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八事件後,中央政府採納各界建議,將行政長官公署改制為省政府,任命魏道明為首任台灣省主席,深獲台人期待。本文旨在探討魏道明主政期間台灣省政府之各項施政,藉以比較與行政長官公署時期之異同,另也析論二二八事件對省政當局治台方式的轉變。
省政府成立後對二二八事件善後大致貫徹從寬處理原則,和陳儀主政時期強硬的處置態度顯著不同,但是,面對政府高層和軍事系統的持續介入則是無力禁止。另一方面,省政府透過出入境的管理、全台身份總檢查、在台日人的集中遣返和台灣共黨人士的控管等措施,企圖嚴密控制台灣政局。
行政改革方面,省政府對人事的安排,基本上是以廣用台人為原則,使台籍人士在重要職務的比例顯著增加,但其中仍以「半山」集團為主。其次,省政府和省參議會的關係較行政長官公署時期更為緊密,呈現良好又日益頻繁的交流。此時期省政府雖舉行不少選舉活動,亦制定許多地方自治法規,不過缺乏較大魄力的革新,仍未能落實地方自治。
財經整頓方面,省政府順應民情,撤銷專賣和貿易局,展開公營企業民營化等措施。另由取得資金、重建交通、加強水利工程,以及增產肥料等途徑,顯著提升農工商業的產值,但也加深台灣和中國大陸經貿的關連性。此時受中國大陸惡性通貨膨脹的影響,導致台灣物價上漲的現象日益嚴重,省政府不僅無法抑止通貨膨脹的速度,其強硬控制市場的措施更是招致民怨。
「中國化」政策推展方面,國語運動和愛國教育乃是省政府文教政策的主軸,其推行方式和行政長官公署時期相較更顯激進和強烈。另外,省政府對新聞出版事業,一改二二八事件後的嚴格取締,乃藉由積極管理和分別確定各出版事業的權責機關,使得出版事業能進而成為政府推行施政的有利工具。
文官出身的魏道明在軍事系統為主的政治環境中,權力方面受到明顯的約束,因此許多層面仍是無法一展抱負,導致省府施政未能符合台人深切的期待,尤其在地方自治、物資和市場的嚴格控制等,更只是「延續」行政長官公署時期的政策,缺乏更大幅度的「改革」,實為其施政嚴重不足之處。
一、 檔案、史料彙編
《臺灣省政府委員會議議案》,臺灣省政府藏,典藏號:00501006610。
《臺灣省級機關檔案》,臺灣省政府藏,典藏號:0040121001897001、0040323102602009。
《臺灣省諮議會檔案》,臺灣省諮議會藏,典藏號:0011120037001、0013110036011、0014320837004、0016120037003、0016140136006、0017180036004。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二二八事件資料選輯》(一),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年。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二二八事件資料選輯》(二),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年。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二二八事件資料選輯》(三),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3年。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二二八事件資料選輯》(四),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3年。
中華民國史事紀要編輯委員會編,《中華民國史事紀要(初稿)》民國36-37年,台北:國史館,1993-1996年。
何鳳儀編,《臺灣省參議會史料彙編-行政區域規劃》,台北:國史館,2001年。
何智霖編,《陳誠先生書信集-與蔣中正先生往來函電》下冊,台北:國史館,2007年。
林德龍編,《二二八事件機密史料》,台北:自立晚報,1992年。
周琇環、歐素瑛、陳宏昌編,《二二八事件檔案彙編》(三),台北:國史館,2002年。
周琇環、王峙萍編,《二二八事件檔案彙編》(十二),台北:國史館,2002年。
侯坤宏、許進發編,《二二八事件檔案彙編》(九),台北:國史館,2002年。
侯坤宏編,《二二八事件檔案彙編》(十七),台北:國史館,2008年。
侯坤宏編,《二二八事件檔案彙編》(十八),台北:國史館,2008年。
侯坤宏編,《國史館藏二二八檔案史料》(上冊),台北:國史館,1997年。
侯坤宏編,《國史館藏二二八檔案史料》(中冊),台北:國史館,1997年。
美國國務院編,《美國與中國的關係》(中譯本),台北:文海出版社,1982年。
國史館編,《國史館現藏民國人物傳記史料彙編》第¬二輯,台北:國史館,1989年。
國史館編,《國史館現藏民國人物傳記史料彙編》第五輯,台北:國史館,1991年。
國史館編,《國史館現藏民國人物傳記史料彙編》第八輯,台北:國史館,1993年。
國史館編,《國史館現藏民國人物傳記史料彙編》第十一輯,台北:國史館,1994年。
