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鴻杰
Chen Hom Jie
論文名稱: 馬祖地區國中學生飲用含糖飲料行為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
The sugar-sweetened beverages and its influential determinants among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Matsu
指導教授: 胡益進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Health Promotion and Health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9
中文關鍵詞: 含糖飲料國中生馬祖地區飲用含糖飲料
英文關鍵詞: sugar-sweetened beverages,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 Matsu district, consumption of sugar-sweetened beverages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10下載:5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在於瞭解馬祖地區全體國中學生飲用含糖飲料的行為,並探討背景因素、飲用知識、拒絕飲用自我效能、結果期望及社會支持與飲用含糖飲料的關係。以馬祖地區99學年度全體在學國中學生共278人為母群體,進行全面普查。問卷調查所得資料經過分析,重要結果如下:
    一、 研究對象為馬祖地區全部國中學生,家庭以低社經地位者為多(父親50%、母親67%),每週零用錢以101-500 元最多(37.4%),獲取含糖飲料便利性大多數在距離住家走路5 分鐘內即有販賣含糖飲料商店,每週在外用餐數量以1-7次最多,看電視及上網時間以兩小時以內比例最高,而自覺體型部分為自認為標準者較多。
    二、 研究對象之含糖飲料知識頗高,含糖飲料結果期望為中等程度,拒絕飲用含糖飲料自我效能頗佳,飲用含糖飲料的整體社會支持尚屬中等,來自老師的社會支持最高,但來自朋友/同學的支持最低。含糖飲料一週的平均飲用量為2443 ㏄,一週中都沒有飲用含糖飲料者有4%。
    三、 研究對象之飲用含糖飲料行為綜合調查與自我效能有顯著差異,平均每週飲用數量則與社會支持有顯著差異,顯示自我效能較高者,其飲用含糖飲料機率則較低。
    四、 研究對象之學校所屬島嶼無便利商店及飲料連鎖店者,其飲用含糖飲料數量明顯偏低,每週平均為1148cc,較整體平均少約50%;可推測飲料取得的便利性對於是否飲用含糖飲料有顯著的關係。
    五、 就「拒絕飲用含糖飲料自我效能」和「含糖飲料飲用行為(綜合性調查)」而言,相關係數為-0.533且達統計上顯著水準(P值=0.000<.05) ,表示有中高度負向關連性存在。
    六、 「每週購買外賣食物或在外用餐次數」、「班級」、「每週上網時數」、「飲用飲料自我效能」、「飲用飲料結果期望」、對研究對象飲用飲料行為具有預測力。其中以「飲用飲料自我效能」(β=-0.589,p<0.001)對學生飲用飲料行為之解釋力最大。
    七、 「拒絕飲用含糖飲料自我效能」、「飲用含糖飲料行為」及「飲用含糖飲料數量」,會因為「平均每週外食或用餐次數」的差異而導致看法與認知及行為上的不同,且達到統計學上的顯著差異。
    八、 整體飲用含糖飲料知識及社會支持與行為呈現正相關;自我效能、結果期望與飲用含糖飲料行為呈現負相關。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understand the behavior of drinking sugar-sweetened beverages (SSBs) in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Matsu district, and goes on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among SSBs intake, background, knowledge of consumption, self-efficacy of refusing SSBs, outcome expectancy and social support. A comprehensive survey is done by using the total 278 junior high students in the Matsu district in the 99th academic year as the population. After analyzing the information acquired in the questionnaires, the major finding were as follows:

    1.The subjects were all of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he Matsu district. Most of the subjects were from families of lower social economic status (50% of the fathers and 67% of the mothers), have a weekly allowance from 101 to 500 NT dollars (37.4%), live in houses where stores selling SSBs were just 5-minute-walk away, dine out once to seven times per week, watch TV and search on the internet for two hours, and consider themselves with standard body shape.

    2.Subjects’ knowledge of SSBs was considerable; their outcome expectation for SSBs is of medium level; self-efficacy of refusing SSBs is of high degree; general social support for SSBs intake is of medium level, with the highest support from teachers and the lowest support from friends and classmates. Weekly consumption of SSBs is 2443 cc in average. 4% of the subjects have zero intakes of SSBs.

