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蔡明宏 Tsai, Ming-Hung |
---|---|
論文名稱: |
中共政治繼承佈局與菁英甄補之研究—以「十七大」政治局為例 The Inquiry of CCP Political Succession and Elite Recruitment—A Case Study on the Seventeenth Central Committee Politburo |
指導教授: |
曲兆祥
Chu, Chao-Hsia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政治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
論文出版年: | 2013 |
畢業學年度: | 10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86 |
中文關鍵詞: | 政治繼承 、菁英甄補 、十七大 、政治局 |
英文關鍵詞: | political succession, elite recruitment, 17th CCP National Congress, Politburo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15 下載:24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過去毛澤東和鄧小平都曾憑藉著革命經歷和個人特質為其帶來無人能敵的政治威望,直接指定在其之後的接班人選,致使政治繼承在這個時期不僅充滿了高度的人治色彩且派系鬥爭激烈,導致政治局勢動盪不安,嚴重耗損中共政治菁英。為了讓接班過程能夠平穩和順暢,權力繼承與菁英甄補在鄧小平「有意」的推動之下,開始有了些許的「規範」。
隨著時代的變遷與政治老人的逐漸凋零,已讓政治強人逐漸退出中國政治。而且,在客觀環境因素的考量下,未來出現政治強人的機率也已經大幅降低。因此,我們注意到的是,胡錦濤和前代的江澤民都是由「政治強人」鄧小平所指定的接班人選,未來中共的領導人將會如何產生,是一個相當值得研究的問題。2007年10月,中共召開了「第十七屆全國代表大會」,會中除了施政報告和制訂未來方針外,另一項重點就是人事的安排。按照慣例,胡錦濤會於「十八大」時,卸下中共最高領導人的職務,而提前安排下一代領導梯隊進入權力核心,是中共培養接班人的作法,這無疑說明了「十七大」的重要性,所以本文將在此前提之下進行研究。
但是,若僅憑「十七大」的人事安排來探究中共菁英甄補的規範,將無法全面性地了解中共菁英甄補的演變,以至於容易出現以偏概全的缺失。所以本文將透過歷史的回顧,探究中共自「十四大」以來,政治菁英甄補規則的發展或制度的累積,再以此分析「十七大」的人事安排有何意涵,而欲進入中共權力核心需要何種條件或是受到哪些規範限制,都是本文的研究重點。
In the past, Mao Zedong and Deng Xiaoping both had the advantage in their revolutionary experience and personal traits, which brought them an invincible political prestige. They both designated their successors directly, which resulted in a fierce political succession that not only caused a strong man-based rule, but also lead to a serious depletion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CCP) political elite. In order to have a smooth succession process, succession of power and elite complements were given impetus by Deng Xiaoping’s “intention,” and which began with some “norms.”
With the changing of time and senior politicians dying, the political strongmen are gradually withdrawing from Chinese politics. For objective consideration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the probability of generating a future political strongman has also been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refore, we note that the successor Hu Jintao and the previous generation of Jiang Zemin were selected by political strongman Deng Xiaoping. Hence, how to develop future Chinese leaders will be a problem that is important to study.
In October of 2007, the CCP convened the Seventeenth Session of the National Congress. In addition to addressing policy and formulating future direction, personnel arrangements was another focus of this convention. By rule, Hu Jintao will leave his duties to the top party leaders at the Eighteenth Session and will arrange for the next generation of leadership to have their core power in advance. This may strengthen the importance of the Seventeenth Session, and this thesis has based its study upon this premise.
However, exploring the elite recruitment norms from the Seventeenth’s personnel arrangements alone would allow us to have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elite complement, and it may be prone to
overgeneralization. Therefore, this article conducts a historical review by investigating Communist China’s accumulated development of the political elite recruitment rules or system since the Fourteenth Congress. Additionally, this article also focuses on analyzing what practical implications of personnel arrangements in the Seventeenth Congress are, and what conditions need to be had or what norms were limited to allow for the CCP’s core power.
