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賴世芬
Shih-Fen,Lai
論文名稱: 以Q方法探討桃園縣國民中小學校長對健康促進學校國際認證指標看法之研究
The school principals' views about international certification Indicators for Health Promoting Schools in Taoyuan County - Application of the Q Methodology
指導教授: 郭鐘隆
Guo, Jong-Lo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Health Promotion and Health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3
中文關鍵詞: 校長Q方法健康促進學校國際認證指標
英文關鍵詞: school principals, Q Methodology, Health Promoting Schools, international certification Indicators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18下載:3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目的 透過健康促進學校校長,瞭解其對HPS國際認證指標的主觀看法,並分析健康促進學校校長對HPS國際認證指標的看法之類型。
    方法 採用Q方法,以40位國民中小學健康促進學校校長為對象,將60句Q-描述句進行Q排列,並以PQMethod2.33進行分析。
    結果 健康促進學校校長可歸類六個類型,第I型為綜合,第II型為健康學習環境,第III型為健康教育活動,第IV型為健康服務,第V型為自主管理,第VI型為健康三合一(物質環境、社區關係、健康教學)。
    結論 根據所發現的健康促進學校校長6個類型,顯示校長對於整體學校衛生政策相當重視,以政策領導教學及活動的執行,藉由跨處室的合作機制,提升推動成效。然而部分指標無法歸入任一類型,顯示指標有修正之必要。
    關鍵詞:校長、Q方法、國際認證指標、健康促進學校

    Objective: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understand the concepts of the HPS principals about the intervaltional HPS indicators, and identify their types.
    Method: Q methodology was utilized. A total of 40 HPS principals participanted the research and conducted the Q sorting. We used the PQMethod2.33 to analysis 40 Q sorts.
    Results: The six types of HPS principals were revealed. Type I was “Mix”.Type II was “Health learning eviroment”. Type III was “Health education and activity”. Type IV was “Health services”. Type V was “self management”. Type VI was “healthy 3 to 1 (including physical environment, community relationship and health education)”.
    Conclusion: We found that the health policy was valued for all of the six type principals. However, part of HPS indicators couldn’t be identified so it was nessarry to modify indicators.

    Key words: school principals、international certification Indicators、Q Methodology、Health Promoting Schools

    摘要 I Abstract II 誌謝 III 目次 IV 表目次 V 圖目次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7 第三節 研究問題 8 第四節 名詞解釋 9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健康促進學校的意涵與發展 11 第二節 健康促進學校執行與影響因素 13 第三節 輔導及評價的概念與相關理論 17 第四節 健康促進學校國際認證 22 第五節 Q方法之應用 2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第一節 研究流程 31 第二節 研究對象 33 第三節 研究工具發展與實施 34 第四節 資料收集 42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43 第一節 健康促進學校校長之基本資料 43 第二節 分析工具與過程 44 第三節 資料分析 48 第四節 因素類型 63 第五節 分類結果詮釋 95 第六節 不同類型間的共識、最重要及最不重要的Q敘述句 10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1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11 第二節 建議 114 參考書目 121 附錄一 125

    一、中文部分
    王文科(2006)。教育研究法(第10版)。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王郁倫(2010)。前瞻台灣生技製藥產業政策—結合德菲法與Q方法(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大學,高雄市。
    王淑華(2006)。台灣地區健康傳播模式與效益之研究─從知溝理論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市。
    行政院衛生署(2003)。HPS工作指引。臺北市:行政院衛生署。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5a)。HPS輔導手冊~學校行動篇。臺北市:財團法人杏陵醫學基金會。
    朱平瑜(2011)。臺北市國民小學行政人員處理校園親師衝突的政治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朱金松(2011)。以Q-方法論探討IT人員對資訊安全委外採用因素之分析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臺北市。
    卓忠毅(2009)。以Q方法探討教師對於數位學習關鍵成功因素之主觀看法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臺北市。
