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百練
論文名稱: 臺灣北部地區國民中學學生道路交通安全行為表現之研究
The Study on Road Traffic Safety Behavior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Northern Taiwan
指導教授: 許良明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工業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4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57
中文關鍵詞: 道路道路交通交通安全臺灣北部地區國民中學學生道路交通安全行為表現
英文關鍵詞: road, road traffic, traffic safety, northern Taiwa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road traffic safety behavior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80下載:2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文摘要

    本研究主要探討臺灣北部地區國中學生道路交通安全行為表現,根據學生在道路交通安全的留意、道路及交通工具的安全使用、道路使用行為規範的遵守、對道路環境的交通因應行為、交通事故的應變能力與基本急救處理表現等六大層面來探討。
    本研究採用自編問卷進行調查研究,針對台灣北部地區337 所公私立國民中學進行抽樣,共寄發問卷1,747 份,有效問卷1,640 份,回收率為93.8%,並將蒐集之資料利用SPSS 10.0 版統計軟體進行處理分析,主要運用次數分配、百分比、獨立樣本t考驗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進行統計分析。
    根據研究發現所得到之主要結論為:1.北部地區國中生大多數以居住家裡為主。2.約有六成的學生發生過1-2次令他們印象深刻的交通事故經驗。3.在交通事故發生原因,一時不小心約有六成左右,其次為想事情及閒聊、遊戲者。4.約有五成的學生會視當時交通情形,選擇性遵守交通規則。5. 交通安全知識從「家庭教育」及「學校教育」獲得者,其行為表現皆較優於「媒體宣導」。6.北部地區國中生最能接受與聽從的人,以父母親為最多約為四成,其次為師長,最後才是代言偶像。7.在學校路隊編組方面,有實施學校約佔二成五,未實施學校約佔七成五。8.北部地區國中生整體道路交通安全行為表現係趨向負面的情形。
    最後,綜合本研究所獲得的研究發現及結論,提供對主管行政機關、相關教育人員以及對後續研究之建議。

    關鍵字:臺灣北部地區、國民中學學生、道路交通、道路交通安全行為表現

    目 錄 頁次 中文摘要………………………………………………………… Ⅰ 英文摘要………………………………………………………… Ⅲ 目錄……………………………………………………………… Ⅴ 表目錄…………………………………………………………… Ⅶ 圖目錄…………………………………………………………… ⅩⅠ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6 第三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 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9 第五節 名詞釋義……………………………………………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人因工程與道路交通安全行為…………………… 13 第二節 道路交通環境與道路交通安全行為……………… 26 第三節 道路交通工具使用與道路交通安全行為………… 35 第四節 青少年身心發展特性與道路交通安全行為……… 49 第五節 道路交通安全教育問題探討……………………… 69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一節 研究步驟…………………………………………… 93 第二節 研究架構…………………………………………… 97 第三節 研究工具…………………………………………… 103 第四節 調查實施…………………………………………… 110 第五節 資料分析方法……………………………………… 115 第四章 資料分析與討論 第一節 基本資料之描述…………………………………… 117 第二節 道路交通安全行為之現況分析…………………… 125 第三節 不同背景因素對道路交通安全行為之差異分析… 135 第四節 研究發現與討論…………………………………… 19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209 第二節 建議………………………………………………… 216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 221 英文部分 …………………………………………………… 229 附錄 附錄一 問卷專家書面審查紀錄…………………………… 235 附錄二 臺灣北部七縣市公私立學校名稱………………… 239 附錄三 預試問卷…………………………………………… 243 附錄四 正試問卷修改說明………………………………… 247 附錄五 正式問卷…………………………………………… 253 附錄六 問卷施測說明……………………………………… 257 表目錄 表 