國史館編,《國史館現藏民國人物傳記史料彙編》第十二輯,台北:國史館,1994年。
國史館編,《國史館現藏民國人物傳記史料彙編》第十四輯,台北:國史館,1996年。
國史館編,《國史館現藏民國人物傳記史料彙編》第十六輯,台北:國史館,1998年。
國史館編,《國史館現藏民國人物傳記史料彙編》第三十輯,台北:國史館,2006年。
張博宇編,《慶祝臺灣光復四十週年:臺灣地區國語推行資料彙編(上)》,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87年。
張博宇編,《慶祝臺灣光復四十週年:臺灣地區國語推行資料彙編(中)》,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88年。
張博宇編,《慶祝臺灣光復四十週年:臺灣地區國語推行資料彙編(下)》,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89年。
張博宇編,《臺灣地區國語運動史料》,臺北:商務,1974年。
陳興堂主編,《臺灣二二八事件檔案史料》(上、下卷),台北:人間出版社,1992年。
陳鳴鐘、陳興堂主編,《臺灣光復和光復後五年省情》(上、下),南京:南京出版社,1989年。
曾健民編,《新二二八史像──最新出土事件小說、詩、報導、評論》,台北:台灣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楊秀菁、薛化元、李福鐘主編,《戰後臺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七):新聞自由(1945~1960)》,台北:國史館,2002年。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二二八事件文獻輯錄》,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1年。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二二八事件文獻續錄》,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2年。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二二八事件文獻補錄》,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年。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臺灣原住民史料彙編第三輯:臺灣省政府公報中有關原住民法規政令彙編(1)》,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8年。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臺灣原住民史料彙編第三輯:臺灣省政府公報中有關原住民法規政令彙編(3)》,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8年。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臺灣省政府功能業務與組織調整文獻輯錄(上冊)》,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9年。
臺灣新生報編,《臺灣新生報四十年社論選集》,台北:臺灣新生報社,1985年。
臺灣新生報叢書委員會編,《臺灣省政府の新施政方針》,台北:臺灣新生報社,1947年。
臺灣新生報叢書委員會編,《國府の改組と臺灣省政》,台北:臺灣新生報社,1947年。
臺灣新生報叢書委員會編,《二二八事件の處理方針》,台北:臺灣新生報社,1947年。
臺灣省諮議會編,《臺灣省參議會、臨時參議會暨省議會時期口述歷史訪談計畫──許新枝先生訪談錄》,台中:臺灣省諮議會,2001年。
臺灣省諮議會編,《臺灣省參議會、臨時參議會暨省議會時期口述歷史訪談計畫──陳學益先生訪談錄》,台中:臺灣省諮議會,2001年。
臺灣省諮議會編,《臺灣省參議會、臨時參議會暨省議會時期口述歷史訪談計畫──謝漢儒先生訪談錄》,台中:臺灣省諮議會,2001年。
臺灣省諮議會編,《臺灣省參議會、臨時參議會暨省議會時期史料彙編計畫──郭國基先生史料彙編(上、下)》,台中:台灣省諮議會,2001年。
臺灣省諮議會編,《臺灣省參議會、臨時參議會暨省議會時期史料彙編計畫──李萬居先生史料彙編》,台中:台灣省諮議會,2001年。
臺灣省諮議會編,《臺灣省參議會、臨時參議會暨省議會時期史料彙編計畫──黃朝琴先生史料彙編(上)》,台中:台灣省諮議會,2001年。
鄧孔昭,《二二八事件資料集》,台北:稻香,1991年。
歐素瑛、李文玉編,《二二八事件檔案彙編》(十一),台北:國史館,2002年。
歐素瑛編,《台灣省參議會史料彙編──教育篇》(一),台北:國史館,2004年。
