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宋雯倩 |
---|---|
論文名稱: |
大陸地區高等教育學歷採認政策歷程之研究 |
指導教授: |
吳清基
Wu, Ching-Ji 潘慧玲 Pan, Hui-Ling |
學位類別: |
博士 Doctor |
系所名稱: |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3 |
畢業學年度: | 10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65 |
中文關鍵詞: | 大陸地區高等教育 、學歷採認 、政策歷程 |
英文關鍵詞: | higher education of Mainland China, recognition of education, policy process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737 下載:57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以文件分析研究大陸地區高等教育學歷採認政策制定歷程中政策的演進、決策脈絡、意涵及發展,並藉由Kingdon多元流程理論、Sabatier倡議聯盟理論、Fairclough與Foucault的論述分析概念,瞭解進入學歷採認政策文本中的各方利益競逐之爭議點與影響決策的策略、決策因素與其決策模式、支持反對政策開放各方論述與政府決策之脈絡考量,並根據上述研究結果提供後續政策發展方向供相關單位參考。
研究結果發現:
一、學歷採認政策歷經三位總統任期,政策之窗於馬總統時期開啟。
二、學歷採認決策爭議點中國家整體利益優先於其他利害關係人利益。
三、利害關係人利用各種管道影響政策。
四、保護主義與反保護主義的論述影響大陸高等學歷採認。
針對本研究結果,後續建議:
一、陸委會在規劃整體方向、綜整各部會意見應提供適時的溝通與裁示,提供主要負責部會應有的支持與協助,並成立一中立、穩定且長期的研究單位。
二、教育部針對實施情況應定期檢討修正,逐步放寬採認範圍、逐漸放鬆不予採認規定,讓各大學校院得以依自身特色招收適合的學生與教師,以發展自身學校的特色。另外不論在學術合作或招生經營等各面向上,皆必須全盤考量因應,不能再侷限於重點大學或少數學校上。
三、未來研究可持續關注大陸高校發展或其他階段各級教育,或運用其他研究取徑與方向進行研究,以更完善大陸高等教育學歷採認政策之面貌。
This research conducted with document analysis was to understand the progression, decision context, connot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policy process regarding recognition of Mainland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in Taiwan. Using framework of Kingdon’s multi-stream theory, Sabtier’s advocacy coalition theory, concept of Fairclough’s and Foucault’s discourse analysis, the researcher tried to pinpoint (1) the controversial issue raised by interest groups, (2) the influential decision-making strategies, factors and models, (3) the discourses for/against the opening-up policy. Additionally, these research results served as references for further studies and as suggestions of revisions in the agenda, formul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policy. There are four research results:
1.The policy had been formulated and adopted during three presidents’ terms, but not until when President Ma starts his office is it implemented.
2.The controversial issues revealed that the national interest is prior to other interest groups.
3.The interest groups affected policy decision by all means
4.The discourses of protectionism and anti-protectionism affected the policy process.
Based on these results, the suggestions are as below:
1.Mainland Affairs Council is advised to provide communication platform and timely instruction with necessary supports and assistance while planning a comprehensive cross-strait plan and integrating suggestions among Ministries. It is also advised to set a neutral, stable and research institution with long-term development.
2.Ministry of Education is advised to regularly review and revise whether implementation is proceeding well, then to ease restrictions to allow universities to recruit tal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features. Furthermore, MOE should carry out a comprehensive plan when dealing with academic cooperation or recruiting, but not merely focusing on key universities.