    3.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comprehensive survey of subjects’ SSBs intake behavior and self-efficacy was significant, while obvious difference was seen in weekly consumption of SSBs and social support.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possibility for SSBs intake was lower in those with higher self-efficacy.

    4.Subjects who live on the islands without convenient stores or chain stores of drinks have an obvious lower intake of SSBs. Weekly consumption of SSBs was 1148cc in average, which is 50% less than the whole. It could be speculated that SSBs availability is a key factor of SSBs intake.

    5.The correlation of “self-efficacy of refusing SSBs”and “behavior of SSBs intake (comprehensive survey)”is -0.533 and is significant statistically, which shows there is medium to high level of positive correlation.

    6.The weekly number of times dining out, the type of class at school, the weekly hours spent on the internet, self-efficacy of SSBs intake, and the outcome expectancy of SSBs were predictive of the behavior of SSBs intake of subjects. The most important predictor toward SSBs consumption was self-efficacy of SSBs intake (β=-0.589,p<0.001).

    7.Self-efficacy of refusing SSBs, behavior of SSBs intake and the amount of SSBs intake were influenced by the weekly number of times dining out, and shows obvious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8.The knowledge and social support of SSBs shows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behavior; while self-efficacy,and outcome expectancy showed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behavior.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及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研究問題 6       第四節 研究假設 7 第五節 名詞操作型定義 8 第六節 研究限制 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市用飲料的現況 13 第二節 飲用含糖飲料的現況 20 第三節 飲用含糖飲料知識、我效能和結果期望及社會支持與飲用含糖飲料 行為的關係 23 第四節 背景因素與飲用含糖飲料行為相關研究探討 2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5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5 第二節 研究對象 36 第三節 研究工具 37 第四節 研究步驟 43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44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49 第一節 研究對象的敘述統計分析 49 第二節 研究對象飲用飲料的現況 67 第三節 背景因素與各變項差異性分析 74 第四節 含糖飲料飲用行為及其影響因素之關係及預測102 第五節 討論 10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3 第一節 結論 113 第二節 建議 115 參考文獻119 中文部分 123 英文部分 126 附錄 附錄一 開放式問卷 129 附錄二 正式問卷 130

