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楊喬筑
Chiao-Chu Yang
論文名稱: 百公尺跑分段成績與體能測驗之研究
The Study of 100m Sprint Section Performance and the Physical Fitness Test
指導教授: 蔡虔祿
Tsai, Chien-Lu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體育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72
中文關鍵詞: 短距離分段計時體適能身體組成
英文關鍵詞: Sprint Events, Section Performance, Physical Fitness, BMI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40下載: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在比較不同年級高職生與不同身體組成(BMI)的學生,百公尺分段成績與體能之相關。每個年級兩個班(一、二、三年級男學生共200名),進行百公尺及體能檢測。所得資料依年級及身體組成分組,以獨立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way ANOVA )與克瓦二氏(Kruskal-Wallis)單因子等級變異數分析進行考驗及Pearson相關分析,並探討百公尺與體能測驗間之逐步迴歸分析,顯著水準訂為α = .05。結果得知不同年級學生的百公尺跑不同分段距離的成績,除了一年級在10m、20m時與二、三年級有顯著差異、三年級在30m與一年級有顯著差異以外,其他並無顯著差異。百公尺跑分段距離的成績在身體組成值為過輕組(BMI<18)與正常(18.5≦BMI<24)組無顯著差異,百公尺分段計時中過重(BMI≧24)組在20m、30m、40m、50m、60m、70m、80m、90m、100m與正常組有顯著差異,皆慢於正常組的成績。過重組在部份的體能檢測項目顯著不如正常組及過輕組的體能。百公尺跑分段距離的成績與坐姿體前彎及平衡無顯著相關,與立定跳遠、仰臥起坐、1600公尺跑走、敏捷、反應時間、曲折跑、垂直跳高及立定連續三次跳達顯著相關。結論:身體組成值正常組之學生在百公尺分段成績及體能上有較佳的表現。在百公尺跑成績之多元迴歸分析中,立定連續三次跳預測力最高,其次為1600公尺跑。百公尺成績迴歸方程式:
    ŷ=-0.006‧立定三次跳+0.002‧一千六百公尺跑走+0.032‧反應+17.638。

    This study aimed to reveal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1) physical fitness and 100m sprint section performance of different grade high school students. (2) The physical fitness test and 100m sprint section performance in different Body Mass Index (BMI) of the students. By means of the 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students of two different classes from each grade were singled out and take physical fitness tests. Assorted according to the grade and the BMI, the data obtained are processed by independent sample one-way ANOVA and Kruskal-Wallis non-parametric ANOVA with the significance level set at α=.05. In addition, the regression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to explor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ection performance in 100-meter sprint and physical fitness tests.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1)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found among the three grade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he physical fitness test and section performance in 100-meter sprint, except the first grade students were slower than the second and the third grade students in 10m and 20m section dash, the third grade students performed faster than the first grade in 30m section running. (2) The over weight group(BMI≧24)performed significant less than the normal group students(18.5≦BMI<24). (3) Section performance in 100-meter sprint of students were no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the