3.Further studies are advised to concentrate on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or other levels of education in Mainland China, or to apply alternative theory frameworks in order to study and complete this policy.
壹、法令規章
大陸地區人民來臺就讀專科以上學校辦法(2011)。
大陸地區人民來臺就讀專科以上學校辦法(2013)。
大陸地區文教專業人士及學生來臺從事文教活動審查要點(2008)。
大陸地區有關醫事學歷不予採認之名單(2011)。
大陸地區科技人士來臺從事研究許可辦法(1998)。(已廢止)
大陸地區高等學校及學位授予機構學歷審查及檢覈作業要點草案(1987)。
大陸地區高等學校認可名冊41校(2011)。
大陸地區高等學校認可名單73校(1997)。
大陸地區高等學校認可名冊-大學部份111校(2013)。
大陸地區高等學校認可名冊-專科學校部份191校(2013)。
大陸地區高等教育學歷甄試作業要點(2011)。
大陸地區專業人士及學生來臺從事文教活動許可辦法(2008)。
大陸地區學歷採認辦法(2011)。
大陸地區學歷採認辦法(2013)。
大陸地區學歷檢覈及採認辦法(1987)。
不予採認之醫療法所稱醫事人員相關之大陸地區高等學歷名單(2011、2013)。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1993)。
反分裂國家法(2005)。
各級學校與大陸地區學校締結聯盟或為書面約定之合作行為審查要點(2008)。
淪陷區來歸學生學歷審核暨輔導就學辦法
淪陷區來歸學生學歷審核暨輔導就學辦法(1997)。
臺灣地區人民就讀大陸地區高等學校報備作業要點草案(1987)。
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1992)。
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2010)。
關於<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的實施意見(1993)。
貳、立法院公報
立法院公報,80(63)。
立法院公報,81(51)。
立法院公報,83(81)。
立法院公報,84(03)。
立法院公報,84(43)。
立法院公報,84(46)。
立法院公報,85(33)。
立法院公報,85(37)。
立法院公報,85(38)。
立法院公報,85(60)。
立法院公報,85(63)。
立法院公報,85(68)。
立法院公報,86(09)。
立法院公報,86(47)。
立法院公報,86(50)。
立法院公報,86(51)。
立法院公報,87(5)。
立法院公報,90(14)。
立法院公報,90(28)。
立法院公報,90(30)。
立法院公報,90(44)。
立法院公報,91(75)。
立法院公報,92(59)。
立法院公報,94(73)。
立法院公報,95(27)。
立法院公報,95(31)。
立法院公報,95(32)。
立法院公報,95(37)。
立法院公報,97(26)。
立法院公報,97(51)。
立法院公報,97(53)。
立法院公報,97(65)。
立法院公報,97(66)。
立法院公報,97(67)。
立法院公報,97(69)。
立法院公報,98(4)。
立法院公報,98(5)。
立法院公報,98(8)。
立法院公報,98(10)。
立法院公報,98(25)。
立法院公報,98(28)。
立法院公報,98(29)。
立法院公報,98(32)。
立法院公報,98(46)。
立法院公報,98(55)。
立法院公報,98(70)。
立法院公報,98(71)。
立法院公報,98(73)。
立法院公報,98(78)。
立法院公報,99(04)。
立法院公報,99(05)。
立法院公報,99(09)。
立法院公報,99(10)。
立法院公報,99(29)。
立法院公報,99(31)。
立法院公報,99(36)。
立法院公報,99(38)。
立法院公報,99(46)。
立法院公報,99(50)。
立法院公報,99(80)。
立法院公報,100(11)。
立法院公報,100(20)。
參、其他中文文獻
1111(2005,5月21日)。大陸學籍 認定無期?7成上班族「贊同」 教育部應承認大陸學歷。2013年5月20日下載自http://winner.1111.com.tw/zone/pr/headline.asp?autono=1247
1111(2010)。新鮮人西進大陸意願調查。2011年11月10日,取自http://hr.1111.com.tw/knowledgeDetail.asp?kind=1&lno=758
大紀元(2012,9月19日)。中國成世界最大留學生源國 自費超九成。2013年5月20日下載自http://www.epochtimes.com/b5/12/9/19/n3686046.htm
大陸教育部(2013)。2011年大陸教育學校(機構)與學生數。2013年5月20日下載自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255/201303/149856.html
大陸學歷臺灣迄不承認,全球都承認學生不擔心出路(2004,12月21日)。民生報,A3版。
中央社(2013,1月14日)。陸委會:將擴大採認陸大專學歷。2013年6月4日下載自http://news.rti.org.tw/index_newsContent.aspx?nid=400711
中華救助總會(2010)。大陸配偶生活資源手冊。臺北市:中華救助總會。
中華經濟研究院(2005)。僑外投資事業、國外投資事業及赴中國大陸投資事業營運狀況調查整合分析。
六成上班族反對採認中國學歷(2009,12月1日)。臺灣時報,2013年6月8日下載自http://www.twtimes.com.tw/index.php?page=news&nid=64658
方凱弘、梁綰琪(2009)。政策為何變遷?以桃園縣開徵地方稅為例。臺灣民主季刊,6(3),134。
王世永(1993,11月3日)。逐步採認大陸學歷有助兩岸交流:海峽兩岸高等教育學術研討歡迎晚宴彼岸學者紛提建言。中華日報,第8版。
王世永(1993,11月5日)。大陸學歷現仍不宜採認:高教司長指須視國統綱領進度及大陸善意回應而定。中華日報,第12版。
王台珠(1992,7月17日)。教育部:文教交流須訂定子法「大陸學歷採認」部分尚在研議中。臺灣日報,第2版。
王玉民、顧淑芳(2003)。大陸高等教育之未來。展望與探索,1(1),82-97。
