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丁雅鈴
Ting, Ya-Ling
論文名稱: 童軍家長服務員認真休閒歷程之研究
The Study on Serious Leisure Journey of Volunteer Scouters
指導教授: 吳崇旗
Wu, Chung-Chi
口試委員: 吳崇旗
Wu, Chung-Chi
王俊杰
Wang, Chun-Chieh
蔡居澤
Tsai, Gee-Tse
口試日期: 2025/01/13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活動領導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_Continuing Education Master's Program of Scouting Education and Outdoor Leadership
論文出版年: 2025
畢業學年度: 11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74
中文關鍵詞: 社區型童軍團參與動機個人特質
英文關鍵詞: community scout group, motivation,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研究方法: 半結構式訪談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500229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7下載: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為探討童軍家長服務員參與童軍服務的心路歷程,將家長服務員參與童軍緣起、童軍服務參與、困難與挑戰、家長服務員個人特質與認真休閒理論的相關連結等方向討論。蒐集國內外相關文獻,建構本研究的基礎概念,以質性研究一對一的結構性訪談方式,訪問四位在童軍運動參與超過八年以上之家長服務員,針對其童軍參與服務之心路歷程進行歸納整理。
    經由資料分析與整理,將家長服務員的童軍參與的歷程分為五個綱要,一、參與童軍的緣起:了解接觸童軍的機緣,接著參與服務的起心動念,到最後投入服務熱忱的變化;二、參與童軍服務的困難與挑戰:對於大量投入心力、時間及資源,進行童軍服務過程中,面對了何種困難與挑戰。三、家長服務員的個人特質:童軍運動中需要學習不同技能、進過不同階段受訓及無酬的服務,長久的投入及參與,服務員具備了積極、熱於學習及奉獻等特質;四、 了解家長服務員生涯規劃以及童軍的參與行為:家長服務員在童軍參與的生涯規劃及加入童軍團後哪些參與行為;五、認真休閒特質之驗證:家長服務員的童軍參與都是在工作之餘,對於童軍參與投入與熱忱,更不斷精進自己的技能,提升童軍服務的能力,且建立了童軍夥伴間非童軍之休閒情誼,與認真休閒特質有諸多符合之驗證。
    經由本研究的討論能對童軍家長服務員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對於來自不同領域的童軍成人領導人,參與童軍服務有更深刻的認識。希望研究結果能提供童軍運動的委員會,對於未來提擬增加參加人口數策略的參考。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journey of volunteer scouter, this study discusses the origins of volunteer scouter, their involvement in Scouting,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 and the connection between volunteer scouter’s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validation of the theory of conscientious leisure. Relevant domestic and foreign literature was collected to construct the basic concepts of this study, and a qualitative one-on-one structured interview was used to interview four parent caregivers who have participated in Scouting for more than eight years to summarize and organize their journey of Scouting participation and service.
    After data analysis and sorting, the journey of volunteer scouter was divided into five outlines. 1. The origin of participating in Scouting: Understanding the opportunity to contact Scouting, then the motivation to participate in service, and finally the enthusiasm for service. 2.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 in participating the Scout service: What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 have been faced in the process of investing a lot of effort, time and resources in Scout service. 3.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of volunteer scouter: Scouting requires learning different skills, undergoing different levels of training, providing unpaid services, and long-term investment and participation. The attendants had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positivity, enthusiasm for learning, and dedication. 4. Understanding Career planning of volunteer scouter: Career planning of volunteer scouter in Scouting and participation behaviors after joining the Scouting Corps; 5. Verification of serious leisure characteristics: Scouting participation of volunteer scouter is all after work. With dedication and enthusiasm for Scouting, they had continuously improved their skills, enhanced Scouting service capabilities, and established a non-Scouting casual friendship among Scout partners, which had been proven to be consistent with the serious leisure characteristics.
    The discussion of this study provided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volunteer scouter, and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involvement of adult Scout leaders from different areas of Scouting. Hoped that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will provide Scouting committees with reference for future strategies to increase the number of participants.

