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文淑菁
Shu-Ching Wen
論文名稱: 清代宮廷演劇研究
A Study of Qing Court Theatre
指導教授: 蔡孟珍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14
畢業學年度: 10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41
中文關鍵詞: 清宮演劇宮廷戲曲昇平署清宮伶人清宮戲臺月令承應清宮大戲清宮選戲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489下載:6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有清一代,戲曲蝟起,尤以清末花部興起,民間謳歌風靡之盛,甚於前朝。內廷對戲曲的喜愛,亦表現在熱烈頻繁的宮廷演劇中。
    戲曲在清代宮廷,非但作為一種娛樂、一種表演藝術,更是節令及慶典儀式的一部分,且往往擔負著政令教化的功能。因著清廷統治者看待戲曲的種種不同心態,使得清代宮廷之演劇,展現了與前朝不同之特色,亦對清代戲曲之變遷發展,給予了推進的力量。
      本論文針對清宮演劇展開研究,所謂的「演劇」,其內容應包括:演劇內容(劇目、聲腔等)、演劇人員、演劇組織、演劇場所、演出情形等,除此之外,本論文亦對演劇觀眾兼指導者──清宮帝后──其寄諸演劇之心態予以研究,期盼能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之上,輔以清宮昇平署檔案、曲本、清代歷史文獻、時人筆記資料之運用,針對「清宮演劇」之上述子題,作出更具整合性的研究,以期對清代宮廷演劇有更深入而正確的認識。
      經文獻爬梳與相關研究之整合探討,本論文提出清宮演劇的六大特色:一、宮廷與民間演劇交流活絡。二、演劇聲腔由崑、弋腔轉向皮黃腔。三、演劇之儀式性濃厚。四、在選材上較著重歷史劇。五、偏好華麗弘大的舞臺美術風格。六、主政者主導了宮廷演劇之樣貌。而清代統治者以其身分之特殊,宮內演劇的變遷亦在在牽引著清代劇壇的脈動,本論文歸納清宮演劇對清代劇壇的影響如下:一、對元明雜劇傳奇有蒐集保存之功。二、促進了京劇劇本之寫就與保存。三、皇家的提倡促成戲曲之興盛。四、皇家的愛好使得京劇一躍成為劇壇代表劇種。五、皇家對戲曲的重視,提昇了伶人的地位。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中國宫廷演劇之歷史回顧 1 第二節 清宮演劇在戲曲史中之特殊地位 7 第三節 研究現況 9 第四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方法 13 第二章 清宮演劇機構與人員編制 18 第一節 清宮演劇機構之沿革 18 一、 清初教坊的設置與廢止 18 二、 南府和景山的成立 23 三、 道光時期的改制——從南府、景山到昇平署 30 四、 正規編制之外的太監科班 36 第二節 清宮演劇之人員編制 37 一、 內學——太監伶人 39 二、 外學——民間伶人 43 三、 外班——民間戲班 52 四、 「普天同慶班」和「永和宮戲班」 54 第三章 清宮演劇聲腔之變遷 59 第一節 順治至道光(1644-1850)──崑腔、弋腔為主要聲腔 59 第二節 咸豐至同治(1851-1874)──亂彈比重漸次增擴 70 第三節 光緒至宣統(1875-1912)──亂彈儼為演出主流 77 第四章 清宮演劇之劇目與特色 87 第一節 選戲傾向與特色 87 一、 從劇目看清宮選戲的特殊旨趣 88 (一)濃厚的儀典性與應時性 88 (二)政令教化的彰顯頌揚 93 (三)理政之餘的調劑娛樂 97 二、 清宮選戲的特殊傾向──特重歷史題材 98 第二節 歌頌昇平、宣揚教化的宮廷自製戲 103 一、 單齣承應戲 104 二、 連台大戲 111 (一)《勸善金科》 112 (二)《昇平寶筏》 114 (三)《鼎峙春秋》 117 (四)《昭代簫韶》 119 第五章 富儀式性的例行承應戲 126 第一節 節令承應戲 126 一、 節令承應戲舉目 126 二、 節令承應事例及劇本舉隅 135 第二節 慶典承應戲 142 一、 喜慶承應 142 二、 萬壽承應 145 (一)皇太后萬壽 145 (二)皇帝萬壽 154 (三)皇后千秋 160 第六章 清宮戲臺與演劇活動 163 第一節 清宮常用戲臺 163 第二節 戲臺的選用通則 168 第三節 戲臺的使用與搬演情形 171 第四節 華麗的舞臺美術風格 180 結論 189 參考文獻 195 附錄一:清昇平署檔案詳目 203 附錄二:清昇平署檔案體例說明 217 附錄三:清昇平署舊址建築及地盤圖 218 附錄四:清宮昇平署檔案書影 220 附錄五:清宮昇平署曲本書影 223 附錄六:清宮戲臺簡表 226 附錄七:清宮戲臺及觀戲場所建築圖 228 附錄八:紫禁城宮殿及園囿地圖 232 附錄九:清宮戲衣與砌末圖 235

    (一) 清昇平署藏檔案及清宮曲本
    中國國家圖書館編纂:《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清宮昇平署檔案集成》108冊,北京:中華書局,2011。
