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張夢軒 Chang, Meng-Hsuan |
---|---|
論文名稱: |
綏撫、監控到自治─日治到戰後前期山地交易的制度形成與變遷 Appeasement, Monitoring to Autonomy ─ The Form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System of Mountain Trading from the Early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to the Postwar Period |
指導教授: |
詹素娟
Chan, Su-Chua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臺灣史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Taiwan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17 |
畢業學年度: | 10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80 |
中文關鍵詞: | 山地交易 、交易所 、供銷會 、原住民 、復興鄉 |
英文關鍵詞: | Mountain Trading, trading places, Supply & Marketing Market, Aboriginal people, Fu-hsing District |
DOI URL: |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1898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73 下載:49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長久以來,原住民多能自由的和外界交易物資。日治到戰後前期,國家勢力開始以有形的制度之手,介入山地交易運作,使山地和平地發展出截然不同的樣貌。日治到戰後前期,山地交易制度先後呈現出「綏撫、監控和自治」三種精神。
日治最初,政府以安撫、討好的方式「綏撫」原住民,不時地供給原住民酒食、布帛等物資,對於山地交易沒有統一、強制地控管,使各地發展出自由交易、特許民營、官營等不同交易樣態。
1900年以後,山地交易政策精神由「綏撫」逐漸轉變為「監控」。配合南守北進政策,西部、南部地方廳,以法令監控民營山地交易;北部、東部地方廳則採官營交易,由警察直接控管食鹽、鐵器供給。大正3﹝1914﹞年五年理蕃政策結束,警察經營的官營交易所,對山地進行治安控制、文化改造。大正10﹝1921﹞年,警察協會接管山地交易,蕃產品買賣帶來的巨額收入,成為警察撫卹財源。戰爭時期,新竹州、臺中州、高雄州陸續設立高砂協會,更積極榨取山地財源,高砂協會雇用原住民菁英,和高砂族自助會、青年團合作,使原住民菁英獲得和官方合作經營蕃產交易的經驗,也開啟戰後辦理山地交易「自治」的契機。
戰後初期,原住民菁英欲達成山地交易的「自治」,南志信、林瑞昌、高一生等原住民菁英集資設立民生公司,但在國共內戰的局勢下,政府不願把山地交易自治權下放,使自治夢想頓挫。民國41﹝1952﹞年,設立山地鄉供銷會,「山地鄉自辦,政府監督」權責不一的架構下,供銷會面臨資金不足、人才不足、業務不善等問題,政府沒有直接解決問題,民國49﹝1960﹞年還以山地平地化政策為由,將供銷會改組為農會,日後多數的山地農會被併入鄰近平地鄉農會,至今只有5個山地鄉農會保持獨立,失去山地農會保護和扶助的山地鄉,只能自力更生、自立自強。
上述山地交易制度架構,運作在桃園復興泰雅族,在日治中後期政府強力監控下,角板山交易所成為展示統治成果的樣板交易所,實際上族人沒有發展交易買賣的空間;在戰後前期政府威權監控、資金不足的限制下,不論是以族人為主體組成的供銷會,或是族人私人經營的竹木業,皆難以利用買賣累積資本。民國54﹝1965﹞年以前的復興泰雅族人,只能默默蓄積進入資本主義社會的能量,等待日後的發展。
Before Japanese occupied the island , aboriginal people had been able to freely trade with the outside world for years . During the Early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to the Postwar Period , the government authority began to intervene in mountain trading operations with systems, which developed entirely different patterns among the mountain and the plain areas. In the periods, the systems intervene the mountain trading has sequentially appeared three critical cores: "appeasement, monitoring and autonomy”.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the government tried to pacify and please the aboriginal by offering liquor, food , cloth and other materials. However , the government had not come out a unified means to control over mountain trading; therefore, different patterns of free trade, private franchise, official business developed.