    摘要 v Abstract 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2 一、研究背景 2 二、研究動機 4 第二節 目的與問題 7 一、研究目的 7 二、研究問題 7 第三節 名詞定義 8 一、童軍家長服務員 8 二、參與動機 8 三、認真休閒 8 四、參與歷程 9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0 一、研究範圍 10 二、研究限制 10 第貳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童軍家長服務員相關研究 11 一、服務動機 11 二、人格特質相關研究 13 三、心理需求相關研究 15 四、小結 17 第二節 認真休閒相關研究 18 一、認真休閒的意義與概念 18 二、認真休閒的特質 18 三、認真休閒的類型 19 四、認真休閒之志願服務 20 五、小結 21 第三節 參與歷程相關研究 23 一、敘說分析 23 二、認真休閒者之參與歷程 23 三、小結 24 第參章 研究方法 26 第一節 研究設計 26 一、質性研究 26 二、研究方法選擇 26 第二節 研究對象 27 一、抽樣方式 27 二、訪談對象設定 27 第三節 研究程序 28 第四節 研究工具 29 第伍節 資料分析與處理 30 一、準備階段 30 二、執行階段 30 三、完成階段 31 第肆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33 第一節 分析童軍家長服務員參與童軍的動機 34 一、 外在參與動機 34 二、 內在參與動機 35 三、 小結 38 第二節 探討童軍家長服務員在參與歷程中面臨的挑戰及其應對策略 39 一、困難與挑戰 39 二、因應策略 41 三、小結 43 第三節 了解童軍家長服務員在參與活動中的個人成長特質及歷程轉變 44 一、 個人成長特質 45 二、生命歷程轉變 46 三、小結 48 第四節 檢視童軍家長服務員參與過程的認真休閒特質及對童軍運動的影響 49 一、 堅持努力不懈 49 二、 有規劃性的休閒生涯顯著性的個人努力 50 三、 持久性的個人利益 51 四、 獨特的精神特質與次文化 51 五、 對自我選擇有強烈的認同感 52 六、 畢生的職志規劃 53 七、 小結 53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55 第一節 研究結論 56 一、 童軍家長服務員的參與動機 56 二、 童軍家長服務員在參與歷程中面臨的挑戰及其應對策略 57 三、 童軍家長服務員在參與活動中的個人成長特質及歷程轉變 57 四、 童軍家長服務員參與過程的認真休閒特質及對童軍運動的影響 58 第二節 未來研究之建議 60 一、 訪談的童軍家長服務員廣度 60 二、 訪談的童軍團的政策 60 三、 童軍家長服務員的城鄉差距 60 參考文獻 65

    丁振豐 (2000)。動機理論。教育大辭典。 https://pedia.cloud.edu.tw/Entry/Detail/?title=%E5%8B%95%E6%A9%9F%E7%90%86%E8%AB%96&search=%E5%8B%95%E6%A9%9F%E7%90%86%E8%AB%96
    中央廣播電臺 (2023年8月7日)。世界童軍大會代表團陸續拔營 臺生轉韓國4大學住宿。中央社。https://www.rti.org.tw/news/view/id/2176180
    中華民國童軍總會 (2021年9月6日)。中華民國童軍總會公函。中華民國童軍總會網站。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M0eQLDCj1Wm7i5r6Sx3NtE47qwCiF8JB/view
    中華民國童軍總會 (2021年11月2日)。參加第 25 次世界童軍大露營代表團第一次各國團長會議報告。中華民國童軍總會網站。https://www.scout.org.tw/autopage_detail/18/150
    中華民國童軍總會 (2018)。本會政策-服務員政策。中華民國童軍總會網站 https://www.scout.org.tw/autopage_detail/26/130
    中華民國童軍總會 (2023a)。童軍人口。中華民國童軍總會網站 https://www.scout.org.tw/autopage/66/all/1
    中華民國童軍總會 (2024a)。業務資料。中華民國童軍總會。https://www.scout.org.tw/autopage/15/all/1
    中華民國童軍總會 (2024b)。世界童軍運動介紹。中華民國童軍總會網站 https://www.scout.org.tw/autopage/66/all/1
    中華民國童軍總會 (2023年8月5日)。有關本會參加第25屆世界童軍大露營遇韓國熱浪公告。中華民國童軍總會網站。 https://www.scout.org.tw/autopage_detail/18/558
    中華民國童軍總會 (2023年8月7日)。本會參加第25次世界童軍大露營代表團撤退公告。中華民國童軍總會網站。 https://www.scout.org.tw/autopage_detail/18/559
    中華民國童軍總會 (2022年1月3日)。童軍人口統計。中華民國童軍總會網站。https://www.scout.org.tw/autopage/66/all/1
    中華民國童軍總會 (2024年6月8日)。我國童軍運動的發展。中華新聞網。 https://www.scout.org.tw/autopage/70/463
    太報 (2023年8月5日)。熱到有生命危險!美英宣布退出世界童軍大會。yahoo!運動。https://tw.sports.yahoo.com/news/%E7%86%B1%E5%88%B0%E6%9C%89%E7%94%9F%E5%91%BD%E5%8D%B1%E9%9A%AA-%E7%BE%8E%E8%8B%B1%E5%AE%A3%E5%B8%83%E9%80%80%E5%87%BA%E4%B8%96%E7%95%8C%E7%AB%A5%E8%BB%8D%E5%A4%A7%E6%9C%83-011501220.html
    王俊輝 (2023)。童軍活動參與者自我效能與生涯發展之關聯性研究-以中華民國童軍總會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大學。
