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蔡佩雯
論文名稱: 我國產學攜手合作計畫實施績效之研究
指導教授: 徐昊杲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工業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論文頁數: 102
中文關鍵詞: 產學攜手合作計畫實施績效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20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採取個案研究的方式,針對教育部「產學攜手合作計畫」之個案,深入探討學術界與產業界之間進行產學攜手合作計畫時,可能會對產學攜手合作之實施績效,所造成影響的因素進行研究,並建構其模式。

    中文摘要.........................................I 目 錄.........................................3 第一章 緒論......................................5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5 第二節 待答問題..................................7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8 第二章 文獻探討..................................11 第一節 我國技職教育發展沿革及產學攜手合作計畫內涵....11 第二節 產學攜手合作概念、理論基礎及法令之分析........19 第三節 與產學攜手合作相關之名詞....................43 第四節 影響產學攜手合作實施績效之相關理論...........51 第三章 研究方法..................................63 第一節 研究架構..................................63 第二節 研究對象..................................64 第三節 研究設計..................................65 第四節 研究工具..................................69 第五節 研究步驟..................................72 第六節 構面分析..................................75 第七節 資料分析..................................77 第四章 產學攜手合作計畫個案分析....................82 第一節 A個案.....................................82 第二節 B個案.....................................86 第三節 C個案.....................................89 第四節 D個案.....................................9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7 第一節 結論......................................97 第二節 後續研究建議...............................102

    壹、中文部分
    一、單位
    台灣省政府教育廳(2000)。台灣省高及職業學校推行「產學合作」實施計畫。79.10.23台灣省政府教育廳七九教三字第10553號函。
    行政院主計處(編)(2006)。中華民國臺灣地區國民經濟動向統計季報(一0四)。臺北:編者。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06)。台德菁英計畫作業手冊。台北: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行政院勞委會職業訓練局(2003)。台德菁英計畫簡報。取自http://tai_ger.evta.gov.tw/profile/TaiGer1.ppt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2009)。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產學合作相關法令。取自http://web1.nsc.gov.tw/lp.aspx?ctNode=1088&CtUnit=654&BaseDSD=5&mp=1#
    行政院經濟部(2001)。主要國家發展知識經濟與知識產業之政策研究(編號:ISBN 957-02-9860-X)。台北市。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1)。新世紀人力發展方案。臺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3)。技職教育定位新聞稿。取自http://www.cepd.gov.tw/dn.aspx?uid=538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7)。產學攜手解決產業人力供需失衡問題新聞稿。取自http://iacc.kuas.edu.tw/iacc/hand_in_hand/hand_in_hand.htm
    產學攜手合作計畫資訊網(2009)。產學攜手合作計畫計畫緣起。取自http://ia.management.org.tw/index.html
    教育部(1999)。建教合作實施辦法。88年12月10日台(八八)參字第88155110號令。未出版。
    教育部(2000)。追求卓越的技職教育。技職教育白皮書。取自http://www.tve.edu.tw/data/技職教育白皮書0718/3白皮書-前言.htm
    教育部(2004)。高級職業學校建教合作實施辦法。95年3月5日台參字第 0930029110A令。
    教育部技職司(2001)。技職校院產學合作指導委員會第一次會議記錄。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技職司(2008)。推動產學攜手合作實施計畫(12年國教7-1方案函送版)。取自http://www.tve.edu.tw/Notice.asp?NewsId=126
    聯合報(2008)。高科大採雙講師進補,學生能力提升四成。2008年01月29日第七版。
    二、個人
    方世杰(1998)。國內廠商參與科技專案研發動機之研究。經濟情勢評論季刊,取自www.moea.gov.tw/~ecobook/season/sae23.htm
    田振榮、吳育昇(2002)。健全建教合作教育開展技職教育特色之探討。載於教育部主辦之「第十七屆全國技術及職業教育研討會」會議論文集,頁575-585,屏東。
    江義平(2000)以產學合作模式發展技術人力資源之研究—台灣省職業學校產學合作實施現況分析。技術學刊,15(1),頁139-148。