【中文部分】
一、專書及專書論文
David Bachman著,張鐵志、林葦芸譯,2000。〈鄧後中國的政治衝突模式〉,田弘茂、朱雲漢編,《江澤民的歷史考卷》。台北:新新聞文化,頁68-86。
Douglass C. North著,劉瑞華譯,1994。《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成就》,(Institutions,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台北,時報文化。
Ellis Joffe著,張鐵志、林葦芸譯,2000。〈人民解放軍和政治〉,田弘茂、朱雲漢編,《江澤民的歷史考卷》。台北:新新聞文化,頁112-131。
Lowell Dittmer著,張鐵志、林葦芸譯,2000。〈中國新領導-從分工、政治背景、與政策傾向評量〉,田弘茂、朱雲漢編,《江澤民的歷史考卷》。台北:新新聞文化,頁44-67。
Lucian W. Pye著,胡祖慶譯,1989。《中國政治的變與常》(The Dynamics of Chinese Politics)。台北:五南。
Nathan, Andrew J.著,何大明譯,2007。《從極權統治到韌性威權 : 中國政治變遷之路》(Political Change in China:From Totalitarian Rule to Resilient Authoritarianism)。台北:巨流出版。
丁樹範,2003。〈黨還指揮槍?軍隊改革與黨軍關係變化〉,丁樹範主編,《胡錦濤時代的挑戰》。台北:新新聞文化,頁96-119。
丁望,2008。〈中共「十七大」與權力景觀—以解構的視角分析政治局強勢競爭者〉,陳德昇主編,《中共「十七大」政治精英甄補與地方治理》(台北:印刻出版,頁91-131。
____,2005。《胡錦濤宇共青團接班群》。香港:當代名家。
____,2002。《曾慶紅與夕陽族強人》。香港:當代名家。
中共中央黨校編,2004。《執政黨建設若干問題研究》。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中共中央組織部編,2003。《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論人才》。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
________________,1997。《中國共產黨組織工作教程》。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1991。《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北京:人民出版社。
王偉光,2004。《科學發展觀研究》。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
王官德、劉承宗、李化成,2003。《中國共產黨史》。台北:五南。
王躍生,1997。《新制度主義》。台北:揚智文化。
王嘉州,2008。〈中央與地方政經權力關係之轉化〉,高長、陳德昇主編,《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三十年評價與反思》。台北:遠景,頁73-90。
艾仰樺、陳曉銘,2007。《胡錦濤的團隊》。香港:明鏡出版。
阮銘,2009。《鄧小平帝國30年》。台北:玉山社出版。
______,1992。《鄧小平帝國》。台北:時報文化。
朱光磊,2004。《中國政府與政治》。台北:揚智文化。
朱新民,1991。《1978~1990中共政治體制改革研究:八十年代以後中國政治的發展》。台北:永然文化。
朱浤源主編,1999。《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正中書局。
任慧文,1998。《中南海跨世紀領導層》。台北:遠景。
______,1997。《鄧後權力交班內幕》。台北:書華出版社。
吳玉山、林文程、江水平,1995。《後鄧時期對大陸及台灣的震盪》。台北,國家發展研究文教基金會。
吳安家,2004。《中共意識形態的變遷與持續 1949-2003》。台北:國史館。
吳國光,1997。《逐鹿十五大:中國權力棋局》。台北:遠景。
吳國光、王兆軍,1995。《鄧小平死後的中國—解析十個生死攸關的問題》。台北:世界書局出版。
吳國光、鄭永年,1995。《論中央‒地方關係 : 中國制度轉型中的一個軸心問題》。香港:牛津大學。
李英明,2003。《閱讀中國 : 政策、權力與意識形態的辯證》。台北:生智文化。
______,1999。《中國:向鄧後時代轉折》。台北:生智文化。
李久義,1993。〈中共十四大後的權力結構述析〉,共黨問題研究編輯委員會主編,《中共十四大綜合研究》。台北:法務部,頁23-41。
李成,2012。《通往中南海之路》。紐約:明鏡出版。
____,2003。〈十六屆中委會人事構成及其權力均衡〉,丁樹範主編,《胡錦濤時代的挑戰》。台北:新新聞文化,頁16-52。
邵宗海、蘇厚宇,2007。《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共決策機制:中共中央工作領導小組》。台北:韋伯文化。
邱平,2003。《第四代爭權內幕》。香港:夏菲爾出版社。
何頻、高新,1992。《中共「太子黨」》。台北:時報文化。
林宗弘,2011。〈市場轉型與社會不平等〉,王振寰、湯京平、宋國誠主編,《中國大陸暨兩岸關係研究》。高雄:巨流圖書,頁267。
林琳文,2008。〈中共意識形態的轉型與變遷〉,高長、陳德昇主編,《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三十年評價與反思》。台北:遠景,頁19-36。
林和立,2012。〈中共「十八大」後的派系平衡與改革展望〉,陳德昇主編,《中共「十八大」菁英甄補:人事、政策與挑戰》。台北:印刻文學,頁55-88。
易君博,1984。《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台北:三民。
胡鞍鋼,1995。《挑戰中國-鄧後中南海面臨的機遇與選擇》。台北:新新聞文化。
胡績偉,1997。《從華國鋒下台到胡耀邦下台》。香港:明鏡出版社。
宗海仁,2002。《第四代》。香港:明鏡出版社。
宗多吉,2009。《六虎相爭十八大》。美國:明鏡出版社,2009年。