    一、中文部分:
    王世泯(1992)。台北市國小學童營養知識、態度及飲食行為調查研究。國 立 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旻虹(2010)。南投縣某國中學生均衡飲食攝取行為及其相關因素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素梅(2007)。2006年我國飲品新品分析。經濟部技術處。
    古欣卉(2005)。國中生飲用含糖飲料行為、網路成癮及其相關影響因素之關聯探討。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田金平、林阿洋(1997)。市售飲料中含糖量及甘味料之調查。
    藥物食品檢驗局調查研究年報,15,197-204。
    呂蘭花 (2003)。台北縣某私立中學高中部學生攝取西式速食行為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芳菁(2000)。桃園縣國中學生飲用市售飲料狀況與相關因素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幸娟、方佳雯(1999)。學生攝取校內餐飲所獲得之熱量與營養及學生消費情形。華醫學報,10,23-34。
    吳裴瑤(1992)。從行為影響因素探討臺北市某國民中學七年級學生節制飲食的意向及行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芝靜、余若芸(1998)。生活形態區隔之學生購買飲料行為模式與行銷策略之研究:以大臺北地域為例。銘傳學刊,9(2),43-61。
    李坤霖(2004)。台中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的含糖飲料飲用行為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李淑靜(2003)。國小六年級學童零食飲料消費狀況以及父母和學校態度相關性之探討—以台南縣市為例。國立台南師範學院社會科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李蘭、陸玓玲、李隆安、黃美維、潘怜燕、鄧肖琳(1995)。台灣地區成人的健康行為探討。分佈情形、因素結構和相關因素。中華公共衛生雜誌, 14(4),358-368。
    金蘭馨(2000)。德育醫管專校肥胖學生之飲食調查。德育學報,16, 171-189。
    林生傳(2005)。教育社會學(四版)。台北:巨流。
    林佳蓉、曾明淑、高美丁、葉文婷、潘文涵(1999)。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NAHSIT) 1993-1996—臺灣地區四至十二歲兒童飲食習慣調查。中華民國營養學會雜誌,24(1),81-97。
    林芷伊(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含糖飲料之消費和相關影響因素之研究
    -以高雄市為例。國立台南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林慧(1995)。台灣的飲料產業組織暨亞太地區主要國家飲料產業環境之比較研究。中興大學農產運銷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洪建德(1994)。臺北市士林北投區兒童及青少年飲食習慣、高膽固醇血症及膳食營養狀況。中華民國營養學會雜誌,19(2),201-220。
    高美丁、曾明淑、葉文婷、張瑛韶、潘文涵(1998)。台灣地區居民體位及肥胖狀況。國民營養現況1993-1996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台北。行政院衛生署。
    姚元青(1994)。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生飲食行為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   
      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香瑜(1998)。基隆市國中學生飲料消費行為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智勇、謝天渝(1996)。高雄市國小學童從市售包裝飲料中攝入氟量的探討。牙醫學雜誌,16,131-135。
    黃淑貞、姚元青(1999)。大學生的健康信念、飲食相關自我效能與飲食行為研究。師大學報,44(1),43-53。
    黃德琪(2003)。三大都會區兒童消費力調查—儲蓄習慣為榜首購買飲料零食者過四成。廣告雜誌,150,100-102。
    教育部電子報第117期(2005)。重大政策。2010年3月11日。取至
    http://epaper.edu.tw/117/important.htm。
    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2005)。告別肥胖 ,人人生活做起。2010年3月11日。取至http://www.nhri.org.tw/nhri6/enews.php。
    許惠玉(2003)。台北市兒童體位、飲食行為與家長營養知識、行為及飲食教養之關係。台北醫學院保健營養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乃文(2006)。國中學生含糖飲料主題課程介入效果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淑珍(1987)。某大學女生體型意識、肥胖度、健康與飲食生活關係之研究。 
    國立陽明醫學院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玉鳳(2001)。台北市某國中生攝取蔬果行為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琪婷、謝邦昌、陳政雄(2000)休閒運動與飲料消費型態相關性之研究。中華家政學刊,29,112-134。
    陳玉欣(1998)。國中生飲食行為及相關因子的流行病學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流行病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玉玲(2007)。2006年我國食品產業回顧與展望。經濟部技術處
    單文珍(2003)。桃園市國中學生含糖飲料消費及其影響因素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曾明淑、高美丁、葉文婷、潘文涵(1999)。台灣地區居民之飲食特性-NAHSIT1993-1996。中華民國營養學會雜誌,24(1)。59-80。
    葉麗芳(2009)。中等學校學生飲用含糖飲料相關因素及與肥胖關係之研究---以台北市某完全中學學生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趙強(2001)。消暑飲品,一路涼快到底?馬偕院訊,21(254),119-121。
    劉建功(1999)。年輕人對飲料口感的嗜好性調查。元培學報,6,115-133。
    郝龍斌(2000,5月8日)。飲料加味健康不加分?聯合報,34 版。
    康清雲、黃蔚綱、陳麗婷(2001)。台灣北部地區國中學生白開水飲用行為及其相關因素。公共衛生,28(1),25-36。
    行政院衛生署(2003)。飲料類衛生標準。2010年11月24日,取自http://www.doh.gov.tw/NewVersion/content.asp?class_no=3&now_Fod_list_no=3041&array_Fod_list_no=3,104&level_no=2&doc_no=4344
    行政院衛生署(2005)。台灣地區2010衛生指標白皮書。
    蔡秀美(1993)。營養飲食行為模式之建立—以牛奶之消費為例。中國社會學刊,17,203-231。
    蔡佩珊(2001)。台北市某國中學生飲用含糖飲料行為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楊淑苓(2004)。台北縣永和地區國中學生飲用飲料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董氏基金會網站(2003)。優酪乳抽樣調查。2010年11月10日,取自http://www.jtf.org.tw/nutrition/research/04_0100.asp?This=3&Page=1。
    賴明美、李燕鳴、劉秋松、林正介(1997)台中市某國中七年級學生體位與飲食習慣之關係。中國醫藥學院雜誌,6(1),55-61。
    鄭心嫻、謝麗華、陳金發、謝明哲 (1995)。台北高雄兩市國小高年級學童飲食與體位調查。中華民國營養學會雜誌,20(2),93-104。
    薛凱文(2007)。台北市某國中學生之危害健康含糖飲料飲用行為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PRECEDE模式之應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謝秀美 (2008)。新莊市國中優酪乳消費行為及其相關因素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蘇鳳足(2003)。台北縣某高職學生降低脂肪攝取飲食行為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shengji(2005)。垃圾食物 中小學禁賣。尖石國中資訊網-新聞區。2009年1月5日,取自http://vod.gsjh.hcc.edu.tw/xoops/modules/news/article.php?storyid=145。

