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徐文儀
Hsu, Wen-Yi
論文名稱: 文化資產再利用經營策略之探討-以「青田七六」為例
A Study of Business Strategy of Cultural Heritage Revitalisation:A Case Study of the QingTian 76
指導教授: 董澤平
Dong, Tse-P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20
畢業學年度: 10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1
中文關鍵詞: 文化資產再利用古蹟保存古蹟活化永續經營
英文關鍵詞: Cultural heritage reuse, Heritage conservation, Heritage revitaliza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001106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96下載:3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在古蹟、歷史建築空間再利用的政策下,各地方政府積極投入歷史建築與古蹟的保存維護與再利用,隨著建築類文化資產重新開放為人所用,古蹟再利用在理論與實務上,產生諸多討論,目的皆是為了讓再利用後的古蹟、歷史建築,處於穩定的經營狀態,並持續地向大眾介紹背後蘊含的歷史,追求永續經營的發展。
本研究試圖透過個案研究,找尋一個植基於古蹟周邊環境而為的古蹟活化案例,而非限縮於老建築群的硬體修復,從中探討文化資產保存與商業活動間共存共榮關係,進而達到古蹟再利用永續發展的目標。透過「青田七六」的案例,探討古蹟再利用的經營歷程、各項活動的規劃、營運現況,再依據經營團隊的組織架構、財務資源等,分析文化資產永續經營以致永續利用之道。
根據個案背景資料及訪談分析,據以分析經營管理之道,本研究將結論歸納為以下幾點,作為文化資產經營之參考:一、專責管理組織:文化與餐飲兩部門各司其職,造就出古蹟與餐廳共存、不互相干擾的經營方式;二、穩定財務來源:以經營餐飲收入支應維修舊建築的費用,透過永續經營達到永續利用創造文化資產再利用雙贏的經營模式;三、多樣經營策略:從文史愛好、茶道、攝影、手作課程等等,以展覽、活動的形式,讓觀眾能夠在參與時,接觸老屋本身所欲傳達的訊息或經營理念。

With policies on revitalizing historic sites and historic buildings, the governments have actively invested in the preservation, maintenance, and revitalization of historic places. As many cultural architectures are reopened and in use again, we have seen growing discussion 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reusing historic places with the purpose to introduce historic places to the public and pursu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istoric sites.
This study deals with a specific case of revitalizing historic buildings, in which the revitalizing plan was not limited to the restoration of the old building complex itself it took into account the building's surrounding area. This case study focus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eserv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and commercial activities.
This case study explores the management process of revitalizing the historic place, event planning scheme of "QingTian 76", and its current status of the operation. Moreover,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and financial resources of "QingTian 76" also served as material for the analysis of the approach toward the business sustainability of cultural heritage.
Based on detailed information on "QingTian 76" and the analysis of interview data, this study performed an analysis of the managing strategies of "QingTian 76", and draw conclusions as below, which can be used for future reference in discussions about revitalizing historic places. 1. Specialized Managing Bodies: Two separate bodies - culture department and catering department - are operating the business, creating the operation method of coexistence of historic sites and restaurants without interference with each other.
2. Stable Financial Sources: Profits of the catering department is used to support the cost of repairing the old buildings. In this manner, "QingTian 76" can achieve sustainable use through sustainable operation, and to create a win-win business model of revitalizing cultural heritage and achieving business sustainability.
3. Diverse Managing Strategies: There are various exhibitions and events being carried out at "QingTian 76", from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interests, tea ceremony, photography to hand-made courses, hoping that participants in these activities and the community can know more about the historic buildings and business philosophy of "QingTian 76".

摘要 i Abstract ii 目錄 iii 表目錄 v 圖目錄 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2 第三節 研究流程與步驟 4 第四節 名詞釋義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建築類文化資產保存的歷史脈絡 9 第二節 古蹟及歷史建築再利用之課題 12 第三節 古蹟及歷史建築再利用之營運管理 21 第四節 國外古蹟及歷史建築再利用案例 25 第三章 研究設計 34 第一節 研究方法 34 第二節 個案研究範圍 35 第三節 研究實施步驟 38 第四章 個案研究 40 第一節 建築物歷史背景 40 第二節 青田七六的起源-台北老樹計畫 44 第三節 古蹟再生 47 第五章 青田七六的營運管理及經營策略 59 第一節 營運管理分析 59 第二節 經營策略及功能規劃分析 67 第三節 討論與分析 75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79 第一節 研究結論 79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後續研究建議 81 參考文獻 83 附錄一、訪談邀請函 88 附錄二、訪談逐字稿 89

