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廖娟慧 Liao, Chuan-hui |
---|---|
論文名稱: |
日籍學習者華語語句焦點之聲學特徵及教學應用 |
指導教授: |
曾金金
Tseng, Chin-Chi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華語文教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
論文出版年: | 2004 |
畢業學年度: | 9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42 |
中文關鍵詞: | 焦點 、音高 、音長 、實驗語音 、漢日語語調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22 下載:109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本論文透過實驗語音的方式,對於日籍學生的漢語語調之焦點處進行觀察。整體實驗討論的部分則是透過與漢語母語者相互對比來進行分析。文中主要分析語調中焦點和非焦點之聲調和音長兩大部分。
從聲調部分觀察,母語者於焦點處,二聲聲調和四聲聲調比非焦點處的調域提高1至2度。一聲聲調部分的焦點處比非焦點處調域下降2度,三聲聲調部分則無調域上特殊的變化。而日籍學生的焦點處,各聲調則較無明顯調域變化。此外,母語者於二聲和四聲聲調之間的起始點和終點調值差以1度為主,日籍學生則以2度為主。另外,從焦點中的破音字和上聲變調部分來看,母語者於焦點處和非焦點處的破音字和上聲變調的表現類似。相對於日籍學生,當破音字為焦點時,其聲調起始調比二聲聲調為焦點時的起始調高了2度之多。此外,日籍學生於上聲變調為非焦點時,其無變調者的個數比焦點時多,此處能看出日籍學生較無法掌握非焦點中的上聲變調。
從音長部分觀察,母語者於代名詞和語尾助詞的音長表現比日籍學生短,而日籍學生則具有音長拉長的現象。此外,漢語焦點的表現則透過音長拉長方式表現。信息焦點的音長部分,母語者的表現以拉長音長標誌信息所屬的焦點。其他主要焦點部分則為主要焦點節拍群中的第一音節為整句節拍群中的最長音節或最短音節。日籍學生和母語者相互比較下,其主要問題點在於,主要焦點節拍群之第一音節不是句內節拍群的最長音長,反而強調非焦點的節拍群音長。
中文部分
毛世楨、葉軍.2002. 對外漢語教學語音測試研究.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王晶、王理嘉.1993. 普通話多音節詞音節時長分布模式. 中國語文. 第2期.
石佩雯.1981.語調和語義. 語言教學與研究. 第3期.
朱川.1996. 新聞語音節奏群時長實驗研究. 第三屆全國語音學研討會論文集.
朱川.1997. 外國學生漢語語音學習對策. 北京. 語文出版社.
沈炯. 1985. 北京話聲調的音域和語調. 北京語音實驗錄. 北京大學出版社.
沈炯. 1994. 漢語語調構造和語調類型. 方言. 第3期.p29-36
李明、石佩雯.1986. 漢語普通話語音辨正. 北京語言學院.
吳志剛.2000. 論音長與輕重音的判斷. 中國語學. 東京:日本中國語學會.
吳志剛、楊達.2000. 雙音節聲調組合的輕重音的聽辨現象. 第六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p574-585.
屈承熹.1995. 華語中的主題,焦點,與信息量. 第五屆世界華語教學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世界華文出版社.
屈承熹.2000. 話題的表達形式與語用關係. 現代中國語研究. 第一期. 京都.朋友書局.p18-34.
林熹、王理嘉.1995. 語音學教程. 台北. 五南圖書出版社.
周殿福.1980. 藝術語言發聲基礎.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柯遜添.1975. 國語正音特殊較本. 台北:國語日報社.
胡裕樹.1992. 現代漢語. 台北:新文豐出版社.
徐烈炯.2001. 焦點的不同概念及其在漢語中的表現形式. 第三期. 京都.朋友書局.p10-22.
徐世榮.1961. 意群重音和語法的關係. 中國語文. 第5期.
郭錦桴1993. 漢語聲調語調闡要與探索. 北京. 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語教學中心. 實用視聽華語1. 台北:師大書苑.
曹逢甫.1994. 漢語的分裂句:主題與焦點和諧共處的結構. 第三屆世界華語教學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世界華文出版社.