    二、英文部分。
    Axelson,M.L.,Federlin,T.L.& Bringberg,D.(1985).Ameta-analysis of food and nutrition related research.Journal of Nutrition Education,17(2):51-54.
    Bandura,A.(1977).Self-efficacy: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Psychological Review,84(2),191-215.
    Byrd-Bredbenner,C., & Shear,T.(1982).Nutrition knowledge、attitude、dietary behavior and commitment to nutrition education educators.Home Economics Research Journal,11(2),123-133.
    Bruhn,J.G. and Philips,B.U.(1984).Measuring social support:a synthesis of current approaches.Journal of Behavioral Medicine,7(2),151-169.
    Dennison, B. A., Rockwell, H.L., & Baker, S. L. (1997). Excess fruit juice consump tion by preschool-aged children is associated with short stature and obesity. Pediatrics, 99(1), 15-22.
    Eppright, E. S., Fox, H. M., Fryer, B . A., Lamkin, G. H., & Vivian, V. M. (1970). Nutrition knowledge and attitudes of mothers. Journal of Home Economics, 62(5), 327-332.
    Glanz,K.Cristal,A.R.,Sorensen,G.,Palombo,R.,Heimendinger,J.,and Probart,C.(1993).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measures of psychosocial factors influencing fat- and fiber-related dietary behavior.Pveventive Medicine,22,373- 387.
    Garaulet S.M., Roemmich J.N., Sandow-Pajewski M., Clark P.A., Thomas E., Weltman A., Patrie J. and Rogol A.D. (2000) Alteration in growth and body composition during puberty. IV. Energy intakes estimated by the youth-ado; escent food-frequency questionnaire: validation by the doubly labeled water method.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72, 1455-1460.
    Hounts,S.S., & Warland,R.H.(1989).Rotter's social learning theory of personality and dietary behavior.Journal of Nutrition Education,21(4):172-79.
    Kingery,P.M., & Glasgow,R.E.(1989). Self-efficacy and outcome expectations in the self-regulation of non-insulin 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 Health Education. 20 (7), 13-19.
    Kelder, S. H., Perry, C. L., Klepp, K. L. & Lytle, L. L. (1994). Longitudinal tracking of adolescent smoking, physical activity, and food choice behaviors.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84(7),1121-6.
    Ludwig, D. S., Peterson, K. E., & Gortmaker, S. L. (2001). Relation between consumption of sugar-sweetened drinks and childhood obesity: a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analysis. Lancet, 357(9255), 505-508.
    Ngo,J.(1993).Social marketing and fat intake.Europe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47,suppl.1,s91-95.
    Ohio AAP (2003) . Ohio AAP Statement on Softdrink Contract in Schools. Retrieved November 11,2003,from http://www.ohioaap.ogr/softdrinks.htm
    Robert V. Krejcie, & Daryle W. Morgan (1970).Determining Sample size for research activities. Educational and Psycbological Measurement,30, 607-610.
    SNAC (2003) Soft Drinks and School-Age Children : Trends, Effects, Solutions.Retrieved November11,2003,fromhttp://www.asu.edu/educ/epsl/CERU/Articles/CERU-0203-41-OWI .pdf
    Story M., Neumark-Sztainer D., & French S. (2002). Individual and environmental influences on adolescent eating behavior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Dietetic Assoc i a t ion, 102(3),S40-S51.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