After 1900, the mountain trading policies had changed from "appeasement" to "monitoring."With the policy of defense in the south and advance to the North , the Western and Southern Regional Offices monitored the private mountain trading by laws and regulations, on the other hand , the North and the East Regional Offices adopted government-run trading and the police officers were authorized to directly controlled salt and iron supplies . In 1914, the Five-year policy of Aboriginal Policy had ended. The trading places which were run by the police controls, began to implement the security controlling and culture renovations to the mountain regions . In 1921, when the Taiwanese Police Association had taken over the mountain trading controls, the sale of mountain products brought huge sums of money, which had once become the police pension fund .During the war-time period, Hsinchu , Taichung, Kaohsiung successively set up Takasago Association, Japanese aggravatingly exploited the money resources of the mountains tribes .The Takasago association's employment of aboriginal elite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Takasago self-help groups and youth clubs had enabled aboriginal elites to gain experiences with official cooperation in the management of Mountain products trading and opened the door to the post-war "autonomy" in mountain trading.
In the early Postwar Period, aboriginal elites tried to reach the goal of acquiring the "autonomy" in mountainous trading .The aborigines such as Nan Zhi-Xin , Lin Rui-Chang and Gao Yi-Sheng aggregated the capital to establish the Minsheng Company. However, under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Civil War, the government did not give out the autonomy of mountain trading to the aborigines, the government frustrated the self-governing dreams. In 1952 ,when the Supply & Marketing Market was established ,under the framework of "mountain township self-running and government supervision" developed different powers and responsibilities .The Supply & Marketing Market met such problems as insufficient