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范栴綾
Fan, Jhan-Ling
論文名稱: 乾隆宮廷畫琺瑯「母子圖」研究
The Study of “Mother and Child” Motif on Painted Enamels at the Ch’ing Court in the Reign of Qianlong
指導教授: 曾肅良
Tseng, Su-Lia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藝術史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Art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5
畢業學年度: 10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83
中文關鍵詞: 清宮畫琺瑯乾隆母子圖母教課子圖聖母子母子肖像中西文化交流家庭生活西洋母題轉化文化圖像
英文關鍵詞: Ch'ing court, painted enamel, Qianlong Emperor, motif of Mother and Child, mother's education, motif of teaching children, Virgin and Child, portrait painting of mother and child, East-West cultural exchange, family life, Western motif transformed, image of Chinese culture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59下載:7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清代乾隆皇帝統治前十年(1736-1746),積極推動宮廷作坊發展琺瑯複合工藝,在金屬胎琺瑯器上鑲嵌小型琺瑯畫片,或直接用琺瑯顏料在銅、瓷、玻璃胎等器上施彩,而將人物圖像引入畫琺瑯是乾隆劃時代之創舉,以「母子圖」數量最多、樣式最為豐富。這批皇帝所持有的宮中用器,多數配匣入乾清宮典藏或陳設於特定宮室,顯示其不凡地位與意義。乾隆宮廷畫琺瑯「母子圖」展現異於傳統釉上彩紋飾系統的全新面貌,圖畫化特質顯著,囊括中、西方人物類型與風格。

    本文首先從繪畫史切入,探索其於中國傳統圖像脈絡中所繼承的形式與內涵。其次,就清宮製作機構、畫家、西洋實物等客觀因素看畫琺瑯「母子圖」形成之背景,藉由爬梳清宮檔案,整理出兩類母子圖的演變過程。乾隆皇帝個人文化理念、對女性家庭角色與皇子家庭教育之重視應是母子題材興起的主因。至於畫琺瑯「母子圖」中的西洋元素、創新模式則可溯及歐洲母子繪畫之內容,特別是文藝復興以來的「聖母子」圖像、十七至十八世紀的母子人物油畫,皆深刻影響了乾隆的審美品味,清宮畫琺瑯多援引西法。然而,乾隆在面對清室祖宗嚴訓、他本人又厲行禁教的情況下,如何看待、允許西洋母子形象並以何種方式積極轉化之,絕非一味模仿。飾有母子主題圖像的畫琺瑯器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本篇研究提供不同角度理解清宮畫琺瑯工藝的裝飾題材,乾隆將母子圖像轉移至立體器物表面,使中、西母子形象兼容並蓄,在皇帝私有的家庭空間內,畫琺瑯器肩負著新的承載任務與功能,另一方面,其所創新的漢裝母子主題迴響西方世界,實際上確立了代表中國文化意象的母子圖。

    In the early reign of the Qianlong Emperor (1736-1746), the composite craftsmanship of enamelware was positively promoted at the imperial workshops. They tried to inlay small painted enamel pieces over the metal enamelware, or to paint the surface of copper, porcelain, and glass vessels with enamel glaze. Introducing figural image into the painted enamel was a groundbreaking work of Qianlong period. Among all the enamelware art pieces, the motif of Mother and Child dominated the amount and the form variations. These works, which were possessed by the emperor, were mostly collected in the Palace of Heavenly Purity(乾清宮) with boxes or were displayed in specific palaces. The way they were stored showed their significant position and meaning during that time. The motif of Mother and Child presented a new style with great differed from the traditional on-glaze decoration pattern. Its features were strongly visualized, and both eastern and western characters as well as styles were included.

