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廖惠美 |
---|---|
論文名稱: |
杜甫五律登臨詩篇章結構探析 |
指導教授: | 陳滿銘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05 |
畢業學年度: | 9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85 |
中文關鍵詞: | 杜甫 、五律 、登臨詩 、篇章結構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27 下載:115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為能清楚地呈現杜甫五律登臨詩的篇章結構特色,在章節上採取先理論後分析的安排,各章節的內容上則採先演繹後歸納的方式陳述,期望以此呈現杜甫五律登臨詩篇章結構的整體風格特色。因此本論文第二章先針對杜甫生平進行略要敘述,透過其生活、交遊及思想變化,並介紹杜甫前期登臨詩興盛的由來與因緣,以對杜甫五律登臨詩的創作背景有一概括性的認識。
為進篇章結構探究,在第三章先行論述「篇章結構」的理論基礎,從內容上談則為意象結構,形式上則為章法結構,並針對章法的「原型」與「變型」之「哲學基礎」、「美感效果」及「章法剛柔定位」作一概括性的介紹,以利後文之深究。
第四章針對登臨詩的意象結構,分別由主題類型、核心成分(主旨)、外圍成分(運材)三部分進行歸納,對於登臨詩進行內容上的統整分析,以呈現杜甫創作五律登臨詩的精神及義蘊。
第五章則以登臨詩的意象義蘊為基礎,探討其外在形式–章法的呈現型態。以作品的第一層(篇結構)的章法結構為依據原則,輔以第二、三層(章結構)以下的章法結構,進行杜甫五律登臨詩章法結構的類型分析。根據其型態及特質的不同,又可分為「章法的原型結構」與「章法的變型結構」兩大部分進行深入分析,以期梳理出杜甫登臨詩章法結構的脈絡。
第六章則試圖從章法風格的角度探究杜甫登臨詩的篇章結構特色。關於章法風格–剛柔的建立,首見於陳師滿銘的理論架構,後見於蒲基維2004年6月完成《章法風格析論》之博士論文,以此新角度切入杜甫的登臨詩作,試圖梳理出具有邏輯性思維的風格呈現型態。本章中對於杜甫登臨詩章法結構所呈現的節奏美感、對比與調和之美,以及篇章結構設計之特色,最後統合歸納其章法風格的剛柔屬性。第七章結論的部分,則就本論文之內容加以統合概括,藉由對杜甫五律登臨詩的篇章結構探析,掌握其作品的情意、型態及風格,以呈現本論文研究之目的及成果。
一、 關於杜甫之著作(按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仇兆鰲《杜詩詳註》(臺北:里仁書局,1980年7月)
方瑜《杜甫夔州詩析論》(臺北:幼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5年5月)
王嗣奭《杜臆》(臺北:中華書局,1970年10月)
由毓淼《杜甫和他的詩》(臺北:學生書局,1971年10月)
朱東潤《杜甫敘論》(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5月)
朱偰《杜少陵先生評傳》(臺北:東昇出版社,1980年4月)
朱鶴齡《杜工部詩集》(京都市:中文出版社,出版年月不詳,清康熙九年刊本)
朱顯英《朱雪鴻批杜詩》(臺北:大通書局,清嘉慶三年朝鮮內閣活字影本,1974年10月初版)
呂正惠《杜甫與六朝詩人》(臺北:大安出版社,1989年5月)
李辰冬《杜詩作品繫年》(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77年2月)
李春坪《少陵新譜》(臺北:進學書局,1970年8月)
李書萍《杜甫年譜新編》(臺北:西南書局,1975年6月1日)
李道顯《杜甫詩史研究》(臺北:華岡出版部,1973年10月)
李誼《杜甫草堂詩注》(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1982年4月一刷)
周采泉《杜集書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2月)
林麗娟《杜甫詠懷詩學研究》(高雄:高雄文化出版社,1911年11月)
金啟華、金小平等選評《杜甫詩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4月一刷)
金聖歎著,鍾來因整理《杜詩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1月一刷)
胡豈凡《杜甫生平及其詩學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年12月)
胡傳安《詩聖杜甫對後世詩人的影響》(臺北:幼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4年5月)
范輦雲《歲塞堂讀杜》(臺北:大通書局,清光緒二十四年蘇州後樂堂原刊本影印,1974年10月)
徐放《杜甫詩今譯》(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1985年10月第一次印刷)
浦起龍《讀杜心解》(臺北:中央輿地出版社,1970年12月初版)
張健《杜甫詩選:大唐詩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8年11月)
曹聚仁《論杜詩及其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3月)
莫礪鋒、童強《杜甫傳:仁者在苦難中的追求》,(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
許總《杜甫律詩攬勝》(臺北:聖環圖書股分有限公司,1997年1月一版一刷)
許總《杜詩學通論》(臺北:聖環圖書有限公司,1997年2月)
