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鏡琪
Li, Ching-Chi
論文名稱: 雙視圖像設計應用於通用遊戲圖畫書之創作研究
A Study of Visual and Tactile Pictures used in the Universal and Interactive Picture Book
指導教授: 伊彬
I, Bi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設計學系
Department of Design
論文出版年: 2017
畢業學年度: 10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09
中文關鍵詞: 雙視圖像通用遊戲圖畫書全盲觸覺圖畫書
英文關鍵詞: tactile graphics, universal and interactive picture book, totally blind, tactile picture book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1983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33下載:1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相較日本、美國、德國、法國等先進國家對於視障兒童的觸覺圖畫書之發展及推廣,臺灣迄今仍處於停滯階段。故本研究運用雙視圖像設計作為通用遊戲圖畫書的內容元素之一,並結合互動遊戲機制,創作不分明盲兒童皆可讀的圖畫書。研究目的在於:(1)發展出適切的簡化圖像並運用於通用遊戲圖畫書中,讓全盲兒童學習明眼兒童之圖像符號;(2)透過通用遊戲圖畫書之可閱讀、觸讀、朗讀之特質,作為全盲兒童與明眼人間雙向溝通、互動表達之媒介,期許藉此能增進臺灣對於視障教育中圖像觸讀之啟發與重視。本研究以文獻分析法、實際參與觀察全盲兒童之繪畫教學、訪談視障生及其家長與視障教育者,以及分析既有觸覺圖畫書等方式進行,並於研究結果彙整後研擬出通用遊戲圖畫書之4項設計準則:(1)雙視圖文共存;(2)圖像簡化原則;(3)題材貼近生活;(4)文意完整具可朗讀性。於研究結論中制訂通用遊戲圖畫書之創作流程,針對雙視圖文及其形式表現提出製作之要點,並將通用遊戲圖畫書之價值分為4大面向:(1)生理:觸覺與聽覺的刺激;(2)心理:體驗圖文共存之樂趣、消弭不對等的資訊傳遞、擁有讀的主導權;(3)學習:觸覺經驗累積與能力提升、建構生活認知、建立明眼兒童圖像符號基礎;(4)社會:創造與明眼兒童互動機會、師生與親子間之橋樑、體現閱讀機會與資源的普及。最後,期許本研究結果能促進後續相關研究之發展,以達到拋磚引玉之效果。

    Compared with developed countries such as Japan, the United States, Germany, and France, the development and popularization of tactile picture books for blind children in Taiwan has been stagnant. Therefore, this study used visual and tactile pictures as one of the content factors of universal and interactive picture books, in combination with an interactive game system, to create picture books that can be read by blind children as well as sighted children. The research objectives were to (1) develop appropriately simplified pictures for use in universal and interactive picture books, in order to enable totally blind children to learn the same graphic symbols as sighted children; and (2) use the readability, tactility, and reading-aloud capacity of universal and interactive picture books as a medium for interaction and expression to enable two-way communication between totally blind and sighted children. Through this research, we hope to enhance inspiration toward and focus on the use of tactile graphics in education for the visually impaired in Taiwan. Methods of research included literature reviews;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of painting lessons for totally blind children; interviews with visually impaired students, their parents, and instructors for the visually impaired; and an analysis of existing tactile picture books. The research results were collected and the following four design criteria were formulated for universal and interactive picture books: (1) visual images and text with tactile pictures and braille are co-existing simultaneously; (2) simplified graphics; (3) topics related to daily life; (4) and complete text and meaning that could be read aloud. This study formulated the process and main points for creating universal and interactive picture books, and divided the value of universal and interactive picture books into four main aspects: (1) physiological (tactile and audio stimulation), (2) psychological (able to experience the pleasure of the presence of braille with text and graphics, eliminate asymmetric information transfer, and have control over reading), (3) learning (accrual of tactile experience and enhancement of ability, build awareness of life, establish a foundation for the graphic symbols for sighted children), and (4) social (create interaction opportunities between blind and sighted children, build bridges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between parents and children, and reflect reading opportunities and ubiquity of resources). We hope that the research results herein will prompt the development of subsequent relevant research and inspire more comprehensive studies on the subject.