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吳銀玉 |
---|---|
論文名稱: |
企業基金會公益實踐之研究-以光寶文教基金會社區認輔為例 A Case Study on the Lite-On Enterprise Foundation as a Practical Model in Promoting Common Good |
指導教授: | 李瑛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社會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3 |
畢業學年度: | 10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17 |
中文關鍵詞: | 企業基金會 、企業社會責任 、社會公益實踐 、社區認輔 、非營利組織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04 下載:14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企業實踐社會公益的方式非常多元化,投入人力、物力或財力,或是以組織的方式成立基金會或與非營利組織合作等等。本研究以光寶科技公司所成立的光寶文教基金會為研究個案,以光寶文教基金會投入資源最多與時間最久的「社區認輔方案」為例,藉以瞭解企業與基金會推動社會公益的互動歷程,例如議題選定、資源投入、基金會的發展以及基金會與各利益相關人的互動等等,藉以瞭解企業與基金會實踐公益的歷程與變化。具體而言,本研究的目的為:(一)企業成立基金會與投入此議題的動機;(二)企業內部與基金會的運作關係;(三)社區認輔與學校、政府、企業及非營利組織之間的關係。
本研究採深度訪談以蒐集資料,並輔以文件資料,經資料的分析,本研究主要發現為:(一) 企業創辦人因具有宗教情懷,從教義出發推動公益,對社會議題抱持「家庭─學校─社區」的系統觀,促成基金會長期投入「社區認輔」,此點符合涂爾幹認為宗教具有建構社會的集體道德與規範,促成社會整合與穩定的功能;(二) 「社區認輔」是參照企業 “Total Solution”模式,從「家
庭─學校─社區」的連結出發,提供系統性的治標且治本之方案;(三)基金會社會公益實踐應隨時關注社會變遷衍生的新議題,並提出因應策略,才能與時俱進並長期深耕; (四) 企業提供管理模式協助基金會的管理、規劃與訓練活動,有助非營利組織提高營運效能與永續發展;(五) 志工學習與多元化激勵措施,有助於志工提升服務的品質與自我實現;(六) 策略聯盟產生綜效,有助於資源極大化與訊息流通,提高受助者利益。
中文部分
MBA核心課程編譯組(2003)。公司發展策略,台北:讀品。
內政部統計處(2013)。2012年內政統計年報。2013年5月1日,取自:http://www.moi.gov.tw/stat/year.aspx
王文科(1998)。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台灣公益資訊中心(2010)。非營利組織資訊。2010年5月14日,取自http://www.npo.org.tw/
司徒達賢(1996)。中小企業之策略聯盟。經濟情勢暨評論,2(3),1-7。
司徒達賢(1999)。非營利組織的經營管理。台北,天下。
司徒達賢(2001)。策略管理新論:觀念性架構與分析方法,台北,智勝文化。
司徒達賢(2005)。管理學的新世界。台北:天下文化。
江明修(1994)。非營利組織的領導行為之研究。人事管理,33(12),22-40。
江明修、王俊元(2003)。台灣企業基金會之公共服務功能,台灣的基金會在社會變遷下之發展。台北:洪建全基金會。
江明修、許世雨、劉祥孚(1999)。環保類非營利組織之策略聯盟。載於江明修(主編),第三部門經營策略與社會參與(頁145-154)。台北:智勝文化。
江明修、陳定銘(1999)。我國基金會之問題與健全之道。中國行政評論,8(3),23-72。
江明修、曾冠球(2009)。政府再造:跨部門治理的觀點。國家菁英,5(1),97-122。
江信逸(2009),企業社會責任、組織承諾與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南台科技大學技職教育與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何慧玲(2000)。企業基金會之特性分析。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吳季勳(2002)。非營利組織運用網路行銷之研究:以台灣基金會網站為例。逢甲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吳清山、林天佑(2001)。策略聯盟。教育資料與研究,41,66-85。
呂朝賢(2001)。非營利組織與政策的關係:以九二一賑災為例。台灣社會福利學刊,2:39-77。
李佳霖(2009)。非營利組織與企業夥伴關係之研究:以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為例。南華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李咏吟(1992)。我國國民小學輔導單位的組織和員額編制調查研究。輔導工作六年計畫專案研究報告。台北市:教育部
李昱叡(2004)。推動海洋運動型行政組織策略聯盟之發展策略分析。中華體育季刊,18(3),81-90。
沈洪炳(譯)(2000)。B. Gomes-Casseres著。企業群集,雙贏互利。載於齊思賢(譯),策略聯盟新紀元(頁9-11)。台北市:先覺。
官有垣(2000)。非營利組織在台灣的發展:兼論政府對財團法人基金會的法令規範。中國行政評論,10(1),75-110。
官有垣(2002)。基金會致理功能之研究-以台灣地方企業捐資行社會福利與慈善基金會為案例,公共行政學報,7,63-97。
官有垣、涂瑞德(2000)。企業的社會責任及與第三部門的合作關係。地方研考電子簡訊,4。
東吳大學社會學系(2013),現代社會導讀,古典的宗教與社會互動觀點,2013年5月1日,取自http://vschool.scu.edu.tw/Class01/Title.asp?Data_Code=355)
林宜欣(2000)。台灣企業公益行為之研究:以電子類企業組織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林美珠 (2000)。國小輔導工作實施需要、現況與困境之研究。中華輔導學報,8,51-76。
邱瑜瑾(1998)。台中市「非營利組織」社會福利體系的網絡結構與變遷之研究:社會網絡與政治經濟觀的整合分析。台北:國科會研究計畫。
侯崇文(2001)。家庭結構、家庭關係與青少年偏差行為的探討。應用心理研究,11,25-43。
洪榮昭、張吉成(1999)。大學經營國際化的策略聯盟。「教育改革、師資培育與教學科技:各國經驗」國際學術研討會宣讀論文(1999年12月10-11日)。中國教育學會、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中國視聽教育學會主辦。
