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鄭名呈
論文名稱: 論國家重大政策變遷與政治課責―以核四廠停工事件為例
指導教授: 陳文政
Chen, Wen-Che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政治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7
中文關鍵詞: 核四預算審議式民主政策課責520號解釋
英文關鍵詞: The fourth nuclear power plant, budget, deliberative democracy, political accountability, . Y. Interpretation No. 520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99下載:2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本論文研究動機的濫觴主要是針對於臺灣核能四廠歷經停工,旋即又復工個案之荒謬決策過程為研究,同時對於政府最高決策者事後的政治責任亦或是法律責任之追究皆付之闕如,筆者深感有建立相關課責機制之必要,再藉由博奕理論模型建構來解釋論證核四廠爭論始末,最終提出筆者研究後之我國現有課責制度上之改革建言,期許能有效消弭我國行政與立法對於相關重大建設之岐見,減少對立,建立一套行政與立法共同遵循的制約機制。
    我國行政權有僭越立法權之態勢,也是造成今日行政、立法嚴重對立難以和解亂象,藉由核四案爭論,可以看到許多行政與立法兩部門互相拔河的明顯軌跡,然此高度政治意識凌駕專業知識的情況之下,行政與立法兩部門互動的良窳,更是決定政策成敗的關鍵因素。
    決策者本應受制於國家制度,使得決策者無法隨意為之,方不至於造成社會撕裂及政黨對立。當決策者以意識型態掛帥,一意孤行時,應有相對之課責機制予以制衡。然本論文並非探究核四該不該興建,而是最高層執政者因執著於其政黨意識型態,罔顧國家利益,違背依法行政原則,對於核四停工又復工之決策應負之政治責任為何?其因違法決策所造成之經濟損失,是否應負連帶賠償責任?我國現有的罷免、彈劾制度能否發揮功能?又如何改正現有制度,讓執政當局有所顧忌而不致背離多數民意?本論文首先提出建置國家政治求償制度,並恢復立法院行使行政院長同意權等二個改革面向,或可作為改變目前國家政治亂象參考,使得國家能建立長治久安的政治制度。

    Abstract
    This study was inspired by the absurd process of policy-making to hal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ourth nuclear power plant but yet to resume it soon after. Still, the fact that the highest decision maker having never been held politically or legally liable also greatly prompts me to deliberate upon the necessity of establishing certain accountability mechanism. A model constructed with game theory is utilized to expound the controversy over the fourth nuclear power plant. Suggestions to reform current accountability systems in our country are proposed after my research with the aim to prevent discrepancies between the administration and the legislation in major infrastructure projects; to reduce oppositions; and to install a confinement mechanism to be followed by both the administration and the legislation.
    The administration in our country tends to overtake the legislation, which has given rise to the severe and irreconcilable political oppositions and unrest between the administration and the legislation nowadays. The dispute of the fourth nuclear power plant has revealed obvious traces of seesaw struggle between the administration and the legislation. In such a situation that political ideology dominates professional knowledge, the success or failure of a policy hinges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administration and the legislation.