歐素瑛編,《台灣省參議會史料彙編──教育篇》(二),台北:國史館,2005年。
歐素瑛編,《戰後臺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五):地方自治與選舉》,台北:國史館,2001年。
薛化元、楊秀菁、林果顯主編,《戰後臺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九):言論自由(一)》,台北:國史館,2001年。
薛化元編,《《公論報》言論目錄暨索引》,台北:文景書局,2006年。
薛月順編,《台灣省政府檔案史料彙編: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時期(三)》,台北:國史館,1996年。
薛月順等主編,《戰後臺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一):從戒嚴到解嚴》,台北:國史館,2001年。
蘇瑤崇,《葛超智先生相關書信集》(上),台北:台北二二八紀念館,2000年。
二、 官方文書、統計書、職員錄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國民政府職官年表(1925-1949)》第一冊,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7年。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臺灣省政府-功能業務與組織調整文獻輯錄(上)》,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9年。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臺灣省通志稿:卷首下大事記第三冊》,台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9年。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臺灣省通志稿:教育志文化事業篇》,台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8年。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重修臺灣省通志:卷四經濟志金融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編,《臺灣省參議會第一屆第二次大會決議案辦理情形報告書》,台北: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1947年。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編,《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1945年10月~1947年5月。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人事室編,《臺灣省各機關職員錄》,台北:該室,1946年。(台北:文海,1978年影印本。)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統計室編,《臺灣省五十一年來統計提要》,台北:該室,1946年。
臺灣省政府編,《臺灣省政府公報》,1947年5月~1949年1月。
臺灣省政府編,《臺灣省各機關職員錄》,台北:該府,1947年。
臺灣省政府人事處,《臺灣省光復四十年來之人事行政》,南投:臺灣省政府人事處,1985年。
臺灣省政府主計處編,《臺灣貿易五十三年表》,台北:臺灣省政府,1949年。
臺灣省政府主計處編,《臺灣省統計要覽》第十四期,台北:臺灣省政府,1952年。
臺灣省政府主計處編,《臺灣物價統計月報》第一期,南投:臺灣省政府,1959年。
臺灣省政府主計處編,《中華民國臺灣省統計提要》,南投:臺灣省政府,1971年。
臺灣省政府社會處編,《臺灣省政府社會處大事紀要》,南投:該處,1966年。
臺灣省政府新聞處編,《臺灣現況參考資料》,台北:該處,1948年。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編,《十年來的臺灣教育》,台北:該廳,1955年。
臺灣省參議會秘書處編,《臺灣省參議會第一屆第一次大會特輯》,台北:臺灣省參議會秘書處,1946年。
臺灣省參議會秘書處編,《臺灣省參議會第一屆第二次大會特輯》,台北:臺灣省參議會秘書處,1946年。
臺灣省參議會秘書處編,《臺灣省參議會第一屆第三次大會特輯》,台北:臺灣省參議會秘書處,1947年。
臺灣省參議會秘書處編,《臺灣省參議會第一屆第四次大會特輯》,台北:臺灣省參議會秘書處,1947年。
臺灣省參議會秘書處編,《臺灣省參議會第一屆第五次大會特輯》,台北:臺灣省參議會秘書處,1948年。