孫郁婷(2006)。非營利組織的策略聯盟方式探討-以忘憂草憂鬱防治會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徐孟君(2006)。企業舉辦慈善音樂會之公益行為研究。國立中山大學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桑于雅(2005)。企業公共關係中藝文贊助-以科技企業基金會為例。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財團法人喜馬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1997)。基金會在台灣。台北,中華徵信所。
高宜凡(2010)。第六屆CSR大調查10大焦點,超過七成企業,用CSR選擇供應商,遠見雜誌,285。
高淑清(2000)。現象學方法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收錄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頁93-134)。高雄:麗文文化。
高敬文(1999)。質化研究的另類思考。載於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教育學研究方法,15-19。高雄:麗文。
張英陣(1999)。企業與非營利組織的夥伴關係。社區發展季刊,85,62-29。
張豫偉(2009)。志工組織運作的關鍵成功因素-以光寶社區兒童認輔志工團為例。國立政治大學EMBA經營管理碩士學程,未出版,台北市。
梁朝雲(2000)。數位媒體發展下的傳播革命。國際廣播,21,36-37。
許文欽(2005)。草根型非營利組織策略聯盟之研究-以社寮文教基金會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許世雨(2004)。建構非營利組織與企業合作關係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編號:NSC92-2414-H-034-001。
許崑峰(2009)。有線電視系統台公益行為之研究-以雲嘉地區為例。南華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陳光榮(1996)。企業的社會責任與倫理。經濟情勢暨評論季刊,一卷四期,150-158。
陳宏維 (2003)。推動農業策略聯盟成功因素之研析—以寶島周遊聯盟為例。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陳金貴(1994)。美國非營利組織的人力資源管理。台北,瑞興。
陳昱蓁(2009)。金融集團公益行為之研究-以我國金控為例。淡江大學保險學系保險經營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美惠 2002。彰化縣東南亞外籍新娘教養子女經驗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陳博志(2005)。台灣產業結構的升級與變遷。2005年7月26日,取自台灣智庫網站: http://www.taiwanthinktank.org/chinese/page/3/26/348/0。
陳萬淇(1995)。個案研究法。台北,華泰。
陳瑩蓉(2003)。企業參與公益活動與非營利組織的夥伴關係:以三個在台灣的跨國企業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陸宛蘋(1999)。非營利組織之定義與角色。社區發展季刊,85,30-35。
傅志鵬(2002)。知識經濟時代的學校教育。研習資訊,19(4),76-87。
彭朱如(2000)。醫院策略管理─價值鏈與策略形態分析。醫院雜誌,33(2),45-55。
曾清芸(2005)。非營利組織的策略聯盟之研究-以教育基金會終身學習列車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游舒惠(2001)。企業參與公益活動與公益行銷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馮燕(2001)。各國學齡兒童課後照顧方案。兒童福利論叢,1,195-208。
馮燕(2004)。企業基金會公益資源運用個案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92-2412-H002-006。
馮燕(2006)。台灣的企業基金會。載於蕭新煌、江明修、官有垣(主編),基金會在台灣:結構與類型。台北市,巨流。
馮燕、高永興(2003)。台灣企業基金會2002年發展現況。載於政治大學舉辦之「2002年基金會調查成果」發表會,台北市。
黃蒼進(2003)。台灣企業公益行為之研究—以金融業之銀行為例。私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黃營杉、齊德彰(2005)。企業倫理、社會責任與慈善公益作為之研究:以台灣高科技電子產業為例。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1(2),65-82。
楊東震(2005)。非營利事業行銷。台北:新文京開發出版有限公司。
楊炳韋(1995)。企業贊助公益活動行為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意菁(2008),企業公民、公民社會與社會議題建構—以「Keep Wlking 夢想資助計畫」為例,廣告學研究,30,85-120。
趙義隆(1990)。大型企業贊助公益活動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79-0301-H002-12)。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
劉念寧(1990)。大型企業贊助公益活動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鄭立華、齊德彰(2003)。台灣標竿企業社會責任與公益作為之研究:以F金融企業集團為例。中華技術學院學報,27,158-173。
鄭怡世(1999)。臺灣非營利組織與企業組織合作募款模式之探討:以民間福利服務輸送型組織為例。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鄭崇趁(1995)。教育與輔導的軌跡。台北:心理出版社。
鄭勝分(2003)。全球化與開發中國家。空大學訊,301,107-113。
鄭勝分(2007)。社會企業的概念分析。政策研究學報,7,65-108。
鄭惠文(1992)。企業贊助公益活動行為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鄭麗珍(2001)。家庭結構與青少年的生活適應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臺大社會工作學刊,5,197-270
蕭新煌(1991)。我國文教基金會發展之研究,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龍玉琴(2004)。國小認輔志工參與認輔方案經驗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薛承泰(1996)。台灣地區單親戶的數量、分析與特性:以1990年普查為例。人口學刊,17,1-30。
薛承泰(2003)。台灣地區婚姻的變遷與社會衝擊。國改研究報告,2009年5月18日,取自:http://old.npf.org.tw/