    The first part of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history of painting, and analyzed the forms and the elements of Mother and Child which were influenced by traditional Chinese art works, investigated the background of how Mother and Child motif in the Ch’ing court was created through some objective elements such as the imperial workshops, the painters, and some Western art pieces. By reviewing the archives of Qianlong Dynasty, the evolution of two types of Mother and Child artworks are discussed here. It was presumed that Qianlong’s cultural concept and his emphasis on the role of women in the family and the education of the royals were the trigger of the rise of Mother and Child motif. The Western elements and the innovative form of painted enamels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content of European paintings of Mother and Child theme. Both of 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 Virgin and Child during Renaissance and the portrait paintings of Mother and Child in the 17th and 18th centuries had a strong influence on Qianlong’s aesthetic tastes. The painted enamels of the Ch’ing court frequently adopted the painting patterns of Western art pieces. However, with the ancestor’s creed in mind and under the prohibition of religion in his reign, Qianlong had particular means in promoting Mother and Child artworks. How he viewed, introduced, and further transformed the images of Mother and Child into the Ch’ing court is worth discussing. The painted enamelware decorated with images of Mother and Child was the evidence of East-West cultural exchanges. The present article provides various perspectives to help us understand the decoration pattern of painted enamelware made by the workshop in the Ch'ing court. The Emperor Qianlong shifted the picture of Mother and Child from paintings to the surface of vessels, and accommodated both Western and Eastern painting styles in them. These vessels were placed in the imperial private family space. They were assigned to a new role and a new function. On the other hand, Emperor Qianlong innovated a motif of Mother and Child with Chinese Han dressing styles in it. Soon afterwards, the new motif was widely appreciated amongst the Western World, actually. The Chinese Mother and Child image has been established since then.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主旨..............................................................................................1 第二節 文獻回顧...........................................................................................................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架構............................................................................................15 第二章 中國傳統母子圖式的發展脈絡..................................................................20 第一節 「列女圖」與訓誡傳統...............................................................................20 第二節 盛世宮廷生活的展現與子嗣綿延之寓意.................................................38 第三章 乾隆宮廷畫琺瑯「母子圖」及其演變趨勢............................................68 第一節 清宮繪製背景................................................................................................69 第二節 畫琺瑯「母子圖」的人物類型與風格.....................................................83 第三節 畫琺瑯中、西「母子圖」的演變趨勢...................................................118 第四章 清宮畫琺瑯「母子圖」對歐洲母子圖繪之轉化及回應....................170 第一節 從乾隆的文化理念與家庭生活解讀畫琺瑯「母子圖」....................172 第二節 十五至十八世紀歐洲繪畫史中的母子圖..............................................182 第三節 清宮畫琺瑯「母子圖」的西洋母題轉化、創新特質與回應西方...198 第五章 