2-1 意識狀態與生理狀態分析表………………………… 21 表 2-2 機車主要使用用途統計表…………………………… 37 表 2-3 Norman的人格特質五因素分類……………………… 50 表 2-4 青少年心理階段分期表……………………………… 53 表 2-5 Selman社會取替發展五階段………………………… 62 表 2-6 青少年交通違規行為表……………………………… 86 表 3-1 問卷預試樣本………………………………………… 104 表 3-2 項目分析結果表……………………………………… 105 表 3-3 因素分析結果表……………………………………… 106 表 3-4 問卷書面審查專家表………………………………… 108 表 3-5 因素構面信度係數表………………………………… 109 表 3-6 臺灣北部地區縣市以人口數類別劃分……………… 111 表 3-7 母群學校性質摘要…………………………………… 112 表 3-8 分層叢集隨機抽樣…………………………………… 114 表 3-9 縣市抽樣學校校數…………………………………… 114 表 4-1 都市型抽樣學校……………………………………… 118 表 4-2 非都市型抽樣學校…………………………………… 118 表 4-3 個人背景基本資料摘要表…………………………… 121 表 4-4 學校背景基本資料摘要表…………………………… 124 表 4-5 道路交通安全留意層面發生頻率摘要表…………… 127 表 4-6 道路及交通工具的安全使用層面發生頻率摘要表… 128 表 4-7 道路使用行為規範的遵守層面發生頻率摘要表…… 130 表 4-8 對道路環境的交通因應層面發生頻率摘要表……… 132 表 4-9 交通事故的應變能力層面發生頻率摘要表………… 133 表 4-10 基本急救處理表現層面發生頻率摘要表…………… 135 表 4-11 男女學生對道路交通安全行為表現摘要表………… 137 表 4-12 各年級對道路交通安全行為表現摘要表…………… 140 表 4-13 居住地點對道路交通安全行為表現摘要表………… 143 表 4-14 家長教育對道路交通安全行為表現摘要表………… 147 表 4-15 出門時間對道路交通安全行為表現摘要表………… 147 表 4-16 回家時間對道路交通安全行為表現摘要表………… 149 表 4-17 上學方式對道路交通安全行為表現摘要表………… 151 表 4-18 放學方式對道路交通安全行為表現摘要表………… 154 表 4-19 事故經驗對道路交通安全行為表現摘要表………… 157 表 4-20 行人影響對道路交通安全行為表現摘要表………… 160 表 4-21 知識管道對道路交通安全行為表現摘要表………… 163 表 4-22 崇拜對象對道路交通安全行為表現摘要表………… 166 表 4-23 學校屬性對道路交通安全行為表現摘要表………… 169 表 4-24 學校規模對道路交通安全行為表現摘要表………… 172 表 4-25 學校位置對道路交通安全行為表現摘要表………… 174 表 4-26 路隊編組對道路交通安全行為表現摘要表………… 177 表 4-27 交通安全教育對道路交通安全行為表現摘要表…… 179 表 4-28 融入教學對道路交通安全行為表現摘要表………… 180 表 4-29 朝會宣導對道路交通安全行為表現摘要表………… 181 表 4-30 交通安全週對道路交通安全行為表現摘要表……… 182 表 4-31 其他宣導對道路交通安全行為表現摘要表………… 183 表 4-32 法規說明對道路交通安全行為表現摘要表………… 184 表 4-33 設施介紹對道路交通安全行為表現摘要表………… 185 表 4-34 交通安全知識對道路交通安全行為表現摘要表…… 185 表 4-35 其他教育對道路交通安全行為表現摘要表………… 186 表 4-36 教育實施頻率對道路交通安全行為表現摘要表…… 189 表 4-37 學校規定對道路交通安全行為表現摘要表………… 192 圖目錄 圖 2-1 個體、行為與環境三向關係………………………… 15 圖 2-2 煞車距離示意圖……………………………………… 23 圖 2-3 道路安全防護階層…………………………………… 27 圖 2-4 外在環境與人的行為機制相互作用………………… 51 圖 3-1 研究流程……………………………………………… 96 圖 3-2 研究架構……………………………………………… 97 圖 3-3 臺灣北部地區五縣市行政劃分區域………………… 111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王佩勳(民79)。易肇事地點影響機車肇事與人為因素之狀況分析─智慧型系統之建立。國立成功大學交通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齡慶(民81)。少數族群青少年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因素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國川(民86)。探討青少年搭機車戴安全帽之態度與防衛動機的影響因素─防衛動機理論的應用。中華民國第四屆運輸安全研討會。
    王煥琛、柯華葳(民88)。青少年心理學。臺北:心理出版社。
    王介民(民88)。青年學生對機車事故傷害危險認知與冒險行為之研究。國防醫學院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世(民82)。台北市國小學童營養知識、態度及飲食行為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財興(民84)。交通改善各項專案活動意義。交通安全教育專論,頁151-158。
    內政部警政署(民93)。九十二年道路交通事故分析。內政部。
