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謝沛蓁
Hsieh, Pei-Chen
論文名稱: 范仲淹〈岳陽樓記〉研究
A Study of Yueyang Tower by Fan Zhongyan
指導教授: 王基倫
Wang, Chi-Lun
口試委員: 謝佩芬 邱詩雯 王基倫
口試日期: 2021/06/28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Chinese_In-service Teacher Master's Program of Chinese Instruction
論文出版年: 2021
畢業學年度: 10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3
中文關鍵詞: 范仲淹岳陽樓記先憂後樂文學鑑賞核心素養
英文關鍵詞: Fan Zhongyan, Yueyang Tower
研究方法: 歷史研究法文件分析法細讀批評法接受研究法深度討論教學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101734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76下載:3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范仲淹在政治、軍事建功立業,在學術文章也影響宋學興盛,其文章以傳道輔政為目的,還能落實在人事,諸如義莊的興設、慶曆新政的主張等。其〈岳陽樓記〉更是立意深遠、寫景生動、抒情真切而聞名天下,無論是上承儒家以民為本的襟懷,向下深化士大夫以天下為己任的使命,閱讀此文,可感受古仁人的胸懷氣度;同時,以文學藝術鑑賞的角度欣賞,〈岳陽樓記〉結構嚴密,善於用物象表達心象,使情感蘊於景色之中;也是現今生命教育,自省面對挫折可以學習的人生哲學,為古今兩岸三地莘莘學子必讀的教材。本研究考察范仲淹作記的歷史背景,針對文本內容和形式進行分析,試圖拓展文本鑑賞的深度與果度。
      在范仲淹〈岳陽樓記〉的學術研究探討的成果上,進一步討論在國語文教學現場的運用,拓展教師文本教學的專業知識,並思考如何配合108課綱「核心素養」導向的教學目標,以學生為主體,學習文本細讀的技能,培養作者、文本與讀者的三方面互相對話,使學生更貼近文本,更能同感和運用在自身生活情境中。

    Fan Zhongyan made contributions in politics and military, and his articles inherited the Confucianism and can be implemented in affairs. His "Yueyang Tower" is famous all over the world for its far-reaching conception, vivid depiction of sceneries, and lyrical truthfulness. Reading this article, you can feel the spirit of ancient intellectual. As a literary and art, "Yueyang Tower” by Fan Zhongyan has a strict structure, and is good at expressing mental images with objects, so that emotions are contained in the scenery. It is also a life philosophy that learned to face frustration. This research studied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e "Yueyang Tower” and appreciated the literary of it.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 academic research of Fan Zhong-Yan’s "Yueyang Tower”, further discussed in the field of Chinese teaching to expand teachers' professional knowledge.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探討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19 第四節 章節安排 24 第二章 文本歷史背景研究 27 第一節 范仲淹生平概述 27 第二節 滕宗諒求書背景 30 第三節 范仲淹作記緣由 36 第四節 范仲淹未曾親歷岳陽樓考 39 小結 48 第三章 文本內容分析 49 第一節 儒家憂患意識的形成 49 第二節 范仲淹憂樂思想塑形 60 第三節 文本憂樂的內涵 71 小結 84 第四章 文本形式分析 87 第一節 文體分類的討論 87 第二節 文章結構安排 108 第三節 文本文字藝術 116 小結 124 第五章 文本教學討論 125 第一節 文本背景知識建構 128 第二節 文本內容和形式鑑賞 136 第三節 文本與情意連結思辨 147 第四節 教學常見問題討論 152 小結 156 第六章 結論 159 第一節 本論文研究的結果 159 第二節 本研究的未來期許與展望 162 參考文獻 165 附錄:古籍〈岳陽樓記〉評點彙整 173

    一、古代文獻
    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唐・陸德明音義:《毛詩注疏》(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尚書正義》(臺北:臺灣古籍出版公司,2001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臺北:臺灣古籍出版公司,2001年)。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魯實先正補:《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公司,2010年,影印經韵樓藏本底本、皇清經解本輔本)。
    魏・王弼注;唐・孔穎達疏:《周易正義》(臺北:臺灣古籍出版公司,2001年)。
    晉・范甯集解;唐・楊士勛疏:《春秋穀梁傳注疏・隱公-文公》(臺北:臺灣古籍出版公司,2001年)。
    晉・王弼注;嚴復評點:《評點老子道德經》(新北:廣文書局,2011年)。
    南朝宋・劉義慶撰;南朝梁・劉孝標注:《世說新語》(臺北:廣文書局,1979年)。
    南朝梁・劉勰著;杜天糜注:《廣注《文心雕龍》》(上海:世界書局,1936年)。
    南朝梁・蕭統:《文選》(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990,影印日本宮內廳書陵部《宋紹興二十八年刊本配補寫本》)。
    唐・韓愈:《昌黎先生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宋蜀刻本唐人集叢刊》影印北京圖書館藏宋蜀刻本)。
    宋・范仲淹:《范文正公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古逸叢書三編》之五影印《北京圖書館藏北宋刻本》)。
    宋・李昉:《文苑英華》(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8年,影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本)。
    宋・李昉:《太平廣記》(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1年)。
    宋・范仲淹著;李勇先、王蓉貴校點:《范仲淹全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7年)。
