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左珮柔 Tso, Pei-Jou |
---|---|
論文名稱: |
道術的「分裂」與「溝通」——《莊子》的情感與政治 道術的「分裂」與「溝通」——《莊子》的情感與政治 |
指導教授: |
劉滄龍
Liu, Tsang-Long |
口試委員: |
吳豐維
Wu, Feng-Wei 陳威瑨 Chen, Wei-Chin 劉滄龍 Liu, Tsang-Long |
口試日期: | 2023/05/30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23 |
畢業學年度: | 11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16 |
中文關鍵詞: | 《莊子》 、政治 、情感 、是非 、天籟 |
研究方法: | 跨文化研究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301382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74 下載:9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旨在探討《莊子》中涉及政治意涵的思想,並從中提取能夠與當代對話的資源,替當代議題帶來新的觀看視角與反思進路。全文以〈天下〉與〈齊物論〉共同關注的諸子之爭為起點,討論「是非」、「此彼」的區分如何導致人我之別,又「天籟」的任讓如何能夠解消差異與對立。接著以《莊子》中的情感為焦點,探討情感在人我之分的情境中起了什麼樣的作用,從情感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開始,一步步深入思考莊子面對情感的態度,論證「天籟」與「心齋」的轉化能力,讓我們在面對殊異他者時如何運用情感作為溝通的基礎。最後,在前述探討人我之別、立場對立的問題與解方之上,展開《莊子》政治的相關討論,從與去政治化的《莊子》政治觀詮釋之對話為始,梳理戰國時期社會與政治之背景,依此重探在宥天下、無為之治的內涵,並引入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的政治思想相互對話,開展《莊子》中以旁觀者姿態參與天下的政治意涵。
一、古籍
漢・司馬遷著,瀧川龜太郎撰:《史記會注考證》,臺北縣:漢京,1983 年。
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新添古音說文解字注》,臺北:洪葉,2013 年增修版。
漢・鄭元注,唐・孔穎達等注疏,清・阮元校刊:《禮記》,引自《十三經注疏》,臺北縣:藝文印書館,1960 年再版。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等正義,清・阮元校刊:《左傳》,引自《十三經注疏》,臺北縣:藝文印書館,1960 年再版。
明・王夫之:《莊子解》,收於《船山全書》第十三冊,長沙:嶽麓書社,2011 年。
明・憨山德清:《老子道德經憨山註.莊子內篇憨山註》,新北市:妙音印經會,2019 年。
清・郭慶藩編:《莊子集釋》,臺北:萬卷樓,2007 年再版。
清・王先謙:《莊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7 年。
清・林雲銘:《莊子因》,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 年。
二、現代論著
尤銳著,孫英剛譯,王宇校:《展望永恆帝國:戰國時代的中國政治思想》,上海:上海古籍,2013 年。
王叔岷:《莊子校詮》,臺北:中研院史語所,2007 年四版。
王威威:《莊子學派的思想演變與百家爭鳴》,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 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3 年。
牟宗三:《莊子・齊物論》,收於《牟宗三先生講演錄》第四冊,新北:財團法人東方人文學術研究基金會,2019 年。
吳怡:《新譯莊子內篇解義》,臺北:三民,2008 年二版。
汪文聖:《現象學作為一種實踐哲學:胡塞爾・海德格・鄂蘭的倫理、政治與宗教哲學》,臺北:聯經,2019 年)。
法蘭西斯・福山著,洪世民譯:《身分政治:民粹崛起、民主倒退,認同與尊嚴的鬥爭為何席捲當代世界?》,臺北:時報,2020 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一)》,臺北:學生書局,1986 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臺北:學生書局,1986 年。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局,2014 年。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4 年。
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年。
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北京:中華書局,2007 年。
康德著,鄧曉芒譯:《判斷力批判》,臺北:聯經,2004 年。
張默生:《莊子新釋》,臺北:漢京文化,1983 年。
畢來德著,宋剛譯:《沉默的中國》,高雄:無境文化,2015 年。
畢來德著,宋剛譯:《莊子四講》,臺北:聯經,2011 年。
畢來德著,周丹穎譯:《駁于連:目睹中國研究之怪現狀》,高雄:無境文化,2011年。