郭永榕《杜甫文學遊歷:杜少陵傳》(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8月)
郭沬若《李白與杜甫》(臺北:華岡出版部行印,1973年10月)
陳香《杜甫評傳》(臺北:國家出版社,1993年6月)
陳淑彬《重讀杜甫:修辭藝術與美學銘刻》(臺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5月)
陳貽焮《杜甫評傳》(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5月)
陳瑤機《杜詩特質淵源考述》(臺北:弘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78年4月)
曾棗莊《杜甫在四川》(臺北:學海出版社,2001年5月)
焦毓國《杜甫詩的時代性和藝術性》(臺北:學海出版社,1976年9月)
華以軒《古典文學研究資料彙編:杜甫卷》(源流出版社,1982年5月)
黃永武《杜詩叢刊三十五種》(臺北:大通書局印行,1974年)
黃生《杜工部詩說》(京都市:中文出版社,1976年)
楊倫《杜詩鏡銓》(臺北:華正書局,1978年5月)
楊義《李杜詩學》(北京出版社,2001年3月)
劉開揚《杜甫》(臺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91年7月)
歐麗娟《杜詩意象論》(臺北:里仁書局,1997年12月)
鄭慶篤、集裕銀、張忠綱、馮建國編《杜集書目提要》(濟南市:齊魯書社,1986年9月)
魯訔編次、蔡夢弼會箋《草堂詩箋》(臺北:廣文書局,1971年9月)
蕭麗華《杜甫:古今詩史第一人》(臺北:幼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8年5月)
錢謙益《杜詩錢注》,(臺北:世界書局,1974年5月)
簡師明勇《杜甫.杜詩.杜詩學》(臺北:文史哲書局,1983年)
簡師明勇《杜甫詩研究》(臺北:學海出版社,1984年3月)
二、 詩學、文學
《全宋詞》(臺北:中央輿地出版社,1970年7月初版)
丁成泉《中國山水詩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8月)
丁福保《清詩話》(臺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9月)
小尾郊一《中國文學中所表現的自然與自然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1月)
尤信雄《詩詞曲教學輔導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等教育輔導委員會,1992年3月)
王力堅《由山水到宮體:南朝的唯美詩風》(台北:商務印書館,1997年12月)
王夫之《薑齋詩話》,收於王夫之等撰,《清詩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6月一版一刷)
王文濡《評註宋元明詩》(臺北:廣文書局,1981年12月初版)
王立《中國古代文學十大主題:原型與流變》(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7月初版)
王立《心靈的圖景:文學意象的主題史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年2月)
王立群《中國古代山水遊記研究》(河南:大學出版社,1996年9月)
王玫《六朝山水詩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8月)
王師更生《蘇軾散文研讀》(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1年2月初版)
王國維《人間詞話》,收於唐圭璋編《詞話叢編》冊五(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1月一版一刷)
王國瓔《中國山水詩研究》(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8年4月第二次印行)
王隆升《唐代登臨詩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4月)
王葆心《古文辭通義》(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84年4月台二版)
王熙元《詩詞評析與教學》(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5年9月)
田軍、馬奕、綠水主編《中國古代田園山水邊塞詩賞析集成》(明日報出版社,1991年12月)
朱光潛《詩論》(臺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90年3月初版)
朱德發《中國山水詩論稿》(山東:友誼出版社,1994年12月)
余冠英主編《中國古代山水詩鑒賞辭典》(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年7月)
吳功正《中國文學美學》上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一版一刷)
李文初《中國山水文化》(廣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3月)
李森南《山水詩人謝靈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7月)
周振甫《文學風格例話》(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7月一版一刷)
周振甫《詩詞例話》(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5月初版一刷)
東海大學中文系主編《旅遊文學論文集》《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1月》