    古本戲曲叢刊編輯委員會編輯:《古本戲曲叢刊》第九集,據清內府抄本影印,上海:中華書局,1964。
    故宮博物院編:《故宮珍本叢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2001。
    (二) 史部類(同一朝代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北齊]魏收、[清]謝啟昆撰:《新校本魏書附西魏書》,台北,鼎文書局,1975。
    [宋]歐陽修、宋祁等撰:《新唐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8。
    [宋]王溥撰:《唐會要》,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陳暘:《樂書》,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元]脫脫等撰:《宋史》,台北:鼎文書局,1980。
    [元]脫脫等撰:《新校本金史並附編七種》,台北:鼎文書局,1976。
    [明]沈榜:《宛署雜記》,收於《筆記小說大觀》三十五編,台北:新興書局,1978。
    [明]宋濂等撰:《新校本元史並附編二種》,台北:鼎文書局,1977。
    [明]劉辰:《國初事蹟》,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雜史類》,台南:莊嚴文化,1997。
    [清]紀昀:《歷代職官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清]張廷玉等撰:《新校本明史并附編六種》,台北:鼎文書局,1975。
    [清]鄂爾泰、張廷玉編纂:《國朝宮史》,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
    [清]慶桂等編纂:《國朝宮史續編》,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
    [清]張廷玉等撰:《清朝文獻通考》,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7。
    [清]《清朝通典》,台北:商務印書館,1987。
    [清]《欽定宮中現行則例》,收於《故宮珍本叢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清]徐松纂輯:《宋會要輯稿》,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6。
    [清]崑岡等奉敕纂:《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台北:啟文出版社,1963。
    [清]龍文彬《明會要》,收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趙爾巽等撰:《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77。
    (三) 其他古籍(同一朝代按作者姓名筆畫排序)

    [宋]莊綽《雞肋編》,收於《筆記小說大觀》,台北:新興書局,1979。
    [宋]魏泰撰:《齊東野語》,收於《叢書集成新編》,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元]燕南芝庵:《唱論》,收於《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一),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
    [元]楊瑀:《山居新話》,收於《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明]何良俊:《曲論》,收於《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四),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
    [明]李開先:《李中麓閒居集》,收於《山東文獻集成》第三輯,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9。
    [明]沈德潛:《萬曆野獲編》,北京:中華書店,1959。
    [明]沈德潛:《萬曆野獲編補遺》,北京:中華書店,1959。
    [明]余懷:《板橋雜記》,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莊嚴文化,1995。
    [明]徐渭:《南詞敘錄》,收於《中國戲曲論著集成》(三),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
    [明]陳悰:《天啟宮詞百詠》二卷,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台南:莊嚴文化,1997。
