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楊安東 GAVRILOV ANTON |
---|---|
論文名稱: |
境域轉換:東西繪畫創作之融合與再思考 REALM OF CONVERSION: THE FUSION OF EASTERN AND WESTERN PAINTING AND THINKING |
指導教授: |
江明賢
Chiang, Ming-Shyan 林昌德 Lin, Chang-Te |
學位類別: |
博士 Doctor |
系所名稱: |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
論文出版年: | 2011 |
畢業學年度: | 9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29 |
中文關鍵詞: | 留白 、虛實 、空靈 、境域轉換 、形式 |
英文關鍵詞: | Blank, Emptiness, Changing Occupation, Form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87 下載:14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藝術是一種來自生活中任何微小力量的具體呈現,其本身就具有哲學因子,無須刻意尋找,因此,研究者企圖在看似平凡的表現中,試圖去尋找畫面中對生命的各種解釋。這也成為作者研究論文的首要動機與目的。
水墨畫中的留白在畫作中所呈現的「虛」、「實」、「有」、「無」的視覺效果與心理感受,是水墨畫作的一大特色,也是水墨畫的重要精隨。本文藉由水墨的留白用法、美學意涵和西方畫作中的空間感,進行對照,以便說明東西方對於空間與意境上的處理方法與美學觀。
本論文研究內容與範圍主要建構在以下三大部分:第一、西洋繪畫與水墨畫中有關越界與共通感的問題。第二部份、西方繪畫與水墨畫中有關形式問題的探討。第三部份,近年來創作主題論述—「境域轉換」與「心‧域‧轉換」作品分析。
在創作理念部分,本文將分析東西方藝術表現的相互影響關係與東西方理論對於這個議題的探討情景進行說明。這包括了中西方畫作因技法與美學觀的不同所呈現在線條與空間感的表現方式。其後將形式主義理論進行討論,並針對留白在水墨畫中的運用,進行文獻回顧與探討,以作為分析個人作品的創作理念基礎。
期望在延續西方的造形觀念的基礎下,融合中國空靈的傳統,冀望藉此擦撞出另一種新的創作火花。
Art is a possessing tiny powerful concrete image, which derives from common life, having philosophical meaning, which no need to search specially.
Therefore, the author wondering throughout everyday images trying to find on the canvases explanation of sense of life. This point also become the theme and goal of author`s article.
Blank, as a part of Chinese ink painting, reflects visual effects and subconsciousness understanding of illusion, reality, existence and non-existence, being peculiarity and kernel of pictorial technique.
This article compares blank`s method and aesthetics meaning, with European concept of space and blank effects, used to belong to graphics, for explanation Eastern and Western methods of arrangement space and aesthetics view to Artistic Conception.
The content and field of researching in this article divided into 3 parts: First, the question of “Beyond the Boundaries” and “Sensus Communins” in Western painting and Chinese ink painting. Second, cover the question of form in Western painting and Chinese ink painting. Third, analyzing works in regarding with recently appeared topic “Changing occupation”.
Touching upon analyze of creativeness, this article underlines co-influence of Western-Eastern painting images and theory, explains the investigation scene of this theme. This article includes methods of expression into lines and space on canvas, based on difference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painting technique skills and aesthetics views.
Afterword, throughout Formalism making discussion, also, in accordance with Blank performing, make literary review and research, at the same time, points out basic of creative theory of personal works.
I will to continue on the basis of western art forms conception, integrate the idea of emptines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ink painting. I hope to collide another kind of new creative spark.
Benjamin Rowland , Art in East and West.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4.