funds, deficient talents and poor business practices. Despite the problems that the market had confronted, the government did not directly address the issue. In 1960, the Supply & Marketing Market were reorganized into Farmer’s associations on the "the indigenous people in the mountains live like other nationals in the plains" policy .So far only five mountain rural Farmer’s associations will remain independent. Mountain townships which lost the protection and assistance of mountain Farmer’s associations could only become self-reliant and self-reliance.
The mountain trading system structure above , mainly existed in Taoyuan revival Atayal. In the middle of the latter part of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 under the supervision of the government, Kabanshan Trading Places became the model of trading place which shows the results of dominion. In fact, aboriginal people had no room for trading at the time .Under the Postwar Period monitoring of government authority and under-functions, Whether the Supply & Marketing Market nor the Privately run bamboo industry, which were both built by the tribes, were difficult to cumulative capital by buying and selling. Before 1965,Atayal people living in Fu-hsing District could only quietly accumulate energy into capitalist society and wait for future development.
一、史料文獻
(一)圖書
千草默仙
1940 《會社銀行商工業者名鑑》。臺北市:圖南協會。
大橋捨三郎
1941 《愛國婦人會臺灣本部沿革誌》。臺北:愛國婦人會臺灣本部。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983 《山地行政政策之研究與評估報告書》。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王學新
2011《日治時期臺北桃園地區原住民史料彙編之一:理蕃政策》。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2011《日治時期臺北桃園地區原住民史料彙編之二:蕃地拓殖》。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桃園廳庶務課
1918 《大正六年桃園廳第一統計書》。桃園:桃園廳庶務課。
張松
1953 《臺灣省山地行政要論》。臺北:正中書局。
森丑之助
1915、1979 《臺灣蕃族志》。森丑之助初版;臺北:南天再版。
新竹州警務部
1922 《大正十一年四月新竹州警察法規全》。新竹州:新竹州警務部。
1923 《新竹州第一統計書》。新竹:新竹州。
1924 《新竹州第二統計書》。新竹:新竹州。
1925 《新竹州第三統計書》。新竹:新竹州。
1926 《新竹州第四統計書》。新竹:新竹州。
1934 《昭和六年二月新竹州警察法規全》。新竹州:新竹州警務部。
1937 《新竹州警務要覽》。新竹:新竹州。
1942 《新竹州第二十統計書》。新竹:新竹州。
臺灣省政府民政廳
1971 《發展中的臺灣山地行政》。南投:臺灣省政府民政廳。
臺灣總督府官房文書課
