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雪玉
Li Syue Yu
論文名稱: 傳統與現代的融合:李泰祥實驗性創作手法探究
The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 and Modernity:The Study of Li Tai-Hsiang Experimental Composition
指導教授: 許瑞坤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民族音樂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Ethnomusicology
論文出版年: 2014
畢業學年度: 10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0
中文關鍵詞: 李泰祥現代音樂舞蹈藝展傳統與展望實驗性
英文關鍵詞: Li Tai-Hsiang, Contemporary Music and Dance Exhibition, Tradition and Future, Experimental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57下載:4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李泰祥 (1941-2014),一位風格獨異的當代作曲家,他觸及的音樂領域多元、廣泛,無論嚴肅音樂、藝術歌曲、通俗歌曲、原住民音樂乃至電影廣告配樂,都是他創作的題材;同時他也創作具有前衛性、實驗性的現代音樂,開展了他更豐富的音樂創作視野。
    1960年以降積極參與各項現代音樂活動,其在「製樂小集」、「現代音樂舞蹈藝展」中呈現的作品,即已印證李泰祥早期創新與探索的音樂風格。1972年9月應美國國務院邀請,赴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實驗音樂中心觀摩研習、發表作品。次年回國後,陸續舉辦八次「傳統與展望」個展,實踐既傳統又現代的音樂理想與成果。
    本文主要對臺灣現代音樂活動的推展下,李泰祥的創作手法與音樂風格之研究。其中相關的音樂創作實例分為二部分,一為早期大膽、實驗的音樂作品,二為傳統與創新的現代音樂。第一章「李泰祥現代音樂活動與創新」,詳述李泰祥現代音樂推動的工作歷程,一覽該階段原創性的創作思維;第二章「李泰祥實驗性素材之手法運用」,從實驗音樂的獨特語言試圖討論其音樂作品中不同的媒介、形式與創作思維;第三章「二首室內樂作品分析」,從《運行篇》與《三式:氣、斷、流》室內樂編制的作品,探討李泰祥融合二十世紀西方音樂的語法與傳統音樂精神的嘗試。
    綜合以上分析,在「結論」中歸納李泰祥音樂作品的表現與其在臺灣現代音樂創作階段所建立的發展與實踐作為日後延伸其他研究的參考。

    Li Tai-Hsiang (1941-2014) was a contemporary composer with peculiar styles, having a wide range of creations in different musical areas, including serious music, art songs, popular songs, aboriginal music and even soundtrack. In addition, to further broaden his horizon in music creation, he composed avant-garde, experimental modern music as well.
    Li had actively participated in various activities of modern music since 1960. His works in “Zhiyue Xiaoji” and “Contemporary Music and Dance Exhibition” authentically represented his innovative and exploratory music styles at early times. In September, 1972, invited by the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State, Li visited and presented his works in the center for Project of Music Experiment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The next year after he came back, he held eight exhibitions on “tradition and future” (Chuantong Yu Zhanwang) in succession, putting into practice his ideals of music that encompasses both tradition and modernism.
    This study focuses on Li Tai-Hsiang’s creative approaches and music styles in the context of modern music promotion in Taiwan. Examples of relative music works are divided into two parts: the daring experimental works at early times, and the modern works of tradition and innovation. Chapter one, Li Tai-Hsiang’s Modern Music Movement and Innovation, details his hard work on promoting modern music and his creative thinking of originality at that time. Chapter two, Li Tai-Hsiang’s Use of Experimental Techniques, attempts to discuss the different media, forms, and creativities in his works, from a perspective of the uniqueness of experimental music. Chapter three, Analyses of Li Tai-Hsiang’s Two Chamber Music Works, looks into Lianxing Bian and Styles: Chi, Cut, Flow, and discusses Li’s attempts to merge the syntax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Western music with the traditional music spirits.
    The conclusion chapter summarizes Li Tai-Hsiang’s music performances and his efforts to develop and practice modern music creation in Taiwan, which serves as references for further future studies.