結論................................................................................................................257 參考資料.....................................................................................................................266 附錄..............................................................................................................................281 附錄一:《列女傳》各卷歷史人物傳記題名....................................................281 附錄二:《列女傳》卷一《母儀傳》中的教子事蹟.......................................282 附錄三:《列女傳‧母儀傳》〈周室三母〉原文..............................................283 附錄四:《歷朝賢后故事圖》標目及本事內文...............................................284 附錄五:乾隆朝《活計檔》關於畫琺瑯「人物」的記載..............................286 附錄六:乾隆朝《活計檔》關於畫琺瑯「西洋人物」的記載.....................294 附錄七:十八世紀清宮藏歐洲畫琺瑯鐘錶器(部份)..................................301 附錄八:清宮畫琺瑯中國式母子圖.....................................................................305 附錄九:清宮畫琺瑯西洋式母子圖.....................................................................326 附錄十:畫琺瑯類聖母子圖背景建築圖樣........................................................370 附錄十一:畫琺瑯貴族母子圖背景建築圖樣....................................................372 附錄十二:端凝殿暨養心殿 繪母子圖之瓷胎畫琺瑯及其製作年限............375 附錄十三:畫琺瑯「乾隆年製」國號款.............................................................377 附錄十四:畫琺瑯「大清乾隆年製」國號款....................................................378 附錄十五:符合乾隆朝《活計檔》記述的畫琺瑯實物...................................380 附錄十六:畫琺瑯母子圖一稿多本圖樣.............................................................383

    一、中文資料
    (一)古籍、檔案
    1.(西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尚書注疏》。收入(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京都:中文出版社,1971。
    2.(西漢)劉向,《校注列女傳》,台北:廣文書局,1987。
    3.(東漢)班固,《漢書》。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史部七,正史類,冊249。
    4.(東漢)班固,《漢書》。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史部八,正史類,冊250。
    5.(東晉)葛洪,《神仙傳》,〈王遠〉。收入(晉)葛洪撰、胡守為校釋,《神仙傳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10,頁92-118。
    6.(後秦)僧肇等注《注維摩詰所說經》。收錄於《佛教名著選刊 第一輯《注維摩詰所說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7.(南朝劉宋)范曄,《後漢書》。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史部一O,正史類,冊252。
    8.(唐)房玄齡等編纂,《晉書》。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史部一三,正史類,冊255。
    9.(唐)徐堅,《初學記》。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子部一九六,類書類,冊890。
    10.(唐)張彦遠,《歷代名畫記》。收入《畫史叢書》,第一冊,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4。
    11.(唐)鄭氏撰,《女孝經》。收入《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91。
    12.(北宋)官修,《宣和畫譜》。收入《畫史叢書》,第一冊,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4。
    13.(北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覽》。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子部二O五,類書類,冊899。
    14.(北宋)郭若虛,《圖畫見聞誌》。收入《畫史叢書》,第一冊,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4。
    15.《大學》。收入(南宋)朱熹,《四書集註》,台北:學海出版社,1988。
    16.《中庸》。收入(南宋)朱熹,《四書集註》,台北:藝文印書館,1956。
    17.(元)托克托等修撰,《宋史》。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史部四一,正史類,冊283。
    18.(元)夏文彥,《圖繪寶鑑》。收入《畫史叢書》,第二冊,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4。
    19.(明)呂坤,《閨範》。收入《中國古代版畫叢刊二編》第五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20.(明)宋濂、王禕主編《元史》。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史部五二,正史類,冊294。
    21.(明)程大約撰,《程氏墨苑十四卷》(明萬曆年間程氏滋蘭堂刻本)。收入於古道編委會編,《墨譜集成 二卷》,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頁960-964。
    22.(明)顧起元《客座贅語》。收入《叢書集成新編》八八,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23.(清)姜紹書《無聲詩史》。收入《畫史叢書》,第二冊,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4。
    24.(清)世祖御定、傅以漸奉敕纂,《御定內則衍義》。收錄於《景印文淵閤四庫全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子部二五,儒家類,冊719。