陳鼓應註譯:《莊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2011 年。
黃錦鋐:《新譯莊子讀本》,臺北:三民,1992 年。
楊儒賓:《儒門內的莊子》,臺北:聯經,2016 年。
葛瑞漢著,張海晏譯:《論道者:中國古代哲學論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年。
葛榮晉:《先秦兩漢哲學論稿》,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 年。
漢娜・鄂蘭著,李雨鍾、李威撰、黃雯君譯:《過去與未來之間:政治思想的八場習練》,臺北:商周,2021 年。
漢娜・鄂蘭著,林宏濤譯:《人的條件(全新修訂版)》,臺北:商周,2021 年。
漢娜・鄂蘭著,蔡佩君譯:《政治的承諾》,新北:左岸,2017 年新版。
漢娜・鄂蘭著,羅納德・貝納爾編,曹明、蘇婉兒譯:《康德政治哲學講稿》,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年。
劉書剛:《在物之間:莊子的倫理意識與語言觀念》,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20年。
劉笑敢:《莊子哲學及其演變(修訂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年。
劉滄龍:《內在他者:莊子・尼采》,臺北:聯經,2022 年。
劉榮賢:《莊子外雜篇研究》,臺北:聯經,2004 年。
劉澤華:《中國政治思想史集(第一卷:先秦政治思想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年。
賴錫三:《道家型知識份子論——《莊子》的權力批判與文化更新》,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3 年。
錢穆:《莊子纂箋》,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 年。
霍耐特著,劉心舟譯:《承認:一部歐洲觀念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
鍾振宇:《道家的氣化現象學》,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16 年。
三、期刊論文
王志楣:〈論戰國時期「情」概念的發展——以《孟子》、《莊子》、〈性自命出〉、《荀子》為範圍的考察〉,《先秦兩漢學術》第十六期(2011年9 月),頁33-60。
王奕然:〈析論郭象《莊子注》的創造性詮釋——以「堯讓天下於許由」為觀察中心〉,《中國學術年刊》第30 卷第2 期(2008 年9 月),頁1-31。
何乏筆:〈氣化主體與民主政治:關於《莊子》跨文化潛力的思想實驗〉,《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22 卷第4 期(2012 年12 月),頁41-73。
林明照:〈《莊子》他者倫理中的情感性〉,《哲學論集》第49 期(2018 年2 月),頁61-79。
林明照:〈《莊子》兩行的思維模式與倫理意涵〉,《文與哲》第28 期(2016 年6月),頁269-292。
林修德、顏樞:〈跨文化視域下當代漢語哲學的發展:從氣化主體到民主政治——何乏筆教授與賴錫三教授對談紀錄〉,《東華漢學》第21 期(2015 年6 月),頁261-272。
畢來德著,宋剛譯:〈莊子九札〉,《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22 卷第3 期(2012 年9 月),頁5-39。
陳鼓應:〈莊子論情:無情、任情與安情〉,《中國哲學》第四期(2014 年4 月),頁50-59。
劉滄龍:〈「不齊之齊」與「氣韻」(Aura):從王船山《莊子解》談莊子齊物思想的美學政治意涵〉,《文與哲》第28 期(2016 年6 月),頁321-346。
鄧育仁:〈公民哲學的理念:從政治自由主義到公民儒學〉,《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第59 期 (2016 年12 月),頁93-151。
賴錫三:〈《莊子》的雅俗顛覆與文化更新——以流動身體和流動話語為中心〉,《臺大文史哲學報》第77 期(2012 年11月),頁73-113。
賴錫三:〈莊子與羅蘭巴特的旦暮相遇——語言、權力、遊戲、歡怡〉,《臺大中文學報》第37 期(2012 年6 月),頁39-87。
謝明陽:〈〈齊物論〉「成心」舊注詮評〉,《東華漢學》第3 期(2005 年5 月),頁23-49。
任博克、林明照、賴錫三:〈《齊物論》的儒墨是非與兩行之道——弔詭、反諷、幽默的不道之道〉,《商丘師範學報》第38 卷第2 期(2022 年2 月),頁1-20。
四、學位論文
蔡欣樺:《《莊子・內篇》的情感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哲學所碩士論文,2018年。
五、外文文獻
Ziporyn, Brook, Ironies of Oneness and Difference: Coherence in Early Chinese Thought: Prolegomena to the Study of Li,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12.
Shmuel Lederman,“The actor does not judge: Hannah Arendt’s theory of judgement”,
Philosophy and Social Criticism, 42(7), 2016, p. 727-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