臺灣省參議會秘書處編,《臺灣省參議會第一屆第六次大會特輯》,台北:臺灣省參議會秘書處,1948年。
三、 報紙、雜誌
《三民主義半月刊》10:9,1947年7月。
《大公報》,1947年3月~1949年1月。
《公論報》,1947年10月~1948年1月。
《中央日報》,1947年3月~1949年1月。
《新生報》,1947年3月~1949年1月。
《臺灣文化》2:5、3:4,1947年8月、1948年5月。
四、 回憶錄、傳記、人物辭典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口述歷史》第三期,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年。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口述歷史》第四期,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3年。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李亦園先生訪談記錄》,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5年。
方知今,《陳誠大傳》,台北:金楓出版社,1995年。
王文裕,《李萬居傳》,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年。
王世杰,《王世杰日記》第六冊,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0年。
丘念台,《我的奮鬥史》,台北:中華日報社,1981年。
朱文伯,《七十回憶》,台北:民主潮社,1973年。
朱文伯,《朱文伯回憶錄》,台北:民主潮社,1985年。
吳新榮,《吳新榮回憶錄》,台北,前衛出版社,1989年。
吳濁流,《台灣連翹》,台北:草根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
李翼中,〈帽簷述事〉,收錄於《二二八事件資料選輯》(二),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年,頁392-411。
林衡道口述,卓尊宏、林秋敏訪問,《林衡道先生訪談錄》,台北:國史館,1996年。
徐永春主編,《民國人物大辭典》,石家莊市: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
陳誠口述、吳錫澤筆記,〈陳誠主台政一年的回憶〉(一),《傳記文學》63:5,1993年11月,頁15-23。
陳誠口述、吳錫澤筆記,〈陳誠主台政一年的回憶〉(二),《傳記文學》63:6,1993年12月,頁43-52。
陳誠口述、吳錫澤筆記,〈陳誠主台政一年的回憶〉(三),《傳記文學》64:1,1994年1月,頁93-101。
陳誠口述、吳錫澤筆記,〈陳誠主台政一年的回憶〉(四),《傳記文學》64:2,1994年2月,頁20-35。
張炎憲、李筱峰編,《二二八事件回憶集》,台北:稻鄉,1989年。
彭明敏,《自由的滋味》(台灣自救宣言四十週年紀念版),台北:彭明敏文教基金會,2004年。
黃朝琴,《我的回憶》,台北:龍文出版社,1989年。
楊肇嘉,《楊肇嘉回憶錄》,台北:三民書局,1967年。
楊基銓,《楊基銓回憶錄》,台北:前衛,1996年。
蔡孟堅,〈懷念魏道明先生-從王亮老談魏說起并敘述海外生活及再婚返國重登政壇等經過〉,《傳記文學》39:5,1981年11月,頁70-82。
蔡孟堅,〈追念彭孟緝將軍半生風雲-嘆值耆年在隔代孤忠歲月中作古〉,《傳記文學》72:2,1998年2月,頁46-54。
劉雨卿,《恥廬雜記》,台北:川康渝文物館,1982年。
薛人仰口述、歐素瑛紀錄,《薛人仰先生訪談錄》,台北:國史館,1996年。
薛月順編,《陳誠先生回憶錄-建設台灣(上)》,台北:國史館,2005年。
謝東閔,《歸返──我家和我的故事》,台北:聯經,1988年。
謝東閔先生全集編輯委員會,《謝東閔先生全集》第二輯,台北:國史館,2005年。
謝漢儒,《關鍵年代的歷史見證:臺灣省參議會與我》,台北:唐山,1998年。
鍾逸人,《辛酸六十年(增訂版)》(上)、(下),台北:前衛,1993、1995年。
五、 專書
George Kerr著、陳榮成翻譯,《被出賣的台灣》,台北:前衛,1991年。
Claude Geoffroy著、黃發典譯,《台灣獨立運動》,台北:前衛,1997年。
王建生、陳婉真、陳湧泉合著,《1947台灣二二八革命》,台北:前衛,1990年。
行政院研究二二八事件小組,《「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台北:時報,1994年。
全國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等編,《陳儀生平及被害內幕》,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87年。