    林姿伶(2007)。台灣健康促進學校工作推動之成效指標建構研究--從政府政策擬定之觀點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新發、王秀玲、江宗明、顏如芳、仲秀蓮(2006)。國民小學校長領導行為、知識延續管理對學校創新經營影響之研究-以台灣北部三縣市為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報告編號:NSC94-2413-H-152-006)。
    林孟寰(2011)。高階文官管理核心能力Q方法論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
    林嵩苓(2013)。消費者對於愉悅性產品之認知與偏好研究 -以鑰匙圈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華梵大學,新北市。
    邱廷祐(2013)。高中生社會性科學議題之道德判斷初探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洪吉元(2009)。Q方法學在職能量表發展上的應用–Q方法與Likert量尺在同意度上的比較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洪宜蓮(2011)。和平島休閒漁村之潛在顧客分析--Q方法之應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基隆市。
    洪珮雯(2012)。地方土地使用規劃在流域治理的角色與執行:以基隆河流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臺北市。
    桃園縣政府(2011)。桃園縣99學年度HPS成果報告。桃園縣:桃園縣政府教育局。
    教育部、行政院衛生署(2004)。2004年HPS簡要版指引。臺北市:行政院衛生署衛生教育推動委員會。
    教育部(2012)。臺灣健康促進學校。2012年10月8日。網址:http://hpshome.giee.ntnu.edu.tw/Default.aspx
    黃松元(2003)。我國學校衛生之發展。學校衛生,42,59-81.
    黃松元、陳政友、賴香如(2004)。學校衛生工作新模式-HPS。學校衛生,45,59-69。
    黃淑貞、徐美玲、莊苹、姜逸群、陳曉玟、邱雅莉(2005)。台灣地區國小實施健康促進學校現況之研究。學校衛生,46,1-23。
    黃秀靜(2012)。從智慧資本觀點建構我國高階文官核心職能指標(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宜蘭縣。
    黃靖華(2005)。新北市國小班級導師對學校衛生工作認知態度及執行程度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依霓(2010)。以 Q 方法探索台灣與森林有關之環境教育概念隱含構念(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彥良(2012)。顧客負面口碑對企業聲譽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龍華科技大學,桃園縣。
    陳敏麗、曾銀貞(2003)。由健康促進學校觀點談改進我國學校衛生之道。長庚科技學刊,2,1-12。
    陳毓璟(2001)。健康促進學校的發展與推動。學校衛生,39,40-62。
    曹以好(2007)。新北市國民中小學HPS實施現況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曹學仁(2006)。我國公立高級職業學校競爭力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莊志祥(2012)。以 Q 方法論探討東南亞留學生來台求學誘因(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暨南大學,南投縣。
    莊梅君(2012)。前瞻台灣太陽能產業政策—德菲法與Q方法結合之運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大學,高雄市。
    曾如敏(2005)。臺灣地區國民小學護理人員對HPS的看法與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榮珍、古曉娟、祁安美、紀雪雲、李朝雄(2006)。由性格與推動HPS的主觀困難度探討職場健康。工業安全科技季刊,58,34-38。
    楊深耕(2006)。臺灣地方文化產業發展與評估指標系統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廖長荷(2011)。新北市國民小學實施HPS計畫認知與執行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廖梨伶、劉潔心、晏涵文(2005)。以典範轉換的觀點看HPS評價的未來發展。臺灣教育,634,20-26。
    趙佩儀(2010)。Q方法研究志為人醫的動機-台大醫學系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劉玉玲(2005)。組織行為。臺北市:新文京開發。
    劉伊霖(2012)。奈米科技領域從業人員之專業職能研究 (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劉潔心(2008)。97-98年度健康促進學校推動中心計畫。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委託之計畫書。臺中市: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
    劉潔心、晏涵文(2005)。臺灣HPS整體行動方案芻議--專業支持輔導機制之建構。臺灣教育,634,2-13。
    劉潔心、晏涵文、邱詩揚(2006)。HPS輔導手冊-輔導員篇。臺中市: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
    劉潔心、賴苡汝(2008)。2020 健康國民白皮書-社會環境(學校)。行政院衛生署國家衛生研究院委託之研究計畫。臺北市:行政院衛生署國家衛生研究院。
    魏珮嘉(2008)。臺北縣市國中衛生組長HPS執行情形及相關因素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譚燕婉(2006)。彰化縣國民中小學校長對HPS工作之認知及執行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羅文輝(1986)。Q 方法的理論與應用,民意學術專刊,春季號,41-53。
    盧欽銘(1989)。Q技術。載於楊國樞(主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741-757頁)。臺北市:東華書局。
    龔小鈞(2012)。醫學美容醫師對誘發需求認知類型之探討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二、英文部分
    Barry, J., & Proops, J. (1999). Seeking sustainability discourses with Q methodology. Ecological Economics, 28(3), 337-345.