壹、中文部分
文芸、傅朝卿(2013)。當代社會中遺產價值的保存與維護。建築學報,84,77-96。
王予彤(2007)。從古蹟再利用後之使用評估檢視保存意涵之研究‐以台南市為例。中國文化大學景觀學系研究所,台北市。
王惠君(2001)。專業者推動閒置空間再生的方向。2001推動閒置空間再利用國際研討會會議實錄,頁3-4.1–3-4.5,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王桂儀(2012,6月)。從敘述性觀點探討餐飲空間美學之研究‐以台中市宮原眼科建築再利用為例。藝術教育與創作碩士班研究生論文研討會,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王維周(2014)。文化資產保存的現有問題分析與未來發展課題。臺灣建築學會會刊雜誌,76:77-81。
王力緯(2017)。小古蹟的生存之道‐以撫臺街洋樓為例。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新北市。
司徒達賢(1999)。非營利組織的經營管理。台北:天下遠見。
左翔駒(2006)。古蹟保存作為一種空間的社會生產‐台北市青田街的日式宿舍保存運動。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台北市。
朱淑慧(2004)。從經營觀點談歷史空間再利用修復之研究。淡江大學建築學系研究所,新北市。
吳密察(2003)。文化創意產業之規劃與推動。研考雙月刊, 236 : 59-65。
吳孟娟(2014)。古蹟再利用的展示思維作為經營方法之研究‐以台北故事館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研究所,台北市。
李清泉(1995)。老屋就是賠錢貨嗎?歷史性建築再利用計畫程序中的經濟議題。建築師雜誌,245:82-94。
沈芷杏(2002)。日治時期臺灣住宅發展:1895-1945。台北:田園城市文化事業公司
周玲朱(2013)。古蹟活化與文化創意產業之研究‐以蘆洲李宅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經營學系研究所,台北市。
林華苑(2002)。古蹟保存政策與再利用政策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研究所,台北市。
林崇熙(2007)。文化資產詮釋的政治性格與公共論壇化。文化資產保存學刊,64-76。
林滿圓(2008)。台灣公有歷史性建築再利用的另一個春天。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雲林縣。林會承(2011)。臺灣文化資產保存史綱。台北:遠流
林曉薇(2010)。世界遺產案例對臺灣產業文化資產保存策略之啟發。文化資產保存學刊,21,23-38。
林思玲主持(2012)。由民眾之經濟效益觀點探討建築類文化資產保存與活化研究成果報告。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 100-2410-H-153-015),未出版。
林銘鐔(2013)。國定古蹟活化與文化觀光關係之探討‐以霧峰林家為例。逢甲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台中市。
侯幸佑(2011)。自然人參與公有古蹟委外經營:以台北故事館為例。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與古物維護研究所,台南市。
胡辰逢(2014)。台北市老屋再生之空間改造與經營策略:以二條通一號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學系研究所,台北市。
孫渝婷(2016)。嘉義市老屋咖啡廳室內空間意象之研究。南華大學建築與景觀學系環境藝術研究所,嘉義縣。
殷寶寧(2014)。以博物館為方法之古蹟活化策略探討‐淡水古蹟博物館觀眾經驗研究個案。博物館學季刊,28(4):23-53。
紐文英(2017)。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第2版)。台北:雙葉。
張瑞峰(2004)。空間再生與觀眾互動:博物館學的觀點。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台南市。
許筱苹(2005)。古蹟之教育資源應用於國民小學課程之探討。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台南市。
郭依蒨(2005)。由歷史建築再利用之使用後評估檢視委外經營機制。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桃園市。
張家甄(2005)。古蹟與歷史建築再利用為餐飲設施之文化與空間探討。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研究所,台南市。
張玉璜(2014)。老屋欣力民間自發的「常民生活場域文藝復興運動」之發展歷程與未來挑戰。台灣建築學會會刊雜誌,46-51。
張家綺(2016)。臺北市青田街日式宿舍經營管理之研究。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台北市。
郭麗雪(2007)。臺北市溫州街、青田街社區文化資產保存工作之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研究所,台北市。
郭幸萍、吳綱立(2013)。公私合夥觀點之古蹟再利用委外決策影響經營因素之研究:多群體分析。建築學報,84,121-161。
郭曉芬(2017)。台北之家古蹟空間再利用之研究。開南大學觀光運輸學院研究所,桃園市。
陳建仲(2005)。圖繪台灣古蹟保存史‐一九九○年代以後古蹟與歷史建築保存之狀況。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台北市。