    [明]都穆撰、[明]陸采輯:《都公譚纂》(收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明]董倫等修,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刊:《明實錄附校勘記及附錄》,台北:中央研究院,1964。
    [明]劉若愚:《酌中志》,收於《明清筆記史料叢刊》明97-98,北京:中國書店,2000。
    [明]蕭洵:《故宮遺錄》,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0。
    [明]不著撰人《燼宮遺錄》,收於《叢書集成續編》,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
    [清]尤侗:《西堂文集》,收於《清代詩文集彙編》冊65,上海:上海古籍,2010。
    [清]尤侗:《西堂樂府》,收於《清代詩文集彙編》冊65,上海:上海古籍,2010。
    [清]李調元:《劇話》,收於《中國戲曲論著集成》(八),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
    [清]吳慶坻《蕉廊脞錄》,北京:中華書局,1990。
    [清]徐珂:《清稗類鈔》,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6。
    [清]昭槤:《嘯亭雜錄.續錄》,台北:廣文書局,1986。
    [清]姚元之:《竹葉亭雜記》,北京:中華書局,1982。
    [清]紀昀:《繪圖閱微草堂筆記》,台北:廣文書局,1991。
    [清]翁同龢著、陳義傑整理:《翁同龢日記》,北京:中華書局,1993。
    [清]焦循:《劇說》卷六,收於《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八),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
    [清]董含:《蓴鄉贅筆》,收於《筆記小說大觀三編》,台北:新興書局,1978。
    [清]楊米人等著,路工編選:《清代北京竹枝詞(十三種)》(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
    [清]楊恩壽:《詞餘叢話》,收於《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九),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
    [清]趙翼:《簷曝雜記》,北京:中華書局,1982。
    [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收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台北:明文出版社,1991。
    [清]嚴可均輯:《全後漢文》一百六卷,收於《四部文明》秦漢文明卷,39,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7。
    [清]覺羅勒德洪等修纂:《大清歷朝實錄》,台北:華文書局,1964。
    [清]顧祿:《清嘉錄》,收於《叢書集成續編》,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
    [英]馬戛爾尼著,劉復譯:《乾隆英使覲見記》(收於《中國野史集成續編》冊27,成都:巴蜀書社,2000。
    [韓]朴趾源:《燕巖集》,收於《韓國文集中的清代史料》(九),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
    (四) 近人論著(清宮舞臺美術部分)(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于倬雲主編:《紫禁城宮殿──建築和生活的藝術》,香港:商務印書館,2002。
    王文章主編:《中國藝術研究院藏清昇平署戲裝扮像譜》,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
    元鵬飛:《戲曲與演劇圖像及其他》,北京:中華書局,2007。
    北京市文化局編:《北京的古典戲曲與戲樓》,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
    北京圖書館著:《北京圖書館藏昇平署戲曲人物畫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7。車文明:《中國神廟劇場》,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
    周華斌:《京都古戲樓》,北京:海洋出版社,1993。
    周華斌、朱聯群主編:《中國劇場史論》,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3。
