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蘇頤涵
Su, I-Han
論文名稱: 共生--人與自然的未來之繪畫創作研究
Symbiosis–Painting Practice of The Future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指導教授: 黃進龍
Huang, Chin-Lu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19
畢業學年度: 10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1
中文關鍵詞: 油畫創作共生生態倫理學
英文關鍵詞: oil painting, symbiosis, ecological ethics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THE.NTNU.DFA.007.2019.A10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16下載:9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高山、大地、海洋、森林、河流、土壤、微風,還有漫山遍野的植物以及在其中奔跑翱翔的動物們,這些是大自然最美麗的樣貌,早在人類出現在地球上的好久以前便已經存在。而人類剛剛開始出現的時期,也還是跟其他的所有生物一樣,依循著本能在大地上漫步。然而隨著「文明」的出現與發展,人類漸漸形成一種觀點,認為人為萬物之靈。工業革命之後,更是堅定了「人定勝天」的思維,開始肆無忌憚地掠奪大自然中的資源。
    隨著環境破壞危及到其他物種的生存—更重要的是同時也危及到人類自身的生存—許多人開始思考我們與大自然共存的方式,該如何才能達到永續?
    許多環保生活的方法被提出,許多環境關懷的觀點引發思考,而筆者以創作者的角度,將自身的觀點化作圖像,帶領觀者共同思考我們對待其他物種的倫理、我們使用資源的方式以及人與自然的未來。
    本研究探討人與自然的共生關係,以油畫創作的方式呈現出個人的觀點。藝術實踐過程以生態倫理學為基礎、生物的共生分類為比喻,探究人與自然在不同的共生模式下可能呈現的狀態,並進一步省思人類的未來。
    本論文第壹章緒論說明了研究動機、方法與目的;第貳章探討生物學中的共生關係、生態倫理學,並從藝術作品分析不同藝術家的生態倫理觀及藝術表現形式;第參章呈現個人的生態倫理觀點及思想脈絡,並以四種不同的共生關係作為假設探討人與自然的未來;第肆章針對本系列油畫創作做內容、形式與技法的分析;第伍章就單件作品個別分析其內涵;第陸章則對本次系列創作研究做總結並給出未來期許。

    Mountain, land, sea, forest, river, soil, wind, and plants and animals living in this planet, these are the most beautiful things in nature that have existed long before humans. When humankind first appeared on this planet, they lived through their instincts just like all the other creatures. But, as civilized society had been built, people started to come up with the concept that humans are masters of the world. This concept led people to believe that man can dominate nature, and so, in the period following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we began to harvest nature’s resources greedily.

    As long as the environmental damage has threatened creatures’ lives — including humans as well — people started to think of a way of living together with nature. How can this relationship between us be sustainable?

    There are a lot of eco-friendly ways to live that have been talked about, and a lot of eco-friendly concepts have been proposed. I try to transfer my views into painting, letting people discuss the way we treat our world and our future.

    I tried to researc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and presented my views through oil painting. I used biology’s “symbiosis classification” to describe different situations of human and nature based on ecological ethics.

    Chapter one includes the motivation, methods and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Chapter two is about symbiosis, ecological ethics and different perspectives from artworks. Chapter three shows my own personal perspective. Chapter four includes contents, forms and techniques of this series. Chapter five analyzes every work individually. In the last chapter I made a conclusion of this research and art practice.

    謝誌 ii 摘要 iii Abstract iv 第壹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 1 第二節、研究方法 2 第三節、研究目的 3 第貳章、共生關係的剖析及其倫理 6 第一節、生物間的相互關係 6 第二節、人與自然的相互關係 11 第三節、生態倫理學 15 第四節、藝術中的生態倫理意識 22 第參章、人與自然共生模式假想 30 第一節、那些變調的山河美景 31 第二節、何以共生?人們對待自然的倫理 37 第三節、互利之可能—人與自然的「共同體」 43 第肆章、共生觀點的藝術實踐 47 第一節、作品內容 47 第二節、創作形式 48 第三節、創作過程及技法 51 第伍章、系列創作分析 57 第陸章、結論與展望 72 圖次 74 參考書目 79

