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雯雯
Chang, Wen-Wen
論文名稱: 想像、回歸與現實-韓國華僑詩人初安民 作品中的祖國想像與文化認同之探討
IMAGINATION, RETURN AND REALITY Homeland Imagination and Cultural Identity in Works of an Overseas Chinese Poet Chu An Ming from Korea
指導教授: 王恩美
Wang, En-Me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東亞學系
Department of East Asian Studies
論文出版年: 2015
畢業學年度: 10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4
中文關鍵詞: 初安民韓國華僑祖國想像文化認同政治認同本土化
英文關鍵詞: Chu An-Ming, the overseas Chinese in Korea, homeland imagination, cultural identity, political identity, localizatio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34下載:4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對許多早年移居韓國的華僑而言,他們大多將在臺灣的中華民國想像為他們的祖國。這種祖國想像,肇因於兩個事實。其一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韓國政府因為東亞冷戰體制的形成以及韓戰的影響,制定了排外政策。使得在韓國居住超過100年以上的韓國華僑,自1948年以後,只能以外國人的身份在韓居留。其二是,在臺灣的中華民國政府為因應韓國政府的排外政策,積極在韓國當地推廣僑務和教育。上述兩個事實的影響,使韓國華僑將對「想像」祖國中國的認同移轉為對臺灣中華民國政府的認同,並對中華民國有著強烈的認同感及愛國心
    這種韓國華僑對臺灣中華民國政府的祖國與文化認同,在80年代,因臺灣島內「本土化」現象所造成的國家意識認同分歧,受到了嚴重的衝擊。使得韓國華僑原有一貫的祖國與文化認同結構,產生動搖,讓他們常有「何處是兒家」的惆悵。
    韓國華僑初安民於1977年來台就學定居,他是創作詩人,目前也是《印刻文學生活誌》的總編輯。來臺後,初安民先生在1985年出版了詩集《愁心先醉》,2001年又出版了詩集《往南方的路》。《愁心先醉》深入刻畫他對祖國強烈的認同,並以自傳性的方式描述其在台灣遇到的困境及對臺灣政治社會變遷的適應過程;《往南方的路》則描述他經歷了臺灣「本土化」後,對臺灣的政治社會現象提出的深層批判和反思。
    本論文以初安民在韓國成長,移民回臺灣和遇見臺灣本土化的三個階段為基礎,透過他兩本詩集文本的分析,探究初安民的祖國想像和文化認同。從初安民的生命歷程與作品中,體認無法撼動的文化歸屬與國家認同變動的多元性,並豐富韓國華僑的認同研究。

    The overseas Chinese who have immigrated to Korea long before have usually imagined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in Taiwan as their homeland. Two things explain this homeland imagination. One thing is that Korean government has adopted a policy of discrimination against foreigners due to the Cold War and Korean Conflict after World War II. This policy made the overseas Chinese who have lived in Korea over 100 years stay there as a status of foreigners since 1948. The other thing is that the government of ROC in Taiwan aggressively planned and held many activities related to Chinese education and culture in Korea in response to the policy of discrimination against foreigners by Korean government. These two aforementioned things got the overseas Chinese in Korea transfer their homeland imagination from China to the government of ROC in Taiwan. Moreover, such a transfer of homeland imagination made them strongly identify the government of ROC in Taiwan and thus attach themselves to this government.
    For the overseas Chinese having lived in Korea, their identificationwith the government of ROC in Taiwan and its culture, however, has been seriously affected by the localization happening on the island of Taiwan in the 1980s, which caused the divergent identities of national consciousness. Thus, their national and cultural identity was shaken by such an impact, and they could not avoid feeling depressed, thinking about the question of where their homeland is.
    The poet Chu An-Ming, who has grown up in Korea, has come to Taiwan for studying since 1977. He is a creative poet and an editor-in-chief in the magazine of INK. He published his poetry collection A Heart Intoxicated with Sorrow in 1985 and The Road Southbound in 2001. He offered an in-depth description of strong identity and love to his homeland in his poetry collection A Heart Intoxicated with Sorrow. Also, he used a biographical method to describe the experiences and dilemmas he encountered in the changing process of the society and politics in Taiwan. In his poetry collection The Road Southbound, he provided deep reflective thinking and criticism for the society and politics in Taiwan after its localization.
    The current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homeland imagination and cultural identity of the overseas Chinese poet Chu An-Ming by analyzing his two poetry collections on the basis of three stages of his growing-up in Korea, his coming back to Taiwan, and his undergoing the localization in Taiwan. It is hoped that the strong national and cultural identity of the poet Chu An-Ming is able to be further understood by investigating his life experiences and works. In addition, the current study hopes to enrich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national and cultural identity of the overseas Chinese immigrating to Korea.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定義與研究步驟 4 一、 定義 4 二、 研究步驟 7 第三節 理論與方法 8 一、 研究理論 8 二、 研究方法 11 第四節 研究限制 12 第五節 文獻探討 12 一、 中國有關韓國華僑之研究 12 二、 臺灣有關韓國華僑之研究 16 三、 日本有關韓國華僑之研究 21 四、 韓國有關韓國華僑之研究 23 第六節 章節安排與說明 26 第二章 韓國華僑詩人初安民 29 第一節 初安民的簡介 29 第二節 初安民與臺灣文學的關係 30 第三節 初安民的作品 31 第四節 初安民的離散經驗與途徑 33 第三章 想像祖國─初安民的祖國想像與文化認同 37 第一節 韓國華僑遷移韓國的背景及祖國意識的覺醒 37 一、 韓國華僑遷移至韓國的歷史背景 37 二、 韓國政府對韓國華僑政策─韓國華僑成為孤立的異鄉人 44 三、 韓國華僑在韓國的教育─凝聚祖國意識及文化認同 47 四、 反共信念與參與韓戰─認同中華民國為「祖國」 50 第二節 初安民的祖國想像與文化認同 52 一、 原鄉的概念建構祖國的想像與認同 53 二、 家庭與僑校教育建構中華文化的認同 59 三、 無法同化於韓國社會的宿命 62 第三節 小結 67 第四章 回歸臺灣─中華文化認同之旅 71 第一節 韓國華僑移民來臺背景與來臺適應狀況 72 一、 韓國華僑移民來台背景 72 二、 韓國華僑來臺後的適應狀況與困境 78 第二節 初安民詩集中對祖國想像的轉移、融入與認同 80 一、 認同臺灣中華民國即是祖國 81 二、 融入台灣社會成為「我們」 92 三、 根植臺灣─對臺灣土地的認同與情感 96 第三節 小結 98 第五章 面對現實─臺灣「本土化」的內在回應 101 第一節 臺灣「本土化」的背景與認同的轉變 101 一、 臺灣本土化的發展脈絡 101 二、 臺灣本土化對來臺韓國華僑認同的影響 106 第二節 初安民詩集中對面對臺灣現實政治的認同困境 108 第三節 小結 121 第六章 結論 123 一、 結論 123 參考書目 128 附錄 133