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與創作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流程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 7  第五節 名詞解釋 8 第貳章 文獻探討 10  第一節 視障兒童特質與圖像學習 10   一、視障兒童的心理及認知發展之特質 10   二、全盲兒童的圖像學習 14  第二節 觸覺圖畫書 33   一、圖畫書對於兒童之重要性 33   二、圖畫書之遊戲 36   三、視障兒童對圖畫書之需求及使用現況 38   四、觸覺圖畫書之表現形式 40  第三節 文獻小結 56 第參章 研究方法 58  第一節 實際參與繪畫教學之觀察 58   一、研究對象 59   二、研究現場 60   三、參與觀察 61  第二節 人物訪談 63   一、訪談對象 63   二、訪談大綱設計 65   三、訪談工具 67   四、訪談執行流程 67  第三節 既有觸覺圖畫書之分析 69   一、觸覺圖畫書樣本條件 69   二、觸覺圖畫書樣本來源 69 第肆章 研究結果 71  第一節 實際參與繪畫教學之觀察結果 71   一、圖像的符號化 71   二、磁鐵圖形板、步驟式教學及持續複習 72   三、以造型特徵與色彩意象連結圖像及情境 73   四、構圖的安排與限制 73   五、繪畫對全盲兒童人際關係之拓展效果 74   六、小結 74  第二節 人物訪談結果 75   一、雙視點字圖畫書的使用經驗與需求 75   二、其他形式的觸摸圖畫書之使用經驗 80   三、全盲兒童對圖像學習的認知經驗與需求 81   四、通用圖畫書的認知與體驗 85   五、小結 92  第三節 既有觸覺圖畫書之分析結果 94   一、語言 105   二、原書初版與出版年份 105   三、尺寸與裝幀方式 106   四、觸摸圖像表現形式 107   五、情境描述 108   六、小結 109  第四節 本章小結 111 第伍章 創作計畫與結果 114  第一節 創作形成與理念 114  第二節 創作內容 118   一、讀者年齡設定 118   二、故事 119   三、形式 124   四、視覺圖像與觸覺圖像設計說明 127   五、進行初步實測 140  第三節 創作結果 143 第陸章 討論與結論 160  第一節 討論 160  第二節 結論 164  第三節 研究限制 173  第四節 建議 177 參考文獻 179 附錄 188

    Axel, E. S. & Levent, N. S. (Eds.) (2002). Art Beyond Sight: A resource guide to art, creativity, and visual impairment. New York: American Foundation for the Blinds &Art Education for the Blind.
    Baker, L., & Scher, D. (1997). Home and family influences on motivations for reading.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32(2), 69-82.
    Chan, R. (2016). 摸得到的蒙羅麗莎-觸感畫助盲人享受藝術。蘋果日報。搜尋於2016年12月6日。檢索自http://hk.apple.nextmedia.com/realtime/news/20161126/55965812
    Christensen Sköld, B. (2007). Picture books accessible to blind and visually
    impaired children. World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and Congress: 73rd
    IFLA General Conference and Council. 搜尋於2016年12月6日。檢索自http://www.ifla.org/IV/ifla73/index.htm.
    Claudet P. (2014). Designing Tactile Illustrated Books. The Journal of Blind-ness Innovation and Research, 4(1). Retrieved from https://nfb.org/ima-ges/nfb/publications/jbir/jbir14/jbir040101.html
    Doonan, J.(2006)。觀賞圖畫書中的圖畫〔Looking at pictures in picture books〕(宋珮譯)。臺北市:雄獅美術。(原著出版年:1992)
    Dovas (2016). 3D-printed classical paintings will let the blind “see” famous art for the first time. 搜尋於2017年4月9日。檢索自http://www.bor-edpanda.com/classical-paintings-3d-printing-blind-feel-unseen-art/
    Driggers, S. H. (198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ehavior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level blind and low vision child and social acceptance by sighted peers. (Unpub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George Peabody College for Teacher of Vanderbilt University.
    Geruschat, D., & Smith, A. (1997). Low vision and mobility. In B. Blasch, W. Wiener, & R. Welsh (Ed.), Foundations of Orientation and Mobility (pp.60-103). New York: American foundation for the blind.