林文月《山水與古典》(臺北:三民書局,1996年6月)
姜濤編《中國文學欣賞精選集》(臺北:莊嚴出版社,1983年9月一版一刷)
洪邁《容齋詩話五集》,收於《叢書集成初編》卷六(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9月臺一版)
胡適《白話文學史》(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25日二版)
胡曉明《萬川之月:中國山水詩的心靈境界》(臺北:錦鏽出版社,1992年3月)
胡應麟《詩藪》(臺北:廣文書局,1973年9月初版)
計有功《唐詩紀事》(臺北:中華書局,1981年9月臺二版)
袁枚《小倉山房詩集》(臺北:廣文書居,1971年6月初版)
高棅《唐詩品彙》(臺北:學海出版社,1983年7月初版)
張忠綱等《中國新時期唐詩研究評述》(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0年)
張師春榮《詩學析論》(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11月初版)
戚維熙主編《中國山水的藝術精神》(臺北:學林出版社,1994年6月)
清聖祖御定《全唐詩》(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十二月)
許金榜《歷代山水田園詩賞析》(濟南:山東明天出版社,1998年9月)
陳世驤〈中國詩歌中的自然〉收錄於《中國文學評論》第一冊(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7年12月初版)
陳本益《漢語詩歌的節奏》(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8月初版)
陸機著,張少康《文賦集釋》(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7年2月一刷)
章尚正《中國山水文學研究》(臺北:學林出版社,1997年9月)
麻守中、張軍《歷代旅遊詩文賞析》(漢芝社研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2月)
傅庚生《中國文學賞欣舉隅》(台北:國文天地雜誌,1990年4月初版)
童慶炳《中國古代心理詩學與美學》(中國書局,1997年10月)
賀新輝《古詩鑑賞辭典》(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1989年12月)
黃師永武《中國詩學.思想篇》(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86年1月一版五印)
黃師永武《中國詩學.設計篇》(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9年9月初版十二印)
黃師永武《中國詩學.鑑賞篇》(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003年9月一版十四刷)
黃師永武《抒情詩葉》(臺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1989年9月九版)
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臺北市:學海出版社,1984年5月初版)
葛曉音《山水田園詩派研究》(東北:遼寧出版社,1999年5月)
臺靜農《百種詩話類編》(臺北:藝文出版社,1974年)
趙山林《詩詞曲藝術》(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6月一版一刷)
趙昌平《唐詩選》(香港:中華書局有限公司,1991年10月初版)
劉勰著、王師更生注譯《文心雕龍讀本》(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10月初版)
劉勰著、黃叔琳注《文心雕龍注》(臺北:開明書店,1985年10月臺十六版)
蔡英俊《興亡千古事:中國古典詩歌中的歷史》(臺北:故鄉出版社,1980年10月)
鄭玄箋注《毛詩鄭箋》(臺北:學海出版社,1999年9月初版)
蕭統編、李善注《文選》(臺北:華正書局,1986年7月初版)
蕭瑞峰《多情自古傷離別:古典文學別離主題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6月初版)
蕭滌非等撰《名家鑑賞唐詩大觀》(香港:商務印書館香港分館,1986年1月第一版第二次印刷)
嚴雲受《詩詞意象的魅力》(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
蘇軾《蘇東坡集》(臺北:商務印書館,1968年12月一版)
顧亭鑑《學詩指南》(台北:廣文書局,1979年5月初版)
龔鵬程《讀詩隅記》(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87年8月再版)
龔鵬程主編《1950–2000五十年來的中國文學研究》(臺北:學生2001年3月)
三、 引用古籍相關資料
《孟子》(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1月十一版)
王雲五主編《叢書集成簡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12月臺一版)
司馬遷著、瀧川龜太郎注《史記會注考證》(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1年7月初版)
白居易《白氏長慶集》(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2月初版)
白居易《白居易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托克托《宋史‧文苑傳》(臺北:藝文書局,1983年11月三版)
