。
    劉清彥譯,文/珍尼芙‧童利,圖/史蒂芬‧格梅爾(2003)。謙虛派。台北市:道聲出版社。
    鍾文音譯,文圖/謝爾‧希爾弗斯坦(2000)。失落的一角。星月書房。

    二、西文部分
    Barkely, R.A . (1990).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 Handbook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Barkley, R.A., Fischer, M., Edelbrock, C., Smallish,L.( 1991) . The adolescent outcome of hyperactive children diagnosed by research criteria--III. Mother-child interactions, family conflicts and maternal psychopathology. . J Child Psychol Psychiatry. Jan;32(2):233-55.
    Bar-Tal, D. (1976). Prosocial behavior: Theory and research. New York: Halsted Press.
    Bar-Tal, D., Raviv, A., Goldberg, M.(1982) . Helping Behavior among Preschool Children: An Observational Study . Child Development, Vol. 53, pp. 396-402
    Beck, A. T.(1996). Cognitive Therapy With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New York: Guilford.
    Block, G. H. (1977) .Hyperactivity: a cultural perspective.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110, 236-240.
    Bloomquist, M.L., Braswell, L. (1990). Multicomponent School-Based Cognitive - Behavioral Intervention for 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ed Children - Intervention Manual P.1-11.
    Bowden, C.L., Deutsch, C.K., Swanson, J.M. (1988). Plasma dopamine-beta-hydroxylase and platelet monoamine oxidase in 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 and conduct disorder. J Am Acad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 27(2):171-4.
    Cornett, C. E.,& Cornett, C. F.(1980). Bibliotherapy: the right book at the right time. Bloomington: Phi Delta Kappa Educational Founda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192 380)
    Denzin,N. K.(1978b).The Research Act:A Theoretical Introduction to Sociological Methods. New York:McGraw-Hill.
    Eisenberg, N., Mussen, P.H. (1989). The roots of prosocial behavior in childre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Eisenberg, N., Fabes, R.A., Carlo, G., Karbon, M.( 1992) . Emotional responsivity to others: behavioral correlates and socialization antecedents . New Dir Child Dev, ncbi.nlm.nih.gov.
    Elliott. J. K., Mariscal, R. N. & Roux, K. H.( 1994). Do anemonefishes use molecular mimicry to avoid being stung by host anemones? .J. Exp. Mar. Biol. Ecol.Vol.179:99-113.
    Feldman, R.S. (1995). Social Psychology. Prentice Hall,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Flore, T. A., Becker, E. A., Nero, R. C. (1993). Educational interventions for students with 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 Exceptional Children, 60, 163-173.
    Fyer A.J., Mannuza, S., Chapman, T.F., Martin, L.Y., Klein, D.F.(1995). Specificity in familial transmission of phobic disorders .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Vol. 52 No. 7.
    Gladding, S. T. & Gladding, C. (1991).The ABCs of bibliotherapy for school counselors. School Counselor, 39(1), 7-13.
    Goldstein, S., Goldstein, M. (1998). Making the diagnosis of ADHD . Managing attention disorders in children: A guide for practitioners (2nd ed.). New York:Wiley
    Goodman, R. & Stevenson, J.(1989). A twin study of hyperactivity: I. An examination of. hyperactivity scores and categories derived from Rutter teacher and parent. questionnaires.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and allied Disciplines, 30(5), 671-689.
    Gresham,F.M.,&Elliott,S.N.(1990). Socil Skills Rating System.
    Harter, M.R., Anllo-Vento, L., Wood, F.B., Schroeder, M.M.( 1988) . Separate brain potential characteristics in children with reading disability and 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 color and letter relevance effects. Brain Cogn. Feb;7(1):115-40.
    Hoekstra, M.O., Hovenga, H., Gerritsen, J., & Kauffman, H.F. (1988). Eosinophils and eosinophil-derived proteins in children with moderate asthma . The European Respiratory Journal.
    Hynes, A. M., & Hynes-Berry, M.(1986). Bibliotherapy—the interactive process: A handbook. Boulder. Westview Press.
    Lahey, B.B., Piacentini, J.C., McBurnett, K., Stone, P., Hartdagen, S., Hynd, G.( 1988). Psychopathology in the parents of children with conduct disorder and hyperactivity. J Am Acad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 Jul;27(4):516.
    Landau, S., Moore, L.A .(1991). Social Skills Deficits in Children with 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 School Psychology Review, v20 n2 p235-51
    Pardeck, J.T. (1994). Using literature to help adolescents cope with problems. Adolescence, 29(114),421-427.
    Pardeck, J. T., & Pardeck, J. A.(1993). Bibliotherapy: A clinical approach for helping children. Gordon and Breach.
    Patton, M. Q. (1980). Qualitative Evaluation Methods, London, Sage.
    Raskin, L. A., Shaywitz, S. E., Shaywitz, B. A., Anderson, G. M., & Cohen, D. J. (1984). Neurochemical correlates of 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 Pediatric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31, 387-396.
    Riccio, C.A., Hynd, G.W., Cohen, M.J.,& Gonzalez, J.J. (1993). Neurological basis of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Exceptional Children, 60 (2), 118(7).
    Rubin, R. (1978). Using Bibliotherapy: A Guide to Theory and Practice. Phoenix: Oryx.
    Schrank, F. A. (1982) . Bibliotherapy as an elementary school counseling tool. Elementary School Guidance and Counseling, 16(3), 218-227.
    Schrank, F. A. & Engels D. W. (1981) . Bibliotherapy as a counseling adjunct: Research findings. Personal and Guidance Journal, 60(3), 143-147.
    Sears, D.O., Freedman, J.L., Peplau, L.A.( 1985) . Social psychology .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Szatmari, P., Offord, D.R., Boyle, M.H. (1989). Correlates, associated impairments and patterns of service utilisation from the Ontario Child Health .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30, 219-230
    Underwood, B., Moore, B., Eisenberg, N. (1982). The development of prosocial behavior . Academic Press.
    Voeller, K. (1986). Right-hemisphere deficit syndrome in children. Am J Psychiatry, 143, 1004-1009.
    Willis, T. J., & Lovaas, I. (1977). A behavioral approach to treating hyperactive children: The parent’s role. In J. B. Millichap (Ed.), Learning disabilities and related disorders (pp. 119–140). Chicago: Yearbook Medical Publications.
    Zametkin, A.J., Nordahl, T.E., Gross, M., King, A.C ., Semple, W.E., Rumsey, J., Hamburger, S., & Cohen, R.M. (1990) . Cerebral glucose metabolism in adults with hyperactivity of childhood onset .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Volume 323:1361-1366.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