    Policy makers ought to be governed by state institutions so that they will not behave unscrupulously and political infighting and a ripped society can then be avoided. Whenever policy makers act stubbornly under ideological constraints, there should be certain accountability mechanism to check and balance their powers. The issue of whether or not to build the fourth nuclear power plant is not the theme of this paper, but we probe into the following topics instead: What should be the political liability on the head of government after such a policy was made to hal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ourth nuclear power plant but yet to resume it soon after simply based on political ideology disregarding state interests and violating the principle of administering according to law? Should the head of government be jointly held liable for economic losses due to illegal policy making? Will existing systems of deposition and impeachment function properly? How existing systems can be modified so that the authorities may scruple to deviate from mainstream opinion of people? Suggestions covering three aspects of reforms are proposed: The first is the reform of procedures of appointment of Justices of Constitutional Court, Judicial Yuan. The second is to establish a compensation system to state politics. The third is to resume Legislative Yuan's power of advise and consent in the appointment of Premier. It is anticipated that such reforms can be of reference to rectifying political unrest in our country so that political systems ensuring long term peace and stability can be established.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3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8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名詞釋義--------------------------11 第四節 相關文獻探討與理論基礎-----------------------15 第二章 代議民主及直接民主之弊病與審議式民主之困境------37 第一節 代議民主與直接民主的內涵----------------------37 第二節 代議民主與直接民主之弊病----------------------42 第三節 審議式民主的內涵-----------------------------44 第四節 審議式民主之困境-----------------------------45 第三章 我國重大政策爭議:核四廠停工事件-------------49 第一節 核四廠興建的政策與爭議------------------------49 第二節 陳水扁停建核四廠政見--------------------------56 第三節 停建核四廠政策--------------------------------59 第四節 非核家園共識使爭議暫時落幕---------------------64 第四章 我國預算法制:立法權優於行政權------------------71 第一節 行政院與立法院之預算法制權----------------------71 第二節 行政院之意見與主張-----------------------------81 第三節 立法院之預算權具法律優越地位--------------------83 第四節 司法院大法官520號解釋--------------------------87 第五章 重大政策執行爭議之課責途徑--------------------- 99 第一節 政治課責之必要性------------------------------ 99 第二節 政治課責之類型------------------------------- 102 第三節 總統之課責途徑------------------------------- 111 第四節 行政院長之課責途徑---------------------------- 130 第六章 結論-----------------------------------------135 第一節 研究發現--------------------------------------135 第二節 研究建議--------------------------------------138 第三節 研究展望--------------------------------------140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143 貳、英文部分-----------------------------------------149 參、網路資源-----------------------------------------150 附錄------------------------------------------------151

    【參考文獻】

    壹、 中文部分(依姓氏筆畫順序)
    于茂宗(1999),《立法委員之選區與立法參與之研究-以核四、美濃水庫興建預算案為例》,臺中,私立東吳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塗發(2000) ,〈核四存廢之初步經濟分析〉,《核四何去何從
    研討會實錄》,臺北:孫運璿基金會及臺灣經濟學會,頁 156
    王塗發(2004) ,〈核四存廢之經濟分析〉,《月旦法學》,第67期,頁58-72
    王玉玲(1990),《由兩岸關係探討臺灣的統獨問題-以博奕理論析之1979~1990》,臺北,私立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志宏(1996),《利益議價行為與決策-以動態博奕分析全民健保法制定過程》,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丘昌泰(2000),《公共政策:基礎篇》,臺北:巨流。