俞雨霖,2004。〈胡溫體制的統治結構與權力挑戰〉,朱新民主編,《2003年胡溫體制權力與政策總體檢》。台北:遠景,頁1-10。
垂水健一,1998。〈第十五屆中國共產黨大會後的情勢:向中央反映地方意見的趨勢〉,陳永生主編,《十五大後中國大陸的情勢》。台北: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頁29-49。
洪志安、洪陸訓、郭雪真,2011。《中共的文武關係 : 以胡錦濤時期為例的因素分析》。台北: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
相江宇,2011。《李克強班底》。香港:明鏡。
______,2009。《習近平李克強合傳》。香港,明鏡出版。
耿曙、陳陸輝、涂秀玲、盧乃琳,2008。〈胡錦濤時代財政資源分配的邏輯:經濟增長、社會穩定或均衡發展?〉,陳徳昇主編,《中共「十七大」政治精英甄補與地方治理》。台北,印刻文學,頁347-391。
高新、何頻,1998。《誰領導中國:最有權力的24個人》。香港,明鏡出版。
高曉,2011。《習近平-中國新領導人》。台北:高寶國際。
徐斯儉,2007。〈黨國蛻變:中共政權的精英與政策〉,徐斯儉、吳玉山主編,《黨國蛻變:中共政權的精英與政策》。台北:五南,頁1-15。
______,2003。〈十六大前後中國的政治改革動向〉,丁樹範主編,《胡錦濤時代的挑戰》。台北:新新聞文化,頁122-159。
陳德昇,2008。〈中共政治繼承轉型與精英甄補變遷〉,陳德昇主編,《中共「十七大」政治精英甄補與地方治理策略》。台北:印刻出版,頁9-16。
陳德昇、陳陸輝,2008。〈中共「十七大」政治精英甄補與地方治理〉,陳德昇主編,《中共「十七大」政治精英甄補與地方治理》。台北:印刻出版,頁17-64。
陳堯,2005。《當代中國政府體制》。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陳梓龍、柳金財、曾喜炤,2004。《胡溫體制的治國理論與政策走向初探》。台北:遠景。
郭華倫,1976。《中共問題研究集》。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張良,2001。《中國「六四」真相》(上冊)。香港:明鏡出版社。
寇健文,2005。《中共菁英政治的演變:制度化與權力轉移 1978-2004》。台北:五南。
______,2004。〈中國政治情勢:高層政局的演變〉,丁樹範主編,《中國大趨勢 2003-2004》。台北:新新聞文化,頁16-35。
______,2003。〈權力轉移與「梯隊接班」機制的發展〉,丁樹範主編,《胡錦濤時代的挑戰》。台北:新新聞文化。
寇健文、蔡文軒,2010。《瞄準十八大:中共第五代領導菁英》。台北:博雅書屋。
黃信豪,2012。〈改革開放時期中共黨政菁英的結構與輪替:回顧與前瞻〉,徐斯勤、陳德昇主編,《中共「十八大」政治繼承:持續、變遷與挑戰》。台北:印刻文學,頁29-55。
葉章美,1998。〈中共十五大後之國有企業改革〉,陳永生主編,《十五大後中國大陸的情勢》。台北: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頁151-181。
楊開煌,2008。〈發展戰略思考之評述〉,高長、陳德昇主編,《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三十年:評價與反思》。台北:遠景基金會,頁37-56。
______,2007。《新政:胡錦濤時代的政治變遷》。台北:海峽學術出版。
楊開雲,1998。〈中共十五大之後的制度改革與社會變遷:一個「新制度論」的觀察分析〉,陳永生主編,《十五大後中國大陸的情勢》。台北: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頁205-246。
楊中美,2011。《習近平:站在歷史十字路口的中共新領導人》。台北:時報文化。
______,2008。《新紅太陽:中共第五代領袖》。台北:時報文化。
______,2002。《中共新領袖:胡錦濤》。台北:時報文化。
______,2000。《江澤民傳》。台北:時報文化。
楊光斌,2003。《中國政府與政治導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董立文,2004。〈從權利繼承看中共政治發展的非制度化〉,林佳龍主編,《未來中國:退化的極權主義》。台北:財團法人台灣智庫,頁130-163
葉永烈,1995。《陳雲全傳:鄧小平時代的第二號人物》。台北:周知文化。
鄧小平,1993。《鄧小平文選》(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趙紫陽,2009。《國家的囚徒》。台北:時報文化。
趙建民,1998。〈中共十五大的政治經濟分析〉,陳永生主編,《十五大後中國大陸的情勢》。台北: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頁53-69。
鄭宇碩,2004。《胡錦濤的新時代》。台北:遠景基金會。
鄭永年,2004。《胡溫新政:中國變革的新動力》。新加坡,八方文化。
______,2002。《江澤民的遺產:在守成和改革之間》。新加坡:八方文化。
______,2000。《政治漸近主義 : 中國的政治改革和民主化前景》。台北:吉虹資訊。
______,1999。《朱鎔基新政-中國改革的新模式》。新加坡:八方文化。
劉銊聲,2010。《中國最有爭議的人:溫家寶全傳》。美國:明鏡。
韓文甫,1993。《鄧小平傳-治國篇》。台北:時報出版。
薛曉源、陳家剛,2007。《全球化與新制度主義》。台北:五南。
謝慶奎、楊鳳春、燕繼榮,2005。《中國大陸政府與政治》。台北:五南。
薄一波,1994。《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
薄智躍,2008。〈中共十七屆政治局候選人:從地方精英到權力核心〉,陳德昇主編,《中共「十七大」政治精英甄補與地方治理》。台北:印刻出版,頁133-185。
蘇嘉宏,1992。《派系模式與中共政治研究》。台北:永然文化。
鄒讜著,甘陽編,何高潮等譯,2002。《中國革命再闡釋》(Interpreting the Revolution in China)。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二、期刊論文