    吳亞君(2001)。航太科技教育產學聯盟策略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思華(2000)。策略九說-策略思考的本質。臉譜。初版。
    吳清山、林天祐(2003)。教育小辭書。台北市:五南。
    吳清山、林天佑(2004)。教育新辭書。台北:高等教育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吳萬益(2001)。企業研究方法。華泰圖書出版公司。初版。
    吳豐祥(2000)。產學合作創新與其相關政策之探討。科學發展報導,89(1),頁520-531。
    李雨師(2001)。「跨組織合作類型、夥伴認知、資源滲透度及績效關係之研究—以我國自行車產業為例」。靜宜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佩芬(2003)。產業向學術界借兵用將,將鬆綁。Career News。取自 http://media.career.com.tw/epaper/enews/center_news.asp?no3=17302
    李彥儀、李金玲(2002)。從績效管理觀點談技專校院未來發展。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67,頁20-24。
    周志榮(2003)。「高等教育與產學合作及職業訓練合作體系之建構」論壇之引言資料。發表於2003年7月9日導航e世紀—全國教育發展會議。高雄:和春技術學院。
    周錦惠(2003)。技職教育於產業結構變遷下之產學合作關係。發表於2001年海峽兩岸高等職業(技職)教育研討會論文集。
    周燦德(2004)。推動技職教育的基本思考與建立產學合作的新機制。教育研究月刊,122,頁14-18。
    孟繼洛(2003)。美國產學合作在技專校院的借鏡。教育部主辦「產學合作實務研討會會議手冊」,頁102-103。
    孟繼洛(2003)。產學合作教育的新思惟。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76,頁17-20。
    林永全(2004)。「供應商管理機制之影響因素研究」。大葉大學國際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林炎旦(1997)。專科學校建教合作策略內涵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郁曄(2002)。大學與社會的新契約—產學關係的制度變遷。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林海清(1991)。影響工職教師支援企業藉研究發展關鍵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清江(1975)。建教合作理論與制度之比較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地學教育研究所集刊,17,頁61-96。
    林清和(1994)。產學合作之特色。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23,頁32-35。
    林榮泰(2000)。設計科系七年一貫「師徒制教育」之相關研究。2000教育夥伴關係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頁3-8。
    林鴻儒 (2005)。發展高職教育夥伴關係之策略-以臺北市立南港高工為例。臺北市第5屆教育專業創新與行動研究成果發表,頁341-356。臺北: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林麗淑(2007)。高等教育與產學合作及職業訓練合作體系之建構。文教新潮,8(4),頁22-24。
    徐作聖(2003)。科技政策與企業策略:臺灣十大產業發展策略。臺北:華泰書局。
    徐明珠(2002)。提綱挈領,整併技職院校(2002年06月21日)中央日報教育天地。
    徐明珠(2004)。經建引擎不停息,工業技職教育要從知識的創新再出發。國政分析。取自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EC/093/EC-B-093-038.htm
    徐明珠(2007)。環境變遷下,大學教育之衝擊與因應。國政分析。取自http://www.npf.org.tw/particle-2466-3.html

    徐昊杲、鍾怡慧(2007)。「產」「學」攜手 共創多贏新未來。高教技職簡訊 012期 高教論壇。取自http://www.news.high.edu.tw/classnews.asp?c=0600&vers=012
    唐智(1986)。建教合作通論。台北市:國立編譯館。
    唐銘聰(2003)。「創業導向、市場導向、與經營績效之實証研究:社會資本之觀點」。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所碩士論文。
    高玉芬、何志峰(1996)。由策略聯盟剖析建教合作。技術及職業教育,35,頁51-55。
    高洪深、楊宏志(2003)。知識經濟學。台北市:五南。
    康自立(1985)。建教合作原理。台北:全友書局。
    康自立(1997)。大學與產業界的合作。載於黃政傑(編),大學的決策與管理,頁47-63。台北市:漢文。
    張天津(1991)。技術職業教育行政與視導。台北:三民書局。
    張天津(2000)。北科大在建立教育夥伴關係的整體目標與策略。教育夥伴關係國際研討會報告。雲林科技大學。
    張吉成(2003)。美國產學合作的省思。載於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產學合作中心(編),「技職校院產學合作運作機制及配套措施」論文集專刊,頁105-113。台北市: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產學合作中心。
    張其清、戴建耘、徐昊杲(2000)。技職教育的永續經營策略—技職院校發展夥伴關係之研究,2000年海峽兩岸技職(高等職業)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487-498。國立台北科技大學。
    郭維哲(2003)。突破學校經營困境的良方─策略聯盟。教育資料與研究,51,頁47-53。
    陳木金(2001)。從發展型管理談優質校長如何營造學校成為學習型組織。研習資訊18(6),頁1-14。
    陳木金(2004)。趨勢領導理論對學校行政經營的啟示。2004.12.25學校行政論壇第13次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頁107-120。
    陳武雄、黃敏雄(2005)。技職教育與職訓整合發展趨勢。行政院勞工委員會主辦之「2006~2010年國家職訓中程策略規劃專案—職訓發展分區座談會報告」。高雄: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南區職業訓練中心。