    Brouwer, M. (1992). Validity: Q vs. R. Operant Subjectivity, 16(1/2), 1-17.
    Brown, S. R. (1993). A primer on Q methodology. Operant Subjectivity, 16(3/4), 91-138.
    Brown, S. R.(1980).Political subjectivity : Applications of Q methodology in political science.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Brown, S. R. (2002).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information. Policy Sciences, 35(3), 285-304.
    Brown, S.R., Durning, D. & Selden, S.C. (1999). Q methodology. In G.R. Miller & M.L. Whicker (Eds.), Handbook of research methods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pp. 599-637). NewYork: Marcel Dekker.
    Chen, H. H. (2009). A Study of Dredge of Tamsui River Basin using Q Methodology.
    Dryzek, J. (1990). Discursive Democrac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Kerlinger, F. N. (1973). Foundations of Behavioral Research. New York, NY: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Inc.
    Kerlinger, F. N. (1986). Foundations of Behavioral Research. New York, NY: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Inc.
    Lahiff, J. (2000).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rish Network of Health Promoting Schools. Health education, 100(3), 111-116.
    Lin, M. H. (2011). AQ Methodology Study on enior Civil Servants¡¦ Core Competences.
    Mayston, D. J., & Jesson, D. S. J. (1991). Educational performance assessment: A new framework of analysis. Policy & Politics, 19(2), 99-108.
    McKeown, B., & Thomas, D. (1988). Q methodology (Vol. 66). Newbury Park, CA: Sage.
    McKenzie,J.F.,&Smeltzer.J.L.(2001). Planning, implementing, and evaluating health promotion programs. Needham Heights, MA: Allyn& Bacon
    McKeown, B., & Thomas, D. (1988). Q methodology. Newbury Park, CA: Sage.
    Nutbeam, D. (2000). Health literacy as a public healthy goal: a challenge for contemporary healthy education and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into the 21st century.Healthy Promotion International, 15(3), 259-267.
    Schlinger, M. J. (1969). Cues on Q-technique.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9(3), 53-60.
    Steelman, T. A., & Maguire, L. A. (1999). Understanding participant perspectives: Q-methodology in national forest management. Journal of Policy Analysis and Management, 18(3), 361-388.
    Stephenson, W. ( 1935). Technique of Factor Analysis. Nature, 136, 297
    Stephenson, W. (1953). The study of behavior: Q-technique and its methodology. Chicago, Illinois: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Stephenson, W. (1968). Perspectives in psychology: XXVI. Consciousness out subjectivity in. The Psychological Record, 18(4), 499-501.
    Tossavainen, K., Turunen, H., Jakonen, S., & Vertio, H. (2004). Health promotional education: differences between school nurses' health counselling and teachers' health instruction in the Finnish ENHPS. Children & Society, 18(5), 371-382.
    WHO (1996). Regional guidelines development of health-promotion schools-A framework for action. Manila: WHO Regional Office for the Western Pacific
    WHO (1996). Regional office for the Western Pacific. Regional Guidelin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ealth-promoting schools- A framework for action. Manila: The office.
    Mayston, D. J.,Jesson, D. J.(1991).Educational Performance Assessment: A New Framework of Analysis.Policy and Politics,19,99-108.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