文沁,1993/9。〈對江澤民營植共軍領導地位之研析〉,《中共研究》,第27卷第9期,頁56-74。
中共研究雜誌社社論,1992/8。〈中共「十四大」前黨內兩派的動向〉,《中共研究》,第26卷第8期,頁7-14。
__________________,1992/2。〈改革論揭開「十四大」序幕戰〉,《中共研究》,第26卷第2期,頁1-6。
方國平,1992/11。〈中共「十四大」述評〉,《共黨問題研究》,第18卷第11期,頁1-7。
方靜,1997/8。〈中共十五大與黨的團結〉,《中共研究》,第31卷第8期,頁26-28。
王玲玲,1993/5。〈中共政權機構人事改組分析〉,《中國大陸研究》,第36卷5期,頁5-20。
______,1993/1。〈中共「十四大」人事之分析〉,《中國大陸研究》,第36卷第1期,頁14-26。
王嘉州,2002/10。〈論「三個代表」與政治繼承〉,《中國事務》,第10期,頁22-38。
王似華,2012/2。〈以制度化觀點分析「十四大」以來中共政治局常委之建構〉,《中共研究》,第46卷第2期,頁54-68。
王信賢,2008/9。〈傾斜的三角:當代中國社會問題與政策困境〉,《中國大陸研究》,第51卷第3期,頁37-62。
______,2005/2。〈中共保先運動的發展與評估〉,《展望與探索》,第3卷第2期,,頁12-16。
王肇隆、郭瑞華,1995/2。〈中共政治菁英結構研究-對中共中央政治局的探討〉,《國立屏東商專學報》,第3期,頁111-131。
王官德,2000/11。〈中共領導人的權力繼承與鞏固〉,《源遠學報》,第11期,頁77-92。
包淳亮,2007/11。〈對中共十七大權力接班的一些觀察〉,《國立政治大學中國大陸研究中心通訊》,第17期,頁8-11。
______,2002/1。〈當代中共權力繼承的制度限制〉,《東亞季刊》,第33卷第1期,頁25-36。
______,2000/10。〈江澤民在「十六大」全面退休的可能與挑戰〉,《共黨問題研究》,第26卷第10期,頁91-95。
伍小濤,2009/11。〈廬山會議五十年祭:毛澤東與彭德懷的恩恩怨怨〉,《歷史月刊》,第262期,頁86-95。
朱徳米,2005/4。〈精英互動中的正式與非正式政治〉,《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第88期,頁146-150。
沈明室,2003/2。〈中共十六大權力繼承與軍隊角色〉,《展望與探索》,第1卷第2期,頁31-51。
吳安家,1994/11。〈論中共「十四屆四中全會」的政治意涵〉,《中國大陸研究》,第37卷第11期,頁5-15。
______,1994/1。〈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後的政治動向〉,《中國大陸研究》,第37卷第1期頁14-24。
______,1992/12。〈中共「十四大」後的政治動向〉,《中國大陸研究》,第35卷12期,頁5-15。
______,1992/10。〈中共「十四大」前的政治情勢〉,《中國大陸研究》,第35卷第10期,頁5-15。
吳玉山,〈意識型態與列寧主義的國家論〉,《東亞季刊》,第15卷第3期,1984年1月,頁39-65。
吳仁傑,2007/8。〈中共政治局組成及升遷趨勢探討〉,《中共研究》,第41卷第8期,頁42-59。
______,2007/5。〈中共積極培養「團系菁英」意涵及影響〉,《展望與探索》,第5卷第5期,頁17-28。
______,2006/6。〈中共中央書記處排名第一書記接班角色探析〉,《中共研究》,第40卷第6期,頁45-61。
______,2005/3。〈中共權力繼承機制探討與展望〉,《中共研究》,第39卷第3期,頁46-65。
______,2001/11。〈江澤民提出「三個代表」意涵和未來發展〉,《中共研究》,第35卷第11期,頁28-46。
李奎泰,1992/1。〈胡耀邦和趙紫陽的崛起和下台的比較研究〉,《共黨問題研究》,第18卷第1期,頁6-16。
李久義,1992/4。〈中共十四大前夕政局情勢〉,《共黨問題研究》,第18卷第9期,頁1-9。
______,1989/8。〈從權力結構談趙紫陽被整肅因果及影響〉,《共黨問題研究》,第15卷第8期,頁1-9。
李世明,2011/9。〈中共紀檢委在反腐工作的角色探討〉,《展望與探索》,第9卷第9期,頁36-52。
宋國誠,2008/6。〈科學發展觀-中國第三次社會轉型〉,《中國大陸研究》,第51卷第2期,頁97-134。
林尚立,2007/1。〈從中共「十七大」前瞻中國大陸的政治體制改革〉,《東亞研究》,第38卷第1期,頁193-210。
俞文學,2007/11。〈胡錦濤人事大敗記〉,《開放雜誌》,第251期,頁11-16。
郭錫嘏,1997/12。〈江澤民與大陸反對勢力的鬥爭〉,《共黨問題研究》,第23卷第12期,頁4-15。
______,1997/2。〈「江核心」權力結構面臨挑戰〉,《共黨問題研究》,第23卷第2期,頁4-15。
郭瑞華,2003/1。〈中共十六大之人事布局分析〉,《展望與探索》,第1卷第1期,頁9-27。
______,1994/11。〈中共「十四屆四中全會」評析〉,《共黨問題研究》,第20卷第11期,頁8-17。
唐明輝,1999/3。〈現階段江澤民權力穩固性芻探〉,《共黨問題研究》,第25卷第3期,頁17-28。
唐彥博,2007/7。〈中共建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之挑戰〉,《中共研究》,第41卷第7期,頁57-78。
陳德昇、陳陸輝,2007/12。〈中共「十七大」政治菁英甄補與地方治理策略〉,《中國大陸研究》,第50卷第4期,頁57-85。
陳陸輝、陳德昇、陳奕伶,2012/3。〈誰是明日之星?中共中央候補委員的政治潛力分析〉,《中國大陸研究》,第55卷第1期,頁1-21。
拳鼓,1979/1。〈中共正式成立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的研析〉,《中共研究》,第13卷第1期,頁91-99。
陳永發,2010/9。〈毛澤東與七千人大會:民主發揚還是文革預演?〉,《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69期,頁127-169。