宋肅懿《唐代長安之研究》(臺北:大立出版社,1983年8月出版)
房玄齡《晉書》(臺北:鼎文書局,1990年6月七版)
姚鼐《惜抱軒文集》卷六,收於王德毅主編《叢書集成三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7年3月臺一版)
洪興祖《楚辭補注》(臺北:大安出版社,1995年6月)
胡仔《苕溪漁隱叢話》(臺北:長安出版社,1978年12月)
胡震亨《唐音癸籤》(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7月初版)
胡應麟《詩藪》(臺北:廣文書局,1973年)
徐松《唐兩京城坊考》(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初版)
郭象注《莊子》(臺北:藝文印書館,1983年6月四版)
劉昫等撰《舊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89年12月五版)
劉義慶著、楊勇校箋《世說新語校箋》(臺北:正文書局,1985年1月出版)
蔣驥《山帶閣註楚辭》(長安出版社,1984年9月出版)
蕭統編.李善注《文選》(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7月出版)
四、 章法、文學理論
《辭章學論文集》上(福建:海潮藝術出版社,2002年12月一版一刷)
仇小屏《文章章法論》(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8年11月初版)
王德春《修辭學辭典》(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5月出版)
成偉鈞、 唐仲楊、向宏業《修辭通鑑》(臺北:建宏出版社,1996年1月初版一刷)
江錦玨《詩詞義旨透視鏡》(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1年9月初版)
吳應天《文章結構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年8月一版三刷)
吳闓生《桐城吳氏古文法》(臺北:文津出版社,1979年4月)
宋文蔚《評註文法津梁》(高雄:復文圖書出版,1988年10月初版)
林雲銘評注《古文析義合編》(臺北:廣文書局,1989年1月七版)
修辭學會《修辭論叢》第二輯(臺北:洪葉文化有限公司,2002年6月初版一刷)
修辭學會《修辭論叢》第五輯(臺北:洪葉文化有限公司,2002年6月初版一刷)
修辭學會《修辭論叢》第四輯(臺北:洪葉文化有限公司,2002年6月初版一刷)
夏薇薇《賓主章法析論》(臺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11月初版一刷)
張師春榮《修辭新思維》(臺北:萬卷樓有限公司,2001年9月初版)
張師春榮《修辭萬花筒》(臺北:駱駝出版社,1996年9月)
陳佳君《虛實章法析論》(臺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11月初版一刷)
陳師滿銘《國文教學論叢》(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8年4月初版四刷)
陳師滿銘《章法學新裁》,(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1年1月初版)
陳師滿銘《章法學綜論》,(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3年6月初版)
陳師滿銘《章法學論粹》,(臺北:萬卷樓有限公司,2003年6月初版)
章微穎《中學國文教學法》(臺北:蘭臺書局,1975年3月再版)
黃慶萱《修辭學》(臺北:三民書局,1999年九版)
蒲基維、涂玉萍、林聆慈《散文.新詩義旨古今談》(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2年6月)
蔣建文《從作文原則談作文方法》(臺北:商務印書館,1995年3月增訂三版第一刷)
鄭文貞《篇章修辭學》(汕頭:廈門大學出版社,1991年6月一版一刷)
歸有光《文章指南》(臺北:廣文書局,1985年10月再版)
魏飴《散文鑑賞入門》(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9年6月再版)
羅君籌《文章筆法辨析》(香港:上海印書館,1971年6月)
五、 美學、風格學
仇小屏《古典詩時空設計美學》(臺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11月初版一刷)
王力堅《魏晉詩歌的審美觀照》(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王菊生《造型藝術原理》(哈爾濱:黑龍江美術出版社,2000年3月一版一刷)
王熙元《詩詞評析與教學》(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5年9月初版)
伍蠡甫《山水與美學》(丹青圖書,1987年1月)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臺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年5月初版一刷)
李天祥、趙友范《色彩美》(哈爾濱:黑龍江美術出版社,1996年5月第一版)
李志慧《唐代文苑風尚》(臺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7月初版)
李浩《唐詩的美學詮釋》(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5月)
李銘龍《應用色彩學》(臺北:藝風堂出版,1994年7月初版)