    致謝辭 i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v 目次 vii 圖例目次 ix 表例目次 ix 譜例目次 x 緒論 1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二、文獻探討 4 三、研究方法 10 四、研究範圍與架構 12 第一章 李泰祥音樂活動與創新 15 第一節 李泰祥音樂創作歷程 15 第二節 李泰祥音樂創作與展演 20 一、製樂小集 21 二、現代音樂舞蹈藝展 24 三、傳統與展望 29 四、其他音樂活動 53 第二章 李泰祥實驗性素材之手法運用59 第一節《放》 63 一、「跨領域」藝術的創作思維 63 二、特殊記譜的音樂形象 65 第二節《清平樂》 73 一、「音響」型態的空間佈局 73 二、特殊記譜的音樂形象 74 第三節《幻境三章》 79 一、「不確定性」演出程序的選擇 79 二、特殊記譜的音樂形象 83 第三章 二首室內樂作品分析 93 第一節《運行篇》 93 一、 創作理念 93 二、 樂曲結構 95 第二節《三式:氣、斷、流》 108 一、創作理念 108 二、樂曲結構 109 結論 133 參考書目 137 附錄一 李泰祥音樂大事紀 145 附錄二 李泰祥嚴肅音樂作品表 152 附錄三 訪談內容 155

    (一) 中文書目
    杜十三 著。《火的語言》。台北:時報文化。1994。
    呂鈺秀 等主編。《臺灣音樂百科辭書》。台北:遠流。2008。
    邱瑗 撰文。《李泰祥:美麗錯誤》。台北:時報文化。2002。
    林慧玲、王思迅。《金鼎獎二十周年特刊》。台北:行政院新聞局。1996。
    亞洲作曲家聯盟中華民國總會。《亞洲作曲家聯盟第四屆大會大會記錄》台北:樂韻出版社。1978。
    許常惠 著。《聞樂零墨》。台北:文凱音樂藝術公司出版。1975。
    許常惠 著。《尋找中國音樂的泉源》。台北:大林出版社。1977。
    許常惠 著。《追尋民族音樂的根》。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79。
    許常惠 著。《中國新音樂史話》。台北:百科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2。
    許常惠 著。《中國音樂往哪裡去》。台北:百科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3。
    許常惠 著。《音樂史論述稿 (一)》。台北:全音樂譜出版社。2000。
    許常惠 著。《台灣音樂史初稿》。台北:全音樂譜出版社。2000。
    莊曜 著。《探索與狂熱:現代西方音樂藝術》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0。
    曾慧佳 著。《從流行歌曲看台灣社會》。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8。
    游素凰 著。《臺灣現代音樂發展探索1945-1975》。台北:樂韻出版社。2000。
    葉朗 著。《中國美學史》。台北:文津出版。1996。
    劉千美 著。《差異與實踐:當代藝術哲學研究》。台北:立緒出版。2001。
    顏綠芬 主編。《台灣當代作曲家》。台北:玉山出版。2006。

    簡巧珍 著。《二十世紀六0年代以來台灣新音樂創作發展之軌跡》。台北:漢世紀數位文化有限公司。2012。

    陳慧珊 著。《現代音樂美學新論》。台北美樂出版社。2012。

    《中國當代音樂作品第一輯》唱片內頁文字資料。洪健全教育文化基金會出版,1976。

    Alexander, Jeffrey C.、Seidman, Steven ed.∕吳潛誠 總編校。《文化與社會》。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

    Andress, Huyssen ed.∕王曉玨、宋偉杰 譯。《大分裂之後:現代主義、大眾文化與後現代主義》。台北:麥田出版。2010。

    Dallin, Leon ed.∕康謳 譯。《二十世紀作曲法》。台北:全音樂譜出版社。1977。

    Koska, K. ed.∕宋瑾 譯。《20世紀音樂的素材與技法》。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

    Smith Brindle, Reginald ed.∕黃枕宇 譯。《新音樂:1945年以來先鋒派》。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1。

    Stefa, Kostka & Dorothy, Payne ed.∕杜曉十 譯。《調性和聲及20世紀音樂概述》。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0。

    (二) 英文書目
    Cope, David ed.《Techniques of the contemporary compoter》New York:Schirmer Books,1997.