performance in regard to sit-and-reach and balance; there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the performance in regard to standing long jump, sit up, 1600m-run-and-walk, agility, reaction time, shuttle run, vertical jump, and standing triple jump. From this study, it was concluded that students with normal BMI(18.5≦BMI<24)showed better performance in physical fitness. The multiple regression method analyses with the 100m sprint, standing triple jump has the highest accuracy in predicting the performance of 100m sprint, the 1600m-run-and-walk was the second and. 100m sprint regression function: ŷ=-0.006‧standing triple jump+0.002‧1600-meter-run-and-walk+0.032‧reaction+17.638。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謝誌 iii 目次 iv 表次 vii 圖次 viii 附錄 ix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三節 研究假設 3 第四節 研究範圍 3 第五節 研究限制 3 第六節 名詞操作性定義 4 第貳章 文獻探討 6 第一節 百公尺跑的相關文獻 6 第二節 體能測驗相關文獻 10 第三節 文獻總結 14 第參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15 第一節 研究對象 15 第二節 實驗日期與地點 15 第三節 實驗工具與場地佈置 16 第四節 研究架構 24 第五節 研究說明 25 第六節 資料處理 27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 28 第一節 受試者基本資料分析 28 第二節 不同年級之學生百公尺分段成績及體能測驗之情形 29 第三節 不同身體組成組別百公尺分段成績及體能測驗之情況 37 第四節 百公尺分段成績與體能測驗之相關 46 第五節 百公尺成績與分段成績之迴歸 48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54 第一節 結論 54 第二節 建議 55 參考文獻 57 一、中文部分 57 二、英文部分 58 三、網路資料 59 表 次 表4- 1 受試者基本資料 28 表4- 2不同年級之學生百公尺分段成績表現情形 30 表4- 3 不同年級之學生在百公尺分段計時變異數同質性檢定表 30 表4- 4 不同年級之學生在百公尺分段計時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32 表4- 5 不同年級之學生體能表現情形 33 表4- 6 不同年級之學生在體能表現上變異數同質性檢定表 34 表4- 7不同年級之學生體能測驗Kruskal-Wallis檢定統計分析摘要表 35 表4- 8 不同年級之學生體能測驗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36 表4- 9 不同身體組成之學生百公尺分段成績表現情形 38 表4- 10 不同身體組成組別在百公尺分段計時表現上變異數同質性檢定表 38 表4- 11 百公尺分段計時在不同身體組成之學生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40 表4- 12 不同身體組成之學生體能表現情形 42 表4- 13 不同身體組成之學生在體能表現上變異數同質性檢定表 43 表4- 14 不同身體組成之學生在體能測驗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44 表4- 15 百公尺分段計時間之相關 46 表4- 16 體能檢測之相關 47 表4- 17 百公尺分段計時與體能檢測之相關 48 表4- 18 百公尺體能驗測之迴歸整理表 49 表4- 19 每十公尺體能驗測之迴歸表 51 表4- 20 大學指考體能項目迴歸表 52 表4- 21 百公尺體能驗測之逐步迴歸整理表 53 圖 次 圖2- 1 跑步週期圖 7 圖3- 1 Casio FH100 16 圖3- 2 皮尺 16 圖3- 3 標竿 16 圖3- 4 發令槍 16 圖3- 5 百公尺分段計時實驗場地圖 17 圖3- 6 身高、體重測量儀器 18 圖3- 7 屈膝仰臥起坐 19 圖3- 8 立定跳遠檢測墊 19 圖3- 9 垂直跳高檢測 19 圖3- 10 坐姿體前彎檢測 20 圖3- 11 反覆側併步檢測 21 圖3- 12 曲折跑檢測 21 圖3- 13 落棒反應檢測 22 圖3- 14 閉眼單腳站立檢測 22 圖3- 15 立定連續三次跳檢測 22 圖3- 16 研究架構 24 圖3- 17 實驗流程 26 圖4- 1 不同年級之學生百公尺分段成績平均比較圖 29 圖4- 2 不同身體組成之學生百公尺分段成績平均比較圖 37 附 錄 附錄一 受試者須知………………………………………………60 附錄二 受試者家長同意書………………………………………61 附錄三 運動安全問卷……………………………………………62 附錄四 檢測紀錄表………………………………………………63 附錄五 十公尺體能驗測之迴歸整理表…………………………64 附錄六 二十公尺體能驗測之迴歸整理表………………………65 附錄七 三十公尺體能驗測之迴歸整理表………………………66 附錄八 四十公尺體能驗測之迴歸整理表………………………67 附錄九 五十公尺體能驗測之迴歸整理表………………………68 附錄十 六十公尺體能驗測之迴歸整理表………………………69 附錄十一 七十公尺體能驗測之迴歸整理表……………………70 附錄十二 八十公尺體能驗測之迴歸整理表……………………71 附錄十三 九十公尺體能驗測之迴歸整理表……………………72