Henry Focillon,吳玉成譯,《造形的生命》,台北:田園城市出版社,2009年。
丹納(Hippolyte-Adolphe Taine),傅雷譯《藝術哲學》,台中:好讀,民93年。
王定理,《中國畫顏色的運用與製作》,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93年。
牛枝惠編著。中國古典藝術史論─精神與樣式。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王微著、陳傳席譯,《標點注釋畫山水序‧敘畫合刊》,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85 年初版。
弗萊(Roger Fry),《視覺與設計》(Vision and Design),易英譯,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伍霖生編錄、何懷碩校訂,《傅抱石畫論》,台北市:藝術家,民80。
余伯特‧達彌施(Hubert Damisch),董強譯,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雲的理論─為了建立一種新的繪畫史》。2002年。
克萊夫‧貝爾(Clive Bell),《藝術》(Art)。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1。
吳清川,《繪畫中「留白」的空靈境域》。吳清川水墨畫創作理念與風格」。民86年5月。
李一,中國古代美術批評史綱。哈爾濱:黑龍江美術出版社。2000年。
李可染,《李可染畫論》,台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民74年。
李茂昌編著,《中國美術簡史》,河南大學出版社,1999年。
李振明,〈變與不變之間─台灣彩墨發展的變因與探討〉,《水墨‧新紀元》論文集,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2002年,頁221-230。
李霖燦,《中國美術史稿》,台北:雄獅美術,民76。
李霖燦,《中國美術史稿》,彩色實用版,台北:雄獅美術。民97年。
李霖燦總顧問,《中國美術辭典》,台北:雄獅圖書公司。1997年。
周林生主編,《中國名畫賞析》。。宋元繪畫。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宗白華,《美學與意境》,台北市:淑馨,民78年。
林昌德,〈臺灣地區前輩國畫家的藝術表現與影響〉,《臺灣地區前輩美術家作品特展(一)─國畫、膠彩畫專輯總目錄》,台北:臺灣省立美術館。民82年,頁7-14。
邵洛羊,《中國美術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2年。
姚一葦,藝術批評。台北:三民書局,1967年。
俞崑編著,《中國畫論類編》,台北:華正書局,民國73年,頁51。
范達明,《中國畫浙派傳統與創新》。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年。
倪再沁,《水墨畫講》,台北: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袁金塔,〈試論水墨畫創作上的一些基本問題〉,《現代水墨畫》,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民77年,頁39-70。
高木森,《中國繪畫思想史》,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81年。
高劍父,〈我的現代國畫觀〉,《近代中國美術論集》(5),何懷碩主編,台北:藝術家出版社,民80年,頁69-96。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馬諦斯》,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民91年。
康德(Immanuel Kant)著,宗白華、韋卓民,《判斷力批判》,台北:滄浪出版社印行,民75年。
(明)曹昭,〈新增格古要論〉卷五,頁208-275。《叢書集成新編》V. 50,台北:新文豐,民國74年,頁117。
許蘇民,《比較文化研究史》,昆明市:雲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台北:三民書局,2005。
陳醉〈兩座高峰,一樣多彩〉,魏明德、沈清松、紹大箴主編。《天心與人心─中西藝術體驗與詮釋》。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頁144-173。
郭繼生,《王原祁的山水畫藝術》,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民70年,頁99~105。
喬迅 (Jonathan Hay,1956-),《石濤─清初中國的繪畫與現代性》(Shitao:Paiting and Modernity in Early Qing China),邱士華、劉宇珍譯,台北:石頭,2008。
楚戈,〈中國美術之革命─由精緻到反精緻的藝術運動〉,《現代水墨畫》,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民77年,頁23-37。
楊永源,《盛清台閣界畫山水之研究》。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民國七十六年。
萬青力,《並非衰落的百年》,台北:雄師美術,2005年。
葉季英,〈中國山水畫之南北宗〉,《近代中國美術論集》(3),何懷碩主編,台北:藝術家出版社,民80年,頁95-116。
詹姆斯‧埃爾金斯(James Elkins),《西方美術史學中的中國山水畫》(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 as Western art history),潘耀昌、顧冷譯,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赫伯特‧里德(Herbert Read),《藝術的意義》(The Meaning of Art),台北市:遠流,民95年。
劉思量,《中國美術思想新論》,台北:藝術家,2001年。
潘天壽,《潘天壽談藝錄》,台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民76年。
蔡介騰,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水墨之空靈意境》。民88年6月。
薛永年主編,《中國繪畫欣賞》,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蘇立文(Michael Sullivan),《東西方美術的交流》(The Meeting of Eastern and Western Art),陳瑞林譯,江蘇:江蘇美術出版社,1998年。
蘇旗編,《黃賓虹的繪畫思想》,台北:天華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6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