    朱永裕(民90)。我國大學生道路交通行為表現之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交通部(民91)。交通政策白皮書:運輸。交通部。
    交通部統計處(民93)。臺閩地區機動車輛登記數。交通部。
    交通部統計處(民93)。臺閩地區道路交通事故及違規概況。交通部。
    交通部統計處(民93)。臺灣地區機車使用狀況調查。交通部。
    交通部、教育部(民90)。交通安全教育融入式教學康輔教材之國中教學指引。臺北:交通部、教育部。
    全日本指定自動車教習所協會連合會(1994)。安全駕駛知識。
    吳綿(民91)。如何改善交通安全教育以確保生命安全。九十一年交通安全教育資訊年刊,頁69-77。
    吳明清(民80)。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之分析。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吳秀英(民77)。交通意外傷害事故危險因子的探討。國立陽明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雅惠(民91)。國小學童對交通安全標誌之認識度研究。台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自然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
    吳順發(民84)。車禍、重生、話學校交通安全教育。交通安全教育專論,頁250-257。
    吳榕峰(民85)。從歐洲各國的交通秩序談我國推動交通安全教育的方向。世界先進國家交通安全教育概況專論,頁237-246。
    李茂興、余伯泉譯 (民84)。社會心理學。臺北:揚智文化。
    李美枝(民71)。社會心理學。臺北:大洋出版社。
    李坤崇(民90)。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材教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李惠加(民88)。青少年發展。臺北:心理出版社。
    李惠加(民89)。實用人因工程學。臺北:全華出版社。
    李師鄭(民79)。世界醫學史話。臺北:聯經出版社。
    呂家清(民82)。營造業勞工危險意識之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宇留野籐雄(1990)。事故防止駕駛人心理檢測。日本實業出版社。
    林豐福(民86a)。運輸安全白皮書(一)─道路交通安全篇。交通部運輸研究所。
    林豐福(民86b)。機車安全帽使用現況與面臨問題之探討與研究。交通部運輸研究所。
    林豐福(民88a)。用路人超速行為與改善策略之研究。交通部運輸研究所。
    林豐福(民88b)。臺灣地區機車交通管理政策之研究。交通部運輸研究所。
    林大煜(民82)。瑞典的交通安全。道路交通安全教育資訊年刊(八十二年版),頁26-32。
    林大煜(民85)。機車問題與探討及改善策略。中華民國第一屆運輸安全研討會。
    林國統(民84)。正本清源落實學校交通安全教育。交通安全教育專論,頁317-325。
    林志明(民90)。八十九年道路交通事故探討分析與道安未來努力的方向。交通安全教育資訊年刊。
    林淑梨、王若蘭、黃慧貞(民80)。人格心理學。臺北:心理出版社。
    林勝義(民76)。青少年問題研究。臺中: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周文生(民79)。機車交通事故分析。警學叢刊,第12卷第4期,頁42-51。
    周玉真(民81)。青少年身體意象滿意度與其自我概念、班級同儕關係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勝雄、彭游、吳水丕(民89)。人因工程學。台中:滄海書局。
    許文耀(民88)。國中生心理衛生問題調查期末報告。臺北:教育部訓育委員會。
    張清濱(民85)。交通安全教育面面觀。世界先進國家交通安全教育概況專論,頁202-211。臺北:中華民國交通安全教育學會。
    張邱春(民84)。機車交通安全之探討。交通安全教育專論,頁81-95。
    張邱春(民85)。美國學校交通安全教育概述。道路交通安全教育資訊年刊(八十五年版),頁3-12。
    張新立(民85)。對推動我國交通教育之淺見。世界先進國家交通安全概況專論,頁27-37。
    張新立、楊淑娟(民85)。青少年學生旅運活動需求特性與違規使用機車行為之地域性比較研究。中華民國第一屆機車交通與安全研討會學術論文集。
    張新立、麥恕銘(民85)。國、高中學生違規使用機車行為特性之比較研究。第三屆中華民國運輸安全研討會論文集,頁75-84。
    張新立(民87)。迎接新運輸環境與技術之交通安全教育課題。交通安全教育專論,第2期,頁5-12。
    張新立、張高文、周長志(民93)。青少年交通安全之教育與輔導。第一屆交通安全教育研討會學術論文集,頁43-60。
    張嫺茹、黃國平(民88)。兒童及青少年學齡對於學習交通行為及認知交通安全研究。中華民國第六屆運輸安全研討會論文集,頁95-106。
    張振成(民91)。談改善現代化都市交通問題之道。九十一年交通安全教育資訊年刊,頁122-132。
    張春興(民91)。教育心理學。臺北:東華書局。
    張日昇(1993a)。諮詢心理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張日昇(1993b)。青年心理學─中日青年心理的比較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張一岑(民86)。人因工程學。臺北:揚智文化。