    Heller, M. A. (1989). Picture and pattern perception in the sighted and the blind: the advantage of the late blind. Perception, 18, 379-389.
    Holewa, L., & Rice, J.(2009)。幼教老師的教養魔法〔What Kindergarten Teachers Know〕(莊繡雲譯)。臺北市:新手父母。(原著出版年:2008)
    I, B. (1995). Spatial representation in drawing: The influence of size, viewpoint, and observation on drawing development.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Illinois, Urbana, IL.
    Kim, J., & Yeh, T. (2015). Toward 3D-printed movable tactile pictures for children with visual impairments. Human Factors In Computing Systems, 5, 2815-2824.
    Kim, J., Stangl, A., Eisenberg, A. & Yeh, T. (2014a). Tactile picture books for young children with visual impairment. TEI’14 WiP. 搜尋於2016年12月6日。檢索自http://www.tactilepicturebooks.org/?page_id=108
    Kim, J., Stangl, A., Eisenberg, A., & Yeh, T. (2014b). Evaluating tactile user experiences with tactile picture books for children with visual impairm-ent. Touch Me Workshop on CHI’14. 搜尋於2016年12月6日。檢索自http://www.tactilepicturebooks.org/?page_id=108
    Kirby, M., & D’Angiulli, A. (2011). From inclusion to creativity through haptic drawing: unleashing the”untouched“in educational contexts。The Open Education Journal, 4, 67-79. doi : 10.2174/1874920801104010067
    Lowenfeld, V., & Brittain, L. W. (1987). Creative and Mental Growth (8th ed.) New York: Macmillan.
    Lynch-Brown, C., & Tomlinson, C. M.(2009)。兒童文學理論與應用〔Essentials of children’s literature〕(5th ed.)(林文韵、施沛妤譯)。臺北市:心理。(原著出版年:2008年)
    Matoso, M.(2016)。拍拍〔Livro clap〕。臺北市:三采。(原著出版年:2014)
    Nodelman, P., & Reimer, M.(2009)。閱讀兒童文學的樂趣(The pleasures of children’s literature)(劉鳳芯、吳宜潔譯)。臺北市:天衛文化。(原著出版年:2000)
    NPO法人ユニバーサルデザイン絵本センター(2016)。UD関連用語集。搜尋於2016年3月25日,檢索自http://www.ud-ehon.net/ud/
    Smith, L. H.(1999)。歡欣歲月:李利安.H.史密斯的兒童文學觀 〔The unreluctant years : A critical approach to children's literature.〕(傅林統譯)。臺灣:富春文化。(原著出版年:1991)
    Scholl, D. G. (1986). Soil compaction from cattle trampling on a semiarid watershed in northwest New Mexico. New Mexico Journal of Science,29(2), 105-112.
    Stangl, A., Kim, J., & Yeh, T. (2014). 3D printed tactile picture books for children with visual impairments: A design probe. IDC '14 Proceedings of the 2014 conference on Interaction design and children (pp. 321-324). New York. doi:10.1145/2593968.2610482
    Tullet, H.(2011)。小黃點〔Press here〕。臺北市:上誼。(原著出版年:2011)
    Tullet, H.(2015)。彩色點點〔Mix it up!〕。臺北市:上誼。(原著出版年:2014)
    Tullet, H.(2016)。小黃點大冒險〔Let's play!〕)。臺北市:上誼。(原著出版年:2016)
    UAEBBY (2013). Creation of Tactile Illustrated Books (Part 1). The UAE board on books for young people. 搜尋於2016年3月25日,檢索自http://uaebby.org.ae/workshop.php?nid=178&lang=1#.VvnKbvl978J
    Warren, D. H. (1994). Blindness and children: An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pproach. American Foundation for the Blind, New York.
    Whitehead, J. (2005). What is audio description. International Congress Series. International Congress Series, 1282, 960-963.