王秀雄主持(1996)。大陸地區高等美術教育現況之硏究。教育部委託專案報告。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硏究。
王雅玄(2008)。CDA方法論的教科書應用:兼論其解構與重建角色。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學刊,30,61-100。
王瑞琦(1987)。當前中共大學思想政治教育之研析。中國大陸研究,30(4),49-57。
王瑞琦(1989)。四十年來中共普通高等教育政策的變革。中國大陸研究,32(4),54-61。
王瑞琦(1990)。九0年代中國大陸高等教育發展之研析。中國大陸研究,43(4),59-79。
王瑞琦(1992)。大陸大學招生計畫的變革-1978至1989年。中國大陸研究,35(1),72-90。
王瑞琦(1993)。大陸普通高校入學考試制度的變革。中國大陸研究,36(2),81-93。
王瑞琦(1997)。臺海兩岸大學學費政策之研究。中國大陸研究,40(8),48-70。
王瑞琦(1998a)。大陸高校教師聘任制度之研析。中國大陸研究,41(12),59-95。
王瑞琦(1998b)。論文革後大陸人才資源配置。中國大陸研究,41(6),81-105。
王瑞琦(1999)。論九0年代大陸考研熱與研究生教育之走向。中國大陸研究,42(5),85-105。
王瑞琦(2004)。中國大陸高等教育的追求卓越與金字塔發展模式的形成:從菁英大學的轉型與發展論之。中國大陸研究,47(2),57-92。
王瑞琦(2007)。百年來中國現代高等教育:國家、學術、市場之三角演變。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中國大陸研究中心。
王瑞琦(2008)。全球化之下中國大陸研究生教育的發展與轉型。中國大陸研究,51(1),67-102。
王德威(譯)(1993)。M. Foucault著。知識的考掘。臺北市:麥田。
王麗卿(2007)。大陸高等教育對臺招生政策之研究。逢甲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丘昌泰(1995)。公共政策:當代政策科學理論之研究。臺北市:巨流圖書。
卯靜儒(2011,11月)。CDA& FDA論述分析取徑之比較與應用。載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系主辦之「教科書研究分析方法工作坊─以和平教育為例」研討會,臺北市。
台生會挺藍將動員回台投票,對扁任內不會認證大陸學歷表遺憾,決持續推動(2004,2月1日)。中華日報,第3版。
台灣東南亞國家協會研究中心(2013)。東協介紹。2013年5月20日下載自http://www.aseancenter.org.tw/ASEAN3.aspx
田麗虹(2003)。兩岸關係的決策分析-解析行政立法關係下的大陸政策。新北市:新文京開發。
石昱郁(2009)。我國大學向大陸招生可行性之調查分析。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立法院(無日期)。歷屆委員查詢。2013年6月24日下載自http://www.ly.gov.tw/03_leg/0301_main/legList.action
立法院公報法律案專輯(1992)。2011年8月10日下載自http://npl.ly.gov.tw/do/www/homePage
曲皓瑋(2006)。金融改革政策議題的文本論述分析:以2001~2006年《經濟日報》與《工商時報》社論為基礎。東吳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朱鎮明(1996)。制度、官僚與政策過程─分析政府運作的概念性架構。台北市:洪葉文化。
江昭青、林志成(2005,4月1日)。教部提醒,我未採認大陸學歷:多數學生表示不會受獎學金誘惑,大學則認為提升自己競爭力較重要。中國時報,A3版。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兩岸大事記(無日期)。2013年6月8日下載自http://www.mac.gov.tw/ct.asp?xItem=64693&ctNode=6501&mp=1
何卓飛(2012)。展現教育軟實力─陸生來臺就學政策。載於吳清基(主編)開創教育新境界:教育政策與願景(頁241-288)。臺北市:師友月刊雜誌。
吳秀佩(2005)。政黨輪替後民進黨政府大陸政策之研究(二000年-二00五年三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定(2000)。公共政策(全)。臺北市:中華電視股份有限公司。
吳明烈(2002)。WTO體系中的教育變革與發展:全民終身學習的觀點。成人教育雙月刊,66。
吳欣穎(2003)。文化價值、消費價值與消費者行為-以兩岸大學生手機購買決策為例。國立中興大學行銷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吳炯隸(1999)。大陸學歷採認政策之研究-大學行政管理學系探討。國立中興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呂育誠、陳恆鈞、許立一(譯)(2002)。R. S. K. David H. Rosenbloom著。行政學 : 管理、政治、法律的觀點。臺北市:學富文化。
呂美慧(2008)M. Foucault與D. E. Smith論述分析之比較及其對教育研究之啟示。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39(2),71-104。
宋經華(2004)。我國加入WTO對於高等教育政策影響之研究-以大陸學歷採認政策為例。世新大學行政管理研究所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人岳(2010,4月15日)。大陸爭頂標生,綠委批:將榨乾台灣教育。大紀元,2013年6月3日下載自http://www.epochtimes.com/b5/10/4/15/n2877899.htm
李春杉(2009)。臺灣地區高等教育機構向大陸招生推拉因素之調查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英明(2001)。全球化時代下的臺灣和兩岸關係。臺北市:生智。
李博文(2011)。我國政黨輪替對政治變遷之影響-以大陸學歷認定為例。國立中山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未出版,高雄市。