    一、 中文

    (一) 專書

    王宏仁、郭佩宜主編,《流轉跨界:跨國的台灣‧台灣的跨國》,臺北:中央研究院人文
    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2009。
    王甫昌,《當代臺灣社會的族群想像》,臺北:群學出版社,2004。
    王淑玲,《韓國華僑歷史與現狀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
    古鴻廷,《東南亞華僑的認同問題:馬來亞篇》,臺北:聯經,1994。
    何文敬,《我是誰?美國小說中的文化屬性》,臺北:書林,2010。
    初安民,《愁心先醉》,臺北:晨星出版社,1985。
    初安民,《往南方的路》,臺南:臺南市立圖書館,2001。
    邵毓麟《使韓回憶錄》,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0。
    若林正丈,《臺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臺北:新自然主義股份有限公司,2009。
    若林正丈,洪郁如、陳培豐等譯,《戰後臺灣政治史:中華民國臺灣化的歷程》,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4。
    秦裕光,《旅韓六十年見聞錄─韓國華僑史話》,臺北:中華民國韓國研究學會,1983。
    高格孚,《風和日暖:臺灣外省人與國家認同轉變》,臺北:允晨文化,2004。
    崔承現,《韓國華僑史研究》,香港:香港社會科學出版有限公司,2000。
    張兆理,《韓國華僑教育》,臺北:海外出版社,1957。
    張依依,《我所愛我所愛的大中華》,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11。
    梁必承,李正熙,全敏譯,《韓國,沒有中國城的國家:21世紀行中國城的出現背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陳國偉,《想像臺灣─當代小說中的族群書寫》,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7。
    陳健康,《大韓國民與華僑概況》,臺北:正中書局,1988。
    黃俊傑,《臺灣意識與臺灣文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6。
    黃錦樹,《馬華文學與中國性》,臺北:元尊文化,1998。
    楊昭全‧孫玉梅,《朝鮮華僑史》,北京:中國華僑出版公司,1991。
    盧冠群,《韓國華僑經濟》,臺北:海外,1956。
    懷仁,《大專畢業僑生動態》,臺北:僑生通訊社,1962。
    譚光鼎,《原住民教育研究》,臺北:五南,1998。
    Benedict Richard O’Gorman Anderson,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臺北:時報文化,1999。
    Harold R. Isaacs,鄧伯宸譯,《族群》,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
    Peter Stalker , 蔡繼光譯,《國際遷徙與移民─解讀「離國出走」》,臺北:僑生通訊社,
    2002。

