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慶諺
論文名稱: 后里地區與功學社的薩克斯風產業發展
A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axophone Industry in Houli Region and K.H.S.
指導教授: 周學政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地理學系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2
中文關鍵詞: 后里功學社薩克斯風產業
英文關鍵詞: Houli, K.H.S, Saxophone Industry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441下載:7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2004年至2006年工研院以台中縣后里地區為歷史悠久、全國知名之薩克斯風製造群聚地而當地廠商進行輔導的工作。而此一計畫主要目的是希望藉由政府的技術與資金,協助后里地區廠商擺脫廉價代工的情況。此外,功學社則是台灣另一個薩克斯風的重要生產單位,並擁有與后里地區不同的薩克斯風生產結構與規模。
    透過本研究瞭解,后里地區在薩克斯風生產上的垂直分工模式與強調手工技術的製程位置上,面對現今全球勞力市場轉移的衝擊,需要做出較大的調整。在政府單位對后里廠商的輔導方面,則因優於行銷、廣告但缺乏生產上的整合而無法達到大幅的實質協助。另一方面,功學社的薩克斯風生產則因有較高程度的垂直整合與經營長久的品牌形象,因此在產業環境變動下能夠以自身的量產與品牌在產業價值鏈中擁有較高的獲利與優勢。
    自Poter (1990)提出產業群聚的概念後,學界出現許多不同層面的解釋,嘗試歸納產業群聚形成的原因,並提出後續競爭優劣勢的分析。許多研究認為大多數的產業可以經由產業群聚的方式並透過地理的鄰近性獲得所謂的外部經濟效益或在地鑲嵌關係而提高整體產業的競爭優勢。
    但是其實產業群聚的優勢展現與聚集經濟的有無或強度會依照各產業的產業特性、製造結構與發展歷程而有所不同,而非一概皆有。如目前后里地區的薩克斯風產業群聚就因為製程與生產鏈上的特徵因此較為缺乏群聚的利基存在。

    From 2004 to 2006,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ITRI, devised a consulting program for saxophone manufacturers in Houli region. The purpose of this program is to utilize government funding and technologies to help those saxophone manufacturers upgrade their business from current OEM operations with low profit margin. In addition, K.H.S is also a major saxophone manufacturer in Taiwan, and it has a different scale and process of manufacturing from those in Houli region.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understand how manufacturers in Houli region should change their vertically-integrated and hand-made production process in order to face the challenge from countries with low labor cost. The consulting program conducted by ITRI focused more on marketing strategies than process integration, so the program was not as effective as it was expected to be. On the contrary, K.H.S has a highly integrated production process and a established brand name, so it can continue to maintain its profit margin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 regardless of the change of the industry.
    Since Poter (1990) proposed the concept of industrial cluster, researchers have been trying to find out the reasons of the formation of industrial clusters and analyze their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Most researches show that external economic effects or competitive advantage can be achieved by industrial clusters through geographical proximity or local embeddness.
    However, the effect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and economy of agglomeration varies depending on industry characteristics, production process, and history of evolution.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saxophone industrial cluster in Houli region does not create the competitive edge as expected.

    目錄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研究概念 2 第三節 研究目的 9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10 第五節 研究對象概況 13 第貳章 薩克斯風的產品與產業 18 第一節 薩克斯風產品 18 第二節 薩克斯風產業 26 第三節 小結 32 第參章 后里地區與功學社的薩克斯風生產 33 第一節 后里地區的薩克斯風產業形成 33 第二節 薩克斯風生產模式之轉變-功學社的投產與后里地區製程的調整 38 第三節 功學社與后里地區薩克斯風製造上的差異 48 第四節 后里地區薩克斯風代工導向的生產 54 第五節 小結 56 第肆章 后里地區與功學社薩克斯風產業環境變動下的調適 61 第一節 功學社與后里地區廠商的研發與調適 61 第二節 功學社與后里地區廠商的市場與調適 65 第三節 政府在后里的輔導 71 第四節 小結 80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84 第一節 結論 84 第二節 後續研究建議 86 參考文獻 87 附錄 90 附錄一 受訪名單基本資料 90 附錄二 訪談題綱 91 附錄三 薩克斯風種類與相關製程圖 95

