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劉金治
Liu, Chin-Chih
論文名稱: 花間漫遊—劉金治繪畫創作研究
Wandering Among the Flowers—Artist statement by Liu, Chin-Chih
指導教授: 朱友意
Chu, Yu-Yi
口試委員: 朱友意
Chu, Yu-Yi
黃進龍
Huang, Chin-Lung
林偉民
Lin, Wei-Min
口試日期: 2024/10/16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美術創作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Fine Arts_Continuing Education Master's Program of Artistic Creation
論文出版年: 2024
畢業學年度: 11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65
中文關鍵詞: 花間漫遊微觀與宏觀
英文關鍵詞: among the flowers, wandering, microscopic and macroscopic
研究方法: 現象學主題分析觀察研究內容分析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401976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7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花,作為一種短暫而獨立自在的生命體,它們很普遍地存在於我們的日常,總能沉靜而有力地傳達情感,並且觸動人們最深層的感知。觀看一朵花,也正觀看著綻放、枯萎和消逝的時間記憶。筆者從觀照「花朵的有限時間」出發成為創作動機,以「枯萎的詩意美學」作為創作的核心,用「漫遊者」的視角,觀看世界、關懷生命。
    花間是人間的縮影。時間的流變,見證花朵的枯萎與事物的消逝,使人感受「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的人間現象。對於生命本質的探討以繪畫創作的美感詮釋,表達時間與感知的相對性;呈現花朵由不同時間,不同角度觀看的多種面向,期以藝術表現的形式帶出一種正向與療癒的力量。
    本篇論文共分五個章節,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和範圍。第二章花隱花現,從學理中深入探討生命的存有與虛無,紛亂與和諧。並解析各時代藝術家的作品。第三章藝術與生命的對話,說明「花間漫遊」之創作核心、創作內容與形式。第四章創作實踐,闡述理念、媒材、技法,並對作品做深度的剖析。第五章結論,檢視創作過程的內心轉折與未來在藝術創作路上的前瞻與展望。

    Flowers, as fleeting and independent life forms, are ubiquitously present in our daily lives, silently yet powerfully conveying emotions and touching our deepest perceptions. Observing a flower is akin to witnessing the passage of time—its blooming, withering, and eventual disappearance. This thesis begins with the contemplation of the "finite time of flowers" as a creative motivation, focusing on the "poetic aesthetics of withering" as the core of the work, and adopting the perspective of a "wanderer" to view the world and care for life.
    The world within the flowers is a microcosm of the human world. The flow of time witnesses the withering of flowers and the disappearance of things, making one feel the human phenomenon of "the flowers are the same year after year, but people are different each year." This exploration of the essence of life is interpreted through the aesthetic of painting, expressing the relativity of time and perception. The thesis presents various perspectives of flowers observed from different times and angles, aiming to bring forth a positive and therapeutic force through artistic expression.
    This thesis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Chapter One, the Introduction, outlines the research motivation, objectives, methodology, and scope. Chapter Two, The Hidden and Manifest Nature of Flowers, delves into the philosophical exploration of existence and nothingness, chaos and harmony, and analyzes the works of artists across different eras. Chapter Three, The Dialogue Between Art and Life, discusses the core concept, content, and form of the creative endeavor titled Wandering Among Flowers. Chapter Four, Creative Practice, elaborates on the ideas, materials, and techniques involved, with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artworks. Chapter Five, the Conclusion, reflects on the internal transformations experienced during the creative process and offers insights and prospects for future artistic endeavor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2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範圍 5 第四節 名詞釋義 6 第二章 花隱花現 9 第一節 存有與虛無 9 第二節 紛亂與和諧 15 第三節 以花與人為題的藝術家 19 第三章 藝術與生命的對話 30 第一節 枯萎的詩意美學 30 第二節 轉譯生命的意象 33 第三節 平面化與簡化 39 第四章 《花間漫遊》系列創作實踐 43 第一節 創作理念 43 第二節 創作媒材與技法 46 第三節 作品解析 48 第五章 結論 56 參考文獻 58 附錄 61