    陳義清(1998)。國際策略聯盟資源組合類型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國際企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陳繁興(2009)。技專校院實習制度實施之探討。高教技職簡訊。取自http://www.news.high.edu.tw/news011/2007110101.asp?c=0600
    陳聰勝(2002)。人力資源開發運用的理念與實施-提供國家競爭力的策略,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莊煙進(2003)。「全球化產業下邊陲廠商之資源能力建構與組織學習、業務型態關係之研究—以台灣自行車、輪胎產業為例」。大葉大學國際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曾坤生(2001)。大學市場化及其發展趨勢。中國軟科學,9,頁15-21。
    曾銘深(2007)。OECD國家推動產業合作之做法。經濟情勢暨評論,5(3),頁80-98。
    彭台臨(1989)。我國建教合有關法規與辦法檢討分析。輪調式建教合作二十年專輯,頁134-141。
    彭杏珠(2008)。2008大學畢業生評價總調查。遠見《YOUNG雜誌》。臺北:遠見雜誌出版社。
    湯堯和成群豪(2003)。高等教育經營。台北市:高等教育。
    馮丹白(1996)。產學合作培育工業技術人力策略研究。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51,頁51-53。
    馮偉國、徐靜鏐和陳元靖(無日期)。高職院校産學合作教育模式初探。上海產學合作教育協會電子雜誌。取自http://www.tech.net.cn/xiehui/index.htm
    黃怡菁(2002)。「關係認知、關係屬性及關係涉入程度與合作績效之關聯」。逢甲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明賢(2002)。「社會資本、創業導向、組織創新暨組織績效關係之實證研究—以台灣電子製造業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
    黃英忠、蔡正飛、陳錦輝、黃毓華和葉叔禎(2002)。高等管理教育產學合作模式探討:資源依賴觀點。長榮學報,6(2),頁15-31。
    黃俊英(1994)。企業研究方法。東華書局。初版。
    黃俊英(2007)。全由化時代的挑戰與對策。經濟情勢暨評論季刊,9(1),頁204-217。
    黃政傑(1999)。序。技職教育的回顧與前瞻。臺北:教育部。
    黃政傑(2000)。技職教育的發展與前瞻。臺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2007)。教育是人類的希望。教育部中部辦公室主辦「九十六年國立及私立高級中等進修學校校務主任會議研習手冊」,頁59-71。
    黃營杉譯(1999)。策略管理,Charles W.l.Hill & Gareth R. Jones原著,台北:華泰文化事業公司。
    楊淑媛(2001)。「夥伴特質與溝通程度對策略聯盟運作影響之研究—以台灣中小企業為例」。銘傳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朝祥(1984)。技術職業教育辭典。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楊朝祥(2002)。建置產學合作新關係。國家政策論壇,2(2),頁178-181。
    趙光照、翁慶隆(2004)。技職校院提升產學合作之實物探討—以建國科技大學為例。海峽兩岸技職教育研討會論文集,頁935-949。
    蓋浙生(2002)。教育經營與管理。台北市:師大書苑。
    蕭錫錡(1994)。我國工業較預建教合作教育之探討。教育資料集刊,19,頁161-177。
    蕭錫錡(1997)。專科學校產學合作實施成效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NSC86-2516-S018-009-TG)。
    蕭錫錡、陳甦彰(2000)。專科學校的教育夥伴關係之研究。教育夥伴關係國際研討會報告。雲林科技大學。
    戴曉霞(2000)。高等教育的大眾化與市場化。台北市:揚智文化。
    戴曉霞(2002)。高等教育整併類型之分析。輯於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主編),「推動高等教育整合與提升高等教育競爭力」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I-2-1-I-2-22頁)。南投縣: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羅大涵(1990)。我國技術及職業教育推展建教合作的回顧與檢討。技術學刊,5(4),頁321-330。
    饒達欽(2003),綜合高中需綜竅名實。國政評論:教文(評)091-091號。取自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EC/091/EC-C-091-091.htm
    嚴玉華(2002)。「網路觀點之醫療產業合作動機、合作策略類型、統治機制與經營績效之研究」。長榮管理學院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貳、西文部分
    Adler, Paul S. and Kwon Seok-Woo,(2002),Social Capital:Prospects for a New Concept,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7(1), 17-40.
    Anderson, James C. and Narus James A., (1990), A Model of Distributor Firm and Manufacturer Firm Working Partnerships, Journal of Marketing,14, 396-405.
    Bloedon, R. V., & Stoke, D. R.,(1994),Making university-industry collaborative research succeed. Research Technology Management, 37(2), 44-49.
    Bourantas, D.,(1989), Avoiding Dependence on Suppliers and Distributors, Long Range Planning, 22, 140-149.
    Burt,Ronald S.,(1997),The contingent Value of Social Capital.,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36, 156-159.
    Chong,L.,&Gibbons,P.,(1997),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The roles of ideology and social capital.”Group and Organization Management,22,10-30.