曹劍芬.1994. 普通話語句時長結構初探. 中國語言學報. 第7期.
曹劍芬.1995. 連續變調與輕重對立. 中國語文. 第4期.
曹劍芬.2002. 漢語聲調與語調的關係. 中國語文. 第3期. P195-202.
張伯江、方梅.1996.漢語功能語法研究. 江西. 江西教育出版社.
馮怡蓁.1997. 台灣地區國語四聲的聲學特質. 台灣大學碩士論文.
葉德明.2001. 遠東生活華語Book1. 台北. 遠東圖書公司.
趙元任.1979. 漢語口語語法〈呂叔湘譯〉. 北京:商務印書館.
趙元任.1991. 國語語法─中國話的文法. 台北:學海出版社.
葉軍.1996. 停頓的聲學徵兆. 第三屆全國語音學研討會論文集.
葉軍.2001. 漢語語句韻律的語法功能. 上海.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賀陽‧勁松.1992. 北京話語調實驗探索. 語言教學與研究. 第二期.
曾金金.2000. 兩岸輕聲規範語音對比分析. 漢語學報. 第二期. 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
曾金金.2000. 計算機語音分析及在漢語教學中的應用. 第六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楊成凱.2000. 漢語句子的主語和話題. 現代中國語研究. 第一期. 京都.朋友書局.p35-48.
楊立明.1995. 三種疑問句的語調之異同. 中國語學. 東京:日本中國語學會.
楊立明.1996. 間接疑問句的韻律特徵和語氣助詞的關係. 中國語學. 東京:日本中國語學會.
楊立明.1997. 反問句的韻律特徵. 中國語學. 東京:日本中國語學會.
楊立明.2000. 漢語自然音步的語音特徵. 第六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p565-573.
鄭良偉、曾金金.1997. 聲調語言中重音的類型. 台北.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會議論文集之二.
鄭良偉.1997. 台、華語的代詞、焦點與範圍. 台北.遠流出版社.
續三義.2000. 對日漢語語音教程. 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日文部分
川上蓁.2002. 日本語音声概説. 東京:桜楓社.
天沼寧、大坪一夫、水谷修.1978. 日本語音声学. 東京.くろしお出版.
田代晃二.1975. 美しい日本語の発音―アクセントと表現. 大阪.創元社.
片桐恭弘.1997.「終助詞とイントネーション」.『文法と音声』.東京.くろしお出版.
犬飼隆.2001.「低く短く付く終助詞「ね」」.『文法と音声Ⅲ』.東京.くろしお出版.
安井泉.1992. 音声学. 東京.開拓社.
杉田信夫.1993. 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のためのことば学. 京都.ミネルヴァ書房.
杉藤美代子.1989. 「音節か拍かー長音・撥音・促音―」.『講座日本語と日本語教育』.京都.明治書院p154-177.
城生佰太郎.1992. 音声学. 東京.アポロン.
音声文法研究会編.1997. 文法と音声. 東京.くろしお出版.
音声文法研究会編.1999. 文法と音声Ⅱ. 東京.くろしお出版.
音声文法研究会編.2001. 文法と音声Ⅲ. 東京.くろしお出版.
森山卓郎.1989. 「文の意味とイントネーション」『講座日本語と日本語教育Ⅰ 日本語要説』京都.明治書院.
鈴木孝夫.1975. ことばと社会. 東京.中央公論社.
藤田守.2002. 中国語母語話者の日本語発話におけるモーラ持続時間の特性―台湾出身者と東京語話者の発話データを比較対照してー. 台北:東呉大学日本語文学系修士論文.
英文部分
Cruttenden Alan.1986. Intonation, Cambridge Textbooks in Linguist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Elisabeth O. Selkirk.1984. Phonology and syntax:The Relation between Sound and Structure. The MIT Pres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London, England.
Morris Halle and Jean-Roger Vergnaud.1990. An essay on Stress. The MIT Press.
Pike,K.L. 1946. The Intonation of American English. University of MiC1gan Press.
Rita Wong. 1987. TeaC1ng pronunciation: Focus on English rhythm and intonation. Prentice-H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