    張勇鈞(民89)。如何提高交通教育的效果。交通安全教育專論,第2期,頁223-229。
    莊仲仁(民79)。從心理學談安全行為。航空醫學會會刊,第4期,頁41-46。
    陳皎眉(民76)。從社會困境的觀點探討交通問題。行政院國科會76年專題研究。
    陳仲庚、張雨新(民79)。人格心理學。臺北:五南出版社。
    陳子儀(民82)。道路交通事故分析與防範對策。道路交通安全教育學會資訊年刊,頁109-134。
    陳子儀(民84)。道路交通事故統計問題之探討。交通部專案報告,
    陳子儀(民85a)。從駕駛行為探討易發生事故者之特性。中華民國第三屆運輸安全研討會,頁21-130。
    陳子儀(民85b)。人車路安全因素解析。交通安全宣導研討會。
    陳子儀(民85c)。西歐各國的學校交通安全教育概況。道路交通安全教育資訊年刊(八十五年版),頁13-22。
    陳子儀(民86)。從交通心理學探究交通安全問題。道路交通安全教育資訊年刊(八十六年版),頁32-48。
    陳子儀(民88)。探討如何規劃終生學習之交通安全教育。道路交通安全教育學會資訊年刊,頁56-61。
    陳雅慧(民90)。國民小學教育交通安全教育課程教育之建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
    陳雄(民85)。交通安全教育在日本─簡介臺灣可借鏡之方法。世界先進國家交通安全教育概況專論,頁38-54。
    教育部(民93)。九十二學年度各級學校縣市別學生數統計。教育部。
    湯儒彥(民87)。道路交通事故成因與工程改善對策之探討。臺灣公路工程,第24卷第9期,頁2-16。
    游俊哲(民91)。駕訓教育機構應有之交通安全教育功能。九十一年交通安全教育資訊年刊,頁104-114。
    黃炳煌譯(民70)。課程教學的基本原理。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黃德祥(民89)。青少年發展與輔導。臺北:五南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黃國平(民84)。交通事故的預防與處理。交通安全教育專論,頁35-52。
    黃嘉藤(民76)。談學校交通安全。中華民國交通安全教育學會年刊─成立週年年刊,頁104-106。
    黃政傑(民80)。課程設計。台北:東華書局。
    黃如瑋(民91)。國中學生交通安全教育介入之成效研究─以台北縣國中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在職碩士專班碩士論文。
    黃榮輝(民87)。開車用心,安全可為。交通安全教育專論,第2期,頁265-271。
    彭駕騂(民81)。青少年問題探索。臺北:巨流圖書出版公司。
    彭素蓉(民87)。推動交通安全教育的省思。交通安全教育專論,第2期,頁272-280。
    曾文毅(民89)。國民小學交通安全教育之探討研究。國立交通大學運輸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奕君(民93)。臺灣中部地區國民中學學生道路交通安全行為表現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國樞(民79)。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上、下)。臺北:東華書局。
    趙善彬(民85)。新加坡交通安全教育概述。世界先進國家交通安全教育概況專論,頁183-191。台北:中華民國交通安全學會。
    蔡明哲(民84)。書評:Sutherland, Edwin E.(1973), On Analyzing Crime. Edited by Karl Schuessler,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犯罪學期刊,第1期,151-157。
    蔡佳璋(民92)。都會交通事故與用路人關係之研究─以台南市為例。長榮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益堅(民80)。北市機車使用者戴安全帽對預防頭部外傷效果分析。臺灣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
    澤喜司郎(1990)。交通安全概說。
    劉欣瑜、王美玉(民82)。學校如何實施交通安全教育。中等教育,第44卷第1期,頁70-73。
    劉韻珠(民93)。我國推動交通安全教育之現況檢討與展望。第一屆交通安全教育研討會學術論文集,頁139-147。
    龍天立、陳敦基(民76)。交通行為問題歸因與對策之探討。中華民國運輸學會第二屆研討會論文集,頁44-1。
    蔣東霖(民92)。依附、社會學習與少年偏差行為。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士彥(民92)。以習慣領域觀點探討都市地區駕駛者闖紅燈行為。逢甲大學交通工程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思嘉、修慧蘭、林青青、張志章(民82)。認知行為策略在犯罪少年團體輔導的應用。教育與心理研究,第16期,頁313-348。
    魏信堅(民85)。道路事故處理。道路交通安全教育資訊年刊(八十五年版),頁84-97。
    魏文輝(民76)。替都市之運輸系統把脈。中華民國交通安全教育學會年刊─成立週年年刊,頁62-64。

    貳、英文部分