陳述之、江衍良,2012/9。〈改革開放時期中共意識形態的結構與演變:由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學發展觀的發展過程〉,《中國大陸研究》,第55卷第3期,頁1-33。
陶儀芬,2003/3。〈「十六大」後大陸的經濟改革與政治繼承〉,《中國大陸研究》,第46卷第2期,頁27-40。
張國聖,2004/12。〈當代中共官方意識形態發展的詮析〉,《中國大陸研究》,第47卷第4期,頁25-50。
______,2004/11。〈「三差問題」對於中國國家發展的挑戰〉,《通識研究集刊》,第6期,頁17-30。
張五岳,1986/3。〈從政治聯合理論檢視中共派系政治〉,《共黨問題與研究》,第14卷第3期,頁30-36。
張鎮邦,198/10。〈鄧小平怎樣安排江澤民接班〉,《中共研究》,第23卷第10期,頁26-32。
張祖樺,2007/10。〈政改沒戲唱團派崛起有隱憂〉,《開放雜誌》,第250期,頁27-29。
康橋,1992/11。〈對中共「十四大」中共領導人事調整之分析〉,《中共研究》,第26卷第11期,頁25-47。
寇健文,2007/10。〈胡錦濤時代團系幹部的崛起:派系考量VS.幹部輸送的組織任務〉,《遠景基金會季刊》,第8卷第4期,頁49-95。
______,2007/9。〈既重用又防範的菁英甄補:中共海歸派高官的仕途發展與侷限〉,《中國大陸研究》,第50卷第3期,頁1-28。
______,2007/9。〈中共十七大與政治菁英的新老交替〉,《國立政治大學中國大陸研究中心通訊》,第15期,頁4-7。
______,2006/5、6。〈中共與蘇共高層政治的演變:軌跡、動力與影響〉,《問題與研究》,第45卷第3期,頁39-75。
______,2004/9。〈中共菁英政治的研究途徑與發展〉,《中國大陸研究》,第47卷第3期,2004年9月,頁1-28。
______,2001/9。〈共青團與中共政治菁英的甄補:團中央常委仕途發展調查〉,《中國大陸研究》,第44卷第9期,頁1-26。
______,2000/3。〈政治繼承與共黨政權結構穩定性的比較研究〉,《問題與研究》,第39卷第3期,頁57-73。
寇健文、黃霈芝、潘敏,2006/7。〈制度化對中共菁英甄補之影響:評估十七大政治局的新人選〉,《東亞研究》,第37卷第2期,頁1-38。
曹海濤、葉日松,2012/4。〈中國大陸轉型過程中的意識形態與制度變遷〉,《全球政治評論》,第38期,頁109-134。
許志嘉,2000/4。〈六四天安門事件決策過程與大陸民主化前景〉,《東亞季刊》,第31卷第2期,頁21-42。
黃清賢,2008/7。〈中共領導人的辯證思維研究〉,《高應科大人文社會科學學報》,第5期,頁277-308。
黃宗昊,2010/9。〈歷史制度論的方法立場與理論建構〉,《問題與研究》,第49卷第3期,頁145-176。
曾慶華,2003/7。〈中共權力結構與決策模式〉,《中共研究》,第37卷第7期,頁26-45。
楊開煌,2007/12。〈中共政治發展初探:以人事接班與重大政策之決策機制為例〉,發表於「中共十七大觀察報告學術研討會」(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頁15-31。
______,2007/11。〈解讀中共「十七大」〉,《中共研究》,第41卷第11期,頁49-63。
______,2002/12。〈對江澤民十六大政治報告之研析〉,《中共研究》,第36卷第12期,頁25-32。
______,2002/7。〈中共「十六大」之接班與人事安排--內在邏輯之探討〉,《遠景基金會季刊》,第3卷第3期,頁103-135。
趙建民,2007/12。〈科學發展觀與胡錦濤路線〉,《展望與探索》,第5卷第12期,2007年12月,頁43-46。
______,1997/9。〈評中共「十五大」〉,《共黨問題研究》,第23卷第9期,頁1-3。
______,1992/12。〈對中共「十四大」的權力構想〉,《政治學報》,第20期,頁241-259。
趙建民、劉松福,1997/8。〈中共中央總書記地位演變之研究:兼論總書記與書記處之關係演變〉,《共黨問題研究》,第23卷第8期,頁29-42。
鄭海麟,2008/3。〈「科學發展觀」之我見〉,《海峽評論》,第207期,頁23-24。
蔡詠梅,2007/11。〈老子革命兒接班〉,《開放雜誌》,第251期,頁36-39。
蔡學儀,2003/6。〈解析中共新領導人胡錦濤〉,《展望與探索》,第1卷第6期,頁94-104。
蔡相廷,2010/11。〈歷史制度主義的興起與研究取向—政治學研究途徑的探討〉,《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第41卷第2期,頁39-76。
龍飛,2000/8。〈中共藉「幹部年輕化」推動新老交替〉,《中共研究》,第34卷第8期,頁25-35。
____,1999/11。〈對江澤民欽定胡錦濤為「接班人」之探討〉,《中共研究》,第33卷第11期,頁13-24。
____,1997/8。〈從「北戴河會議」看中共「十五大」部署〉,《中共研究》,第31卷第8期,頁29-40。
____,1996/3。〈江澤民能否穩妥順利接班?-從中共歷次安排接班人失敗談起〉,《中共研究》,第30卷第3期,頁13-25。
____,1995/5。〈中共政權爭奪戰提前曝光—從北京市委書記陳希同辭職說起〉,《中共研究》,第29卷第5期,頁20-32。
____,1992/11。〈從中共「十四大」看中共軍事未來走向〉,《中共研究》,第26卷第11期,1992年11月,頁80-91。
____,1992/8。〈中共「十四大」重要人事安排預測〉,《中共研究》,第26卷第8期,頁15-29。
鍾穎盛,2000/7。〈中共中央政治局角色之探討--兼論其黨政關係〉,《共黨問題研究》,第26卷第7期,頁7-17。
薄智躍,2012/3。〈中國大陸的黨軍關係〉,《中共研究》,第46卷第3期,頁37-44。
三、學位論文
王德立,2009。《胡錦濤的戰略-科學發展觀的意涵》。台北: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吳宜純,2007。《中共領導人「指定接班」問題之研究》。花蓮: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姜孟伶,2001。《鄧小平時期中共政治繼承之研究》。台北: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四、報紙及網路資料