    張淑賢主編:《清宮戲曲文物》,香港:商務印書館,2008。
    廖奔:《中國古代劇場史》,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
    羅德胤:《中國古戲臺建築》,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9。
    (五) 其他近人論著(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丁汝芹:《清代內廷演戲史話》,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9。
    丁汝芹編:《京劇歷史文獻匯編.清代卷.清宮文獻》,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
    么書儀:《晚清戲曲的變革》,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
    么書儀:《從程長庚到梅蘭芳──晚近京師戲曲的輝煌》,台北:秀威資訊科技出版,紅螞蟻圖書經銷,2012。
    王芷章:《清代伶官傳》,北京:中華書局,1936。
    王芷章:《清昇平署志略》(上、下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王政堯:《清代戲劇文化史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王國維著:《王國維戲曲論文集:《宋元戲曲考》及其他》,台北:里仁書局,1993。
    王夢生:《梨園佳話》,收於《民國京崑史料叢書》第一輯,北京:學苑出版社,2008。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康熙朝漢文硃批奏摺彙編》,北京:新華書店,1984。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香港中文大學博物館合編:《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總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北京故宮博物院掌故部編:《掌故叢編》,台北:國風出版社,1964。
    北平國劇學會編:《戲劇叢刊》1-4期,收於《民國京崑史料叢書》第13輯,北京:學苑出版社,2013。
    任半塘:《唐戲弄》,台北:漢京文化出版社,1985。
    朱家溍:《故宮退食錄》,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朱家溍、丁汝芹:《清代內廷演劇始末考》,北京:中國書店,2007。
    吳梅:《顧曲麈談》,臺北:臺灣商務,1988。
    周明泰輯:《清昇平署存檔事例漫抄》,台北:文海出版社,1971。
    周妙中:《清代戲曲史》,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
    周貽白:《中國戲劇史長編》,上海:上海書店,2004。
    范麗敏:《清代北京戲曲演出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徐慕雲:《中國戲劇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徐蘭沅口述、唐吉記錄整理:《徐蘭沅操琴生活》第一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8。
    秦華生、劉文峰主編:《清代戲曲發展史》(上、下卷),北京:旅遊教育出版社,2006。
    許姬傳:《許姬傳七十年見聞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
    張次溪:《清代燕都梨園史料正續編》,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8。
    張肖愴:《菊部叢譚》,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4。
    張影:《歷代教坊與演劇》,濟南:齊魯書社,2007。
    梅蘭芳述,許姬傳、許源來、朱家溍記:《舞台生活四十年——梅蘭芳回憶錄》,北京:團結出版社,2006。
    齊如山:《齊如山回憶錄》,收於《齊如山全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79。
    傅惜華:《傅惜華戲曲論叢》,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7。
    趙山林:《中國戲劇學通論》,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趙山林:《中國近代戲曲編年(1840-1919)》,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