    Michael, Nyman ed.《Experimental Music:Cage and Beyond》New York:Schirmer Books,1974.

    (三) 期刊
    鄧昌國。〈現代音樂舞蹈藝展:一次大膽的嘗試〉。《幼獅文藝》No.210 (1971.6):73。

    顧獻梁。〈現代音樂舞蹈藝展:學步走入二十一世紀-寫在現代音樂舞蹈藝展前後〉。《幼獅文藝》No.210 (1971.6):74-75。

    許常惠。〈現代音樂舞蹈藝展:幾句感言〉。《幼獅文藝》No.210 (1971.6):76-77。

    葉維廉。〈現代音樂舞蹈藝展:出發時要說的〉。《幼獅文藝》No.210 (1971.6):78-80。

    林嘉婷、蔡素芳。〈創造面面觀:走訪白省三、李泰祥、王建柱、劉興欽談創造潛能〉。《資優教育》No.6 (1982.6):7-12。

    李泰祥 主講、彭琬玲 記。〈生活與音樂〉。《婦女雜誌》No.168 (1982.9):74-77。

    鄭寶娟。〈攀登另一峰頂:訪李泰祥談流行歌曲創作〉。《新書月刊》No.11 (1984.8):86-89。

    李泰祥 主講、鄭純音等採訪。〈我的創作生涯〉。《台北市美術館館刊》No.5 (1985.1):53-55。

    呂泉生、李泰祥。〈由「曲高和寡」到「曲高和眾」〉。《今日生活》No.242 (1986.11):15-30。

    李泰祥。〈我的音樂人生〉。《講義》No.118 (1997.1):156-157。

    田芸。〈認識作曲家:李泰祥〉。《唱片音響購買指南》No74 (1999.2):55-59。

    項秋萍。〈講義人物李泰祥〉。《講義》No.146 (1999.5):166。

    廖勤。〈曠野神鼓太虛吟-優劇場唱李泰祥的歌〉。《表演藝術》No.84 (1999.12):8-9。

    李泰祥。〈有愛伊所在〉。《康健雜誌》No.35 (2001.10):25。

    羅秀華。〈名家名匾:李泰祥的追夢人生他的一顰一笑譜出第一首曲子〉。《講義》No.179 (2002.2):62-63。

    吳若妏、蕭世英。〈李泰祥懷著希望就有希望〉。《康健雜誌》No.28 (2001.3)16-22、24、26。

    張蔓瑞。〈謳歌生命的勇者-李泰祥〉。《光華》NO.29 (2004.5):34-41。

    郭麗娟。〈流浪遠方的橄欖樹-被桎梏的音樂靈魂李泰祥〉。《源雜誌》No.59 (2006.9-10):64-73。

    熊瑞英。〈橄欖樹滋味長李泰祥哥與詩的生命樂章〉。《小作家月刊》No.162 (2007.10):10-14。

    林孟玲、黃明居、柯皓仁。〈音樂家數位典藏之探討:以李泰祥數位圖書館為例〉。《圖書與資訊學刊》No.66 (2008.8):35-52。

    劉湘吟。〈遊走古典與通俗音樂之間-李泰祥要搭一座精緻的橋〉《新觀念》No.114 (1998.4):34-41。

    林聲文。〈李泰祥生命底層的聲音〉。《拾穗》(1997.8):44-49。

    戴大益。〈乘著音符重回橄欖樹林-李泰祥〉。《生涯智謀》No.12(1996.2):