李博緯(2008)。臺灣1952-1993年小學課程標準之論述分析。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逸雲(2011)。大陸學生來臺就學動機、生活適應及對相關政策看法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人文藝術學院社會學習領域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周祝瑛(1998)。海峽兩岸教育比較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屈文仁(1997,12月3日)。立委建請撤銷大陸學歷認證:張旭成等指將加深我對中國文化依賴,衝擊我競爭力。民眾日報,第3版。
林水波(1990)。公共政策論衡。臺北市:永望文化。
林水波(2001)。公共政策新論。臺北市:智勝文化。
林玉花(1992,5月15日)。教育部提出採證辦法草案:大陸學歷將採審查或考試認證。中央日報,5版。
林奇伯(2010)。兩岸父母對子女留學對岸調查 53.6%台灣家長贊成開放大陸學歷。遠見雜誌,285。2011年11月10日,取自http://www.gvm.com.tw/Boardcontent_15863.html
林彥宏(2010)。一廂情願抑或兩情相悅?陸生來臺政策之匯流與轉變。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6(2),145-180。
林俶敏(2008)。人本教育基金會管教論述之探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未出版。
林淑美(1994,7月30日)。教部擬認可大陸學歷,但僅適用大陸來臺人民:臺灣地區人民取得大陸學歷,仍暫不採認。中央日報,第5版。
林淑美(1998,6月14日)。大陸學歷政策,吳京有話說:歷經四任教育部長,方向早已訂定。國語日報,第1版。
林雅婷(2006)政策論證與政策論述之研究-以國中小教育人員退休所得合理化方案為例。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林雅麗、張國政、黃旭磊、黃建華(2006,9月19日)。倒扁挺扁叫陣 爆發衝突。2013年5月20日下載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6/new/sep/19/today-p7.htm
林曉雲、胡清暉(2011)。偷跑解套.對守法的學生不公平/通過甄試 就承認中國學歷。自由時報電子報,2013年6月4日下載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jun/24/today-life2.htm
林翰(譯)(2007)。B. Patrick著。二十世紀社會理論導讀。臺北市:風雲論壇。
林聰明(2012)。打造東亞高教重鎮。載於吳清基(主編)開創教育新境界:教育政策與願景(頁241-288)。臺北市:師友月刊雜誌。
姜麗娟(2004)。從全球化與比較高等教育談其對臺灣高等教育研究之啟示。比較教育,56,1-39。
洪淑菁(1997,10月23日)中醫界憂心人力過度飽和:衛生署認考照嚴格把關,應不致影響醫療水準。中央日報,第16版。
洪慧玲(2008)。性別平等教育法形成之論述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胡蕙文(1994,11月29日)。教部重申:現階段仍不採認大陸學歷:未來也不會追溯承認目前赴大陸取得的學歷。臺灣新聞,第7版。
范利民(1989)。十年來中國大陸人才結構的變遷。東亞季刊,20(4),103-116。
范利民(1991)。中國大陸高等教育的行政組織。中國大陸研究,34(10),70-85。
范利民(1995)。大陸高等教育管理體制的再調整。中國大陸研究,38(10),22-38。
范利民(1996)。中共高等教育體制之取向。臺北市:桂冠。
范利民(1998)。大陸高等教育211工程之研析。中國大陸研究,41(8),31-78。
倪炎元(2005)。再現的政治:臺灣報紙媒體對「他者」建構的論述分析。新北市:韋伯文化。
夏春祥(1997)。文本分析與傳播研究。新聞學研究,54,141-166。
夏敏華(1980,4月10日)。大陸學歷不正視也不未雨綢繆:立委指教部鴕鳥作風。臺灣新聞,第14版。
孫茂峰(2002)。大陸地區中醫學歷採認相關研究(一)大陸地區中醫高等教育之研究。行政院衛生署委託研究,CCMP 91-RD-202。
徐友漁、周国平、陳嘉映、尚杰(1996)。語言與哲學:當代英美與德法傳統比較研究。北京市: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徐佩淑(2005)。全球治理與兩岸WTO教育服務業的承諾-兼論我國對大陸高等教育學歷認證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翁翠萍(2005,9月4日)。陳水扁:任內絕不承認中國大陸學歷。中央社。2011年11月10日,取自http://tw.epochtimes.com/b5/5/9/4/n1041305.htm
馬向青(2008)。台灣一九九O年代以後國民中學升學制度改革之批判論述分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馬麗卿(2002)。我國大陸政策變遷對兩岸互動之影響-從「兩國論」至「縣市長/立委選舉」。中國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2007)大陸學歷承認的檢討與利弊。憲政(研) 096-015號,2013年6月8日下載自http://www.npf.org.tw/post/2/2303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2011)。黃金十年教育革新之研析。教文(析) 100-018號,2013年6月8日下載自http://www.npf.org.tw/post/3/9807
張五岳、張仕賢(2003)。中華民國的大陸政策。載於邵宗海(主編),兩岸關係研究(頁57-96)。新北市:新文京開發。
張可婷(譯)(2010)。Tim Rapley著。對話、論述研究法與文件分析(Doing Conversation, Discourse and Document Analysis)。新北市:韋伯文化。
張光正、林震岩、呂鴻德(2000)。大陸高等學校(機構)重點學科課程資料庫之建置及分析研究。教育部88年委託專案報告。臺北市。
張志清(1997,12月9日)。採認大陸學歷時程不變:吳京透露已獲高層共識,明年可合法赴對岸就學。中國時報,第7版。
張明貴(譯)(2005)。Gerston, Larry N.著。公共政策的制定─過程與原則(Public policy making: process and principles)。臺北市:五南出版。
張芳全(2006)。教育政策規劃。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張翠芬(1993,12月26日)。教部將階段性開放承認大陸學歷:已成立大陸事務委員會,將明確規範大陸專業人士、學生來臺從事文教活動。中國時報,第1版。