    宋・宋祁:《新唐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
    宋・歐陽脩:《歐陽脩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宋・司馬光:《涑水記聞》(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
    宋・王闢之:《澠水燕談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文瑩:《湘山野錄》(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宋・陳師道:《後山詩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臺北:世界書局,2009年)。
    宋・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宋・范公偁:《過庭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
    宋・周煇:《清波雜志》(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朱熹:《朱子語類》(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域外漢籍珍本文庫》影印《韓國韓國學中央研究院藏朝鮮英祖四十七年嶺營刊本》)。
    宋・朱熹:《宋名臣言行錄》(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
    宋・朱熹:《四書集註》(臺北:世界書局,2018年)。
    宋・呂祖謙:《古文關鍵》(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宋・費袞:《梁溪漫志》(上海:上海書局,1990年)。
    宋・樓昉:《崇古文訣》(廬州知府王鴻漸刊本,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
    宋・真德秀:《文章正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四部叢刊廣編》影印上海涵芬樓景印元刊本)。
    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宋・謝枋得:《謝疊山先生文章軌範》(上海:掃葉山房,1927年,石印本)。
    宋・謝枋得批選;明・李廷機評訓;[日]原田由己標箋:《標箋正續文章軌範》(臺北:廣文書局,1970年,影印水野氏藏版據[日]明治21年(1888)再版)。
    宋・馬端臨:《文獻通考》(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元・潘昂霄:《金石例》(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
    元・脫脫等:《宋史》(上海:中華書局,1977年)。
    明・吳訥:《文章辨體・序說》(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
    明・王鏊:《震澤長語》(新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百部叢書集成》影印《寶顏堂祕笈》)。
    明・歸有光評選:《文章指南》(新北:廣文書局,2013年,影印國立中央圖書館藏舊鈔本)。
    明・徐師曾:《文體明辨・序說》(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6年,《文體序說三種》)。
    明・闕名輯:《五朝小說大觀》(臺北:廣文書局,1979年)。
    清・金聖歎:《天下才子必讀書》(臺北:書香出版社,1978年,影印敦化堂藏板據清雍正元年(1723)重刻本)。
    清・吳楚材選注;王文濡評校:《古文觀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6年)。
    清・王基鞏:《安鄉縣志》(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0,《日本藏中國罕見地方志叢刊》影印日本內閣文庫藏清康熙刻本)。
    清・李遇時修、楊柱朝纂:《岳州府志》(北京:中國書店,1992年,《稀見中國地方志彙刊》影印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刻本)。
    清・沈德潛:《唐詩別裁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清・愛新覺羅弘曆敕編:《唐宋詩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
    清・姚鼐、王文濡評注:《評注古文辭類纂》(臺北:華正書局,2004年)。
    清・紀昀等總纂、臺灣商務印書館編審委員會主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影印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
    清・過珙:《古文評註全集》(臺北:宏業書局,1979年)。
    清・林雲銘:《古文析義》(臺北:廣文書局,1976年)。
    清・劉熙載:《藝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清・李扶九編選;黃紱麟書後:《古文筆法百篇》(臺北:文津出版社,1978年)。
    清・余誠:《古文釋義》(長沙:岳麓書社,2003年)。
    清・杭永年:《古文快筆貫通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年)。
    清・曾國藩選纂:《經史百家雜鈔》(臺北:世界書局,2009年)。
    清・林紓:《畏廬論文》(上海:商務印書館,1926年)
    清・唐文治:《國文經緯貫通大義》(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
    清・高步瀛:《唐宋文舉要》(臺北:藝文印書館,1958年)。
    清・劉師培:《中古文學史》(北京:國立北京出版部,1923年,《民國叢書》)。
    清・范能濬編輯;薛正興校點:《范仲淹全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年)。
    二、近人論著
    王水照主編:《宋代文學通論》(高雄: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0年)。
    王先霈:《文學文本細讀講演錄》(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王先霈、王又平主編:《文學理論批評術語匯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王更生:《重修增訂文心雕龍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年)。
    王基倫:《國語文教學現場的省思》(臺北:萬卷樓圖書,2015年)。
    王基倫:《宋代文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6年)。
    王夢鷗:《唐人小說研究》(新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
    方健:《范仲淹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臺北:正中書局,1968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4年)。
    曲延慶、孫才順:《先憂後樂范仲淹》(濟南:齊魯書社,2002年)。