    25.(清)胡敬,《國朝院畫錄》。收入《畫史叢書》,第三冊,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4。
    26.(清)于敏中敕撰,《國朝宮史》。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史部四一五,政書類,冊657。
    27.(清)鄂爾泰、張廷玉等敕纂,《國朝宮史》,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
    28.(清)吳振棫撰、童正倫點校,《養吉齋叢錄》。收入《清代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2005。
    29.(清)阮元校刻,清嘉慶刊本,《禮記正義》。收入《十三經注疏》三,北京:中華書局,2009。
    30.(清)阮元校刻,清嘉慶刊本,《論語注疏》。收入《十三經注疏》五,北京:中華書局,2009。
    31.(清)阮元審定、盧宣旬校,《重刋宋本毛詩注疏附校勘記》。收入《十三經注疏2 詩經》,台北:藝文印書館,1960。
    32.(清)阮元審定、盧宣旬校,《重刋宋本禮記注疏附校勘記》。收入《十三經注疏5 禮記》,台北:藝文印書館,1960。
    33.(清)崑岡等修、劉啟瑞等纂,《欽定大清會典事例》。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1995,史部,政書類,冊798。
    34.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合編,《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總匯》,冊7-50,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5.趙爾巽等,《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第三十冊。
    36.趙爾巽等,《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點校本。
    37.韓琦編訂、吳旻校注,《熙朝崇正集》,收入《中外交通史叢刊》,第19冊,北京:中華書局,2006。
    38.(法)杜赫德(Du Halde, P.)編,呂一民、沈堅、鄭德弟等譯,《耶穌會士中國書簡集:中國回憶錄》(Lettres édifiantes et curieuses, écrites des missions étrangères mémoires de la Chine),鄭州:大象出版社,2005。
    39.(義)利瑪竇(Matteo Ricci S.J.)著,《天主實義》(The true meaning of the lord of heaven)。收入朱維錚主編,《利瑪竇中文著譯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
    40.許之衡撰、杜斌校注,《飲流齋說瓷》,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10。

    (二)專書
    41.(美)巫鴻著、柳揚岑河譯,《武梁祠──中國古代畫像藝術的思想性》(The Wu Liang Shrine: The Ideology of Early Chinese Pictorial Art),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
    42.(美)巫鴻著、梅玫等譯,《時空中的美術》(Art in Space and Time),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
    43.(美)歐立德(Mark C. Elliott)著、青石譯,《皇帝亦凡人:乾隆.世界史中的滿洲皇帝》(Emperor Qianlong: Son of Heaven, Man of The World),新北市:八旗文化出版社,2015。
    44.(英)柯律格(Craig Clunas)著、黃曉鵑譯,《明代的圖像與視覺性》(Pictures and Visuality in Early Modern China)(1997年倫敦首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45.(英)約翰‧皮庫克(Peacock, John)著、劉瑜譯《西方服裝通史經典圖鑑》(The chronicle of western costume : from the ancient world to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8。
    46.(瑞士)韓瑞屈‧沃夫林(Heinrich Wolfflin)著、曾雅雲譯,《藝術史的原則》(Principles of Art History)(1915年德文首版),台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7。
    47.方豪,《中西交通史(下冊)》,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3,頁907-928。
    48.王子林,《在乾隆的星空下──乾隆皇帝的精神境界》,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1。
    49.石守謙、馮明珠主編,《乾隆皇帝的文化大業》,台北:國立故宫博物院,2002。
    50.何重義、曾昭奮,《圓明園園林藝術》,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0。
    51.何恭上編著,《世界名畫欣賞第三輯──母與子名畫選》,台北:藝術圖書公司,1980。
    52.何恭上編著,《聖母瑪利亞》,台北:藝術圖書公司,2000。
    53.何傅馨主編,《十全乾隆:清高宗的藝術品味》,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13。
    54.李久芳主編,《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 金屬胎琺瑯器》,香港:商務印書館,2002。
    55.李仲元,《紋飾典故》,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0。
    56.沈柔堅主編,《中國美術辭典》,台北:雄師圖書公司,2001。
    57.周思中,《清宮瓷胎畫琺瑯研究 1716-1789》,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58.故宮博物院編,《故宮鐘錶》,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8。
    59.施靜菲,《日月光華:清宮畫琺瑯》,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12。
    60.胡雁溪、曹儉編著,《它們曾經征服了世界:中國清代外銷瓷集錦》,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0。
    61.袁有根等著,《顧愷之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62.張曉林,《天主實義與中國學統──文化互動與詮釋》,上海:學林出版社,2005,頁115-157。
    63.莫小也,《十七──十八世紀傳教士與西畫東漸》,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2。
    64.郭福祥等著、陳浩星主編,《日升月恒:故宮珍藏鐘錶文物》,澳門:澳門藝術博物館,2005。