張翠芬(1994,12月12日)。大陸學制五花八門,跨海求學宜三思:教部採認大陸學歷擬以少數重點學校為主,現階段也不鼓勵到大陸求學。中國時報,第7版。
張應強(2009)。菁英與大眾─中國高等教育60年。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教育部(2000)。大陸高等學校(機構)重點學科課程資料庫之建制及分析硏究。教育部高教司委託。
教育部(2010)。開放採認大陸學歷說帖。
教育部(2011)大學自主及國際與兩岸高等教育的競合。高教技職簡訊,49,2-5。
教育部不要一錯再錯誤國誤民:教育部不宜再放寬大陸學歷採認(1998,3月10日)。自立早報,第3版。
教部擬定大陸學歷認定辦法(1993,1月18日)。國語日報,第1版。
曹逸雯(1996年,7月17日)。陸委會與教育部達成共識:採認大陸學歷,認校認系並重。中央日報,第7版。
梁祐菖(2011)。高級中學歷史科課程綱要之論述分析。國立東華大學課程設計與潛能開發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許義雄主持(1998)。中國大陸高等學校體育科教育現況之硏究報告書。教育部高教司委託專案報告。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
郭譽孚(2010)。應以史實更正教科書的相關論述。臺北市:海峽學術出版。
陳來添(2011)。大陸地區學生來金就讀高校意願之研究。國立金門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金門縣。
陳怡樺(2004)。大陸學歷採認政策的環境與延宕因素之研究。銘傳大學社會科學院國家發展與兩岸關係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俊湘(2007)。我國教育政策與教育體系圖書館發展之批判論述分析(1945-2007)。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姿潔(2008)教師在職進修研究之批判論述分析。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陳恆光(2003)。大陸學歷認定 台中醫師強烈反對。臺灣立報,2013年5月20日下載自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60703
陳恆鈞(2001)。我國高速公路電子收費系統政策變遷之分析:整合型分析模式。政治科學論叢,39,1-54。
陳恆鈞、王崇斌、李珊瑩(1998)(譯)。C. E. Lindblom, E. J. Woodhouse著。政策制定的過程(The policy-making process, 3rd, ed.)。台北市:韋伯。
陳恒鈞(譯)(2001)。J. P. Lester &J. Jr. Stewart著。公共政策:演進研究途徑(Public policy: An evolutionary approach)。台北市:學富。
陳洛薇(2000,5月25日)。大陸學歷採認政策現轉機:曾志朗認為是必然趨勢,教部正研議開放可行性及教育交流。中央日報,第18版。
陳盈宏(2011)。我國在兩岸高等教育研究的回顧與前瞻。載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主辦「新世代的大學定位與價值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市。
陳康宜、楊昭瑾(2006,5月6日)。拒採大陸學歷教部敗訴:考慮後續效應教部擬上訴,法官:政策不能凌駕法律。國語日報,第2版。
陳曼玲(1995,9月16日)。採認大陸學歷有轉機:教部修正暫行辦法,盼年底前報院核定。中央日報,第7版。
陳曼玲(1996a,4月3日)。大陸學歷教部尚未承認:未來即使開放採認,亦不溯及既往。中央日報,第7版。
陳曼玲(1996b,11月2日)。採認大陸學歷,擇校擇系為原則。中央日報,第7版。
陳曼玲(1997,10月23日)。大陸學歷甄試,每年舉辦一次:醫學與牙醫學位下月報名,12月甄試,中醫及一般學位明年初舉行。中央日報,第6版。
陳曼玲(1998a,3月26日)。大陸學歷採認立委要求緊縮:蔡璧煌:建議參考陸委會29所大學名單;林清江:施行辦法正與各部會密切磋商。中央日報,第10版。
陳曼玲(1998b,4月14日)。大陸學歷採認緊縮研究所先行,中醫將排除:分階段辦理,第一階段今年以北大、清大等校為主,確定排除大學學歷,視開放成效再決定下階段作業。中央日報,第10版。
陳曼玲(2001,11月8日)。戒急用忍鬆綁:大陸學歷採認將有條件鬆綁:曾志朗表示目前考量「逐件審查」、「逐校審查」及「現特定領域開放」三種方式保障學生受教權。中央日報,第13版。
陳盛賢(2008)。十二年國民教育之政策論述。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揚盛(2001)。中醫師聯合公會提前車之鑑。臺灣立報,2013年5月20日下載自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55500
陳琮仁(2004)。九年一貫課程之教育論述分析。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陳毓鈞(2010)。馬英九的變與兩岸大勢。臺北市:博揚文化。
陳碧華(1991,3月29日)。大陸學歷,教部不承認:毛高文不鼓勵學生到對岸求學。中央日報,第6版。
陸愛華(譯)(2006)。Brennan J.&Shah T著。高等教育質量管理-一個關於高等院校評估和改革的國際性觀點(Managing 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on institutional assessment and change)。上海:華東師範大學。
曾嘉(2004)。臺灣學生苦求採認大陸學歷。兩岸關係,80,50。
最高行政法院判決(2010)。99年度判字第1049號。102年6月8日下載自法源資料檢索系統http://jirs.judicial.gov.tw/FJUD/
游騰穎(2001)。臺灣地區學生赴北京高等院校就學現況之研究。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華夏經緯網(2003,12月19日)。扁說任内不承認大陸學歷,大陸臺生要用選票反扁。2013年5月20日下載自http://news.sina.com.cn/c/2003-12-19/09451381001s.shtml
黃以敬(1998,3月5日)。教部擬縮減大陸學歷採認範圍。自由時報,第8版。
黃政傑(1996)。大陸學歷檢覈及採認問題之研析。兩岸文教交流簡訊,2,5-10。