    王惠君 (2023)。那些走路教會我的事–女性獨自徒步環島自我認同轉變之敘說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王朝鈺 (2023/8/6)。赴韓國童軍大露營 基隆小6生中暑打點滴無大礙 。中央社。https://www.cna.com.tw/news/ahel/202308060190.aspx
    王嘉源 (2023年8月9日)。童軍大露營頻出包 韓議員盼BTS救場挽國譽。奇摩新聞/旺報。https://tw.news.yahoo.com/%E7%AB%A5%E8%BB%8D%E5%A4%A7%E9%9C%B2%E7%87%9F%E9%A0%BB%E5%87%BA%E5%8C%85-%E9%9F%93%E8%AD%B0%E5%93%A1%E7%9B%BCbts%E6%95%91%E5%A0%B4%E6%99%9A%E5%9C%8B%E8%AD%BD-004500452.html
    王靜儀 (2015)。應用MBTI性格量表探討消費者對不同比例矩形之偏好。感性學報。3(1),26-46。
    江幸純 (2011)。國中學生參與童軍活動與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江明修 (2003)。志工管理。智勝文化。
    何慧卿 (2019)。志願服務與管理 (2 版)。華都文化。
    吳崇旗、 王偉琴 (2020)。休閒型鐵人三項運動參與者完賽歷程體驗之探究。中華體育季刊, 34 (3)。143-153 。
    李佩宜 (2021)。國中教師兼任童軍團長工作意願及影響因素之研究─以臺中市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李明峯 (2021)。認真休閒志願服務參與者之體驗與歷程自我敘說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https://hdl.handle.net/11296/9266zm
    李若維 (2022)。高中童軍團實施自主學習課程之成效與反思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李振興 (2013)。童軍服務員團務服務與生涯承諾關聯性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
    李振興 (2014)。童軍服務員團務服務與生涯承諾關聯性之研究 團務服務與生涯承諾 [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https://hdl.handle.net/11296/p76ny9
    李崑璋,陳美燕 (2020)。認真性休閒量表中文化與驗證:水域活動為例。臺灣運動心理學報,20 (1)。27-45。DOI: 10.6497/BSEPT.202003_20 (1)。
    李雋之 (2022)。衝線後的人生-認真休閒鐵人的經驗與生活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
    李騰峰 (2021)。童軍運動領導經驗對職場領導力影響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杜瑋倫 (2021)。臺北市國民小學社區化幼童軍團服務員參與動機與組織承諾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沈建誠 (2022)。陽明山童軍營地管變前後營運規劃方向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林念潔 (2023)。探討中年女性參與志願服務的社會情懷與品味生活 [未出版碩士論文]。淡江大學。
    林東森 (2014)。以五大人格特質理論及主觀規範探討團隊知識分享之影響因素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林金定、嚴嘉楓、陳美花 (2005)。質性研究方法:訪談模式與實施步驟分析。身心障礙研究季刊, 3 (2), 122-135。
    林秀英 (2009) 。志願服務參與者之動機、阻礙與效益關係之研究-以臺南縣市大學生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南台科技大學。
    林珊如 (2005)。深度休閒與資訊行為研究。圖書資訊學刊,3 (1/2) , 15-22。
    林庭君 (2021)。女性鐵人三項運動參賽者心流體驗及持續涉入動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林淑芬 (2009)。學習風格對童軍露營活動滿意度影響之研究-以臺中市國中童軍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林愷玉 (2023)。與青少年子女共同參與社團之父職經驗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林維貞 (2020)。樂齡族參與志願服務之歷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林曉雲 (2023/7/30)。世界童軍大露營4.3萬人 臺灣布袋戲將首度登場。自由時報。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4380677 。
    邱宜瑾 (2012)。家長參與新竹市社區童軍團之決策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明新科技大學。
    邱招蓮 (2018)。童軍服務員活躍老化認知與學習需求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邱聖宜 (2022)。女性馬拉松跑者參與歷程之內心感受探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邱資惠 (2021)。幽谷願伴行‧星星知我心:探究安寧陪伴服務歷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周泯珈 (2010)。志願服務動機、轉型領導與志工參與行為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市,亞洲大學。
    侯怡芸 (2008)。高爾夫球活動認真性休閒量表再驗證 [未出版碩士論文]。逢甲大學。