    38-40。

    張舜田。〈五線譜外的音符-李泰祥〉。《光華》(1986.9):35-39。

    馬馨。〈李泰祥的世俗情與曠世愛〉。《家庭月刊》No.179 (1991.8):133-135。

    黃琳。〈要命的完美主義者-李泰祥走出鬱卒〉。《綠生活雜誌》No.57 (1994.1):52-55。

    李宗慈。〈絕地反攻的鬥士李泰祥〉。《明道文藝》No.200 (1992.11):111-119。

    曹文雄。〈色調的強度和差異〉。《染化雜誌》No.62 (1989.11):71-78。

    邱文仁。〈李泰祥的音樂創作路:跌在樂譜上的阿美人〉。《樂覽》No.47 (2003):39-41。

    楊忠衡。〈一個真正的台灣作曲家:李泰祥的故事〉。《音樂時代》No.32 (1997.7):60-62。

    楊忠衡。〈一個真正的台灣作曲家:李泰祥的故事 (二)〉。《音樂時代》No.33 (1997.8):60-62。

    楊忠衡。〈錯誤音美麗而永恆重新愛戀李泰祥〉。《MUZIK》No.49 (2010.12):10。

    古國璽。〈重現音樂的完整風貌:訪李泰祥〉。《音樂時代》No.43 (1998.6):69-63。

    賴郁芬。〈李泰祥為今年的兩張成績單打分數〉。《罐頭音樂》No.42 (1985.11):6-10。

    福茂唱片。〈黃安源+李泰祥告訴您中國音樂新表現〉。《罐頭音樂》No.57 (1987.2):18-21。

    林琬千。〈綜橫藝術與流行的作曲大師-李泰祥浪漫情痴的音樂靈魂〉。《表演藝術》No.224 (2011.8):30-33。

    林琬千。〈現代音樂與歌仔,做伙找到合理的存在〉。《表演藝術》No.178(2007.10):68。

    李秋玫。〈李泰祥《情•奔》以音樂打造動人神話〉。《表演藝術》No.176(2007.8):16-18。

    張立民。〈李泰祥應菲立浦唱片公司邀請與阿姆斯特丹管弦樂團合作灌錄兩張唱片〉。《音樂與音響》No.146 (1985.8):133-134。

    徐洌。〈不折不撓,謳歌生命〉。《音樂時代》No.2 (1995.1):60。

    劉漢盛。〈與李泰祥談台灣的音樂生態環境〉。《愛樂人》No.14 (1992.6):58-60。

    李若菱。〈父親創作大神祭 李泰祥「大神祭」創作始末〉。《愛樂人》No.14 (1992.6):61-64。

    薛介維。〈創作是我的生命〉。《唱片音響購買指南》No.62 (1998.2):16-17。

    廖興彰。〈關於亞洲音樂的新環境和感想〉。《音樂與音響》No.39:44-46。

    賴郁芬。〈李泰祥為今年的兩張成績單打分數〉。《罐頭音樂》No.42 (1985.11):7。

    陳慧珊,〈1+1≧2?--淺談跨界(領域)藝術創作之理念與實踐〉《藝術欣賞》(2005),No.3:4。

    (四) 論文
    林幗貞。〈從文化認知現象解讀台灣當代嚴肅音樂創作 (1980-2005)〉。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9。