李永熾監修、薛化元主編,《台灣歷史年表:終戰篇》,台北:國策中心,1990年。
李國祁總纂,《臺灣近代史-經濟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5年。
李筱峰,《臺灣戰後初期的民意代表》,台北:自立晚報,1993年3月。
李筱峰,《唐山看台灣-228事件前後中國知識份子的見證》,台北:日創社,2006年。
周婉窈,《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臺灣史論集》,台北:允晨,2003年。
林明德,《日本近代史》(修訂版),台北:三民,2004年。
林栭顯,《台灣省議會組織沿革及省議會之成立》,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2000年。
姚崧齡編,《張公權先生年譜初稿》下冊,台北:傳記文學,1982年。
郎裕憲、陳文俊,《中華民國選舉史》,台北:中央選舉委員會,1987年。
袁穎生,《光復前後的臺灣經濟》,台北:聯經,1998年。
陳芳明編,《蔣渭川和他的時代》,台北:前衛,1996年。
陳佳宏,《台灣獨立運動史》,台北:玉山社,2006年。
陳明通,《派系政治與臺灣政治變遷》,台北:月旦出版社,1995年。
陳榮富,《臺灣之金融史料》,台北:台灣銀行,1953年。
陳榮富,《六十年來臺灣之金融與貿易》,台北:三省書店,1956年。
陳翠蓮,《派系鬥爭與權謀政治-二二八悲劇的另一面向》,台北:時報,1995年。
張玉法,《中國現代史》,台北:東華書局,1988年。
張炎憲等編,《台灣史論文精選》(下),台北:玉山社,1996年。
張勝彥等編著,《臺灣開發史》,台北:空大,1996年。
許極燉,《台灣近代發展史》,台北:前衛,1996年。
曾健民,《台灣一九四六‧動盪的曙光》,台北:人間,2007年。
葉榮鐘,《近代臺灣金融經濟發展史》,台中,晨星,2002年。
黃英哲,《「去日本化」「再中國化」:戰後台灣文化重建(1945-1947)》,台北:麥田,2007年。
黃嘉樹,《國民黨在台灣:1945~1988》,台北:大秦出版社,1994年。
董翔飛,《中華民國選舉概況(上篇)》,台北:中央選舉委員會,1984年。
董翔飛,《中華民國選舉概況(下篇)》,台北:中央選舉委員會,1984年。
蔡錦堂,《戰時體制下的台灣》,日創社,2006年。
臺灣省地方自治誌要編輯委員會,《臺灣省地方自治誌要》,台中:該會,1965年。
臺灣省議會秘書處編,《台灣省議會成立五十週年紀念專刊》,台中:臺灣省議會,1996年。
臺灣糖業股份有限公司編,《臺糖三十年》,臺灣糖業股份有限公司,1976年。
蔣永敬等編,《楊亮功先生年譜》,台北:聯經,1988年。
蔣梨雲等編,《蔣渭川和他的時代附冊》,台北:前衛,1996年。
劉士永,《光復初期台灣經濟政策的檢討》,台北:稻鄉,1996年。
劉進慶著、王宏仁等譯,《台灣戰後經濟分析》,台北:人間,1992年。
鄭梓,《戰後台灣議會運動史之研究──本土精英與議會政治(一九四六~一九五一)》,台北:華世,1988年。
鄭梓,《戰後臺灣的接收與重建──臺灣現代史研究論集》,台北,新化圖書公司,1994年。
潘志奇,《光復初期臺灣通貨膨脹的分析》,台北:聯經,1980年。
謝然之,《台灣十年》,台北:台灣新生報社,1955年。
歐素瑛,《傳承與創新──戰後初期臺灣大學的再出發(1945-1950)》,台北: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
賴澤涵、馬若孟、魏萼,《悲劇性的開端──台灣二二八事變》,台北:時報,1993年。
薄慶玖,《臺灣省議會》,台北:政治大學公共行政企業管理中心,1964年。
薛化元,《戰後臺灣人權史》,台北:國家人權紀念館籌備處,2003年。
六、 期刊論文
王泰升,〈臺灣戰後初期的政權轉替與法律體系的承接1945-1949〉,《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29:1,1999年,頁1-90。
吳乃德、陳明通,〈政權轉移和菁英流動〉,收錄於張炎憲編,《台灣史論文精選(下)》,台北:玉山社,1996年,頁351-385。
吳文星,〈二二八事件期間留臺日人之見聞〉,《臺灣文獻》50:4,1999年,頁205-217。
吳文星,〈日據時期地方自治改革運動之探討〉,《臺灣史研究暨史料發掘研討會論文集》,1986年,頁281-308。
吳文星,〈戰後初年在台日本人留用政策初探〉,《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33期,2005年,頁269-285。
吳文星,〈日據時期台灣總督府推廣日語運動初探〉,收錄於《認識臺灣歷史論文集》,台北:台灣師大歷史學系,1997年,頁257-321。
吳文星,〈「二二八事件」期間國民政府的因應與決策之探討〉,《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專書(31)》,台北:該所,1993年,頁107-125。