    山本直美(2012)。共讀圖畫書,教出全人格的孩子〔子どものココロとアタマを育む 毎日7分、絵本レッスン〕(王華懋譯)。臺北市:時報文化。(原著出版年:2011)
    中川聰(2006)。通用設計的教科書(增補修改版)〔ユニバーサルデザインの教科書〕(張旭晴譯)。臺北市:龍溪國際。(原著出版年:2002)
    王宏哲、劉鶴珣、天才領袖教育團隊(2013)。寶寶感覺統合能力大探索-七種感覺。天才領袖感覺統合兒童發展早期教育中心。搜尋於:2016年3月25日,檢索自http://casanovab110.pixnet.net/blog/post/51286830-
    王冠斐(1998)。視障基礎教育「影像教材」學習輔具規劃。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5(1),74-81。
    伊彬、陳亭伃(2017)。國小高年級全盲兒童人物繪畫表現教學策略初探,特殊教育季刊,144,11-22。
    伊彬、徐慧芳(2002)。台灣全盲兒童與青少年在立體再現與複製策略之發展。藝術教育研究,4,1-40。
    伊彬、蕭嘉銘(2005)。臺灣視障者圖像資訊應用之現況調查。中華民國設計學會第十屆學術研究就成果研討會論文集(下)(pp. 527-532)。臺北市:大同大學。
    伊彬(2007)。台灣全盲者圖像表現策略與影響因素-以不同種類立體物體的繪畫表現為例。國科會96年度研究計畫補助結案報告(pp. 1-6);計畫編號為NSC:95-2411-H-011-005。
    伊彬(2011)。全盲兒童圖像表現教育之初探-以空間表現為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結果報告。執行期間:2008年8月1日-2011年1月31日;計畫編號:97-2410-H-003-069-MY2;主要研究助理:鄭素靜、張婉琪。
    伊彬、林美倩(2016)。幾何圖形繪畫教學對全盲兒童創造力之啟發:一個10歲男童的個案研究。特殊教育發展期刊,61,1-16。
    伊彬、徐春江(2001)。全盲兒童與青少年對單一立體模型與部分遮蓋模型的描繪-視覺在空間表現發展之角色。視覺藝術,4,127-164。
    伊彬、徐春江(2008)。從不同形式的描繪對象來看全盲者的空間表現發展末階。藝術教育研究,15,71-100。
    伊彬、陳玟秀(2002)。日常生活3D物體轉換成2D觸覺圖形之認知探討。中華民國設計學會2002年設計學術研究成果研討會論文集(pp. 481-484)。臺北市: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設計學院。
    伊彬、鄧逸平、黃永宏(2004)。從中華兒童叢書(1965-1999)到信誼基金會(1979-2001)出版兒童圖畫書插畫風格之演變及其意義。藝術教育研究,7,23-53。
    伊彬、林慧雅(2007)。台灣兒童圖畫書插畫之時代風格:1987-2003年民間出版現象與美感偏好,藝術教育研究,13,29-65。
    向麗容、張釋(2014)。有愛無礙:視障語音導覽服務–以國立臺灣博物館為例。臺灣博物季刊,123,86-95。
    朱介英(2005)。色彩學:色彩計畫&配色=Color scheme & match colors。臺北市:亞諾文化。
    朱貽莊(2010)。強化視覺障礙者讀利生活能力的新思維。社區發展季刊,130,334-348。
    江瑞璋、張世錩、李祥棟、魏嘉萍(2012)。UV噴墨應用在雙視書盲人點字系統可行性之研究。中華印刷科技年報,149-155。
    何華國(1999)。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三版)。臺北市:五南。
    余嘉盈(2013)。博物館與視障團體合作關係之探討–以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自然學友之家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臺北市。
    呂婌華(2004)。視覺障礙學生家庭需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縣。
    李文恩(2016)。比3D列印更神,秒速真空成型機FormBox瞬間搞定。T客邦。搜尋於2017年5月20日,檢索自http://www.techbang.com/posts/43186-more-gods-than-3d-printing-second-velocity-formbox-formwork-machine-to-provide-a-higher-yield
    李永昌(1989)。臺北市國小學生對弱視學生接納態度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李翠蘭、黃郁雯、張弘昌(2014)。觸覺圖形的指導技巧。載於彰化縣資源中心(編)彰化縣視覺障礙觸覺圖形製作與指導手冊(pp. 45-49)。彰化縣。
    杞昭安(1999)。視覺障礙學生圖形認知能力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7,139-162。