    葉瑩瑜。〈「洪建全視聽圖書館」的音樂推廣與社會意義〉。臺北藝術大學碩士論文,2009。

    (五) 節目單
    〈第一次傳統與展望:中國民歌新奏〉,亞洲作曲家聯盟中華民國總會主辦,
    1978.1.25/26。

    〈第二次傳統與展望:新歌新樂與多元媒體〉,亞洲作曲家聯盟中華民國總會主
    辦,1978.1.25/26。

    〈第三次「傳統與展望」太虛吟在五百年後的五萬年前〉,亞洲作曲家聯盟中華民國總會主辦,1979.8.14-15/8.17。

    〈第四次「傳統與展望」〉,展望藝術群主辦。

    〈第六次「傳統與展望」古今,東西對照脈絡的繼承與橫向的連繫〉,亞洲作曲家聯盟中華民國總會主辦,1984.8.13-15/17/23。

    〈第八屆國際藝術節〉,新象文教基金會主辦,1987.2.7-6.20。

    〈擊樂舞台〉,朱宗慶打擊樂團主辦,1987.11.25。

    〈中國當代作曲家作品聯展:室內樂 (一)〉,國立藝術學院主辦1987.11.30。

    〈國樂聯展:國樂協奏曲之夜(二)〉,國立中正文化中心主辦,1987.12.19。

    〈春秋樂集’93室內樂之夜〉,春秋樂集主辦,1993.11.11。

    〈太虛吟II李泰祥作品發表會〉,國立中正文化中心主辦,1998.2.25。

    〈吳三連先生百年冥誕紀念音樂會〉,財團法人吳三連獎基金會主辦,1998.7.24。

    〈林文俊情歌之夜-從卡契尼到李泰祥〉,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主辦,1999.6.2。

    〈十方樂集台灣當代作曲家側寫系列五:李泰祥作品發表暨座談會〉,十方樂集主辦,2001.6.27。

    〈2003製樂小集〉,國立中正文化中心主辦,2003.1.1。

    〈十方、音樂、李泰祥〉,十方樂集主辦,2005.10.14/10.30/11.27。

    〈2012年春季政大第12屆駐校藝術家「因為相遇 所以美好-向李泰祥致敬」〉,政治大學藝文中心主辦,2012.5.2-6.15。

    〈新民風音樂會〉,臺東縣政府主辦,1968.3.3。

    〈實驗性演奏會〉,國立臺灣省立交響樂團主辦,1974.10.15。

    〈棋王〉,新象活動推展中心主辦,1987。

    (六) 網路資料
    國立交通大學執行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李泰祥數位音樂博物館http://lth.e-lib.nctu.edu.tw/

    李泰祥祥夢幻之間謳歌生命的勇者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

    國立臺灣傳統藝術總處籌備處臺灣音樂中心:臺灣音樂群像資料庫〈李泰祥〉
    http://musiciantw.ncfta.gov.tw/tw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http://www.ncafroc.org.tw/

    中華民國行政新聞局出版事業服務http://internationalnewsstation.tw/

    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http://www.bamid.gov.tw/

    臺北金馬影城http://www.goldenhorse.org.tw/

    臺灣演藝:《臺灣音樂大師-李泰祥》

    (七) 樂譜
    《運行篇:運思、行氣、動形》,1971年版本,交通大學,浩然藝文數位典藏博物館提供。

    《放》,1971年版本,交通大學,浩然藝文數位典藏博物館提供。

    《現象》,1974年版本,交通大學,浩然藝文數位典藏博物館提供。(原始檔案不完整)

    《太虛吟I》,1979年版本,交通大學,浩然藝文數位典藏博物館提供。(原始檔案不完整)

    《三式:氣、斷、流》,1983年版本,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委託音樂創作作品。
    《幻境三章》,1996年版本,交通大學,浩然藝文數位典藏博物館提供。

    《清平樂》,1997年版本,交通大學,浩然藝文數位典藏博物館提供。

    《太虛吟II》,1998年版本,交通大學,浩然藝文數位典藏博物館提供。(原始
    檔案不完整)

    《安靜在五月的柔懷裡》,1988年版本,交通大學,浩然藝文數位典藏博物館提供。(原始檔案不完整)

    李泰祥。《橄欖樹‧李泰祥詩歌之旅》。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出版,2011。

    (八) 音樂、影像
    《中國當代作曲家作品聯展:室內音樂會 (一) VCD》。台北:國立中正文化中心,1987/11/30。

    《臺灣現代音樂集 (一) 意象繽紛》。台北:十方樂集,2004。

    《十方、音樂、李泰祥》。台南市立演藝廳,2005/10/30,十方樂集提供。

    《台灣當代作曲家側寫系列 (五) 李泰祥作品發表暨座談會》,2001/06/27,十方樂集提供。

    政大第12屆駐校藝術家因為相遇所以美好向李泰祥致敬座談會,林雪玉拍攝。

    第32屆行政院文化獎李泰祥紀錄片首映會,林雪玉拍攝。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