    65.陳葆真,《洛神賦圖──與中國古代故事畫》,台北:石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1。
    66.陳麗平,《劉向《列女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67.童依華主編,《清代畫琺瑯特展目錄》,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8。
    68.雄獅西洋美術辭典編委會編譯、黃才郎主編,《西洋美術辭典》,台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
    69.黃清泉注譯,《新譯列女傳》,台北:三民書局,1996。
    70.黃雅峰,《漢畫像石畫像磚藝術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
    71.楊伯達,《清代院畫》,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8。
    72.鄒清泉,《北魏孝子畫像研究──《孝經》與北魏孝子畫像圖像身份的轉換》,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7。
    73.劉良佑,《明清兩代琺瑯器之研究》,台北: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83。
    74.劉芳如、張華芝執行編輯,《群芳譜:女性的形象與才藝》,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3。
    75.劉蘭華、張南南,《中國古代陶瓷紋飾》,北京:故宮出版社,2013。
    76.潘東波編著,《古代西洋美術全覽》,台北:相對論出版社,2007。
    77.關雪玲,《日生月恆:故宮博物院藏清代鐘錶》,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9。

    (三)期刊、研討會論文
    78.(法)約翰‧聖索利厄(Jean Sainsaulieu),〈入華耶穌會士的儒教觀〉,《明清間耶穌會士入華與中西匯通》,北京:東方出版社,2011。
    79.(法)畢梅雪(Michèle Pirazzoli),〈郎世寧與中國十八世紀帝王肖像畫的復興〉,《故宮博物院院刊》,2004年,第3期,北京:故宮博物院,頁92-104。
    80.(美)方聞,〈傳顧愷之女史箴圖與中國藝術史〉,《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第12期,台北: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2002年,頁1-33。
    81.(美)巫鴻著,鄭岩譯,〈「私愛」與「公義」──漢代畫像中的兒童圖像〉(1995年完稿),《禮儀中的美術──巫鴻中國古代美術史文編》(Art in its ritual context : essays on ancient Chinese art by Wu Hung),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年,頁225-242。
    82.(美)高居翰(James Cahill)著、陳韻如譯,〈《十二美人圖》產生脈絡〉,《故宮文物月刊》,第321期,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9年12月,頁16-24。
    83.(美)庫爾提斯(Curtis, E. B.)著、米辰峰譯,〈清朝的玻璃製造與耶穌會士在蠶池口的作坊〉(原文為”European Contributions to the Chinese Glass of the Early Qing Period”),《故宮博物院院刊》,2003年,第1期,北京:故宮博物院,頁62-71。
    84.(英)羅哲‧史密斯(Roger Smith),〈十八世紀英國外銷至中國的鐘錶及類似的奢侈品〉,《大清皇帝最美的夢》,台北:頑石創意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頁19-27。
    85.王子林,〈長春居士號:雍正傳位弘曆〉,《為君難──雍正其人其事及其時代論文集:兩岸故宮第一屆學術研討會》,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10年,頁119-136。
    86.王屹、王瑩合撰,〈乾隆御製釉上彩母子圖的文化解讀〉,《中國陶瓷》,第47卷,第6期,江西:中國陶瓷雜誌編輯部,2011年,頁67-70。

    87.王莉英,〈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中國瓷器〉,《故宮博物院院刊》,北京:故宮博物院,1993年,第2期,頁75-86、97。
    88.王耀庭,〈新視界──郎世寧與清宮西洋風〉,《故宮文物月刊》,第295 期,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7年10月,頁4-15。
    89.白適銘,〈盛世文化表象──盛唐時期「子女畫」之出現及其美術史意義之解讀〉,《藝術史研究》,第9輯,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7年,頁1-62。
    90.石守謙,〈南宋的兩種規鑒畫〉,《風格與世變》,台北:允晨文化,1996年,頁87-129。
    91.刑義田,〈從《列女傳》看中國式母愛的流露〉,《中國婦女史論集》,第三集,新北:稻鄉出版社,1993年,頁19-27。
    92.朱家溍,〈清代畫琺瑯器製造考〉,《故宮博物院院刊》,1982年,第3期,北京:故宮博物院,頁67-76。
    93.江瀅河,〈乾隆御製詩中的西畫觀〉,《故宮博物院院刊》,2001年,第6期,北京:故宮博物院,頁55-60。
    94.衣若蘭,〈「天下之治自婦人始」:試析明清時代的母訓子政〉,《中國婦女史論集 九集》,新北:稻鄉出版社,2011年,頁111-137。
    95.衣若蘭,〈旌表制度、傳記體例與女性史傳──論《清史稿.列女傳》賢母傳記之復興〉,《臺大歷史學報》,第 41 期,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系,2008 年 6 月,頁 165-202。
    96.余佩瑾,〈乾隆官窯的新面向──從皇帝與瓷器的關係談起〉,《故宮文物月刊》,第237期,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2年12月,頁36-47。
    97.余珮瑾,〈唐英與雍乾之際官窯的關係──以清宮琺瑯彩瓷的繪製與燒造為例〉,《故宮學術季刊》,第24卷,第1期,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6年,頁1-44。
    98.吳焯,〈來華耶穌會士與清廷內務府造辦處〉,《九州學林》,第2卷,第2期,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夏季,頁65-102。
    99.宋黎明,〈天主畫像與利瑪竇像〉,《神父的新裝:利瑪竇在中國(1582-1610)》,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5月,頁220-226。
    100.李湜,〈北京故宮藏仕女畫〉,《故宮文物月刊》,第243期,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3年6月,頁28-38。
    101.李奭學,〈論女子才德觀〉(1992發表),《古典與現代的女性闡釋》,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年,頁134-164。