1908 《臺灣寫真帖》。臺北:臺灣總督府官房文書課。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
1918 《理蕃誌稿:第一冊》。臺北:南天書局。
1918 《蕃社戶口》。臺北:臺灣總督府警務局。
1921 《理蕃誌稿:第二冊》。臺北:南天書局。
1923 《大正十二年七月臺灣警察法規上》。臺北:臺灣警察協會
1928 《昭和元年臺灣警察及衞生統計書》。臺北:臺灣總督府警務局。
1929 《昭和二年臺灣警察及衞生統計書》。臺北:臺灣總督府警務局。
1932 《理蕃誌稿:第三冊》。臺北:南天書局。
1933 《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臺北︰臺灣總督府警務局。
1936 《臺灣警察法規上》。臺北:臺灣總督府警務局。
1937 《理蕃誌稿:第四冊》。臺北:南天書局。
1937 《高砂族授產年報昭和十一年版》。臺北:臺灣總督府警務局。
1937、2011 《高砂族調查書:蕃社槪況》。臺北:臺灣總督府初版;臺北:中研院民族所中譯版
1938 《高砂族調查書》。臺北: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理蕃課。
1939 《高砂族授產年報昭和十三年版》。臺北:臺灣總督府警務局。
1940 《高砂族授產年報昭和十四年版》。臺北:臺灣總督府警務局。
1941 《高砂族授產年報昭和十五年版》。臺北:臺灣總督府警務局。
1942 《高砂族授產年報昭和十六年版》。臺北:臺灣總督府警務局。
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
1921《臺灣蕃族慣習研究:第二卷》。東京: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
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原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
1914、1996 《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一卷:泰雅族》。臺北: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初版;臺北:中研院民族所中譯版。
1918、2012 《蕃族調查報告書─第五冊:泰雅族前篇》。臺北: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初版;臺北:中研院民族所中譯版。
(二)期刊
外池勝重
1926〈蕃地開發上の經濟的一考察〉,《臺灣警察協會雜誌》,110﹝8﹞:83。
角田廣次
1925〈蕃地交易事務に就て〉,《臺灣警察協會雜誌》,98﹝8﹞:39-46。
佚名
1914〈角板山〉,《臺灣教會報》346﹝1﹞:6。
東海林好友
1939〈州下蕃地に桐の增植されるまで〉,《理蕃の友》,5﹝5﹞:5。
東海林弘稔
1939〈當選論文理蕃方向の轉換期に直面し將來の之が對策を論ず〉,《臺灣警察時報》,280﹝3﹞:101-104。
峯水生
1931〈交易制度を改革せよ〉,《臺灣警察協會雜誌》,177﹝3﹞:3。
理蕃の友發行所
1939 〈理蕃ニュース─高砂協會の誕生〉,《理蕃の友》,5﹝5﹞:6。
榊原壽郎治
1932〈臺灣警察協會十五年の步み﹝一﹞〉,《臺灣警察協會雜誌》,209﹝4﹞:17-40。
臺灣警察協會
1917〈協會記事〉,《臺灣警察協會雜誌》1﹝6﹞:71。
臺灣警察時報
1928〈昭和二年度警察協會經常部收支決算書〉,《臺灣警察時報》,135﹝9﹞。
1929〈昭和三年度警察協會經常部收支決算書〉,《臺灣警察時報》,144﹝6﹞。
1930〈昭和四年度警察協會經常部收支決算書〉,《臺灣警察時報》,162﹝7﹞。
1931〈昭和五年度警察協會經常部收支決算書〉,《臺灣警察時報》,185﹝7﹞。
1933〈昭和七年度警察協會經常部收支決算書〉,《臺灣警察時報》,214﹝9﹞。
1934〈昭和八年度警察協會經常部收支決算書〉,《臺灣警察時報》,227﹝10﹞。
1936〈昭和十年度警察協會經常部收支決算書〉,《臺灣警察時報》,252﹝11﹞。
(三)報紙
《山光周刊》
《中央日報》
《中國時報》
《更生報》
《商工日報》
《臺東新報》
《臺灣日日新報》
《臺灣民聲日報》
《聯合報》
(四)檔案
行政長官公署檔案資料庫
1946 〈公益法人團體已報接收部分造冊送核案〉
1947 〈警務處接管省有財產調查表呈送案〉
省府委員會議檔案資料庫
1948 〈民政廳簽臺灣省山地合作社推進辦法案〉
1948 〈臺灣省山地建設協會圖記印模呈核案〉
1949 〈電呈本公司業務處理暫行辦法一份請察查由〉
