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應修平
Ying, Shiu-Ping
論文名稱: 音樂劇《羊角男孩》中殖民主義下「他者」的文化選擇
The Cultural Choices of the Other Under Colonialism in the Musical “The Boy with Yangkerah Horns"
指導教授: 梁志民
Liang, Chi-M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表演藝術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erforming Arts
論文出版年: 2019
畢業學年度: 10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5
中文關鍵詞: 他者殖民主義後殖民主義音樂劇音樂劇歌曲功能
英文關鍵詞: the other, colonialism, postcolonialism, musical, narrative function of songs in musicals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1900627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02下載:1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論述筆者如何透過音樂劇《羊角男孩》之創作手法、虛構設計及音樂劇歌曲之敘事技法,將當今社會下「他者」之文化選擇融入於奇幻音樂劇作品中。

    作品中以真實世界歷史下殖民者與被殖民者之關係,以及文化與文明之差異探討作為基底,進而結合「發展下的受害者」所面臨的選擇及現況,建構出音樂劇《羊角男孩》中「塔尼亞國」以及「羊格拉族」之虛構世界觀以及劇中重要意象的使用。並透過作品之故事設計、情節佈局以及角色規劃,結合筆者自身經驗以及歷史反思,轉化為音樂劇作品。藉由音樂劇歌曲敘事手法之分析,將音樂劇歌曲分作九大功能,進而探究作品中歌曲之曲式安排以及結構分析,論述音樂劇《羊角男孩》如何利用歌詞編排將音樂劇中「戲劇文本」以及「音樂文本」相互融合。

    音樂劇《羊角男孩》藉由劇中角色對於羊角的追求,以呈現「他者」在強權文明下之文化喪失以及族群認同感之弱化。筆者期望透過音樂劇《羊角男孩》探討過去人類歷史脈絡中殖民者所持有之殖民理念以及目的,進而虛構出一個不存在於歷史中之世界以及族群,藉由奇幻的形式,使觀者能夠跳脫出舊有的歷史框架,卻能透過劇中之情節設計以及角色選擇,連結自身過去之情感經驗而了解人類歷史脈絡下相異族群之相互關係,以及重拾對於自我族群之認同感,最終能夠面對歷史以及面對「他者」。

    This thesis unravels how the author uses the musical writing techniques, fictional designs, and narrative function of songs in the musical “The Boy with Yangkerah Horns" to incorporate the cultural choice of “the other” into the fantasy musical.

    The musical is based on the relations between colonists and the colonized in real world and the comparisons between cultures and civilizations. In this musical, the author talks about the collateral victims of development and the choices and situations they face. This also helps the author construct the fictional worldview of the Kingdom of Tania and the Yangkerah Tribe in the musical “The Boy with Yangkerah Horns." With the storyline structure, plot arrangements, and character designs, the author includes her personal experiences and her reflection on historical events and creates this musical. By analyzing the narrative function of songs, the author divides these songs into nine categories to further explore the arrangements of musical forms and the structural analysis. The musical “The Boy with Yangkerah Horns” is a great example of combining the script context and the music concept with lyric arrangements.

    The musical “The Boy with Yangkerah Horns" uses the main character’s pursuit of Yangkerah horns to disclose the loss of cultures and cultural identity of ”the other” under hegemony. In this musical, the author hopes to discuss the purposes of colonization by creating a fictional world and fictional tribes for this fantasy musical, allowing the audience to put aside the history and think outside the box. However, with the plot arrangements and character designs, the audience gets to recall their personal experiences from the past and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 between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within that historical context. After finding their ethnic identities, these people can eventually be ready to face the history and “the other.”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與創作動機 1 一、創作緣起 1 二、文明與文化 2 三、面對他者 6 第二節 創作選擇 9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文獻回顧 12 第二章 《羊角男孩》主題思想與世界觀營造 21 第一節 主題思想及核心價值 21 一、殖民主義與他者形象 21 二、被殖民後的文化選擇 26 三、超越民族主義 30 第二節 總體世界觀營造 33 一、總體世界觀及塔尼亞族設計 33 二、羊格拉族背景設計 34 三、羊格拉族與塔尼亞族之歷史脈絡 35 第三節 意象的選擇 37 一、羊角—文化 37 二、顏色—文明與進步 39 三、古調—文化認同感及文化再現 41 第三章 《羊角男孩》情節與人物設計 45 第一節 故事設計與情節佈局 45 第二節 主要角色分析 53 第三節 次要角色分析 73 第四章 《羊角男孩》歌曲敘事手法分析 82 第一節 音樂劇敘事手法分析 82 一、音樂劇寫作元素 82 二、音樂劇之歌曲功能分析 83 第二節 《羊角男孩》中唱段塑造及建立 103 結 論 151 參考文獻 154