    102.沈以正,〈論女史箴與洛神賦圖之斷代〉,《東西文化》,第24期,台北:中華學術院、中國文化學院中國文化研究所,1969年6月,頁15-32。
    103.周思中,〈歐洲琺瑯與清宮瓷胎畫琺瑯〉,《紫禁城》,第7期,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8,頁144-161。

    104.周琍琪,〈焦秉貞仕女畫的師承〉,《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造型藝術學刊》,新北: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2012年10月,頁79-118。
    105.周麗麗,〈有關琺瑯彩幾個問題的討論──兼述琺瑯彩與洋彩的區別〉,《上海博物館集刊》,第8期,上海:上海博物館集刊雜志編輯部,2000年,頁391-405。
    106.林莉娜,〈宋高宗書女孝經 馬和之補圖 卷〉,《故宮書畫菁華特輯》,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6年,頁104-109。
    107.林廉穎,〈從清初后妃圖像試論中西畫藝的融合及其女性形象〉,《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刊》,第8期,台北: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2010年,頁403-426。
    108.林頎玲,〈士兵與聖母──清宮《職貢圖》所呈現之西洋印象〉,《議藝份子》,第24期,桃園: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2015年3月,頁23-64。
    109.侯怡利,〈通嚏輕揚──談鼻煙壺文化〉,《通嚏輕揚──鼻煙壺文化特展》,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12年,頁33-53。
    110.施靜菲,〈十八世紀東西交流的見證──清宮畫琺瑯工藝在康熙朝的建立〉,《故宮學術季刊》,第24卷,第3期,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7年,頁45-94。
    111.施靜菲,〈康熙與路易十四時代的工藝美術交流互動:以清宮畫琺瑯為例〉,收入國立故宮博物院、故宮博物院編,《兩岸故宮第三屆學術研討會:十七、十八世紀(1662-1722)中西文化交流:會議論文》,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11年,頁225-256。
    112.施靜菲,〈從文化脈絡探討清代釉上彩名詞──琺瑯彩、洋彩與粉彩〉,《故宮學術季刊》,第29卷,第4期,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12年,頁1-74。
    113.施靜菲、王崇齊合著,〈乾隆朝粵海關成做之「廣琺瑯」〉,《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第35期,台北: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2013年,頁87-184。
    114.夏更起,〈玻璃胎畫琺瑯考析〉,《故宮博物院院刊》,第3期,北京:故宮博物院,2003年,頁16-26。
    115.秦曉磊,〈清宮春曉:乾隆朝畫院中的〈漢宮春曉圖〉〉,《故宮學術季刊》,第31卷,第2期,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13年,頁37-100。
    116.耿東升,〈十六至十八世紀景德鎮外銷瓷的歐洲藝術風格〉,《收藏家》,2005年,第10期,北京:北京市文物局,頁29-36。
    117.馬孟晶,〈耳目之玩──從《西廂記》版畫插圖論晚明出版文化對視覺性之關注〉,《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第13期,台北: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2002年9月,頁201-276。
    118.馬孟晶,〈烈女‧才女‧織女──女性生活的文化圖像〉,《故宮文物月刊》,第242期,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3年5月,頁4-23。
    119.張臨生,〈試論清宮畫琺瑯工藝發展史〉,《故宮季刊》,第17卷,第3期,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3年,頁25-38。
    120.莫小也,〈從《誦念珠規程》到《出像經解》──明末天主教版畫述評〉,《文化雜誌》,第38期,澳門:澳門特别行政區文化局,1999年5月,頁107-122。
    121.陳夏生,〈明清琺瑯工藝特展(三)──清代的畫琺瑯與內填琺瑯〉,《故宮文物月刊》,第193期,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9年,頁18-41。
    122.陳夏生,〈明清琺瑯工藝概論〉,《明清琺瑯器展覽圖錄》,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9年,頁3-44。
    123.陳葆真,〈《心寫治平》──乾隆帝后妃嬪圖卷和相關議題的探討〉,《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第21期,台北: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2006年,頁89-150。
    124.陳葆真,〈乾隆皇帝對孝聖皇太后的孝行和它所顯示的意義〉,《故宮學術季刊》,第31卷,第3期,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14年,頁103-154。
    125.陳葆真,〈雍正與乾隆二帝漢裝行樂圖的虛實與意涵〉,《故宮學術季刊》,第27卷,第3期,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10年,頁49-101。
    126.陳葆真,《從四幅「歲朝圖」的表現問題談到乾隆皇帝的親子關係》,《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第28期,台北: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2010年,頁123-184。
    127.陳慧宏,〈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時代的視覺物像及傳播網路〉,《新史學》,第21卷,第3期,台北:新史學雜誌出版社,2010年9月,頁55-123。
    128.陳慧霞,〈雍正朝的洋漆與仿洋漆〉,《故宮學術季刊》,第28卷,第1期,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10年,頁141-195。
    129.嵇若昕,〈乾隆時期的如意館〉,《故宮學術季刊》,第23卷,第3期,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6年,頁127-152。
    130.曾肅良,〈歐洲的「中國熱(Chinoiserie)」──歐洲收藏與仿製中國瓷器的歷史〉,《美育雙月刊》,第117期,台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2000年9月,頁68-72。
    131.童文娥,〈女孝經圖圖文位置的重建〉,《故宮文物月刊》,第265期,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5年4月,頁20-41。