1949 〈電送配售山地同胞平價布配售辦法一份請查照辦理見復由〉
1949 〈電呈本公司業務處理暫行辦法一份請察查由〉
1950 〈據取銷臺灣山地民生建設有限公司呈請原申請設立登記等情批示知照由〉
1950 〈據取銷臺灣山地民生建設有限公司呈請原申請設立登記等情批示知照由〉
1956 〈民政廳簽請對山地鄉物資供銷會暫緩課征營利事業所得稅及法人戶稅案〉
1958 〈民政廳簽為修正「臺灣省山地鄉物資供銷會設置辦法草案」請察核提府會討論案〉
1958 〈連震東委員簽為奉549次府會決議交下審查「臺灣省山地鄉物資供銷會設置辦法
草案」一案,謹將審查結果,簽請提府會討論案〉
1960 〈民政廳簽為奉省府委員會議議決:「為配合山地平地化政策,應由民政廳積極研
究農會或合作社有關法規如何適應山地實情,俾於2年內將山地鄉物資供銷會改
設農會或合作社」一案,本廳會同有關機關研究所得結論提請審議案〉
1964 〈民政廳簽為呈擬五十四年度山地鄉物資供銷會改組為農會之實施方法,請督核案〉
1965 〈農林廳簽為呈報組設山地鄉農會工作業已提前全部順利完成一案請提府會報告案〉
1965 〈農林廳簽為呈報組設山地鄉農會工作業已提前全部順利完成一案請提府會報告案〉
1967 〈財政廳長周宏濤:關於山地鄉農會信用部應否准予設置案〉
1967 〈建議政府依照省府公佈山地農會設置信用部基本標準在山地鄉農會特准速予設置信用部以資鼓勵山地農民儲蓄及促使山地農會健全案〉
1971 〈請核准山地鄉農會開辦信用業務並制定山地鄉農會單行法規,俾利發展業務案〉
省級機關檔案資料庫
1950〈山地物資供銷委員會各供銷處印信可自行刊發電復案〉
1950〈山地物資供銷委員會所屬各供銷處及分處成立及啟用印信日期准予備查案〉
1950〈電知物資調節委員會等及所屬辦事處、供銷處人員經決定應呈請本府依法核敘薪級希遵照由〉
1950〈據送臺灣省物資供銷委員會為供銷處及供銷分處人員俸級表一案復希知照由〉
1950 〈為山地物資供銷委員會呈報業務概況及續撥資金案電請查照辦理由〉
1950〈轉呈臺灣省山地保留森林主副產物及山地鄉護林區域內國有林野副產物統一採購辦法草案請核准施行由〉
1951〈准電以建議設置山地鄉農會乙案復請查照由〉
1951〈為角坂鄉請求設立農會特電復轉知由〉
1951〈電為據該縣尖石鄉合作社呈請成立鄉農會等情希查照報核由〉
1951〈前規定山地各鄉請求設置農會原則三點希切實遵照辦理由〉
1951〈據電請釋示該縣烏來鄉組織山地鄉農會疑義一案復希知照由〉
1951〈為據本縣吳鳳鄉公所呈請准予設立農會乙案謹電請鑒核示遵由〉
1951〈為五峰鄉准予設立農會電請察核示遵由〉
1951〈電為山地各鄉請求設立農會一律暫緩辦理俟補救辦法決定後另電飭知希知照轉飭遵照由〉
1952〈函囑撥還前山地物資供銷委員會借款乙節复請查照由〉
1952〈電為該會應於二月五日以前結束報由民政廳轉呈本府核辦由〉
1952〈為電送本會資產負債表及案卷簿籍暨未了案件等清冊各二份電請察核由〉
1952〈奉交下審查臺灣省政府委員會第二四八次會議密討論事項第一案臺灣省各縣山地物資交易所設置辦法及其組織規程等草案〉
1952〈電送本省各縣山地鄉物資流通社設置辦法及組織規程等草案請查照辦理審議見復由〉
1952〈制定臺灣省山地鄉物資供銷會設置辦法及物資供銷會組織規程公佈〉
1952〈檢發設置山地鄉物資供銷會座談會紀錄令仰遵照由〉
1952〈檢發設置山地鄉物資供銷會座談會紀錄令仰遵照由〉
1952〈呈山地鄉物資供銷會座談會紀錄審查紀錄請察核由〉
省議會資料庫
1951〈臺灣省參議會第一屆第十一次定期大會〉
1951〈臨時省議會第一屆第一次定期大會〉
1951〈臨時省議會第一屆第一次定期大會議員提案〉
1962〈請政府起用山地籍農校畢業的優秀青年為山地鄉農會總幹事以利推屆業務案〉
1962〈請政府起用山地籍農校畢業的優秀青年為山地鄉農會總幹事以利推展業務案〉
1962〈請政府起用山地籍農校畢業的優秀青年為山地鄉農會總幹事以利推展業務案〉
1965〈建議政府組織山地鄉農會輔導委員會使期輔導一元化以利山地農會業務發展案〉
1965〈建議政府組織山地鄉農會輔導委員會期使輔導一元化以利山地農會業務發展案〉
1967〈建議政府輔導山地鄉農會加強承辦山地人民自植產物運銷業務案〉
1967〈建議省糧食局配給山地鄉農民化學肥料一律委託山地鄉農會辦理案〉
1967 〈建議省糧食局准予全省山地鄉農會辦理養猪貸款以改善山胞經濟案〉
1971 〈現行民政廳對於山地鄉農會監督輔導職責如何〉
1971 〈請制定山地鄉農會法規,加強輔導山地會發展於業務,俾利培養山胞經濟基礎案〉
1979 〈本省山地鄉農會幾以全面癱瘓停業,請澈底改制或改組,以健全山地經濟,改善山胞生活案〉。
1984 〈建議確保山胞農民權益,山地鄉農會即恢復設置〉
1989 〈發展山地農業,請政府在山地普遍設立山地鄉農會問題〉