黃政傑主持(1991)。大陸地區高等教育制度之研究。教育部委託專案報告。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硏究中心硏究。
黃政傑主持(1993)。大陸重點高等學校現況調查研究。教育部委託專案報告。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硏究中心。
黃書祥(2007)。國小社會教科書家庭概念之批判論述分析-以K版第一冊第一單元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清賢(2008)中國大陸意識形態:全球化與在地化的辨證。新北市:新文京開發。
黃惠玟(2010,4月22日)。大陸配偶鄭旭智:為學歷狀告台當局。中國評論新聞網,2013年5月20日下載自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12/9/6/1/101296191.html?coluid=93&kindid=3310&docid=101296191&mdate=0422003244
黃瑞弘(2006,3月8日)。九六台海危機後 李登輝:中國在台扶植代理人。中央社,2013年5月20日下載自http://www.epochtimes.com/b5/6/3/8/n1248219.htm
黃筱君(2008)。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政策的批判論述分析~以立法院公報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新華網(2011,2月,14日)。中國正式超過日本成全球第二大經濟體。2013年5月20日下載自http://www.hkcna.hk/content/2011/0214/87391.shtml
楊宗川(1998)。大學生赴大陸求學態度暨相關問題調查之研究。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楊國賜(2007,4月)。兩岸教育交流理想、問題與展望。第三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專題演講,北京市。
楊國賜(2009)。兩岸高等教育發展與合作。第五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兩岸高等教育發展與合作(演講稿)。
楊深坑主持(1996)。大陸地區高等校院學位曁畢業證授予制度硏究。教育部委託專案報告。臺北市:曁南國際大學比較教硏所。
楊惠芳(2003a,9月18日)。黃榮村:從教育面思考大陸學歷:規劃大學長期發展應著重與產業結合。國語日報,第2版。
楊惠芳(2003b,11月25日)。教部指須在世貿組織架構下討論才能開放:經費全刪,明年採認大陸學歷無望。國語日報,第2版。
楊景堯(1995)。中國大陸文化大革命後之高等教育改革。高雄市:麗文。
楊景堯(2012)。大陸學生臺灣夢。臺北市:中華文化基金會。
楊景堯(主編)(2005)。中國大陸高等教育的歷史發展。臺北市:高等教育。
楊景堯、楊慧文、陳靜欣、楊蕙真(2005)。大陸學歷採認政策實證研究。臺北縣:中華民國兩岸文教研究學會。
楊朝祥、徐明珠(2006)。從國際比較之觀點論大陸學歷採認政策。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研究,教文研095-012號(從國際排名看採認校數)。
楊瑩(2005)。在追求卓越發展下,臺海兩岸高等教育政策之檢視。教育政策論壇,8(1),43-64。
楊蕙芳(1998年,5月25日)。大陸學歷採認政策,後天定案:校數擬減為30所,下月底可望公布實施。國語日報,第1版。
楊蕙真(2005)。國立空中大學學生對大陸學歷採認問題看法之研究。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楊蕙菁(1996,12月26日)。大陸學歷採認將從嚴,不追溯須報備:教部完成草案,涉及意識型態的系所不予採認,81年後取得學歷將辦理兩次甄試。聯合報,第6版。
經建會(2005)。新世紀第二期人力發展計畫-民國94至97年。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13年6月25日下載自http://www.cepd.gov.tw/m1.aspx?sNo=0000454
葉川榮(2001)。都市原住民國中生學校適應之殖民論述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詹建富(2005)。台生大陸習醫,恐成密醫來源?民生報,2013年5月20日下載自http://mag.udn.com/mag/edu/printpage.jsp?f_ART_ID=18670。
廖炳棋(2003)。陳水扁:任內不會承認大陸學歷。2011年11月11日,取自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67995
廖敏如(1998年6月3日)。大陸學歷採認喊停,林清江:文教交流不受影響:強調學歷採認過程不宜訂時間表,應由專案小組先釐清問題,再凝聚各界共識。聯合報,第13版。
廖翊君(2007)。教育政策發展之論述分析─以九五高中新課程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臺生會(2011)。歧視性的陸生三法 讓兩岸交流埋下陰影。2011年12月16日,取自http://www.cy21.net/thread-2898-1-1.html
臺生會聲明稿(2010,10月14日)。關於今日教育部長吳清基對大陸學歷政策的發言。2013年6月8日下載自http://www.cy21.net/thread-3334-1-1.html
蓋浙生(1995,4月22日)。審議大陸學歷應再求周延。中央日報,第9版。
趙素貞(2010)。台灣原住民族語教育政策之分析。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劉水深、潘振雄等主持(1996)。大陸地區重點高等學校商學教育現況硏究。教育部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彰化縣:私立大業工學院。
劉北成、楊遠嬰(譯)(2007)。M. Foucault著。瘋癲與文明。北京市: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劉永健(2002)。世界貿易組織(WTO)對臺灣與大陸高等教育市場的影響:兩岸學者看法之比較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劉偉瑩(2004,5月12日)。六五成學生贊成採認大陸學歷:學歷越高支持度越高,近五成認為可改善兩岸關係。國語日報,第2版。