    Clifton P. Campbell & Hermann Diedrich, (2000),Germany’s National Training Apprenticeship System. Workforce Preparation:An Internationl Perspective.Parken Publisations,Inc.
    Coase, Ronald H., (1992), 1991 Nobel Lecture: The Institutional Structure of
    Produc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2 (4) ,713-719.
    Coleman, J.S.,(1988),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4(Supplement) ,95-119.
    Conner, K. R. and C. K. Prahalad ,(1996),A resource-based theory of the firm: Knowledge versus opportunism.Organization Science,7(5),477-501.
    Densis R.Hrschbach & Clifton P.Campbell , (2000),Workforce Preparation: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Prakken Publication,Inc.
    Dyer, J. H. and Harbir Singh, (1998) ,The relational view:Cooperative strategy and sources of interorganizat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3(4), 660-679.
    Dyer,J.H. and Nobeoka, K.,(2000),Creating and Managing a High-performance Knowledge-sharing Network:The Toyota case.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1, 345-367.
    Evans, R. N. , (1979),Foundation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Charles E.
    Franzis, H. J., Hers, D. E., & Harrigan, M.W. ,(1995), Employer-provided training: Results of a new survey. Monthly Labor Review.
    Gadde L. and Snehota I. (2000) , “Making the Most of Supplier Relationships,”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29, pp.305-316.
    Goodman, Lester E. and Dion, Paul. A. (2001),“The Determinants of Commitment in the Distributor-Manufacturer Relationship,”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30, pp.287-300.
    Granovetter, M. S. (1992),“Problems of explanation in economic sociology,” In N. Nohria & R.Eccles(Eds.), Networks and organizations: Structure, form, and acton: 25-26.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Gulati, Ranjay, and Harbir Singh, (1998), “The Architecture of Cooperation: Managing Coordination Costs and Appropriation Concerns in Strategic Alliance,”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Vol.43, 781-814.
    Heide, J. B. and John, G., (1990), “Alliances in Industrial Purchasing: the Determinants of Joint Action in Buyer-Supplier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27, 1, pp.24-36.
    Husted&Mason&Adams ,(2003),Cooperative Occupational Education:Including Internships, Apprenticeships, and Tech-Prep.
    Kast, F. E. st. al., (1979),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3rd ed., New York: McGraw-hill.
    Kim, W.C. and Mauborgne, R.A., (1998), “Procedural Justice, Strategic Decision Making, and the Knowledge Economy,”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 pp.323-338.
    Lorenzoni, G. & Lipparini, A., (1999), “The Leveraging of Interfirm Relationships as a Diistinctive Organization Capability: a Logitudinal Study,”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 pp.317-338.
    Mansfield.B.,(1996),Towards a Compentent Workforce.England:Gower Publishing Ltd.
    McMullen ,(2000), The emerging markets and higher education: Experience from Taiwan. In M. S. Tai, H. (Ed.), The emerging markets and higher education (pp.99-123).New York,NY: RoutledgeFalmer.
    Mitchell.L.,(1996),Towards a Compentent Workforce.England:Gower Publishing Ltd.
    Mohr, J. and Spekman, R., (1994),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in Marketing Channel: A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Journal of Marketing, Vol.60 (July), pp.103-115.
    Nahapiet, J. & Ghoshal, S., (1998), “Social capital,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the organizational advantag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3, pp242-266.
    Pfeffer, J. & Salancik G. R., (1978), “The External Control of Organization: A Reource Dependency Perspective,” NY: Hapr and Row.
    Pfeffer, J. and Nowak, P., (1976), “joint ventures and interorganizational interdependence,”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1, pp.398-418.
    Porter, M. E., (1991), “Towards A Dynamic Theory of Strategy,”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2, pp. 95-117.
    Stewart, W.H., Ralph, E. M., & Elaine, A. (2003). Cooperative Occupational Education. Pearson Education Inc.
    Thompson, J., (1967), “Organizations in Action: Social Science Bases of Administrative Theory,” McGraw-Hill. New York.
    Tompinks,J., (1995),The Genesis Enterprise, New York:Mcgraw-Hill.
    Ulrich, D. and Barney, J. B., (1984), “Perspectives in organization: Resource dependence, efficiency, and populat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9(3). pp.471-481
    Williamson, O. E., (1985), 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Capitalism; Firms, Markets.
    Wright, P. W. G. ,(1990), Introduction: Crossing the border, or creating a shared territory?. In P.W.G. Wright(Ed), Industry and Higher Education: Collaboration to improve students’ learning and training (pp.1- 5).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Yin R.K.,(1994),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2nded, sage publications, New York.

    無法下載圖示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