    一、中文:
    1. 中小企業白皮書(2005),第七章-地方特色產業的發展,P127。
    2. 胡釗維(2005),樂器愚公,P124~141,台北:商業週刊。
    3. 汪忠鍵、粘永峰、蔡秀如(2007),薩克斯風創新技術發展,P98~P107,新竹:工業機械雜誌。
    4. 張賽平(2005),產業群聚與競爭優勢-以桃園縣鄰近地區紡織業者為例,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5. 鄭恩仁(1995),高科技產業群聚現象與共生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力研究所碩士論文。
    6. 吳淑貞(2002),產業網絡、群聚現象與企業競爭力關係之研究-以兩岸製鞋業為例,中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7. 姜善鑫、陳明健、鄭欽龍、范錦明(2004),<經濟地理>,台北:三民書局,P65。
    8. 陳伯中(1997),<經濟地理>,台北:三民書局,P145~147。
    9. 伊藤久秋著,林英彥譯(1975),<韋伯工業區位論入門>,台北:一文出版社,P89~95。
    10. 嚴勝雄,經濟區位之分析,台灣經濟金融月刊第十一卷第九期(1975),P61。
    11. 韓乾(2001),<土地經濟學>,台北:滄海書局。
    12. 黃明楓(2003),高科技產業垂直分工與群聚效果之分析-以新竹科學園區為例,國立中央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13. 劉仁傑(2005),讓競爭者學不-透視臺灣標竿產業經營結構,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初版。
    14. 陳志成(2004),個人電腦工業垂直分工產業結構之形成:資源限制假說之驗證,國立中央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博士論文。
    15. 蔡佩雯(2005),后里薩克斯風製造發展史研究,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
    16. 張國雄(2004),<行銷管理>,台北,雙葉書廊有限公司。
    17. 東嘉生著(2002),周憲文譯,<台灣經濟史概說>,海峽學術出版社。
    18. 許勝淵(2004),產業聚落遷徙之結構變遷分析:以台灣模具產業為例。國立中興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
    19. 顏清益(2002),台灣模具業朝成品廠發展之關鍵成功因素(CSF)之研究—以E公司為例,國立中山大學高階經營碩士班碩士論文。
    20. 陳振祥(1996),ODM策略之理論架構與實證,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系博士論文。
    21. 梁玲菁(1988),我國資訊電子業研究與發展決定因素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22. 黃清峰(2003),研發實務與競爭優勢之間的關係,大同大學事業經營學系碩士論文。
    23. 黃大銘(1997),台灣電腦工業垂直分工變化與產業規模經濟的形成,國立中央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24. 李均、李文明(2004),生產管理,P23~P28,台北:普林斯頓國際有限公司。
    25. 陳詩慧(2003),新竹玻璃工業空間組織之轉化,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碩士論文。
    26 .劉寶齡(2000),欲走還留?-社頭織襪工業生產體系與空間結構之轉化,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碩士論文。
    27. 王瓊足(2000),中小企業產業在結構對地方之衝擊~以和美地區紡織業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碩士論文。
    28. 原像人文工作室(2005)「台中縣后里鄉樂器產業文化館 先期規劃案」報告書。

    二、西文:
    1.Porter. M. E.(1990),〝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The Free Press, New York.
    2.Anderson, G.(1994),Industry clustering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Review,12,26-32.
    3.Gwynne, Peter(1993),〝Taiwan to Develop Local Software Industry〞, Research-Technology Management(RMG),Vol.36(1).
    4.Yla-Anttila, P.(1994), 〝Industrial Cluster – A Key to new industrialization〞, Kansallis-Osake-pankki Economic Review, Iss.1.
    5.E. M. Hoover(1948), 〝The Location of Activity〞,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New York.
    6. Morosini P. (2004) “Industrial Clusters, Knowledge Integration and Performance”, World Development, 32(2), 305–326
    7. Porter. M. E. (1980), “Competitive Strategy, Techniques for Analyzing Industries and Competitors”, New York:Free press, pp.40, pp.205-286.
    8. Avenel, E. and Barlet, C. (2000), “Vertical Foreclosure, Technological Choice, and Entry on the Intermediate Market”,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trategy, Vol.9, No.3, Summer, pp.211-230.
    9. Sayer & Walker(1992), The New Social Economy : Reworking the Division of Labor . Oxford : Blackwell.

    三、網站:
    1. http://www.saxhome.com.tw/ ,后里Saxhome族網站。
    2. http://www.khsmusic.com/index.phtml,功學社集團網站。
    3. http://www.pts.org.tw/~web01/musician/page_3.htm#4,公共電視-留聲華人音樂家。
    4. 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05/ja6666/index.htm,雙燕樂器。
    5. http://sax.org.tw/ ,張連昌薩克斯風網站。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