    蔡毅:《中國古典戲曲序跋滙編》,濟南:齊魯書社,1989。
    劉菊禪:《譚鑫培全集》,收於《民國京崑史料叢書》第9輯,北京:學苑出版社,2012。
    戴雲:《勸善金科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
    (六) 單篇論文(昇平署沿革部分)(按作者筆畫排序)

    丁汝芹:〈關於道光朝改南府為昇平署〉,《戲曲研究》第56輯,2001,頁214-223。
    黃敏學:〈清代宮廷音樂管理體制的時代特徵及其近代轉型〉,《江淮論壇》,2011年06期,頁178-184。
    楊常德:〈清宮演劇制度的變革及其意義〉,《戲曲藝術》,24期,1985,頁98-103。
    溫顯貴:〈從教坊、南府到昇平署──清代宮廷戲曲管理的三個時期〉,《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3月,頁206-209。
    劉政宏:〈清代宮廷皇家劇團管理機構沿革考〉,《河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頁121-127。
    (七) 單篇論文(清宮自製大戲部分)(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王曉春:〈清宮大戲《忠義璇圖》創編時間考述〉,《四川戲劇》,2011年第1期,頁74-76。
    李玫:〈清代宮廷大戲三題〉,《中國典籍與文化》,1999年01期,頁77-81。
    李小紅:〈《鼎峙春秋》演出研究〉,《戲曲研究》,2008年02期,頁211-230。
    李小紅:〈《鼎峙春秋》與京劇「三國戲」〉,《劇作家》,2011年01期,頁80-87。
    胡淳艷:〈清宮「西遊戲」的改編與演出──以《昇平寶筏》為核心〉,《中國戲曲學院學報》2006年11月,27卷第4期,頁111-116。
    康小芬:〈清宮「水滸戲」的傳播──以《忠義璇圖》為核心〉,《明清小說研究》,2011年第1期,頁58-65。
    張春曉:〈《昭代簫韶》對「四郎探母」故事的官方塑造和民間接受〉,《民族文學研究》,2012年04期,頁155-162。
    齊曉楓:〈清宮大戲《昭代簫韶》初探—楊家將大破天門陣的舞臺藝術〉,《輔仁國文學報》,2006年增刊,頁415-430。
    薛曉金:〈《昭代簫韶》版本辨析〉,《四川戲劇》,2012年05期,頁23-25。
    戴雲:〈簡論張照及《勸善金科》〉(上),《戲曲藝術》,1995年03期,頁91-93+103。
    戴雲:〈簡論張照及《勸善金科》〉(下),《戲曲藝術》,1995年04期,頁81-84。
    戴雲:〈試論康熙舊本《勸善金科》〉,《戲曲研究》,2004年01期,,頁389-401。
    (八) 單篇論文(清宮舞臺美術部分)(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朱家溍:〈清代的戲曲服飾史料〉,原載於《故宮博物院院刊》1979年第4期,現收於朱家溍、丁汝芹:《清代內廷演劇始末考》,頁113-119。
    俞健:〈清宮大戲台與舞台技術〉,《藝術科技》,1999年第2期,頁8-16。
    孫召華:〈清代宮廷戲曲行頭〉,《紫禁城》,2013年11期,頁50-69。
    孫召華:〈清代宮廷戲曲砌末〉,《紫禁城》,2013年11期,頁96-103。
    曹連明:〈清宮戲衣與神魔戲〉,《歷史檔案》,2008年03期,頁120-124。
    廖奔:〈清宮劇場考〉,《故宮博物院院刊》,1996年4月,頁28-43。
    衛崧:〈清宮戲衣上的吉祥圖案〉,《紫禁城》,1999年04期,頁36-40。
    龔和德:〈清代宮廷戲曲的舞台美術〉,《戲曲藝術》,1981年02、03期,頁36-47、90-98。
    (九) 其他單篇論文(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丁汝芹:〈清內廷經常上演的劇目〉,《文史知識》,1999年08期,頁80-84。
    丁汝芹:〈清宮演出的節慶戲〉,《文史知識》,2002年02期,頁73-77。
    丁汝芹:〈同治年間清宮演劇〉,《中華戲曲》,2004年01期,頁75-85。
    么書儀:〈晚清宮廷演劇的變革〉,《文學遺產》,2001年05期,頁94-105+144。
    么書儀:〈西太后時代的「內廷供奉」〉,《尋根》,2001年03期,頁88-95。
    么書儀:〈乾隆皇帝與戲曲〉,《紫禁城》,2005年第6期,頁80-91。
    么書儀:〈晚清優伶社會地位的變化〉,《戲曲研究》第68輯,2005,頁140-168。
    么書儀:〈清代宮廷戲劇考述──以晚清七十年為中心〉,《嶺南學報》新第三期,2006年9月,頁135-160。
    朱希祖:〈整理昇平署檔案記〉,《燕京學報》第十期單行本,1931年12月。
    朱家溍:〈昇平署時代「崑腔」「弋腔」與「亂彈」的盛衰考〉,《故宮博物院院刊》,1995年S1期,頁89-96。
    朱家溍:〈南府時代的戲曲承應〉,《紫禁城》,1998年03期,頁4-6。