何義麟,〈《民報》──台灣戰後初期最珍貴的史料〉,《台灣風物》53:3,2003年,頁173-184。
何義麟,〈戰後初期臺灣出版事業之傳承與移植1945-1950-雜誌目錄初編後之考察〉,《台灣史料研究》第10期,1997年,頁3-24。
何義麟,〈戰後初期台灣報紙之保存現況與史料價值〉,《台灣史料研究》第8期,1996年,頁88-97。
何義麟,〈自治的理想與實踐-戰後初期臺灣自治運動之轉折(1945-1950)〉,《二十世紀臺灣民主發展-第七屆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台北:國史館,2004年,頁225-261。
李文環,〈戰後初期臺灣關貿政策之分析1945-1949〉(上),《臺灣風物》49:4,1999年,頁129-170。
李文環,〈戰後初期臺灣關貿政策之分析1945-1949〉(下),《臺灣風物》50:1,2000年,頁69-106。
李西勳,〈臺灣光復初期推行國語運動情形〉,《臺灣文獻》46:3,1995年,頁173-207。
李筱峰,〈從《民報》看戰後初期台灣的政經與社會〉,《台灣史料研究》第8期,1996年,頁98-122。
李筱峰,〈戰後初期台灣社會的文化衝突〉,收錄於張炎憲等編,《台灣史論文精選》(下),台北:玉山社,1996年,頁273-302。
周婉窈,〈臺灣人第一次的「國語」經驗-析論日治末期的日語運動及其問題〉,收錄於《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臺灣史論集》,台北:允晨,2003年,頁77-125。
周婉窈,〈實學教育、鄉土愛與國家認同〉,收錄於《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臺灣史論集》,台北:允晨,2003年,頁215-294。
林騰鷂,〈省議會的法律地位〉,收錄於臺灣省議會秘書處編,《台灣省議會成立五十週年紀念專刊》,台中:該會,1996年,頁411-429。
許雪姬,〈臺灣光復初期的語文問題──以二二八事件前後為例〉,《思與言》29:4,1991年,頁155-184。
陳三井,〈白崇禧與二二八事件〉,《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第一屆討論會》,台北:國史館,1992年,頁825-844。
陳明通,〈派系政治與陳儀治台論〉,收錄於賴澤涵主編《臺灣光復初期歷史》,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3年,頁223-302。
陳翠蓮,〈二二八事件後的台灣省政府人事〉,《法政學報》第8期,1997年,頁33-62。
陳翠蓮,〈戰後初期臺灣政治結社與政治生態〉,《曹永和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台北:樂學書局,2001年,頁289-327。
陳儀深,〈論二二八事件的原因〉,收錄於張炎憲等編,《台灣史論文精選》(下),台北:玉山社,1996年,頁303-349。
張公權遺著、姚崧齡譯,〈臺灣光復初期與大陸之經濟關係〉,《傳記文學》37:6,1980年12月,頁101-104。
莊惠惇,〈戰後初期臺灣的雜誌文化1945-1947〉,《臺灣風物》49:1,1999年,頁51-81。
湯熙勇,〈戰後初期臺灣省政府的成立及人事佈局〉,收錄於黃富三等主編《台灣史研究一百年:回顧與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7年,頁125-149。
湯熙勇,〈從人事任用談中央與地方關係──以戰後初期臺灣省氣象局為中心〉,《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第五屆討論會》,台北:國史館,2000年,頁1981-2006。
湯熙勇,〈臺灣光復初期的公教人員任用方法:留用臺籍、羅致外省籍及徵用日人(1945.10-1947.5)〉,《人文及社會學科集刊》4:1,1991年,頁391-424。
湯熙勇,〈戰後初期台灣中小學教師的任用與培訓(1945年10月-1947年5月)〉,《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8:1,1996年,頁303-346。
葉龍彥,〈臺灣光復初期的戲院(1945-1949)〉,《臺灣文獻》41:2,1990年,頁415-430。
葉龍彥,〈臺灣光復初期的中等教育〉,《臺北文獻》直字108期,1994年,頁17-71。
廖風德,〈臺灣光復與媒體接收〉,《政大歷史學報》第12期,1995年,頁201-239。
鄭梓,〈戰後台灣省制的變革:從行政長官公署到台灣省政府(1945~1947)〉,《思與言》第26卷第1期,1988年5月,頁133-146。
鄭梓,〈戰後臺灣的第一場「產業盛會」1948──首屆「臺灣省博覽會」歷史影像之呈現與解讀〉,《臺灣社會文化變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師大歷史系,2000年,頁313-343。