    杞昭安(2014)。視障學生雙視書使用現況初步調查研究。溝通障礙教育半年刊,1(1),10-19。
    杞昭安(2015)。雙視書之製作與學習成效研究計畫構思。溝通障礙教育半年刊,2(1),1-13。
    杞昭安(2016)。雙視點字書製作之研究。2016年海峽兩岸視障教育研討會,119-154。
    周翊涵(2015)。視障者的非視覺藝術創作體驗與學習之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周慶華(2002)。故事學。臺北市:五南。
    幸佳慧(2014)。用繪本跟孩子談重要的事。臺北市:如何。
    松居直(1995)。幸福的種子:親子共讀圖畫書〔絵本とは何か、わたしの絵本論〕(劉滌昭譯)。臺北市:台灣英文雜誌社。(原著出版年分別為:1973、1981)
    林文寶(2000)。臺灣(1945-1998)兒童文學100。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林白苧、黃琇淩(2010)。美國博物館協會2010年會(第104屆)暨博物館博覽會及後續考察活動。公務出國報告資訊網。搜尋於2016年3月26日,檢索自http://report.nat.gov.tw/ReportFront/rpt_search.jspx?orgType=1
    林佐和子(2011)。公共図書館児童サービスとユニバーサルデザイン絵本。静岡文化芸術大学研究紀要,12,59-66。
    林良(2011)。淺語的藝術。臺北市:國語日報。
    林美倩(2016)。教導全盲兒童透過圖像幾何化教學進入圖式期繪畫階段之過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設計學系,臺北市。
    林真美(1999)。在繪本花園裡-和孩子共享繪本的樂趣。臺北市:遠流。
    林敏宜(2000)。圖畫書的欣賞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林麗真(2009)。在寧靜的時刻欣賞藝術–以高美館「雕塑中的律動–羅浮宮 Touch Gallery計畫」展場動線規劃為例。藝術認證,27,14-15。
    林寶蓮(2001)。造型之視覺與觸覺意象研究-以塑膠容器型態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設計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河合隼雄、松居直、柳田邦男(2005)。繪本之力〔絵本の力〕(林真美譯)。臺北市:遠流。(原著出版年:2001)
    金子健(2002)。触る絵本による教育的係わり合い-一視覚障害幼児の事例について。独立行政法人国立特殊教育総合研究所研究紀要,29,55-72。
    香川邦生、猪平眞理、大内進、牟田口辰己(2012)。視覺障礙教育導論〔視覚障害教育に携わる方のために〕(賀夏梅、吳純慧譯)。臺北市:華騰文化。(原著出版年:2005)
    唐榮昌(1994)。個人變項及家庭環境變項對幼兒造期閱讀能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展示世界のバリアフリー絵本展(2016)。DINF(Disability Information Resources)。搜尋於2016年3月29日,檢索自http://www.dinf.ne.jp/doc/
    japanese/access/library/071030_jla93-12/tenji.html
    郝廣才(2006)。好繪本如何好。臺北市:格林。
    高敏瑛(2004)。博物館舉辦視覺障礙教育活動之研究-以國立臺灣博物館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藝術學院博物館學研究所,臺南市。
    國立故宮博物院(2017)。106年度跨越障礙.觸摸美麗—國立宜蘭特殊教育學校活動。國立故宮博物院。搜尋於2017年4月18日,檢索自https://www.npm.gov.tw/zh-TW/Article.aspx?sNo=04007815
    張弘昌(2007)。如何指導盲生摸讀立體圖形。載於彰化縣資源中心(編)彰化縣視覺障礙觸覺圖形製作與指導手冊(pp. 47)。彰化縣。
    張嘉桓(1993)。概念發展對視障學生學習之我見。啟明教育叢書:視障教育理論與實際,16,59-65。
    張瀛之(2016)。口述影像服務於博物館之應用-以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視障兒童口述影像導覽為例。博物館與文化,12,157-180。
    教育大辭書(2000)。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搜尋於2016年3月25日,檢索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6927/
    教育部(2013)。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辦法。搜尋於2017年4月7日,檢索自http://edu.law.moe.gov.tw/LawContentDetails.aspx?id=FL009187