BBC中文網,2012/9/18。〈分析:黨內無派不再千奇百怪〉,《BBC中文網》,<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chinese_analysis/2012/09/120918_ana_party_factions.shtml>。
人民日報,2012/6/26。〈中國道路—中國共產黨的思想歷程〉,《新華網》轉載,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2-06/26/c_112287084_4.htm>。
人民報,2001/8/25。〈美國之音:中國社會貧富懸殊驚人〉,《人民報》,<http://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01/8/25/15350b.html>。
中共黨史網,〈點燃文化大革命的三把火〉,《中共黨史網》,<http://cpc.people.com.cn/GB/69112/70190/70194/5206586.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站,2000/6。《深化幹部人事改革綱要》,<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0/content_60412.htm>。
中國網,2004/9/27。〈中共中央關於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全文)〉,《中國網》,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2004/Sep/668376.htm>。
______,2004/2/29。〈溫家寶:堅持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中國網》,<http://www.china.com.cn/chinese/2004/Feb/507198.htm>。
中國評論新聞網,2007/7/26。〈新一輪省級黨政一把手調整 年輕化特點明顯〉,《中國評論新聞網》,<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04/1/7/3/100417398.html?coluid=7&kindid=0&docid=100417398>。
中共中央,2002/7/9。〈中共中央關於印發《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的通知〉,《共產黨新聞網》,<http://cpc.people.com.cn/BIG5/64162/71380/102565/182144/10995045.html>。
________,2007/10/21。〈中國共產黨章程〉,《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2-11/18/content_633225.htm>。
經濟日報,2006/7/21。〈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新華網》轉載,<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07/21/content_4862102.htm>。
文匯報,2007/11/22。〈新一屆中委 逾半新面孔〉,《文匯報》,<http://paper.wenweipo.com/2007/10/22/CH0710220001.htm>。
共產黨新聞網,1982/2/2。〈中共中央關於建立老幹部對修制度的決定〉,《共產黨新聞網》,<http://cpc.people.com.cn/GB/64184/64186/66697/4495001.html>。
____________,1992/11/3。〈中共中央組織部關於積極大膽地做好選拔青年幹部工作的通知〉,《共產黨新聞網》,<http://cpc.people.com.cn/BIG5/64162/71380/71387/71591/4855070.html>。
江澤民,1995/9/28。〈正確處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若干重大關係〉,《新華網》, <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5-03/15/content_2700833.htm>。
______,1995/9/27。〈幹部一定要講政治〉,《共產黨新聞網》,<http://cpc.people.com.cn/GB/64184/64186/66686/4494287.html>。
______,1995/11/8。〈講學習、講政治、講正氣〉,《共產黨新聞網》,<http://cpc.people.com.cn/GB/64184/64186/66686/4494279.html>。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07/12/28。〈中國大陸群體性事件頻繁,步入「風險社會」參考資料〉,《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官網》,<http://www.mac.gov.tw/ct.asp?xItem=63867&ctNode=6451&mp=1>。
多維新聞網,2007/10/5。〈多維判斷:十七大政治局常委三下四上〉,《多維新聞網》,<http://politics.dwnews.com/news/2007-10-05/3343463.html>。
阿波羅新聞網,2007/10/23。〈港評:中共十七大人事佈局四個為什麼〉,《阿波羅新聞網》,<http://www.aboluowang.com/news/2007/1023/60311.html>。
林中斌,2007/10/23。〈胡錦濤虛讓實贏〉,《中國時報》,A15版。
法制晚報,2007/6/30。〈省級黨委換屆結束 年輕化成領導群體特徵〉,《新華網》轉載, <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07-06/30/content_6310429.htm>。