鄭梓,〈戰後台灣行政體系的接收與重建──以行政長官公署為中心之分析〉,收錄於《台灣史論文精選(下)》,台北:玉山社,1996年,頁233-272。
鄭梓,〈戰後北臺灣地方政制之變革──以「臺北州」到「臺北縣」為例〉,《臺灣史研究》6:1,2000年,頁93-131。
劉士永,〈戰後初期臺灣工業政策與生產狀況1945-1952〉,《臺灣風物》41:3,1991年。
劉士永,〈光復初期臺灣農業政策的探討1945-1952〉,《史原》18期,1991年。
薛化元,〈戰後十年的台灣政治初探(1945~1955)-以國府在台統治基盤的建立為中心〉,收於張炎憲等主編《二二八事件研究論文集》,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1998年,頁13-38。
薛化元,〈陳誠與國民政府統治基盤的奠定-以一九四九年臺灣省主席任內為中心的探討〉,收錄於《一九四九年:中國的關鍵年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史館,2000年,頁261-284。
薛月順,〈台灣入境管制初探──以民國38年陳誠擔任省主席時期為例〉,《國史館學術集刊》第一期,頁225-255。
簡笙簧,〈行政區劃的演變〉,《台灣近代史─政治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5年,頁398-432。
魏正岳,〈戰後臺灣糧政之研究〉,《臺灣文獻》53:3,2002年,頁157-208。
七、 學位論文
吳兆鵬,〈台灣省參議會之研究〉,臺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呂婉如,〈《公論報》與戰後初期台灣民主憲政之發展(1947-1961)〉,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李良熙,〈台灣光復後推行國語教育問題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年。
胡茹涵,〈臺灣戰後初期的中學教育(1945-1952年)〉,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夏金英,〈台灣光復後國語運動之研究(1945~1981)〉,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陳志瑋,〈戰後初期臺灣的語文政策與意識形構(1945.8.15-1949.12.7)-以跨時代臺灣文化人的書寫為考察對象〉,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6年。
陳金滿,〈台灣肥料之政府管理與配銷(1945-1953)-國家與社會關係之探討〉,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許禎庭,〈戰後初期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與省參議會的關係(1945-1947)〉,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曾士榮,〈戰後臺灣之文化重編與族群關係-兼以「臺灣大學」為討論個案〉,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黃淑英,〈《民報》與戰後初期的臺灣〉,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游維真,〈1945-1952年台灣戰後初期惡性通貨膨脹之探討〉,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
葉憲峻,〈二次世界戰後初期臺灣之中國化教育──以初等教育為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所碩士論文,1993年。
楊淑梅,〈光復初期臺灣的社會精英(1945-1949)〉,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歐世華,〈吳國楨與臺灣政局(1949-1954)〉,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歐素瑛,〈光復初期臺灣職業教育之研究1945-1949〉,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謝欣純,〈郭國基與戰後地方自治〉,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魏正岳,〈戰後臺灣糧政之研究──以李連春主持糧政時期為中心〉,中興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