李蕭錕《色彩的探險》(臺北:漢藝色研文化事業,1986年5月初版)
周冠群《游記美學》(重慶出版社,1994年3月)
邱明正《審美心理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3年4月,一版一刷)
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9年5月臺灣初版)
涂光社《因動成勢》(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1年10月一版一刷)
張松如主編《中國詩歌美學史》(吉林大學出版社,1994年10月)
張紅雨《寫作美學》(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10月初版一刷)
張家驥《中國造園史》(臺北:博遠出版有限公司,1989年8月初版)
郭繼生編《美術中國》(臺北:錦繡出版社有限公司,1982年2月出版)
野村順一著,李曄譯《顏色魔法書》(方智出版社,2000年11月初版)
陳望衡《中國古典美學史》(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8月一版一刷)
陳雪帆《美學概論》(臺北:文鏡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4年12月重排初版)
楊辛、甘霖《美學原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2月一版四刷)
劉叔成、夏之放、樓昔勇《美學基本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劉雨《寫作心理學》(高雄:麗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3月初版)
劉熙載《藝概》(臺北:華正書局,1988年9月版)
歐陽周、顧建華、宋凡聖《美學新編》(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1年5月一版九刷)
蔣孔陽《美學新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年12月第一版)
蔣孔陽等《西方美學通史》(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年12月第一版)
蔣孔陽等《美與審美觀》(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5月一版六刷)
霍然《唐代美學思潮》(長春出版社,1997年8月)
魏土衡《中國自然美學思想探源》,(中國城市出版社,1996年7月)
六、 學術論文
方秋停《杜甫秦州詩研究》(東海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1988年)
林春蘭《杜甫修辭藝術之探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
林珍瑩《楊萬里山水詩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7月)
林雅韻《杜甫山水紀游詩研究》(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6月)
林瑛瑛《杜甫成都期詩歌研究》(輔仁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1991年2月)
邱瓊薇《東坡黃州詞篇章結構探析》(臺灣師範大學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8月)
宮菊芳《南北朝山水詩研究》(輔大中研所碩士論文,1976年5月)
徐國能《歷代杜詩學法論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5月)
康育英《陸游紀遊詩研究》(逢甲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1999年6月)
張玉芳《唐詩中的罪與罰:唐代詩人貶謫心態與詩作研究》(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6月)
許應華《杜甫夔州詩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年)
陳佳君《辭章意象形成論》(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6月)
陳晉卿《六朝行旅詩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6年6月)
葉美妏《唐代的文學傳播活動研究》(淡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8月)
廖振富《唐代詠史詩之發展與特質》(臺灣師範大學國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5月。)
蒲基維《章法風格析論》(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6月。)
鄭元準《長安期之詩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2月)
蕭麗華《論杜詩沈鬱頓挫之風格》(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
七、 期刊論文
仇小屏〈論「圖底」章法的空間結構〉《國文天地》17卷5期,2001年10月。
文正義〈杜甫湘行蹤跡及其死葬考〉《杜甫研究學刊》1997年第3期。
方瑜〈浣花溪畔草堂閒-論杜甫草堂時期的詩〉《古典文學第二集》(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主編,臺灣書局,1980年)