    左潞生(1988),《比較憲法》,臺北:正中。
    江丙坤(2001) ,〈核四的真相〉,《國家政策論壇》,第1卷第1期,頁1-15
    江明修、梅高文(2003),〈自律乎?他律乎?財團法人監督機制之省思〉,《中國行政評論》,頁137-160
    朱增宏(2001),《「威權」與社會運動-社會運動參與者的反省,以核四再評估為例》,臺北,私立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朱金池(2004),〈民主政治下的政治責任之研究-行政倫理的觀點〉,
    發表於第二屆TASPAA年會研討會,臺北:政大公企中心。
    伏怡妲(1999),《新公共管理之課責研究:以「台北市立萬芳醫院」為例》,臺中,私立東海大學公共行政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名昌(1993) ,〈博奕理論在超速執法與規避策略上之應用〉,《警政學報》,第23期,頁269-292
    李秀玉(1999),《應用博奕理論分析我國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產業之競爭策略》,新竹,國立交通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慧雯(1999),《我國彈劾權之研究:理論與實際》,臺中,私立東海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俊杰(2001) ,〈從博奕理論解析體育衝突個案-以新浪男籃隊赴中國大陸甲 A 聯賽為例〉,《大專體育學刊》,第3卷第2期,頁195-203
    李明寰譯 (2002),Dunn, William N.(1994),《公共政策分析》(Public Policy Analysis: An troduction ,2nd ed.),臺北:時英。
    李惠宗(2002),《憲法要義》,臺北:元照。
    李建榮(2004),《藍天再現-連戰與國民黨重新出發》,臺北:天下。
    何包鋼(2002) ,〈哈伯瑪斯的溝通理性觀述評〉,《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第10卷第2期,頁32-41
    何明修(2002) ,〈為何民進黨政府的廢核政策失敗?社會動員、改革機會與政治策略的分析〉,《臺灣政治學刊》,第6期,頁86-137
    呂桂華(1990),《大眾傳播媒體在公共政策制定過程中角色功能之研究- 台電核四廠政策爭論之個案研究》,臺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博文(1989),《核能發電與政策分析-以我國核能發電政策為例》,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俊義(1991),《反核是為了反獨裁》,臺北:前衛。
    林紀東(1992),《中華民國憲法逐條釋義(二)》,臺北:三民。
    林紀東(1993),《中華民國憲法逐條釋義(三)》,臺北:三民。
    林瑜芬(1993),《核四爭議中台電公司與環保聯盟衝突互動之研究-以博奕理論〈Game Theory〉為分析架構》,臺北,私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澤男(1993),《從新現實主義、理性模式、博奕理論看越戰》,臺北,私立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未出版。
    林靜怡(1998),《我國核能政策之政治經濟分析》,臺北,國立中興大學法商學院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子儀(2001),〈核四案大法官解釋研討會-議題討論〉,《台灣本土法學雜誌》,頁93-94
    林昱梅(2003) ,〈總統之罷免與彈劾〉,《憲政時代》,第29卷第1期,頁46;56
    易珊如(2005),《論公民不服從在代議民主下的合理性》,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文成(1997),《風險社會學初探-以核四建廠一案為例》,臺中,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巫和懋、夏珍(2002),《博奕高手-全方位策與應用》,臺北:時報。
    周晉澄、張國龍(2000) ,〈核四計畫決策過程的回顧與檢討〉,收錄在孫運璿基金會主編《核四何去何從-研討會實錄》,臺北:孫運璿基金會,頁28-38
    洪力生(1957),〈論憲法上的彈劾權〉,《法學叢刊》,第1卷第5期,頁108
    洪發明(1995),《中國與英國的香港政策-以博奕理論探討》,臺中,私立東海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胡湘玲(1994),《科技專家與社會溝通-台灣核四爭議13年的科學文化簡史》,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涂淳惠(1992),《核能四廠建廠計畫之決策過程分析》,臺北,國立臺灣 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孫本初(1999) ,〈課責與績效管理〉,《人事月刊》,頁28-32
    孫本初(2006),《新公共管理》,臺北:一品。
    孫 煒(2004) ,〈非營利管理的責任問題:政治經濟研究途徑〉,《政治科學論叢》,頁141-166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永續發展組(2001) ,〈民進黨反核四廣告的謬誤〉,《國家政策論壇》,第1卷第1期,頁87-97
    國民大會秘書處(1996a),《世界各國憲法大全(第三冊)》,臺北:國民
    大會秘書處。
    國民大會秘書處(1996b),《世界各國憲法大全(第一冊)》,臺北:國民
    大會秘書處。
    國民大會秘書處(1996c),《世界各國憲法大全(第二冊)》,臺北:國民
    大會秘書處。
    黃德源(2001),《台灣地區核能發展之政治經濟分析〈19045~201〉》,臺北,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許宗力(1993),《憲法與法治國行政》,臺北:元照。
    許宗力(2001) ,〈迎接立法國的到來?!--評釋字第520號解釋〉,《台灣本土法學雜誌》,頁57-65
    許振華(2001),《核四爭議與核電政策》,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陶百川(1978),《比較監察制度》,臺北:三民。
    陶百川(1982),《比較監察制度》,臺北:三民。
    陳奉秦(1994),《從博奕理論談美國與台海兩岸關係之互動1950~1993》,臺中,私立東海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未出版。
    陳正隆(1995),《核四建廠爭議問題之研究:政策網絡分析》,臺北,國 立中興大學法商學院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威逅(1995),《公共政策變遷與發展-以核能四廠興建為例》,臺北,國立中興大學法商學院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春生(1998),《中華民國憲法原理》,臺北:明文。