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1949 〈茲派南志信等為本省山地物資供銷委員會委員並指定為主任、常務委員〉
臺灣省政府公報
1950 〈臺灣省山地物資供銷委員會組織規程〉
1948 〈山地保留地管理辦法〉
1952 〈戒嚴期間平地人民進出山地管制暫行辦法〉
1956 〈據請釋示山地保留地管理辦法疑義及擬請頒令規定山胞不得將保留地上個別自行栽種之產物﹝包括竹木﹞賣與平地人以免發生流弊一案〉
1956 〈為釋示山地林副產物非法搬出而被查獲時應如何處理疑義〉
臺灣總督府檔案
1914 〈蕃地交易規則施行上會計事務ニ關シ注意ノ件〉
1916 〈蕃地交易費豫算通牒(各廳)〉
1917 〈蕃地交易收支決算報告方ノ件〉
1917 〈對蕃地居住之蕃人金錢物品授受相關件〉
1931 〈理蕃政策大綱ニ關スル件〉
二、近人論著
(一)中文專書
王梅霞
2006 《泰雅族》。臺北:三民。
瓦歷斯‧諾幹 余光弘
2002 《臺灣原住民史—泰雅族史篇》。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林茂成、范燕秋、瓦歷斯‧諾幹
2005《桃園縣老照片故事2:泰雅先知─樂信‧瓦旦》。桃園:桃園縣政府文化局。
吳榮順
2014《泰雅史詩聲聲不息─林明福的口述傳統與口唱史詩》。桃園:桃園縣政府文化局。
桃園縣文獻委員會
1966 《桃園縣志:經濟志》。桃園縣:桃園縣文獻委員會。
康培德、李慧慧
2009 《泰雅族Msbtunux的美麗與哀愁 : 頭角與奎輝部落KButa世系群家族史》。南投市:臺灣文獻館。
黃應貴
2012《 「文明」之路》。臺北: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
復興鄉公所
2000《復興鄉志》。桃園縣:復興鄉志編輯委員會。
2014《桃園縣復興鄉志增修》。桃園縣:復興鄉公所。
鍾興福、邱採霞、曹欽榮
2010《無奈的山頂人》。臺北:書林。
藤井志津枝
1997 《日據前期臺灣總督府的理蕃政策》。臺北:文英社。
(二)日文專書
中村勝
2003 《台湾高地先住民の歴史人類学―清朝・日帝初期統治政策の研究》。東京:緑蔭書房。
林淑美
2011 《現代オーストロネシア語族と華人─口述歷史:臺灣を事例として》。東京都:汲古書院。
菊池一隆
2017 《台湾北部タイヤル族から見た近現代史─日本植民地時代から国民党政権時代の「白色テロ」まで》。東京:集広舎。
(三)中文期刊
王梅霞
2009 〈從「交換」看族群互動與文化再創造︰日治初期苗栗地區泰雅族的研究〉,《考古人類學刊》,71﹝12﹞:93-144。
王學新
2006 〈從日治時期竹苗地區的蕃產交易來探討當時的原客關係〉,《臺灣史學雜誌》2﹝12﹞:167-194。
2012 〈日治前期桃園地區之製腦業與蕃地拓殖﹝1895-1920﹞〉,《臺灣文獻》63﹝3﹞:57-100。
李力庸
2016 〈陳松明﹝Taya Masin﹞先生訪問記錄〉,《桃園文獻》,2﹝9﹞:139-144。
吳叡人
2008 〈「臺灣高山族殺人事件」─高一生、湯守仁、林瑞昌事件之政治史的初步重建〉,收於許雪姬主編,《二二八事件60週年紀念論文集》,325-363。臺北:臺北市文化局。
林素珍、陳耀芳
2000 〈日治時期山地「授產」政策之研究〉《大仁學報》18﹝5﹞:423-440。
近藤正己
1988 〈霧社事件後的「理蕃」政策〉《當代》30﹝10﹞:40-55。
2016〈「殖民地戰爭」與在臺日本軍隊〉《歷史臺灣》11﹝5﹞:5-34。
邱馨慧
2002 〈被殖民脈絡下山地與平地交換活動的初探─以日本時代高雄州潮州郡的赤山交換所為例〉,《屏東文獻》,5﹝5﹞:3-22。
洪維晟
2010 〈近代臺灣山地與平原的交換(易)活動初探─以屏東萬金庄為例〉,《臺灣史學雜誌》,8﹝6﹞:42-61。
范燕秋
2009 〈原住民菁英的整肅:湯守仁叛亂案〉,收錄於張炎憲、陳美蓉主編《戒嚴時期白色恐怖與轉型正義論文集》,222-252。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
陳中禹
2008 〈戰後初期臺灣「山地行政」的建立與推動〉,收於黃翔瑜主編,《戰後檔案與歷史研究︰第九屆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289-332。臺北︰國史館。
溫振華
2014 〈日治時期原住民部落的交易所〉,《臺灣學通訊》,82﹝10﹞:22-23。
鄭安睎
2017〈桃園山區泰雅族空間與文化變遷﹝1880-1920﹞〉《桃園文獻》3﹝3﹞:7-42。
薛月順
2005 〈陳儀主政下「臺灣省貿易局」的興衰﹝1945-1947﹞〉,《國史館學術集刊》,6﹝9﹞:193-223.臺北︰國史館。
(四)日文期刊
林淑美