    (二) 期刊論文

    王恩美,〈冷戰時期學校教育中的反共形象:以台灣與韓國兩地小學教科書為中心的分析〉《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雜誌期刊》48卷2期,(臺北,2010.06),頁101-109。
    王恩美,〈首爾城中的「法外之地」─中國人居留地的形成與中國人的活動(1882-1894)〉,《臺灣師大歷史學報》 44卷,(臺北,2010.12),頁133-178。
    王恩美〈「中韓友好條約」簽訂過程中的「韓國華僑問題」(1952-1964)〉,《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23卷2期,(臺北,2011.06),頁103。
    王恩美,〈華僑學校在韓國的法律地位變化與生存策略〉,《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期刊》,第50卷,第1期(臺北:2012.03),頁7。
    王淑玲,〈韓國華僑社會的形成、變遷及特征.〉,《世界民族》5期,(北京,2011),頁 56-58。
    朱慧玲,〈韓國華僑社會的變遷與特點〉,《韓國華人歷史研究》2期,(北京,1996),頁51-54。
    朱慧玲,〈東北亞華僑社會的現狀及其未來〉,《韓國華人歷史研究》1期,(北京,1997),頁54-59。
    李瑞騰,〈冀望下一代能銜接過去的文學傳統〉,《文訊》135期,(臺北,1997.01),
    頁96。
    金垠定,〈韓國華僑文學的文化土壤〉,《世界華文文學論壇》2期,(江蘇,2002),
    頁71-73。
    張泰河,〈韓國華僑的過去、現在與未來〉《韓國華人歷史研究》,2期(北京,1996),頁60-64。
    陳錦穗,〈閱讀鄉愁─初安民談閱讀〉,《幼獅文藝》,546期(臺北,1999.06),頁8。
    陸意龍,〈同化抑或認同的多元化?─韓國華僑的經驗驗證〉,《湖南社會科學》,5期(湖南,2005),頁78。
    路寒袖,〈文藝論衡─鄉愁之外論初安民的詩〉,《文訊》,20期(臺北,1985.01),
    頁191。
    劉麗川,〈韓華僑教及其現今的困惑〉《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卷1(深圳,1996),頁90-96。

    (三) 學位論文

    王慈憶,〈戰後臺灣現代詩中的文化認同研究─以「跨語詩人」及渡台詩人為觀察比較〉,
    嘉義:國立中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侯丞芝,〈在台韓國華僑夫妻勞動經驗之考察:台北都會區之田野調查〉,臺北:國立
    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姜德志,〈關於韓國華僑經濟的考察〉,首爾:成均館大學碩士學位論文,1973。
    康恩誒,〈大韓民國的華僑政策〉臺北: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陳清福,《我國出入境管理法制化問題之研究》,臺北:中央警察大學行政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陳鈺淳,〈台灣15代年輕回流移民之適應與認同〉,臺北:國立台灣大學理學院地理環境資源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簡珮韻,〈韓華與永和韓國街:一個經濟面向的國際遷移調適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所碩士論文,2004。

    (四) 論文集論文

    王明智,〈回歸想像/想像回歸:張婉婷電影裡的離散政治〉,收錄於李有成、張錦忠主編,《離散與國家想像─文學與文化研究集稿》,臺北:允晨文化,2010。
    林玉玲,〈移民與離散〉收錄於李有成,張錦忠主編《離散與家國想像─文學與文化研究集稿》,臺北:允晨文化,2010

    (五) 研討會論文

    黃錦樹,〈李永平與民國〉,「第二屆空間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國立
    東華大學英美與文學空間與文學研究室與國立臺灣大學文學研究所,2011年9月24日。
    楊儒賓,〈1949大分裂新漢華人文知識的再編成〉,「漢學研究中心三十週年學術論壇」,臺北:漢學研究中心國科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發展處,2011年10月15日。

    二、 韓國

    (一) 期刊論文

    李在光,〈한국화교의 역사와 문화정체성─화교교육을 중심으로〉(韓國華僑的歷史與文化認同),《中國學研究》,30集(首爾,2004),頁571-591。
    李丹、尹寧,〈釜山’老華僑’的民族與國家認同研究〉(離散民的跨國性與多重的認同:中國威海的韓國華僑事例研究),《東亞研究》,58集(首爾,2010),頁229-254。
    張秀賢,〈이산민의 초국가성과 다층적정체성 중국위해의 한국화교에 대한 사례연구〉〈離散民的跨國性與多重的認同:中國威海的韓國華僑事例研究〉,《現代中國研究》,第11卷,第2期 (首爾:2010.2),頁263-297。

    (二) 碩博士論文

    朴銀瓊,〈화교의 정착과 이동:한국의경우〉(華僑的定居與移動:韓國的事例)首爾:梨花女子大學博士論文,1981。
    金基弘,〈有關在韓華僑的認同研究:以在韓華僑的適應過程為例〉首爾:高麗大學대학원,사회학碩士論文, 1996。
    김기호,〈초국가시대의 이주민정체성:한국화교의 사례연구〉(跨國時代離散民認同:韓國華僑事例研究)首爾:首爾大學대학원인류학碩士論文,2005。

    三、 日本

    (一) 專書
    王恩美,《東アジア現代史のなかの韓國華僑─冷戰體制と「祖國」意識》,日本:株式会社三元社,2008。

    四、 英文

    Rutherford, Jonathan, “A Place Called Home: Identity and 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Difference,” in Jonathan Rutherford, ed., Identity: Community, Culture, Difference, London: Lawrence & Wishart Limited, 1990.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