劉勝驥(1993)。大陸高等教育之改革。中國大陸研究,36(11),31-56。
劉勝驥(1994)。中國大陸各級學校學歷採證問題。中國大陸研究,37(8),69-84。
劉勝驥(1995)。臺灣地區學生赴大陸地區就學現況之研究。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報告。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劉勝驥(1996)。臺灣學生赴大陸就學之問題。中國大陸研究,39(12),80-103。
劉勝驥(1998)。大學學生來臺修讀研究所學士可行性之評估。教育部高教司委託專案報告。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中心。
劉勝驥(2001)。臺灣子弟在中國受教育現況之研究。國科會專案報告。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中心。
劉勝驥(2002a)。中共招徠臺灣學生政策之分析。共黨問題研究,28(9),57-69。
劉勝驥(2002b)。臺灣學生留學大陸之現況研究。中國大陸研究,45(6),49-79。
劉勝驥(2006)。大陸高等教育課程及教學內容之分析及探討。教育部高教司委託專案報告。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中心。
劉勝驥(2008,11月)。總統換屆後對大陸學歷採認政策應有的作為。載於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舉辦之「TPSA2008台灣政治學會年會暨研討會」論文集(頁1-35),南投縣。
劉勝驥(2010)。大陸學歷採認與大陸生來臺就學之政策研究。2011年1月6日,取自http://tpsa.hcu.edu.tw/ezcatfiles/b083/img/img/1182/A3-1.pdf
劉勝驥、陳英杰、楊慧文(2002)。臺灣學生在中國。高雄市:復文。
劉勝驥、楊慧文(2002)。臺灣學生留學大陸之現況研究。中國大陸研究,45(6),49-79。
劉勝驥主持(1997)。大陸地區高等財經教育之硏究。教育部委託研究。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劉興漢、周祝瑛等(2000)。大陸高等學校招收臺生制度之相關研究。教育部委託專案報告。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
蔡青妤(2004)。教育改革中教師專業論述分析─以政府與全國教師會四各溝通場域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蔡麗秋(2000)。中國大陸研究生教育制度之研究。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文化教育組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鄭喻心(2009)。62%上班族反對承認大陸學歷。2011年12月8日,取自http://news.epochtimes.com.tw/9/12/1/127328.htm
鄭棋瑋(2006)。我國教育政策制定過程之比較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蕭伊婷(2009)。我國大學生預期陸生來臺就學之生活壓力調查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戴一凡(2004)。我國國立大學行政法人化之論述分析。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謝卓君(2004)。我國師資培育法之政策文本分析。教育政策論壇,7(2),1-28。
鞠友梅(2002)。加入WTO對臺灣成人教育的影響及其因應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韓國棟(2005,9月5日)扁:只要在位不承認大陸學歷。中國時報。第A2版。
簡瑞榮(2011)。影響陸生來臺就學意願因素之研究-以廈門地區中學學生為例。國立高雄大學國際高階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闕靜君(2006,5月19日)。教部拒採認大陸學歷:教長立院提案報告,林德福:政府應正視當前環境已不同。中央日報,第14版。
羅印冲(2011,6月11日)。陸委會某諮委:陸生來台多了會親台愛台。聯合新聞網,2013年6月8日下載自www.haixiainfo.com.tw/print150636.html
羅如蘭(1996年,9月8日)。陸委會通過大陸學歷採認原則:95所重點大學獲認可。中國時報,第十一版。
羅如蘭、張志清(1996,9月8日)。大陸學歷我將重點採認:包括95所重點大學及107項學科,教部將明定辦法,最快明年9月起實施。中國時報,第十一版。
蘇秀慧(2004,12月21日)。大陸學歷 台灣迄不承認 全球都承認 學生不擔心出路。民生報,A3版
蘇峰山(2004)。論述分析導論。教育社會學通訊,54,18-31。
蘇晴郎(1996年,9月4日)。兩岸學生將可互修學分:教部採認大陸學歷,交流由清大交大開始;臺灣學生赴大陸留學,學歷暫不予以承認。臺灣時報,第7版。
蘇黃亮(2011)。開放陸生來臺就學政策之研究-以政策論證為基礎。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顧美玲(2003)。臺灣高等教育改革與實施成效研究:1994年教改政策與WTO效應之分析。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肆、外文部分
Almond, G. A. & Powell, G. B. Jr. (1978). Comparative politics: System process and policy. Boston: Little, Brown.
Anderson, J. E.(1990). Public policymaking: An introducation.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Ball, S. J. (1990). Politics and policy making in education: explorations in policy sociology. NY: Routledge
Bardach,E.(1977). The implementation game: What happens after a bill becomes a law.MA:MIT.