    一、中文部分
    方進隆(1993)。健康體能的理論與實際。台北:漢文書店。
    金良遠(2008)。我國優秀男子百公尺運動員加速跑階段之運動學分析,國立體育學院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明隆,涂金堂(2006)。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頁466-484。
    卓俊辰(2001)。大學生的健康體適能。台北市:華泰。頁23-27。
    姚漢禱(2004)。體育統計。台北:師大書苑。頁364-367。
    許樹淵(1997)。運動生物力學。台北:合計圖書出版社。頁461-479。
    許樹淵(1986)。運動技術指導原理。台北:協進書局。頁770-776。
    許樹淵(1992)。田徑論。台北市:彬偉體育研究社。頁652-667。
    許樹淵,廖貴地(1996)。百公尺跑反應時間分段時間相關之分析。體育學報,第二十一輯,頁163-170。
    許奉柔(2010)。臺北縣實施健康體適能計畫國民中學學生運動認知與行為現況之研究。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
    張博智(2004)。國內優秀男子百公尺起跑出發運動學分析。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
    張夏,張保羅,袁作生,金以玲,盧建功(1987)。田徑教學訓練大綱教法指導書。頁13-33。
    教育部(1999)。提升學生體適能中程計畫(三三三計畫)。台北市。
    教育部(1999)。體適能落實計畫落實案。教育部。
    教育部(2000)。教師體適能指導手冊。台北市:教育部。
    陶武訓(2002)。優秀短距離百公尺跑之分段速度、步頻、步幅分析。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
    葉憲清(1976)。田徑指導。台中:啟華社。
    劉淑華(2006)。短跑選手步輻、步頻與平均速度知相關研究。輔仁大學體育學刊,第五期,頁171-184。
    劉淑華(2007)。100公尺跑分段速度參數知相關研究。大專學體育學刊,9卷2期,頁83-96。
    劉美珠(2002)。身體適能。中華體育季刊,16(4),頁134-141。
    鍾志忠 (2007) 。國小學童六十公尺跑速度分析。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
    簡鴻玟(1995)。黃信平百公尺技術之生物力學研究。體育學報,第20輯,頁225-23。
    蘇耿賦(1994)。我國與世界級男子百公尺短跑選手步輻、步頻及平均速度之探討。台灣體育,第75期,頁89-91。

    二、英文部分
    Donati, A歐(1995).The Development of Stride Length and Stride Frequency in Sprinting, International Amateur Athletic Federation.
    Greenberg, J.S. & Pargman, D. (1986). Physical fitness:Awellness approach. Prentice-hall., Inc, Engle wood Cliffs,New Jereey.
    Hay,J. G. (1993).The Biomechanics of Sports Techniques(4th ed.). Englewood Chiffs, NJ:Prentice Hall.
    Jensen, C. R.,& Hirst, C. C. (1980). Measurement in physical Edition and Athletics. New York:Macmillan publishingcompany.
    Volkov, N. I., & Lapin, V. I.(1979). Analysis of the velocity curve in sprint running.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11, 332-337.
    Wood, G. A. (1987). Biomechanical Limitations to Sprint Running. In Van Gheluwe,B.&Atha,J.(ed)Current Research In Sports Biomechanicas. Medicine and Sport Science, 25,58-71.

    三、網路資料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9)。健康久久 。擷取日期:100年5月17日。網址:http://health99.doh.gov.tw/OnlinkHealth/Onlink_BMI.aspx
    行政院體委會(1999)。各國體適能檢測項目。擷取日期:99年11月1日。網址:http://www.sac.gov.tw/WebData/WebData.aspx?WDID=50&wmid=194
    教育部體育及健康資訊網(2009)。體適能網站。擷取日期:100年2月22日。網址:http://www.fitness.org.tw/
    運動生理學網站(2006)。各種體能檢測制度的探討。擷取日期:99年10月20日。網址:http://www.epsport.idv.tw/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