    Allen, V. L. (1965). Situational Factors in Conformity. In Berkowitz, L. ed.,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Asch, S. E. (1951). Effects of Group Pressure upon the Modification and Distortion of Judgment, In Guetzkow, H. ed., Groups, Leadership and Men, Pittsburgh, PA: Carnegie Press.
    Bandura, A. (1977) . Social Learning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Bandura, A. (1978). Social Learning Theory of Aggressio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8(3) , pp.12-29.
    Bandura, A. (1986).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 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 Hall.
    Beck, A. (1976). Cognitive therapy and the emotional disorders. New York: New American Library.
    Bell-Gredler, M. E. (1986).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Theory to Practice.
    Berndt, T. J. (1992). Friendship and friend's influence in adolescence. Adolescent Behavior and Society A Book of Reading(5thed.) , pp.170-174.
    Brehmer, B. (1994). Psychological aspects of traffic safety.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75, pp.540-552.
    Casey, S. & Lund, A. (1987). Three field studies of driver speed adaptation. Human Factors, 29(5), pp.541-550.
    Crutchfield, R. A. (1955). Conformity and Character. American Psychologist, 10, pp.191-198.
    Diblasio, F. A. (1986). Drinking adolescents on the roads.Jouri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15, pp.173-189.
    Donovan, D. M.,Marlatt, G. A. & Salzberg, P. M. (1983). Drinking behavior, personality factors and highrisk driving. Journal Studies on Alcohol,44, pp.395-428.
    Eagly, A. H. and Carli, L. L. (1981). Sex of Researchers and Sextyped Communications as Determinants of Sex Differences in Influenceability:A Meta-analysis of Social Influence Studies.Psychological Bulletin, 90, pp.1-20.
    Eisenlauer, R. (1991). Driver and Traffic Safety. Program Evaluation, 1990-1991, K-12, Social Studies, 41.
    Evans, L. (1991). Traffic safety and the driver. New York: Van Nostrand Reinhold.
    Evans L. (1996). Comment: the dominant role of driver behavior in traffic safety. Am J Public Health, 86, pp.784-786.
    Grummon, P. T. H. & Still, J. D. (1984). Unlocking the door to safety attitudinal aspects of safe behavior at work. Professional Safety, 9, pp.13-18.
    Harrold, M. (2000). Rules of the Road Professional Safety, 45(7), p.8.
    Heinrich, H. W.(1959). Industrial Accident Prevention(4thed).New York:McGraw-Hill.
    Hicks, T.(1999). Theodore M.Matson Memorial Award mentors and principles. ITE Journal,69(10), pp.33-35.