2008 〈臺湾事件と漢番交易の仲介者-双渓口の人びとのまなざし〉,收錄於《東アジア内海世界の交流史:周縁地域における社会制度の形成》,171-190。京都:人文學院。
林淑美
2010 〈一九世紀臺灣の閩粵械鬪からみた番割と漢番の境界〉,《東洋史研究》68﹝3﹞:632-660。
ポール.バークレ(Paul D. Barclay)
2005〈蕃產交易所に於ける「蕃地」の商業化と秩序化」〉,《臺灣原住民研究》9﹝3﹞:70–71。
松岡格
2010〈白く塗りつぶす : コメにみる「理蕃」統治の経済施策とその影響〉,《アジア・アフリカ地域研究》9﹝2﹞:3-31。
(五)博碩士論文
中村平
2001 〈國家意識的誕生:泰雅人的日治殖民經驗與當代歷史追憶〉,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石丸雅邦
2008 〈臺灣日本時代的理蕃警察〉,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
李文良
2001 〈帝國的山林-日治時期臺灣山林政策史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李靜慧
2013 〈從贈禮到封鎖:日治初期臺灣總督府對北部山區原住民的認識與控制(1895-1909)〉,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
林素珍
2003 〈日治後期的理蕃─傀儡與愚民的教化政策(1930-1945)〉,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
施聖文
2013 〈劃界的政治:山地治理下的傳統領域〉,東海大學社會學博士論文。
洪麗雯
2007〈殖民主義與產業形塑:日治時期臺蓪草產業的發展〉,國立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子銘
1995 〈臺灣省山地鄉權力結構變遷之研究─復興鄉個案分析〉,中國文化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煒翰
2011 〈日本皇族的臺灣殖民地視察〉,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潔誼
2008 〈桃園縣三光村之社會變遷(1895-2006)〉,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藤井志津枝
1987 〈日據前期臺灣總督府的理蕃政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
(六)研討會論文
李力庸
2016 〈從合作社到農會:戰後山地供銷組織的變動〉,收錄於2016年5月13、14日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主辦之「變動中的東亞:跨域視野的觀察國際學術研討會」。
曾獻緯
2016 〈理蕃政策的一個側面:清末至日治初期宜蘭叭哩沙的番產交易〉,2016年8月25、26日,國史館臺灣文獻館主辦「第九屆臺灣總督府檔案學術研討會」。
(七)國科會論文
傅琪貽
2010〈大嵙崁流域北泰雅族抗日事件始末研究成果報告〉,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 98-2410-H-004-020-。
三、網站資源
角板山交易所影片網址http://mirc.sc.edu/islandora/object/usc%3A23222
原住民族語言線上辭典http://e-dictionary.apc.gov.tw/Index.htm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館藏史料查詢系統http://ds3.th.gov.tw/ds3/
國家文化資料庫http://nrch.culture.tw/
臺灣省議會史料總庫http://ndap.tpa.gov.tw/drtpa_now/
臺灣省政府網際網路公報查詢系統http://subtpg.tpg.gov.tw/og/q1.asp
臺灣省諮議會數位典藏網http://www.tpa.gov.tw/opencms/digital/projects/project1.html
臺灣日記知識庫http://taco.ith.sinica.edu.tw/tdk/%E9%A6%96%E9%A0%81
臺灣人物誌http://8080-tbmc.ncl.edu.tw.opac.lib.ntnu.edu.tw/whos2app/start.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