    李玫:〈湯顯祖的傳奇折子戲在清代宮廷裡的演出〉,《文藝研究》,2002年第1期,頁93-103。
    李玫:〈清代宮廷大戲三題〉,《中國典籍與文化》,1999年01期,頁77-81。
    李小紅:〈清宮何以盛行三國戲〉,《文史知識》2008年第1期,頁123-131。
    宋俊華:〈《穿戴題綱》與清代宮廷演劇〉,《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4期,頁22-29。
    郎秀華:〈清代昇平署沿革〉,《故宮博物院院刊》,1986年第1期。
    徐扶明:〈明清應時戲〉,《元明清戲劇探索》,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1,頁246-264。
    陸萼庭:〈典禮背後的世俗心態──讀《翁同龢日記》中的清宮演戲資料〉,《中華戲曲》,2004年01期,頁53-74。
    曾凡安:〈試論清宮演劇的禮樂性質〉,《浙江學刊》,2009年02期,頁102-107。
    傅惜華:〈內廷普通之承應開場劇〉,《北京畫報》,1931。
    傅惜華:〈內廷除夕之承應戲──如願迎新〉,《國劇畫報》1卷,1932。
    曾果果、陳芳、袁淵:〈中國古代音樂史中「女樂」問題綜述〉,《科教文滙》2007年12月,頁205-207。
    賈英華:〈永和宮戲班〉,《紫禁城》,1993年04期,頁43-44。
    葉曉青:〈〈四海昇平〉──乾隆為瑪嘎爾尼所編的朝貢戲〉,《二十一世紀雙月刊》,2008年2月號,頁98-106。
    蔣晗玉:〈慈禧與京劇〉,《藝海》,2008年第1期,頁34-38。
    蔡師孟珍:〈王權與劇運──帝王與戲曲隆衰關係之探討〉,韓國中國學會第33次中國學國際學術大會,主題:「帝國傳統與中國化」,2013,論文集頁275-293。
    黎國韜:〈漢唐百戲管理機構考〉,《中華戲曲》2012年01期,頁126-143。

    (十) 學位論文(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卞冀:《清代宮廷承應戲初探》,中國藝術研究院碩士論文,2011。
    李佳:《晚清昇平署與內廷供奉制度研究》,中國藝術研究院碩士論文,2010。
    周豐:《歷史衍變下的清宮大戲臺》,上海戲劇學院碩士論文,2007。
    苑玉東:《清代宮廷音樂機構與樂官制度研究》,河南大學碩士論文,2010。
    郝成文:《《昭代簫韶》研究》,山西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12。
    張淨秋:《清代西遊戲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
    游富凱:《晚清宮廷劇團「普天同慶班」研究》,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碩士論文,2010。
    賀留勝:《清代宮廷大戲《昇平寶筏》研究》,安慶師範學院碩士論文,2013。
    鄭文佩:《清代帝王與戲曲研究》,台灣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1996。
    蕭岸芬:《清代宮廷戲曲研究綜述》,廣州大學碩士論文,2007。
    (十一) 其他

    「昇平署舊址建築圖」,取自愛旅行網,檢索時間:民國103年4月10日:http://www.icce.cn/
    「昇平署地盤圖」,取自北京故宮博物院網站,檢索時間:民國103年4月12日:http://big5.dpm.org.cn/gate/big5/www.dpm.org.cn/shtml/117/@/115537.html
    「清代宮廷戲臺簡表」,取自北京故宮博物院網站,檢索時間:民國103年4月22日:http://www.dpm.org.cn/files/subject/163/table.html
    「清代昇平署檔案及曲本書影」,取自北京故宮博物院網站,檢索時間:民國103年4月:http://www.dpm.org.cn/index1024768.html
    「清宮戲臺圖」,取自北京故宮博物院網站,檢索時間:民國103年4月:http://www.dpm.org.cn/index1024768.html
    「紫禁城宮殿及園囿地圖」,取自美景旅遊網「北京旅遊地圖」,檢索時間:民國103年6月1日:http://tw.mjjq.com/travel/index_67.html
    趙揚:〈清代宮廷戲曲活動綜述〉,收於《鈞樂天聽──故宮珍藏戲曲文物特展圖錄》,澳門藝術博物館出版,2008。取自澳門藝術博物館網站,檢索時間:民國102年12月13日:http://www.mam.gov.mo/main.asp?language=1
    「德和園戲樓圖」,取自中國文化研究院網站,檢索時間:民國103年5月3日:http://www.chiculture.net/1208/html/1208d14.html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