    郭姿君(2015)。消費者對現有幼兒玩具布書之意見調查(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學系,臺北市。
    郭為藩(2002)。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臺北市:文景。
    郭雲鼎(2016)。視、聽、觸覺新體驗。大肚婆網站-最佳孕婦資訊網站、懷孕寶典。搜尋於2016年3月25日,檢索自http://www.dadupo.com.tw/
    new/30.htm
    陳立(2003)。盲用電腦之我見。教育部無障礙全球資訊網。搜尋於2017年4月8日,檢索自http://www.batol.net/batol-help/article-detail.asp?id=140
    陳佳利、張英彥(2012)。博物館與身心障礙團體之文化參與權-英國與臺灣的個案研究。博物館學季刊,26(2),89-109。
    陳玟秀(2002)。再現角度與表現模式對於全盲兒童辨認3D物體轉換成2D圖形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臺北市。
    陳亭伃(2016)。高年級全盲兒童初次透過圖像化教學學習繪畫表現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設計學系,臺北市。
    吳美美(2001)。視障資源整合的必要。圖書與資訊學刊,38,18-31。
    黃彥霖(2016)。3D列印立體童話書,開啟視障孩童的閱讀新「視」野!國際風向。搜尋於2016年3月29日,檢索自https://news.readmoo.com/2016/02/25/the-tactile-picture-books-project/
    黃淮鱗(2001)。兒童對圖畫書插畫風格喜好發展(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臺北市。
    愛盲文教基金會(2008)。開創另一扇「視」窗談全盲兒童如何運用輔具進行閱讀(下)。教育部大專院校視障學生學習輔具中心。搜尋於2016年3月26日,檢索自http://assist.batol.net/academic /academicdetail.asp?id=276
    愛盲文教基金會(2016)。視障兒童早療。財團法人愛盲基金會。搜尋於2016年3月26日,檢索自http://www.tfb.org.tw/new/service_5.html
    楊士範(2015)。他們學著用「看不見的思維」,替視障孩子實現願望:能不能3D列印我們的名字?。The New Lens關鍵評論。搜尋於2016年3月30日,檢索自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207857/
    楊清田(1996)。造型原理導論。臺北市:藝風堂。
    萬明美(2001)。視障教育。臺北市:五南。
    葉立群、林永馨(主編)(1995)。中國教育學會教育學研究會編。中國福州:福州教育。
    葉豐輝、洪錫明、陳如英、王冠斐、王蓮瞱(1998)。視覺障礙學生的色彩概念語學習經驗研究。「色彩與人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pp. 273-296)。台北市: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彰化縣資源中心(2014)。彰化縣視覺障礙觸覺圖形製作與指導手冊。彰化縣:資源中心。
    劉上永、劉子毅、詹麗珠、劉正雄、張玉君、洪世蓉、洪淑妙(2007)。視覺障礙者藥袋觸覺圖形認知評估。醫療品質雜誌,1(6),70-73。
    劉芷晴(2015)。「你是我的眼」-運用口述影像輔助國小視障生學習之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臺北市。
    劉信雄(1979)。國小視障學生自我概念與焦慮之調查(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鄭素靜(2010)。全盲兒童空間表現繪圖教學初探(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臺北市。
    蕭家銘(2005)。臺灣全盲生圖像資訊應用之現況(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工商業設計研究所,臺北市。
    鮑可軒(2011)。插畫的色彩意象與角色造形意象認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視覺傳達設計學系,臺北市。
    謝明芳、盧怡方(2015)。寶寶聽故事:共讀好好玩,用繪本啟動孩子的閱讀力。臺北市:城邦文化。
    羅綉靜(2016)。有聲觸覺繪本在視障生情緒詞彙學習之行動研究。2016年海峽兩岸視障教育研討會,116-160。
    蘇振明(2002)。圖畫書與兒童教育。載於徐素霞(編著),臺灣兒童圖畫書導賞(pp. 28-32)。臺北市:國立藝術教育館。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