    中文專書
    1. 王耘,《複雜性生態哲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
    2. 王勝,《西方傳統油畫三大技法》,國立歷史博物館,2000。
    3. 何政廣,《禮讚自然的畫家柯洛》,藝術家出版社,1996。
    4. 尚玉昌,《生態學及人類未來》,中國青年出版社,1989。
    5. 周光裕、明延凱,《生態學》,地景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
    6. 林紅梅,《生態倫理學概論》,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
    7. 林耀福主編, 《生態人文主義:邁向一個人與自然共生共榮的社會》,書林,2002。
    8. 諸亞儂,《生物學》,三民書局,1991。
    9. 蕭蕭主編,《與自然談天:生態散文集》,幼獅文化,2004。

    外文譯本
    1. 枝廣純子 著,林昆樺 譯,《北極熊不哭:讓生態永續的生物多樣性》,台灣東販,2012。
    2. Lester R. Brown 著,蕭秋梅 譯,《生態經濟革命》,揚智出版,1999。
    3. Philip Lymbery, Isabel Oakeshott著,鄭襄憶、游卉庭 譯,《壞農業》,如果出版社,2015。
    4. Rachel Carson著,李文昭 譯,《寂靜的春天》,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18。
    5. Sister Wendy Beckett,《繪畫的故事—悠遊西洋繪畫史》,台灣麥克,1998。

    外文專書
    1. Albert Schweitzer, “The Philosophy of civilization.”, Prometheus Books, 1923.
    2. Colin R. Townsend, John L.Harper, and Michael Begon. “Essentials of ecology.Blackwell Science”, Inc, 2007.
    3. Forrest Carter, “The Education Of Little Tree”, University Of New Mexico Press, 2001.
    4. K. Shuker, “The Hidden Powers of Animals: Uncovering the Secrets of Nature”, Marshall Editions, 2001

    期刊論文
    1. 王衛,《互利共生理念初探》,頁169-172,中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8卷2期,2002年6月。
    2. 孫義方,《台灣對熱帶雨林保育的新起點—簡介東海大學熱帶生態學及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頁25-32,野生東物保育匯報及通訊9:2,2005年6月。
    3. 黃啟明(譯),《大氣污染對人身之影響》,頁18-30,工業安全衛生3,1972年5月。
    4. 莊慶信,《台灣原住民的生態智慧與環境正義--環境哲學的省思》,頁137-163,哲學與文化33期,2006年3月。
    5. 楊坤芳,《環境教育的重要性》,頁162-171,亞洲高齡全人健康及產業發展期刊1期,2011年10月。
    6. 楊冠政,《1996:人類中心主義》,頁58-64,環境教育季刊28期。
    7. 劉朋、馮超、紹敏敏、陳延德,《從「森林效應」看民辦高校教師績效考核體系構建的必要性》,頁203,價值工程223期,2010年12月18日。
    8. Joanna Aizenberg et al., “Biological glass fibers: Correlation between optical and structural properties”, PNAS, vol101, 2004.3.
    9. Joanna Aizenberg, Vikram C. Sundar, Andrew D. Yablon, James C. Weaver, and Gang Chen. “Biological glass fibers: Correlation between optical and structural properties”. PNAS, vol 101, March 9, 2004.
    10. K. Shuker. The Hidden Powers of Animals: Uncovering the Secrets of Nature (Marshall Editions, 2001), 163.
    11. Ming-Shiou Jeng, “Newly Recorded Symbiotic Crabs (Crustacea: Decapoda: Brachyura) from Southern Taiwan Coral Reefs”, p.314-318, Zoological Studies 33(4), 1994.

    網路資料
    1. 大氣組成
    2017年11月25日取自:
    http://freebsd5.psjh.cy.edu.tw/~chemphy/book/2/2-1.htm
    2. 空氣污染
    2017年11月25日取自:
    http://health.hueyshun.com.tw/oxygen.html
    3. 科學人雜誌
    2017年11月25日取自:
    http://sa.ylib.com/MagArticle.aspx?Unit=columns&id=213
    4.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
    2017年11月22日取自:
    http://deepsea.nmmst.gov.tw/deepsea/detailprint/190/952
    5. 綠色產業
    2017年11月28日取自:
    https://www.unido.org/our-focus/cross-cutting-services/green-industry
    6. 環境資訊中心
    2017年11月25日取自:
    http://e-info.org.tw/column/eccpda/2004/ec04042701.htm
    7. Andy Goldworthy
    2018年1月20日取自:
    http://www.artnet.com/artists/andy-goldsworthy/
    8. Johnnes Stotter
    2018年2月12日
    https://www.johannesstoetterart.com/
    9. Melissa Mayntz,“Types of Pollution”
    2017年11月25日取自:
    http://greenliving.lovetoknow.com/Types_of_Pollution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