    姚良杰 (2009)。臺北市幼童軍服務員專業知能與需求之研究 幼童軍服務員專業知能與需求 [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洪敏貴 (2015)。大學生參與國際志願服務助人行為及動機調節歷程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洪華真 (2015)童軍參與者人格特質、認真休閒特質與休閒 效益之研究-以南投縣國高中職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南開科技大學。
    洪藝文 (2021)。臺中市國中童軍團員知覺團長正向領導與團隊凝聚力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胡智為 (2008)。以童軍服務員資訊需求建立童軍服務員資源鏈結網站之研究 建立童軍服務員資源鏈結網站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胡嘉君 (2010)。「我服務,故我在」-志願服務經驗之自我敘說[未出版碩士論文]。玄奘大學。
    唐震銘 (2021)。國民中學學生參與學校童軍團之動機關聯性探討-以高雄市某國中之童軍團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義守大學。
    徐美芳 (2022)。與兩位特殊孩子攜手前進—教養亞斯伯格症及腦性麻痺子女獨立自主的困境及策略。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1(6), 210-216。
    徐慧瑋 (2024)。怪誕藝術風格運用於人格特質表現之插畫創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翁柏登 (2014)。以五大人格特質理論及主觀規範探討團隊知識分享之影響因素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翁淑暖 (2020)。一位探索教育指導員專業發展歷程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高淑清 (2008)。質性研究的18 堂課-首航初探 之旅。麗文文化。
    高麗娟、黃光獻 (2014)。體育運動質性資料分析方法。體育學報,47 (2)。,159-178。
    馬慧君、施教裕 (1988) 。志願服務工作者參與類型之初探-以埔里五個團體的志工為例。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2(1),157-194。
    康豪仁 (2021)。以人格特質理論探討銷售績效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遠事科技大學。
    張玉宜 (2014)。未來退休族再回工作職場之動機分析:以人格特質理論之觀點 [未出版碩士論文]。 淡江大學。
    張掬晴 (2022)。女童軍團員參與服務學習經驗歷程之研究—以臺北市某女童軍團反哺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張翊芸 (2023)臺北市童軍服務員參與動機及持續參與童軍活動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張議 (2007)。童軍服務員內外控人格特質與團領導風格之研究-以臺北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教育部 (無日期,n.d.) 。 教育百科。Retrieved Dcember 30, 2024, from:https:// www.cdc.gov.tw/Bulletin/Detail/Ow1OzHJL21L8761QAA3kig?typeid=9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2024)。獎勵推行童軍教育績優個人及學校實施計畫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https://www.k12ea.gov.tw/files/common_unit_id/90ca39e7-8f5f-404f-b0a9-3c688bfc828e/doc/%E7%8D%8E%E5%8B%B5%E6%8E%A8%E8%A1%8C%E7%AB%A5%E8%BB%8D%E6%95%99%E8%82%B2%E7%B8%BE%E5%84%AA%E5%80%8B%E4%BA%BA%E5%8F%8A%E5%AD%B8%E6%A0%A1%E5%AF%A6%E6%96%BD%E8%A8%88%E7%95%AB.pdf
    梁雅智 (2016)。南投縣童軍服務員專業能力與工作績效關係之研究 專業能力與工作績效[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畢恆達 (2010)。教授為什麼沒有告訴我。小畢空間。
    連建華 (2011)。中華民國童軍服務員訓練歷史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郭先添 (2018)。桃園市童軍運動現況與發展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郭柏 (2021)。北北基國中童軍團長人格特質與組織承諾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陳向明 (2010)。社會科學質的研究 。五南。
    陳怡君 (2017)。資深旅遊從業人員遊憩專業化歷程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陳玫瑜(2009)。一位國小特殊教育教師參與志願服務歷程之自我敘說[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
    陳俋蓁 (2020)。難以割捨的籃乙夢:乙組籃球員之自我民族誌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陳俐臻 (2010)。臺北縣市童軍服務員招募與留用之研究 服務員招募與留用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陳淑娟 (2011)。童軍活動參與者參與動機、休閒涉入與心流體驗關係之研究—以南投縣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