    一、中文書目
    衣若芬、何恭上撰文,《梵谷噢!梵谷》臺北市:藝術圖書,1998。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臺北市:五南出版,2020。
    何政廣主編,《馬蒂斯:華麗野獸派大師》臺北市:藝術家出版,1997。
    李依依編譯,《杜布菲:反美學的現代藝術大師》臺北市:藝術家,2013。
    李瑜青主編,《叔本華哲理美文集》臺北市:臺灣先智,2002。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台灣學生書局,1974。
    莊子原著,《傅佩榮解讀莊子》新北市 : 立續文化,2002。
    陳榮華,《海德格『存有與時間』闡釋》臺北市:臺大出版中心,2017。
    傅佩榮,《哲學與人生》臺北市:天下遠見,2003。
    楊牧編,《唐詩選集》臺北市 : 洪範,1993。
    劉思量,《藝術心理學—藝術與創造》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1992。
    龔卓軍,《身體部署—梅洛龐蒂與現象學之後》臺北市:心靈工坊文化,2006。

    二、中譯書目
    Camille Viéville;潘旻譯,《O'Keeffe》北京:北京聯合出版,2023。
    David Hockney,Martin Gayford;李忞譯,《春天終將來臨:大衛.霍克尼在諾曼第》臺北市:積木文化,2023。
    Ernst Cassirer;甘陽譯,《人論》臺北市 : 桂冠圖書,1994。
    Edmund Burke;國家教育研究院主譯;林盛彬譯,《崇高與美之源起》臺北市: 典藏藝術家庭,2011。
    Gaston Bachelard;龔卓軍,王靜慧譯,《空間詩學》臺北市 : 張老師,2003。
    Hegel;朱孟實譯,《美學.一》臺北市 : 里仁書局,1981。
    Hermann Hesse;楊武能譯,《流浪者之歌》新北市:方舟文化出版,2022。
    Henri Bergson;陳聖生譯,《創造的進化論》臺北市:五南,2020。
    Jean-Paul Sartre;陳宣良等譯,《存在與虛無》新北市:左岸文化出版,2012。
    John Berger、Jean Mohr;張世倫譯,《另一種影像敘事:一個可能的攝影理論》臺北市:麥田,城邦文化出版,2016。
    John Berger;吳莉君譯,《觀看的視界》臺北市:麥田出版,2021。
    Leo Tolstoy;古曉梅譯,《托爾斯泰藝術論》臺北市: 遠流,2013。
    Martin Heidegger;王慶節,陳嘉映譯,《存在與時間》臺北市 : 桂冠圖書,1990。
    Martin Heidegger;孫周興譯,《藝術作品的本源》北京 : 商務印書館,2022。
    Matisse;蘇美玉譯《馬蒂斯畫語錄》臺北市:藝術家,2002。
    Martin Gayford;王燕飛,韓書妍譯,《更大的訊息》臺北市:積木文化,2016。
    Marc Jimenez;欒棟,關寶艷譯,《阿多諾:意識形態與美學理論》臺北市:遠流,1990。
    Rudolf Arnheim;郭小平,翟燦譯,《藝術心理學新論》臺北市:台灣商務, 1992。
    Roelie Zwikker、Denise Willemstein撰文;Geri Klazema編輯,《凡高博物館的傑作》阿姆斯特丹:凡高博物館, 2009。
    Robert Sokolowski;李維倫譯,《現象學十四講》臺北市:心靈工坊文化,2004。
    Sebastian Gardner;劉育兆譯,《康德與純粹理性批判》臺北市 : 五南圖書,2021。
    Stephen Mulhall;亓校盛譯,《海德格與存在與時間》臺北市 : 五南圖書,2012。
    Stephen Clingman,Adrian Locke;吳昭瑩中譯審稿《William Kentridge》臺北市 : 臺北市立美術館,2024。
    Will Gompertz;陳怡錚譯,《現代藝術的故事》臺北市:大是文化,2019。
    Wassily Kandinsky;吳瑪悧譯,《藝術的精神性》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2015。
    Walter Benjamin;王涌譯,《單向街:城市漫遊者班雅明的步行、探索與懷舊小物》臺北市:時報文化,2023。

    三、網路資料
    https://artouch.com/art-views/art-exhibition/content-68211.html ( 2024.7.21檢索 )
    https://wonder.am/2021/08/13/damien-hirst/ ( 2024.7.21檢索 )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