Baumgartner, F.R.& Jones, B.D. (1993). Agendas and Instability in American Politics.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arabine, J. (2001). Unmarried motherhood 1830-1990: a genealogical analysis. In M. Wetherall, S. Taylor, and S. J. Yates (Eds.), Discourse as data: A guide for Analysis ( pp. 267–310). London: Sage.
Chandler, D.(2011). The Sapir- Whorf hypothesis. Retrieved December 12,2011, from http://www.aber.ac.uk/media/Document/short/whorf.html
Cohen, M. D., J. G. March & J. P. Olsen. 1972. A garbage can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choice.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7(1): 1-25.
Dearing,J.W.& Rogers, E.M.(1996). Communication concepts 6: Agenda setting. Thousand Oaks, CA: Sage.
Dunn, W. N. (1994). Public policy analysis : An introduction(2nd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Easton, D. (1965). A framework for political analysis. Englewood Cliffs, NY: Prentice-Hall.
Fairclough, N. (1992). 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 Cambridge, UK: Polity Press.
Fairclough, N. (1995).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 The critical study of language. New York: Longman.
Fairclough, N. (2001). The discourse of new labor: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In M. Wetherell, S. Taylor and S. Yates (eds.), Discourse as data: A guide for analysis (pp. 229-266). London: The Open University.
Fairclough, N. (2003). Analyzing discourse: Textual analysis for social research.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Foucault, M. (1972). The Archaeology of Knowledge. (Smith, S. Trans.) London: Tavistock.
Foucault, M. (1973a). The order of things: An archaeology of the Human sciences (Howard, R. Trans.). New York: Vintage Books.
Foucault, M. (1973b). Madness and civilization: a history of insanity in the Age of Reason (Howard, R. Trans.). New York: Vintage Books.
Foucault, M. (1975). The birth of the clinic: An archaeology of medical perception. (Sheridan, S. Trans.). New York: Vintage Books.
Foucault, M. (1977a). Discipline and punish: the birth of the prison. (Sheridan, A. Trans.). New York: Vintage Books.
Foucault, M. (1977b). Language, counter-memory, practice: selected essays and interviews. (Bouchard, D. F. ed.). New York: Cornell.
Fowler, R. (1991). Language in the News: Discourse and ideology in the press. London: Routledge.
Gee, J. P. (2006). An introduction to discourse analysis: Theory and method. London: Routledge.
Graham, L. J. (2005). Discourse analysis and the critical use of Foucault.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ustralian Association for Research in Education 2005 Annual Conference, Sydney.
Halliday, M. A. K. (1978). 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 London: Edward Arnold.
Harris, Z. S. (1952). Discourse analysis. Language 28: 1-30.
Hook, D. (2001). Discourse, knowledge, materiality, history: Foucault and discourse analysis. Retrieved December 12, 2011, from http://eprints.lse.ac.uk/archive/956
Hymes, D. (1964). Language in culture and society.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Hymes, D. (1996). Ethnography, linguistics, narrative inequality: Toward an understanding of voice. London: Taylor & Francis.
Jasen, I. (2008). Discourse analysis and Foucault’s “Archaeology of knowlseg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ing sciences, 1(3), 107-111.
Jaworski, A. & Coupland, N. (Ed.) (1999). The discourse reader. New York : Routledge
Kay P. & Kempton, W. (1984). What is the Sapir-Whorf hypothesis?.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86, 65-79.
Kendall, G.and Wickham, G. M. (1999). Using Foucault’s methods. London: Sage.
Kingdon, J. W. (1984). Agendas, alternatives, and public policies. Boston: Little, Brown.
Kingdon, J. W. (2011). Agendas, Alternatives, and Public policies (Update Edition, with an Epilogue on Health Care (2nd Edition), Glenview: Longman Classics in Political Science.
Lindblom, E. J., & Woodhouse, E. J. (1993). The policy-making process (3rd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Malen, B. (2006). Revisiting policy implementation as a political phenomenon. In New directions in education policy implementation: Confronting complexity(pp.83-104).Albany,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McHoul, A. & Grace, W. (1993). A Foucault primer:Discourse, power and the subject. Oxon: Routledge.
Palumbo, D. J. (1987).The Politics of Program Evaluation. London: Sage.
Pedersen, O. K. (2009). Discourse analysis. Retrieved 11th December, 2011, from http://openarchive.cbs.dk/bitstream/handle/10398/7792/WP%20CBP%202009-65.pdf?sequence=1
Roberto, M.I. (2007). Advocacy Coalition and welfare policy: Analyzing coalition consensus. Lanham, Maryland: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Rowan, B. & Miskel, C. G. (1999). Institutional theory and the study of educational organizations. In Handbook of research in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Sabatier, P. A. (1999). Theories of the policy process. Boulder, Colorado: Westview press.
Sabatier, P. A. & Jenkins-Smith, H. C. (1993). Policy change and learning: An advocacy coalition approach.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Sacks, H., Schegloff, E. A., & Jefferson, G. (1974). A simplest systematics for the organization of turn-taking for conversation. Language, 50, 696-735.
Saussure, F.(1966). 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 New York: McGraw-Hill.
Toolan, M. J. (2002).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Critical concepts in linguistics. London: Routledge.
Van Dijk, T. (1977). Text and context. London: Long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