    陳楷旻 (2015)。公共服務動機對於轉型領導與組織承諾關係之干擾效果研究─以中華民國童軍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崑山科技大學。
    陳碧祺、李佩綺 (2021)。體驗式學習融入素養導向童軍課程之教學行動研究 。高雄師大學報:教育與社會科學類,51,49-72。
    陳寬裕、 歐典灝、 歐人豪 (2009)。認真休閒特質與幸福感之研究:兼論配偶支持的干擾效果。觀光休閒學報, 15 (2),113-140。
    陸欣怡 (2015)。女童軍服務員志業承諾歷程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傅仁鵬 (2010)。高屏區童軍服務員專業發展需求之研究 童軍服務員對於專業發展的需求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彭逢義 (2005)。以五大人格特質理論探討組織成員知識分享意願—以IpsosTaiwan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僑光科技學院。
    曾科魁 (2017)。團體動力與團體凝聚力對國民中學童軍教育學習滿意度影響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義守大學。
    曾瓊禛、洪儷瑜 (2020)。學習障礙大學生韌性發展歷程探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45 (2),61-88。
    黃茱莉 (2013)。國中學生參與學校童軍團模式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楊子妮 (2005)。臺北市女童軍服務員專業知能與需求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楊依璇 (2006)。Maslow需求層次改變歷程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楊惟敬 (譯) (2023,8月5日) 。韓國高溫難耐 世界童軍大露營英美相繼拔營 。中央社。https://www.cna.com.tw/news/aopl/202308050115.aspx
    葉乃靜 (2015)。大學生觀看線上影音節目之隨興休閒資訊行為研究。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41 (2), 106-126。
    葉姿彣 (2017)。童軍服務員參與木章基本訓練之學習歷程及學習成效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廖以琳 (2020)。融入團體輔導之童軍課程對提升學生挫折忍受力影響之行動研究-以桃園一所國中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原大學。
    潘淑滿 (2022)。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心理出版社。
    蔡吉昌、危永中、吳佳純、曾科魁 (2017)。團體動力與團體凝聚力對童軍教育學習滿意度影響之研究。管理資訊計算,6 (S1), 1-11。
    蔡秀惠 (2024年5月22日)。全國童軍教育績優 新北蟬聯五屆全國第一。中華新聞網。https://www.cdns.com.tw/articles/1016246
    蔡金倉 (2023)。以主動性人格特質理論探討照顧服員對組織認同之影響。運動知識學報,20,22-45。
    蔡素琴、 洪雅鳳、劉淑慧 (2014)。敘事分析方法:由Labov敘事結構與隱喻故事取徑。臺灣諮商心理學報,2(1), 77-96。
    蔡敦浩、劉育忠 (2010)。組織敘說:組織研究 的敘說轉向。應用心理研究,47 (3),21-40。
    衛生福利部 (2020)。志願服務法。 衛生福利部。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050131
    鄭又維 (2021)。只想帶你回家─ 失智者失蹤家庭的經驗歷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鄭詠展 (2021 )。馬拉松賽會吸引力對參與者認真休閒與行為意向影響研究。休閒觀光與運動健康學報, 11 (1), 50-64。
    蕭濤穎 (2019)。中華民國稚齡童軍服務員木章訓練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
    賴彥希 (2019)。宜蘭縣國中童軍團長領導風格影響組織氣氛及活動涉入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薛心潔 (2021)。金融教育導入國中社團之創新課程的研發歷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謝秋麗 (2020)。女性高齡志工認真休閒參與之研究—以部立豐原醫院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亞洲大學。
    謝美連 (1995)。國民中學童軍教育教師現況調查研究。公民訓育學報, 4, 245-275。
    顏伽如 (2003)。認真休閒之參與歷程與相關因素之研究—以臺北市立圖書館「林老師說故事」之志工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
    嚴巧珊 (2022)。國軍心輔官的職場壓力與因應策略。中國行政評論,28 (3),32-53。
    蘇怡如 (2008)。以認真休閒理論探討歌仔戲迷的心路歷程—以「明華園」戲迷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
    Adam Talbot (2015). The negative impacts of volunteering: a qualitative case study of one UK Scout group. Bristol University Press, 6 (2), 209-220.