    132.童文娥,〈傳顧愷之列女仁智圖的斷代研究〉,《故宮學術季刊》,第26卷第2期,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8年,頁47-88。
    133.馮冠超,〈十八世紀「中國風尚」(Chinoiserie)對歐洲藝術設計的影響及其發展〉,《中山人文學報》,第34期,高雄: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2013年,頁77-107。
    134.楊伯達,〈十八世紀中西文化交流對清代美術的影響〉,《故宮博物院院刊》,1998年,第4期,北京:故宮博物院,頁70-77。
    135.楊新,〈清代雍、乾時期的宮廷繪畫〉,《楊新美術論文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4年,頁156-175。
    136.楊新,〈對列女仁智圖的新認識〉,《千年遺珍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6年,頁535-536。
    137.廖寶秀,〈法國官窯──故宮所藏塞弗爾窯述略〉,《故宮文物月刊》,第270期,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5年9月,頁18-33。
    138.廖寶秀,〈是一是二──雍乾兩朝成對的磁胎琺瑯彩〉,《故宮文物月刊》,第279期,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6年6月,頁10-29。
    139.廖寶秀,〈從檔案內品名看乾隆瓷胎琺瑯彩諸問題〉,《故宮博物院八十華誕古陶瓷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7年,頁123-158。
    140.廖寶秀,〈華麗彩瓷──乾隆皇帝與洋彩〉,《故宮文物月刊》,第307期,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8年10月,頁4-25。
    141.廖寶秀,〈錦上添花話洋彩──兼談琺瑯彩、粉彩〉,《故宮文物月刊》,第280期,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6年7月,頁4-23。
    142.熊曉華、熊奇、黃俠合著,〈論清宮玻璃器對琺瑯彩瓷的工藝與藝術影響〉,《中國陶瓷》,第47卷,第2期,江西:中國陶瓷雜誌,2011年2月,頁60-61。
    143.劉文勝,〈論圓明園對清代御瓷發展及風格的影響〉,《陶瓷研究》,2012年,第2期,江西:景德鎮瓷都畫院,頁20-22。
    144.劉詠聰,〈清代女性課子書舉要〉,《東海中文學報》,第20期,台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2008年7月,頁187-216。
    145.劉增貴,〈畫像與性別──漢畫中的漢代婦女形象〉,《中國史新論──性別史分冊》,中央研究院叢書,台北: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公司,2009年,頁87-134。
    146.劉樹勝,〈《詩經》生育觀管窺──〈螽斯〉〈麟趾〉臆說〉,《金陵科技學院學報》,第24卷,第3期,南京:金陵科技學院,2010年,頁45-50。
    147.賴毓芝,〈圖像帝國:乾隆朝《職貢圖》的製作與帝都呈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75期,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輯委員會,2012年3月,頁1-76。
    148.謝振發,〈北魏司馬金龍墓的漆畫屏風試析〉,《美術史研究集刊》,第11期,台北: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2001年,頁1-56。
    149.顏千佩,〈《十二美人圖》研究〉,《議藝份子》,第16期,桃園: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2011年,頁29-73。

    (四)學位論文
    150.王光宜,《明代女教書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151.王拴印,《清宮造辦處御製金屬胎畫琺瑯鼻煙壺的歷史演變及其藝術特色》,北京:首都師範大學中國美術史論碩士論文,2007。
    152.牟曉林,《十八世紀中國瓷繪西洋人物圖像研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中國美術史碩士論文,2011。
    153.余珮瑾,《乾隆官窯研究:做為聖王的理想意象》,台北: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11。
    154.李亦梅,《清代宮廷畫家冷枚人物畫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155.李梅齡,《清代的琺瑯彩瓷》,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中國藝術史組碩士論文,1981。
    156.林淑芬,《清宮廷寫實風格畫家郎世寧繪畫研究──從Giuseppe Castiglione到郎世寧的繪畫風格轉移》,新北: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157.凌玉萱,《在訓誡與消遣之間──晚明女教插圖本書籍系列研究》,中壢: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158.尉冬冬,《明清時期景德鎮瓷器教子紋飾考析》,江西:景德鎮陶瓷學院美術學碩士論文,2012。
    159.曹萌,《乾隆琺瑯彩瓷子母畫的圖像學分析》,江西:景德鎮陶瓷學院藝術學碩士論文,2012。
    160.梁妃儀,《從女性主義的觀點看清代仕女畫》,台北:國立藝術學院美術學系碩士論文,2000。
    161.郭冠猷,《清康雍乾三朝御窯琺瑯彩瓷之花卉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中國美術史組碩士論文,2010。
    162.陳莉婷,《從容教到禁教:清朝政府對天主教政策的轉變(1644-1820)》,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163.童文娥,《李嵩「嬰戲貨郎圖」的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164.童芃,《焦秉貞仕女圖繪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
    165.楊婉瑜,《乾隆朝宮廷畫家:金廷標(?-1767)歷史故實畫研究》,中壢: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166.蔡昀倢,《呂坤《閨範》女子教育觀之研究》,台北: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8。
    167.聶志文,《中國傳統陶瓷嬰戲紋裝飾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
    168.藍玉琦,《東漢畫像列女圖研究》,台北: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二、外文資料
    169.Cahill, James, Pictures for use and pleasure, Berkeley, Calif.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c2010, Pp. 1-65.