陳仁(2007)。都市公有閒置空間再利用與發展策略之研究-以中興新村為例。逢甲大學都市計畫所,台中市。
陳宜霜(2013)。古蹟再利用模式之探討‐以打狗英國領事館為例。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研究所,高雄市。
陳彥豪(2014)。日式宿舍再利用之空間模式轉變研究。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桃園市。
傅朝卿(1993)。老建築的第二春‐談台灣日據時期歷史性建築再利用之契機與問題。建築師,227,92-99。
傅朝卿(2001,10月)。臺灣閒置空間再利用理論建構。推動閒置空間再利用國際研討會,台南,成功大學建築學系。
傅朝卿(2002)。國際歷史保存與古蹟維護‐憲章、宣言、決議文、建議文。台南:台灣建築與文化資產出版社。
傅朝卿(2004)。台灣文化資產保存組織與文化資產保存實踐之互動‐以建築文化資產類為案例之探討。泛太平洋地區文化資產保存機構永續經營國際研討會論文輯,台南:文化保存籌備處,66-76。
傅朝卿(2014)。建立更批判性的台灣空間類文化資產教育。台灣建築學會會刊雜誌,7-12。
黃素絹(2000)。古蹟保存之經營管理-國民信託之應用。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台北市。
黃萬翔(2001)。從活化文化資產到城鄉生命重現‐21世紀城鄉規劃之新思維。北縣文化,70,101-106。
黃俊銘(2011)。日治時期臺北的城市建設。臺灣學通訊,城市規劃, 60,19-23。
楊伯勝(2008)。臺灣文化資產保存政策執行之研究‐以臺南市古蹟指定為例。東海大學政治學系研究所,台中市。
楊姍儒(2009)。臺灣文化資產再利用為博物館之探討‐以古蹟與歷史建築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研究所,台南市。
葉乃齊(1989)。古蹟保存論述之形成‐光復後台灣古蹟保存運動。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台北市。
董志杰(2017)。舊建築再利用研究‐以迪化街為例。大葉大學設計暨藝術學院研究所,彰化縣。
蔣燕美(2018)。公立文化機構表演空間營運模式之研究‐以國立國父紀念大會堂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研究所,台北市。
鄭伊峨(2006)。文化與觀光之間:前清打狗英國領事館觀眾研究。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台南市。
蕭靜萍(2006)。古蹟再利用後的博物館休閒:觀眾眼中的臺北故事館。靜宜大學觀光事業學系研究所,台中市。
賴正中(2016)。古蹟空間再利用之研究‐以臺北故事館為例。開南大學觀光運輸學院研究所,桃園市。
謝沛霖(2007)。公有藝文場館委外經營之研究‐以台北市草山行館為例。國立中山大學藝術管理研究所,高雄市。
謝明娜(2008)。歷史建築再利用為地方文化館之經營策略研究‐以桃園縣大溪藝文之家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文產業設計與管理研究所,台北市。
簡顯光主持(2009)。古蹟與歷史建築再利用管理維護之研究。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委託研究報告,未出版。
魏巧蓁(2010)。跨越反叛的邊界‐從牯嶺街小劇場檢視台北市文化場館委外經營之策略研究。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台北市。
魏漢陽(2012)。歷史性建築保存活化機制之探討:修復 再利用 委外經營之整合操作。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新北市。
邊金靜(2013)。文化資產的活化利用與經營管理‐金門後浦城區為例。國立金門大學閩南文化研究所,金門縣。
蘇慶豐(2005)。臺北市公有閒置空間委外經營模式之研究‐以臺北市政府文化局所屬藝文館所為例。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研究所,台北市。

貳、英文部分
Ashworth, G. J., & Larkham, P. J. (Eds.). (1994). Building a New Heritage: Tourism, Culture and Identity in the New Europe. London: Routledge.
Ashworth G. J. (1997). Conservation as preservation or as heritage: two paradigms and two answers. Built Environment, 23(2), 92-102.
Hill C., Jones G. & Schilling M. (2014). Strategic management: theory: an integrated approach: Cengage Learning. Gengage Learning.
Marieke Cornelie Kuipers., Wessel de Jonge. (2017). Designing from Heritage: Strategies for Conservation and Conversion. Netherlands: 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Robert K. Yin. (2014). Case study research : Design and methods(5th ed.) .Thousand Oaks, CA: Sage.

參、網路
青田七六官方網頁https://www.qingtian76.tw/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