王文進〈謝靈運詩中「遊覽」與「行旅」之區分〉《東華人文學報第一期》1999年7月。
王啟興〈杜甫入峽詩中所表現的自然美〉《杜甫研究學刊》1985年第1期。
包根弟〈論杜朝在唐代詩壇之地位〉《輔仁學誌文學院之部》第17期,1988年6月。
田耕宇〈杜甫創作心態與杜詩沈鬱頓挫風格剖析〉《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社版)二十卷第五期,1999年9月。
田耕宇〈杜甫創作心態與杜詩沈鬱頓挫風格剖析〉《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社版)20卷第5期,1999年9月。
田耕宇〈唐前山水文學的思想文化史價值反思〉,《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社版)第9期2000年9月。
余光中〈重登鸛鵲樓〉中國時報,1979年10月14日。
李瑞騰〈唐人遊仙詩的傳承與創新〉《中國詩學會議論文集》(彰化市: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民國81年9月出版)
杜曉勤、楊思成〈論杜甫的文化心態結構〉《唐代文學研究第五輯》中國唐代文學會西北大學中文系主編,廣西師範大學出版,1994年10月
林文月〈從遊仙詩到山水詩〉《中外文學》第7期,1986年7月。
林芳民〈簡論杜甫的山水詩〉《唐代文學研究第四輯》中國唐代文學會西北大學中文系主編,廣西師範大學出版,1993年11月。
林淑貞〈唐代詩話、詩格論述詩歌風格之品類與表述方法〉《中國學術年刊》二十期,1999年3月。
金恕賢〈杜甫身體狀況及死因試探〉《輔大中研所學刊》第6期,1996年6月。
洪讚〈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談安史之亂的影響〉收錄於淡江大學中文系主編《戰爭與中國社會之變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11月初版)
范能船〈山水意識與旅遊文化〉《上海大學學報》四卷第四期,1998年8月。
唐曉玲〈儀態萬千 不拘一格-試論杜甫對傳統山水詩藝術風格的開拓〉《中國韻文學刊》2000年第1期。
袁行霈〈也談山水詩的產生問題〉《文學評論》1961年第4期。
高建新〈山光水色與人親-中國山水田園詩發展略論〉《語文學刊》1996年第6期。
張秀芝〈略談杜甫自秦州入蜀山水紀行詩藝術特色〉《吉林大學紀念科學學報》1982年第4期。
曹道衡〈也談山水詩的形成與發展〉《文學評論》 1961年第2期。
盛廣智〈杜甫詩〈蜀相賞析〉《文史知識》第一卷第7期。
莊耀郎〈杜甫秦州詩風格試探〉《國文學報》12期,1983年6月。
陳佳君〈情景法的理論與應用〉《國文天地》15卷5期,1999年10月。
陳師滿銘(論幾種特殊的章法)《國文學報》31期,2002年6月。
陳師滿銘〈章法風格中剛柔成分的量化〉《國文天地》第19卷6期,2003年11月號。
陳師滿銘〈論章法的哲學基礎〉《國文學報》32期,2002年12月。
陳師滿銘〈論章法與情意的關係〉《國文天地》十七卷六期,90年11月。
陳師滿銘〈論篇章的「點染」結構〉《國文天地》2002年4月。
陳清俊〈中國詩人的鄉愁空間意識〉《牛津人文集刊》1995年第1期。
陳橋生〈艱難歲月鍛詩魂-論杜甫隴右山水紀行詩〉《社科縱橫》1994年第4期。
傅明善〈試論杜甫草堂時期的主體風格〉《杭州師範學院學報》1996年第2期。
斐斐〈杜詩風格與夔州風土〉《杜甫研究學刊》1984年第2期。
曾棗莊〈巫山巫峽氣蕭森-談杜甫夔州山水詩〉《杜甫研究學刊》1985年第1期。
童強〈杜甫秦州詩的特點〉《杜甫研究學刊》1999年第1期。
賀秀明〈讀杜甫東歸山水紀行札記〉《廈門大學學報》(哲社版)1990年第4期。
黃文吉〈「漁父」在唐宋詞中的意義〉收於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編委會編《第一屆詞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4年11月初版)。
黃去非〈杜甫入湘早期行蹤及詩作編年〉《雲夢學刊》2000年第4期。
黃美娥〈杜甫秦州雜詩二十首的內心世界〉《輔大中研所學刊》第3期,1994年6月。
黃敏枝〈從開元天寶社會的積富看長安生活的奢華〉《成大歷史學報》〈第二號〉。
楊小屏〈從審美主體看魏晉南北朝山水審美意識〉《江蘇教育學院學報》(哲社版)1994年第3期。
趙昌平〈謝靈運與山水詩的起源〉《中國社會科學》1990年第4期。
趙曉蘭〈杜甫山水紀行詩三題〉《杜甫研究學刊》1995年第2期。
劉友林〈遠岫遠輔佐 千巖自崩奔–試論杜甫在景物詩發展中的地位〉《杜甫研究學刊》2000年第2期。
劉長東〈論杜甫的隱逸思想〉《杜甫研究學刊》1994年第3期。
劉笑平〈杜甫山水詩略論〉《杜甫研究學》1998年第4期。
劉德謙〈試論「莊老告退,而山水方滋」〉《旅游學刊》1995年第5期。
樊維綱〈杜甫湖南紀行編次詮釋〉《文學遺產》1982年第3期。
蔡振璋〈點景生情-試論山水文學義界〉《東海文藝季刊》第5期,1985年3月。
鄭頤壽〈中華文化沃士,辭章學圃奇葩–讀陳滿銘《章法學新裁》及其相關著作〉蘇州:「海峽兩岸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研討會」《海峽兩岸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研討會論文集》,2002年5月。
鄧樂群〈鴻雁在中國古代詩詞中的文學意象〉《中國峪文月刊》第461期,1995年11月。
穆克宏〈劉勰的風格論芻議〉《福建師大學報》1980年第1期。
蕭麗華〈論杜詩沈鬱頓挫之風格〉《師大國文研究所集刊》第三十一號,1987年6月。
顏家安〈高大、深、奇、神-杜甫山水詩的審美意境探微〉《海南大學學報社科版》1999年第3期。
顏家安〈論杜甫山水詩〉《海南大學學報》(社科版)15卷第1期,1997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