    170.Demattè, Paola. “Christ and Confucius: Accommodating Christian and Chinese Beliefs,” in Marcia Reed and Paola Demattè, eds., China on Paper : European and Chinese Works from the Late Sixteenth to the Early Nineteenth Century. Los Angeles, Calif. : Getty Research Institute, 2007, Pp. 29-51.
    171.Ellen Felicia Soulliere, Palace Women in the Ming Dynasty : 1368-1644. Ph.D. Princeton University, 1987.
    172.Erika Speel, Painted Enamels : an illustrated survey 1500-1920. USA : Lund Humphris. 2008.
    173.George Ferguson, Signs & symbols in Christian art ; with illustrations from paintings of the Renaissanc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ondon ; Oxford ; New York, 1961.
    174.George R. Loehr, “Missionary-Artist at the Manchu Court,” Transactions ofthe Oriental Ceramic Society (London), no. 34 (1962–1963), Pp. 51-67.
    175.Hugh Moss, By imperial command : an introduction to Chʻing imperial painted enamels. Hong Kong : Hibiya Company Ltd., c1976.
    176.Hui-Chi L, Political Advancement and Religious Transcendence : The Yongzheng Emperor’s(1678-1735) Deployment of Portraiture. Ph. D.dissertation, Stanford Uuiversity, 2009.
    177.Julia K. Murray, Marsha Weidner, ”Didactic Art for Women : The Ladies' Classic of Filial Piety,” from Flowering in the Shadows : Women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nd Japanese Painting. Honolulu : University of Hawaii, 1990, Pp. 27-53.
    178.Kristina Kleutghen, ”Portrait of Qianlong’s Consort with Yongyan as a child,” from The Qianlong Emperor’s Perspective : Illusionistic Painting in Eighteenth-Century China. Ph. D. dissertation, Harvard University, 2012, Pp. 270-325.
    179.Lin, Li-chiang, The Proliferation of Images : The Ink-stick Designs and the Printing of the Fang-shih mo-p'u and the Ch'eng-shih mo-yuan. Ph.D.Dissertation, Princeton University, 1998.
    180.Timothy Verdon ; captions by Filippo Rossi, Mary in Western art. New York : In Association with Hudson Mills Press, c2005.
    181.W. L. Hildburgh, “Chinese Painted Enamels with European Subjects,” The Burlington Magazine for Connoisseurs, Vol. 79, No. 462 (Sep., 1941), Pp. 78-89.
    182.內田慶市、柏木治等編,《東西文化の翻訳──「聖像画」における中国同化のみちすじ》,関西大学東西学術研究所訳注シリーズ 14,大阪:關西大学東西学術研究所,2012。
    183.杉村勇造,《陶磁大系‧46‧清の官窯》,東京:平凡社,1973,頁98。
    184.相賀徹夫編集,《世界陶磁全集‧15‧清》,東京:小學館,1983,頁162-189。
    185.町田市立国際版画美術館,《『中国の洋風画』展──明末から清時代の絵画・版画・挿絵本》,東京:町田市立国際版画美術館,1995,頁66-67、110-116。
    186.長谷部樂爾監修、中沢富士雄編著,《中国の陶磁‧清の官窯》,東京:平凡社,1996,頁124-125。
    187.米澤嘉圃,〈漢代の繪畫に於ける勸戒主義と畫家〉,收入《東方學報》,東京:東方文化學院東京研究所,第9冊,1939,頁311-334。

    三、電子資源
    188.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漢代石刻畫象拓本數位典藏 http://rub.ihp.sinica.edu.tw/~hanrelief/h/
    189.台北故宮書畫典藏資料檢索系統 http://painting.npm.gov.tw/
    190.台北故宮器物典藏資料檢索系統 http://antiquities.npm.gov.tw/
    191.北京故宮博物院官方網站http://www.dpm.org.cn/index1024768.html#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