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余桂瑛
論文名稱: 區克夏公民社群理論及其教育涵義
指導教授: 歐陽教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畢業學年度: 8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8
中文關鍵詞: 區克夏公民設群理論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35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以「區克夏公民社群理論及其教育涵義」為主題。首先,說明區克夏(M. J. Oakeshott,1901-1990)的經驗哲學基礎,以作為公民社群的思想探微。其次,分析人類行為的內涵,了解公民社群的實踐本質。再者,探討公民社群的意義、形成條件、以及其他相關概念。最後殿以綜合性的結論與評析,俾有助於掌握區克夏公民社群的要義,並衍釋其教育義蘊,以供教育理論研究之參考。
    本研究分為七章。第一章敘述研究動機、目的、方法、步驟、研究資料與限制。第二章到第五章,分別建構區克夏的思想體系,尤以公民社群理論為論證核心。第二章說明經驗哲學基礎:包括整體經驗、與個別模式(含歷史模式、科學模式、與實踐模式)。第三章分析人類行為:從心理學與社會學兩方面著手,企圖建立「道德實踐體」,為公民社群奠基。第四章探討公民社群理論:區克夏將社群分為「分民社群」與「企業社群」;企業社群乃以利益為導向,公民社群則是公民為了追求美好的生活,彼此願意遵守規約的條件下所成立的「政治共同體」,在一國之內,係指國家而言。國家裡的人民,經由法律的規範、再加上流傳的風俗習慣無形的制約,共同形成一套禮俗語言。第五章衍釋公民社群的相關概念:理性的誤用、傳統的暗示、與大眾人的興起。區克夏的論證方法與內容,完全擺脫理性主義的「窠臼」,並且能從歷史的演進中,汲取人生的智慧;又區克夏所最不樂意見到就是因無法適應民主社會的脈動,而產生的「失敗的個人」,這也是不成功的社會轉型難免的現象。因此,在第六章公民社群理論的教育涵義中,除說明區克夏教育理念外,亦衍釋公民社群的教育涵義。
    總結本論文的探討,區克夏公民社群理論所建構的社會理想,不是基於互利下的結合,而是人際間彼此了解、互諒、遵守共同的協定、並能發展出一套可溝通的語言之社會。雖然有學者認為區克夏為保守主義論者,但他的經驗哲學、人類行為的分析、法律的形成和遵守、理性的批判、與傳統的重視等主張,確實對於教育工作者啟示良多。筆者認為,如何使制度規範和人的主體性相輔相成,以落實公民社群的理想,這是值得再深思的問題。綜觀區克夏提出之理念,多屬「理論」層次之論述,至於如何去「實踐」,則有待進一步研究。

    無法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