金鐘,2012/11/2。〈十八大徘徊歧路〉,《開放雜誌網》,<http://www.open.com.hk/content.php?id=1012>。
何頻,〈胡錦濤接受習近平更有利〉,《看中國》,<http://m.kanzhongguo.com/node/ 215220>。
法悟、穆易,2005/2。〈中原憑什麼崛起〉,《中國經濟週刊》,第7期,,《人民網》轉載,<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1631/14124/1258892.html>。
南方周末,2006/11/9。〈中組部前部長直言高官管理:非常反感跑官要官〉,《新華網》轉載, <http://news.xinhuanet.com/lianzheng/2006-11/09/content_5309743_1.htm>。
柯宇倩,2012/9/26。〈寇健文:汪洋至少二十大不任常委〉,《明鏡新聞網》,<http://www.mingjingnews.com/2012/09/blog-post_6166.html>。
高毅,2005/2/28。〈胡錦濤在兩會前被稱為黨領導“核心”〉,《BBC中文網》, <http://news.bbc.co.uk/chinese/simp/hi/newsid_4300000/newsid_4306300/4306321.stm>。
陳雲,1982/9/6。〈在黨的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談話〉,《共產黨新聞網》,<http://cpc.people.com.cn/GB/64184/64186/66678/4493892.html>。
____,1981/5/8。〈培養中青年幹部是當務之急〉,《共產黨新聞網》,<http://cpc.people.com.cn/GB/64184/64186/66697/4495004.html>。
陳思名,2009/2/17。〈實現黨中央領導集體的順利過渡〉,《共產黨新聞網》,<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82819/143371/8818514.html>。
陳奕廷,2007/10/15。〈誰是胡錦濤接班人?團派李克強最受矚目!〉,《NOWNEWS新聞網》,<http://www.nownews.com/2007/10/15/10844-2171176.htm>。
陳有為,2007/11/6。〈任重道遠的中國政壇新秀〉,《聯合早報》。
熊亮華,2009/6/1。〈十一屆三中全會後 中央高層決策選拔年輕幹部內幕〉,《共產黨新聞網》,<http://dangshi.people.com.cn/GB/144956/9391347.html>。
許志嘉,2007/11/26。〈中共十七大的幾點觀察〉,《銘傳一週網路版》,<http://www.week.mcu.edu.tw/oldweek/685/speek.htm>。
國立政治大學中共政治菁英資料庫,<http://ics.nccu.edu.tw/chinaleaders/index.htm>。
黃碩,2006/11/12。〈中共中央發出通知,部署黨的十七大代表選舉工作〉,《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11/12/content_5319132.htm>。
楊琳,2011/6/27。〈走向成熟的集體領導制度〉,《求是理論網》,<http://www.qstheory.cn/zz/zgtsshzyll/201106/t20110627_89303.htm>。
新華社,2007/10/21。〈十七大關於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的決議〉,《新華網》,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21/content_6917972.htm>。
新華網,2006/8/6。〈受權發佈:黨政領導幹部職務任期暫行規定〉,《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08/06/content_4926300.htm>。
______,2006/8/6。〈受權發佈:黨政領導幹部交流工作規定〉,《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08/06/content_4926453.htm>。
______,〈中國共產黨歷次全國代表大會〉,《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1/21/content_698625.htm>。
______,2006/7/6。〈中組部印發實施地方領導班子和幹部考核試行辦法〉,《新華網》,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6-07/06/content_480307.htm>。
______,2007/10/19。〈十七大代表清醒看待中國未來面臨的五大挑戰〉,《新華網》,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19/content_6907538.htm>。
劉思揚、孫承斌、劉剛,2007/10/24。〈為了黨和國家興旺發達長治久安,黨的新一屆中央領導機構產生紀實〉,《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24/content_6931498.htm>。
蔣益文,2011/4/6。〈鄧小平廢除職務終身制始末〉,《共產黨新聞網》,<http://dangshi.people.com.cn/GB/14317188.html>
韓振峰,2012/8/27。〈科學發展觀形成與發展的歷程〉,《人民網》,<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2/0827/c49150-18839025.html>。
蘇紹智,2001/8/29。〈中共向何處去? 江澤民允許資本加入黨之後〉,《BBC中文網》,<http://news.bbc.co.uk/hi/chinese/china_news/ewsid_1515000/15152491.stm>。
【英文部分】