    朱瑞熙、程郁:《宋史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
    何炳松:《歷史研究法》(出版地不詳:商務印書館,出版年不詳)。
    沈謙:《修辭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4年)。
    李崇建:《薩提爾的對話練習》(臺北:親子天下公司,2020年)。
    吳小如:《古文精讀舉隅》(山西:新華書店,1987年)。
    吳承學:《中國古代文體形態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
    周振甫:《文章例話》(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83年)。
    周振甫:《古文散文十五講》(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0年)。
    周樹人:《魯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胡衍南、王世豪主編:《深度討論教學法理論與實踐》(臺北:元照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
    柯慶明:《中國文學的美感》(臺北:麥田出版社,2006年)。
    柯慶明:《古典中國實用文類美學》(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6年)。
    柯慶明:《柯慶明論文學》(臺北:麥田出版社,2016年)。
    姜正成:《一代聖賢范仲淹》(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18)。
    姜濤:《古代散文文體概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
    范止安發行、何錚執行編輯:《范仲淹研究文集》之一(香港:新亞洲基金會,2000年)。
    范止安發行、張明遠執行編輯:《范仲淹研究文集》之二(香港:新亞洲基金會,2001年)。
    范敬中主編、張曉旭執行主編:《中國范仲淹研究文集》(北京:群言出版社,2009年)。
    徐復觀著、謝鶯興整理:《徐復觀教授《中國人性論史》手稿整理彙編》(臺中:東海圖書館,2020年)。
    孫紹振:《美的結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8年)。
    孫紹振:《月迷津渡》(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年)。
    孫紹振:《文學文本解讀學》(合肥:黃山書社,2017年)。
    財團法人技專校院入學測驗中心基金會:《配合108課綱實施統一入學測驗素養命題說明》,108年8月。
    財團法人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基金會大學入學考試中心:《111大考素養導向命題方向與試題示例》,109年4月。
    教育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110年2月修正(103年11月發布)。
    教育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語文領域——國語文》,107年7月。
    教育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綜合型高級中等學校語文領域——國語文》,107年7月。
    陳榮照:《范仲淹研究》(香港:三聯書店,1987年)。
    陳慶元主編:《中國散文研究:中國古代散文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年)。
    陳耀南:《古文今讀》(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1年)
    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編:《紀念范仲淹一千年誕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1990年)。
    馮書耕、金仞千:《古文通論》(臺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71年)。
    湯承業:《范仲淹研究》(臺北: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77年)。
    湯承業:《范仲淹的修養與作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7年)。
    程應鏐:《范仲淹新傳》(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黃子純、謝秀卉主編:《走進「深度討論」的國文課堂》(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20年)。
    黃明理:《范氏義莊與范仲淹——關於范仲淹的儒學史地位的討論》(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8年)。
    黃慶萱:《修辭學》(臺北:三民書局,2007年)。
    黃麗貞:《實用修辭學》(臺北:國家出版社,2004年)。
    楊龍立、潘麗珠:《課程組織:理論與實務》(臺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葉志誠、葉立誠:《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商鼎數位出版公司,2011年)。
    蔡振念:《杜詩唐宋接受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2年)。
    褚斌杰:《中國古代文體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
    諸葛憶兵:《范仲淹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
    錢仲聯:《中國文學大辭典》(臺北:建宏出版社,1999年)。
    蔣祖怡:《文章學纂要》(臺北:正中書局,1953年)。
    三、外文專書、影片
    [日]兒島獻吉郎著、孫俍工譯:《中國文學通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4年)。
    [韓]奉俊昊執導:《寄生上流》(韓國:Barunson E&A Corp,2019年)。
    四、期刊論文
    王基倫:〈韓愈記體文章的抒情性書寫〉,《成大中文學報》第34期(2011年9月)。
    王端來:〈《范仲淹集》版本問題考辨〉,《國家圖書館館刊》1996年第1期(1996年6月)。
    白雲開:〈解讀散文工具探究——以范仲淹〈岳陽樓記〉為例〉,《國文天地》2010年第26卷第2期(2010年7月)。
    林礽乾:〈岳陽樓記研究〉,《國文學報》第2期(1973年4月)。
    李耕拓:〈范仲淹兩到岳陽樓〉,《語文教學通訊》2006年第2期(2006年2月)。
    江立中:〈范仲淹到過洞庭湖〉,《湖南師院學報》1982年第4期(1982年10月)。
    吳小如:〈范仲淹〈岳陽樓記〉考析〉,《語文教學通訊》1980年第1期(1980年1月)。
    雷家聖:〈宋夏戰爭時期范仲淹的薦才用人策略——以滕宗諒、種世衡為例〉,《東華人文學報》第11期(2007年7月)。
    楊宇勛:〈違法支用或人事傾軋?——宋仁宗朝的公使錢、滕宗諒案與尹洙案〉,《嘉大中文學報》第1期(2009年3月)。
    五、學位論文
    呂湘瑜:《通代古文評點選本研究》(臺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