    Allport, G. W. (1937). Personality: A psychological interpretation. H. Holt and. Company.
    Cattell, R. B. (1965). The scientific analysis of personality. Penguin Books.
    Clandinin, D. J., & Connelly F. M. (2000). Narrative inquiry: Experience and story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San Francisco, CA:Jossey-Bass Inc. 王勇智、鄧明宇 (譯) (2003)。敘說分析。臺北市:五南。 (Riessman, C. K., 1993)"
    Davis, M. H., Hall, J. A., & Meyer, M. (2003). The first year: Influences on the satisfaction, involvement, and persistence of new community volunteer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9, 248-260.
    Deci, E. L. (1975). Intrinsic motivation. Plenum Press. https://doi.org/10.1007/978-1-4613-4446-9
    Deci, E. L., & Ryan, R. M. (1985).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self-determination in human behavior. Berlin: 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https://doi.org/10.1007/978-1-4899-2271-7
    Eccles, J. S. (1983). Expectancies, values and academic behaviors. In J. T. Spence (Ed.), Achievement and achievement motives (pp. 75-146). San Francisco: Freeman.
    Finkelstein, M. A. (2007). Correlates of satisfaction in older volunteers: A motivational perspective. Journal of Volunteer Administration, 26 (5), 6-12.
    Finkelstein, M.A., & McIntyre, S. (2005). A social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on recruitment and retention of hospice volunteers. Journal of Volunteer Administration, 23, 6-10.
    Goldberg, L. R. (1993). The structure of phenotypic personality traits. American Psychologist, 48 (1), 26.
    Goldstein, G., & Hersen, M. (Eds.). (2000). Handbook of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Elsevier.
    Gould, J., Moore, D., McGuire, F., & Stebbins, R. A. (2008) Development of the serious leisure inventory and measur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40, 47-68.
    MBA智庫.百科 (2024)。人格特質理論。https://wiki.mbalib.com/zh-tw/%E4%BA%BA%E6%A0%BC%E7%89%B9%E8%B4%A8%E7%90%86%E8%AE%BA
    Molloy, S. (1991). At face value: Autobiographical writing in Spanish Americ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Riessman, C. K. (1993). Narrative analysis.Newbury Park, Sage.蔡敏玲、余曉雯 (2003)。敘說探究。心理。 (Clandinin, D. J., & Connelly, F. M.,2000)"
    Sarbin, T. R. (1972). Imagining as mutedrole-taking: A historico-lingquistic analysis.In P. Sheehan (Ed.), The function and nature of imagery (pp. 333-354). Academic Press.
    Sarbin, T. R. (1986). The narrative as rootmetaphor for psychology. In T. R. Sarbin (Ed.), Narrative psychology: The storiednature of human conduct (pp. 3-21). Praeger.
    Stebbins, R. A. (1982)Serious leisure: A conceptual statement Pacific Sociological Review. 25 (2), 251-272.
    Stebbins, R. A. (1992). Amateurs: Professionals and Serious Leisure. McGill Queen’s University Press.
    Stebbins, R. A. (1997) Identity and cultural tourism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Society, 24 (2), 450-452
    Stebbins, R. A. (2001). Serious leisure. Society, 38 (4), 53-57.
    Stebbins, R. A. (2005). Project-based leisure: Theoretical neglect of a common use of free time. Leisure Studies, 24 (1), 1-11.
    Stebbins, R. A. (2008). Right leisure: Serious, casual, or project-based? Neuro Rehabilitation, 23 (4), 335-341.
    Stebbins, R. A. (2013). Formal grounded theory, the serious leisure perspective, and positive sociology. The Chicago School Diaspora: Epistemology and Substance, 336-379.
    Stebbins, R.A. (2007). Serious leisure: A perspective for our time. Transaction.
    Strauss, A., & Corbin, J. M. (1990). 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Grounded theory procedures and techniques. Sage Publications, Inc.
    Tsaur, S. H., & Liang, Y. W. (2008). Serious leisure and recreation specialization Leisure Sciences, 30, 325-341.
    Wigfield, A., Eccles, J. S. (2000). Expectancy-value theory of achievement motivation.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5, 68.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