    陳新民(2001),《中華民國憲法釋論》,臺北:五南。
    陳敦源、徐仁輝(1999),《新憲政架構下的立法與行政互動關係:以預算法之修正為例》,論文發表於:邁向二十一世紀的立法院、新國會、新規範、新挑戰研討會,臺北:國策研究院。
    陳穎峰(2000),《台灣環保政治的結構與策略分析-核四案與拜耳案的比較》,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敦源(2002),《民主與官僚:新制度論的觀點》,臺北:韋伯。
    陳振成(2003),《台灣電力工會影響核四政策活動之分析》,嘉義,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志瑋(2003),《政策課責的設計與管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陳志瑋(2005) ,〈邁向民主課責:透明化機制運用之分析〉,《國家菁英》,頁131-146
    張劍寒(1993) ,〈展望憲法修正後之監察院〉,《憲政時代》,第19卷第1期,頁1-16。
    張維迎(2001),《博奕理論與信息經濟學》,臺北:茂昌。
    單美雲(1995),《核四議題生命歷程及台電議題管理之研究》,臺北,私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賀淩虛(1982) 、〈國父監察理論的探討〉,《中山學術論叢》,第3期,頁36-47
    彭倩文(1987),《核能四廠建廠爭議:一個社會學的分析》,臺中,私立 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詹立煒 (2004),《台灣跨域治理機制之研究-理論、策略與個案》,新竹,私立中華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鄒念祖(1999),〈美國國會彈劾柯林頓總統個案研究〉,《問題與研究》,第38卷第5期,頁17-22
    廖彬良(1993),《臺灣反核實錄》,臺北:前衛。
    臺北縣政府(1991),《核四再評估-臺北縣對核四對影響評估的審
    查報告》,臺北:臺北縣政府。
    臺灣環境保護聯盟(1994),《核電夢魘》,臺中:晨星。
    鄭欽龍(1994),〈環保議題的專家決策與公眾選擇〉,《思與言》,第32卷第4期,頁51-62
    鄭淑麗(1995),《社會運動與地方社區變遷-以貢寮鄉反核四為例》,臺北,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文永(1991),《核四廠決策過程之研究-效用模式分析》,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盧兆麟,西山賢一譯(1992),《贏家的競賽策略-遊戲理論趣談》,臺北:徐
    氏基金會。
    盧倩儀(2004),〈審議式超國家主義〉,《問題與研究》,第43卷第6期,頁30-65
    謝偉薇(2000),《公共設施設置之環境衝突管理分析-以台北市公共設施設置衝突事件為例》,臺北,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未出版。
    謝耿銘(2006),《總統彈劾之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薩孟武(1993),《中國憲法新論》,臺北:三民。

    貳、英文部分(依字母排列順序)
    Bovens,M., Schillemens,T. & Thart,P.(2008), Does Public Accountability Work? An Assessment Tool, Public Administration, Vol.86,No.1,pp.225-242.
    Dunn, William N.(1994), Public Policy Analysis: An troduction ,2nd ed.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
    Glynn, C. J.,S. Herbst, G.J.O’Keefe,& R.Y.Shapiro.(1998), Public Opinion. Coloarado: Westview Press., pp.17-30.
    Hughes, O. E.(1998), Public Management and Administration, 2nd ed. London:Macmillan.
    Kingdon, John W.(1995), Agendas,Alternatives, and Public Policy. NY: Harper 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s.
    Mosher, F.(1968), Democracy and the Public Servi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Romzek, B. S. & Kubnick, M. J.(1998), Accountability, in J. M. Shafritz.(ed).,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Public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 Vo1. Boulder, Colorado:Westview Press.
    Verhoest,B.,K.Verschuere.,M.Falke.,B.G.Peters,(2005), Accountability and Accountability Arrangements in Public Agencies, in Christensen,T. & Laegreid,P.(ed)Autonomy and Regulation: Coping with agencies in the Modern State, UK: Cheltenham,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imited.
    Wilson, W.(1887) The Study of Administration.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Vo2.No.2,pp.97-222.
    Yeric, Jerry L. & John R. Todd.(1983)Public Opinion: The Visible Politics. Itasca, Ill. : F.E. Peaccock Publishers, Inc., pp. 4-106.

    參、網路資源
    中時電子報
    http://forums.chinatimes.com.tw/
    立法院
    http://www.ly.gov.tw/
    司法院大法官會議
    http://w2.judicial.gov.tw/constitutionalcourt/index.asp
    民主進步黨
    http://www.dpp.org.tw/
    行政院新聞局
    http://www.gio.gov.tw/
    臺灣電力公司
    http://wapp4.taipower.com.tw/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