    【專書著作】
    趙稀方。《後殖民理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宋國城。《後殖民論述:從法濃到薩伊德》。臺北:擎松圖書,2003。
    陳炎。《文明與文化》。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6。
    楊美花。《回家從部落觀點出發》。花蓮縣壽豐鄉:東華大學原住民族學院,2011。
    莫那能。《美麗的稻穗》。臺中。晨星出版社,1989 。
    陳佩周。《變臉中的「印地安」人:美國原住民文化探索》。臺北市:麥田出版:城邦文化發行,1999。

    【期刊雜誌】
    顧恒湛。<主體缺席的書寫:戰後初期「山胞論述」之歷史初探(1945-1955)>。《台灣學誌》第九期(2014年6月):83-109。
    鄧元尉。<自然作為他者:列維納斯與環境哲學的交會>。《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第五十五期(2013年7月):41-74。
    賴俊雄。<眾裡尋「他」:列維納斯的倫理洞見>。《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2014年6月):59-67。
    吳叡人。<臺灣原住民自治主義的意識形態根源:樂信.瓦旦與吾雍.雅達烏猶卡那政治思想初探>。《國家與原住民:亞太地區族群歷史研究》(2009年8月):193-229。

    【學術論文】
    劉得興。<後殖民語境下的神話再現:台灣原住民族漢語書寫>。輔仁大學博士論文,2013。
    劉智濬。<認同.書寫.他者:1980年代以來漢人原住民書寫>。國立成鐘大學台灣文學系博士論文,2011。

    【翻譯專書】
    Edward W. Said. 《文化與帝國主義》(Culture and Imperialism)。李琨 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
    Edward W. Said. 《東方主義》(Orientalism)。王志弘,王淑燕,莊雅仲,郭菀玲,游美惠,游常山 譯。新北:立緒文化,1999。
    Frantz Fanon. 《黑皮膚白面具》(Peau Noire, Masques Blancs)。陳瑞樺 譯。臺北:心靈工坊,2005。
    Frantz Fanon. 《大地上的受苦者》(Les Damnés de la Terre)。楊碧川 譯。臺北:心靈工坊,2009。
    John H. Bodley. 《發展的受害者》(Victims of Progress)。何小榮,謝勝利,李旺旺 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Bart Moore-Gilbert. 《後殖民理論》(The Postcolonial Theory)。彭淮棟 譯。臺北:聯經出版社,2004。
    John Atkinson Hobson. 《帝國主義》(Imperialism: A Study)。盧剛 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
    Robert Heinrich Lowie. 《文明與野蠻》(Are We Civilized?—Human Culture in perspective)。呂叔湘 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5。
    Michel Sauquet, Martin Vielajus. 《他者的智慧》(L’Intelligence de l’autre)。劉娟娟,張怡,孫凱 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Kirsten Hastrup. 《他者的歷史》(Other Histories)。賈士蘅 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Alvin M. Josephy, Jr. 《美洲印第安人的文化》(The Indian Heritage of America)。賈士蘅譯。臺北:台灣商務,2004。
    Karen Armstrong. 《神話簡史》(A Short History of Myth)。穆卓芸 譯。臺北:大塊文化,2005。
    Chief Seattle. 《西雅圖酋長的智慧》(The Wisdom of Chief Seattle)。李毓昭 譯。臺中:晨星出版,2004。
    Chief Seattle. 《西雅圖的天空》(How Can One Sell the Air?:Chief Seattle’s Vision)。孟祥森 譯。臺北:雙月書屋,1998。
    Jack Goldstone.《為什麼是歐洲?世界史是腳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關永強 譯。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