謝宗穎、姜樹仁(2003)。我國高等教育策略聯盟之探討。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78,50-53。
謝惠嬪(2007)。中華電信企業公益行為之研究。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簡士傑(2008)。企業基金會策略性慈善之研究。私立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羅仕倫(2008)。傳播媒體參與公益行為之研究-以其基金會運作方式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文傳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嚴春財(2003)。策略聯盟在原住民山地鄉國小的應用與啟示。學校行政雙月刊,28,79-85。
蘇真真(2005)。直銷企業與公益活動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高階經理人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英文部分
Bogdan, R., & Biklen, S. K. (1982). 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 (2nd ed). MA:Allyn & Bacon.
Bailey, D. & Koney, K. M. (2000). Strategic Alliances among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Organizations: From Affiliations to Consolidations. Thousand Oaks, California: Sage.
Carroll, A. B. (1999).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Evolution of definitional construct. Business and Society, 38, 268-295
Frederick, W. C., Keith, D., & Post, J. E. (1992). Business and Society: Corporate strategy, public policy, ethics. (6th ed.). 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Friedman, M. (1970).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Business is to Increase Its Profits. The New York Times Magazine, 126.
Gidron, B., Kramer, R. M., & Salamon, L.M. (1992). Government and the third sector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Allies or adversaries? In B. Gidron, R.M. Kramer, & L.M. Salamon (Eds.). Government and the third sector, pp. 1-30.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Griffin, R. M. (1990). Management. (6th ed.).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Hansmann, H. B. (1980). The role of nonprofit enterprise. The Yale Law Journal, 89, 835-901.
Hayek, Friedrich A. (1960). The Constitution of Liberty.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Kelly, D. B., & Koney, K. M. (2000). Strategic Alliances Among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Organizations: From Affiliations to Consolidations. USA: Sage Publications Inc.
Kramer, R. M. (1987). Nonprofit Social Service Agencies and the Welfare State: Some Research Considerations.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Margo, Robert A. (1994). Foundations. The Foundation Center.
Margolin, Judith B. (1991). Foundation Fundamentals. NY: The Foundation Center.
Martina, W., & Sabine, E. (2006). Corporate foundations: Their role for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orporate Reputation Review, 9 (2), 144-153.
Marx, J. D. (1998). Corporate strategic philanthropy: Implications for social work. Social Work, 43(1), 34-41.
Mixer, Joseph R. (1993). Principles of Professional Fundraising: Useful Foundations for Successful Practice.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Publishers.
Nonaka, I., & Takeuchi, H. (1995). 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 Oxford Press.
Patton, M.Q. (1990).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Newbury Park: Sage Publications.
Polanyi, M. (1967). The Tacit Dimension, New York: M. E. Sharp Inc.
Stainback, S., & Stainback, W. (1984). Broadening the research perspective in special education, Exceptional Children. 50(5), 40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