Bachman, David, 2000. “Emerging Patterns of Political Conflict in Post-Deng China,” in Hung-mao Tien and Yun-han Chu eds., China under Jiang Zemin,Corolardo: Lynne Rienner, , pp. 35~70.
______________, 1996/1. “Succession Politics and China's Future,”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49, NO.2, pp.375.
______________, 1992/11. “The Limits on Leadership in China,”Asian Survey, Vol.32,No.11, pp.1046-1062.
Bialer, Seweryn, 1980., Stalin's Successors:Leadership, Stability, and change in the Soviet Union .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ittmer, Lowell, 2001/1. “The Changing Shape of Elite Power Politics,” China Journal, no. 45, pp. 53~67.
______________, 1996/9. “Approaches to the Study of Chinese Politics,” Issues & Studies, vol. 32, no.9 , pp.1~18.
______________, 1995/7. “Chinese Informal Politics,” China Journal, no. 34, pp.1~34.
______________, 1978/10. “Bases of Power in China: A Theory and Analysis of the Fall of the ‘Gang of Four’,” World Politics, vol. 31, no. 1 pp. 26~60.
Fewsmith, Joseph, 1994. “Dilemmas of Reform in China: Political Conflict and Economic Debate”, New York: M. E. Sharpe.
Hall, Peter and Taylor, Rosemary, 1996/12. “Political Science and Three Institutionalism,” Political Studies, Vol.44, pp.936-944.
Li, Cheng, 2001. China’s Leaders: The New Generation, Maryland: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Pye, Lucian, 1995/7. “Factions and the Politics of Guanxi: Paradoxes in Chinese Administrative and Political Behaviour,” China Journal, no. 34, pp. 35~53.
___________, 1981. The Dynamics of Chinese Politics. Cambridge, Mass. : Oelgeschlager, Gunn & Hain.
Nathan, Andrew, 1976/12. “Policy Oscillation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 Critique,”The China Quarterly, Vol.68, pp.720-733.
______________,1973/1. “A Factionalism Model for CCP Politics,” China Quarterly, no. 53, pp. 33~66.
Shirk, Susan L.,1993. The Political Logic of Economic Reform in China ,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Shambaugh, David, 2001/2. “The Dynamics of Elite Politics during the Jiang Era,” China Journal,no.45, pp. 101~111.
Teiwes, Frederick C., 1995/7. “The Paradoxical Post-Mao Transition: From Obeying the Leader to Normal Politics,” China Journal, no. 34, pp. 55~94.
Tsou, Tang, 1995/7. “Chinese Politics at the Top: Factionalism or Informal Politics? Balance-of- Power Politics or a. Game to Win All?,”The China Journal, NO.34, pp.95-156.
Zheng, Shiping, 2005/4. “The New Era in Chinese Elite Politics,” Issues and Studies, Vol.41.NO.1 ,pp.190-198.
______________, 2003. “Crossing the Political Minefields of Succession: From Jiang Zemin to Hu Jiantao,” in John Wong and Yongnian Zeng eds., China’s Post-Jiang Leadership Succession: Problems and Perspectives, pp.5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