    Hills,B. L.(1980). Vision,Visibility,and Perception in Driving. Perception,9, pp.183-216.
    Hunter, F. T. (1985). Adolescents’ perception of discussions with parents and friend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11, pp.433-440.
    Kaydo,C. (2000). Sales and Marking Management. A Driving Distraction, 152(3), pp.20-23.
    Kaydo, C. ; Cohen A. (2000). Creating a safe Driving Culture. Sales and Marking Management,152(7), pp.22-23.
    Klein, H. A. (1999). Teaching your toddler to drive: it's never too early. Children Education, 75(2), pp.110-111.
    Kraus, J. F.,Riggings, R. S. & Frantic, C. E. (1975). Some epidemiologic features of motorcycle collision injuries. 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gy,102(1), pp.99-109.
    Malex, M., Bemard, G. & Ilana, L. (1990). The epidemiology and prevention of child pendestpian injury. Accident Analysis and Prevention,22(4), pp.301-313.
    Mathews, M. (1978). A field study of the effects of drivers’ adaptation to automobile velocity. Human Factors, 20, pp.709-716.
    Molen, V. D. (1981). Child pedestrian's exposure, accidents and behavior. Accident Analysis and Prevention, 13(3), pp.193-221.
    Moran, T. (1999). Cell phone users not looking at car in front,study reveals.Automotive news,74(5851), pp.32-33.
    Mourant, R. & Rockwell, T. (1970). Mapping eye-movement patterns to the visual scens in driving: An exploratory study. Human Factors, 12(1), pp.81-87.
    Overman, S. (1994). Driving the message home. HR Magazine,39(3), p.58.
    Piaget, J. & Inhelder, B. (1968). The psychology of the child. New York: Basic Books.
    Pilkington, P. (2000). Reducing the speed limit to 20 mph in urban areas. BMJ:British Medical Journal, 7243, p.1160.
    Rasmussen, J. (1982). Human errors. A taxonomy for describing human malfunction in industrial installations. Journal of Occupational.Accidents,4(2-4), pp.311-315.
    Rice, F. P. (1996). The Adolescent: Development, Relationships, and Culture. Massachusetts: Allyn and Bacon.
    Roberton, L. S. (1997). Mistaken assertion on reducing motor vehicle injury.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87(2), pp.295-296.
    Schiamberg, L. B. (1988). Child and adolescent development. New York: Macmillan.
    Schmidt, F. & Tiffin, J. (1969). Distortion of drivers’ estimates of automobile speed as a function of speed adaptation.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53, pp.536-539.
    Sellin, T., Wolfgang, M. & Figlio, R. F. (1972). Delinquency in a Birth Cohort.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Shaffer, D. R. (1988). Social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California: Boobs/cole.
    Shinar,D (1978). Psychology on the road:the human factor in traffic safety.NY: John Wiley and Sons.
    Snyder, M. and Ickes, W. (1985). Personality and Social Behavior, In Lindzey, G. and Aronson, E. eds., Handbook of Social Psychology. New York: Random House.
    Soderlund, N. & Zwi, A. B. (1995). Traffic-related mortality in industrialized and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 Bulletin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73, pp.175-182.
    Steinberg, L. & Silverberg, S. (1986). The vicissitudes of autonomy in early adolescence. Child Development, 57, pp.841-851.
    Steinberg, L. (1996). Adolescence. U. S.:McGraw-Hill.
    Swaddiwudhipong, W., Boonmak, C., Nguntra, P., & Mahasakpan, P. (1998). Effect of motorcycle rider education on changes in risk behaviours and motorcycle-related injuries in rural Thailand. Tropical Medicine and International Health, 3(10), pp.767-770.
    Texas Education Agency, Austin.Div. (1982). Texas Driver and Traffic Safety Education Teacher Preparation Guide. Career Education,221.
    WHO (1989). New Approaches to improve road safety. Technical Report Series 78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Geneva.
    Yasushi Nishida (2003). Pedestrian Traffic Accident Analysis and Prevention Considering Daylight Condition.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Traffic and Safety Sciences, 28(1).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