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一偉
Chen, Yi-Wei
論文名稱: 楠梓後勁聚落變遷的政治生態學分析
A Study on Houjing settlement change In Nanzih District from political ecology theory
指導教授: 廖學誠
Liaw, Shyue-Cher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地理學系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論文出版年: 2016
畢業學年度: 10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3
中文關鍵詞: 政治生態學後勁
英文關鍵詞: Political Ecology, Houjing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4639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71下載:3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後勁位於北高雄楠梓區,現今為高雄的工業重地,這裡有高雄煉油廠及楠梓加工出口區。然而在此地,卻也有維持著傳統特色的後勁舊聚落。

    後勁從清代由一個以原鄉血親、地緣關係而建構的農業聚落,轉變成人口結構多元、複雜的工業聚落,除了聚落經濟發展等內在因素外,國家、全球化經濟體系等外部力量也在這裡作用。

    本文試圖透過政治生態學觀點,以解釋鏈模式,探討1683年到1987年間,以農業為主的後勁聚落,如何在國際情勢、國家、地方不同尺度的影響下,改變人口特色和經濟結構,形塑成今日的面貌。

    Houjing, located in Nanzih District is an industrial capital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Kaohsiung.. Having Kaohsiung Oil Refinery and Nanzih Export Processing Zone, it is also an old settlement with traditional features.

    Houjing changed from a Agricultural Settlement consist of Surrounding and Consanguinity in Ching(Qing) Dynasty into a Industry Settlement consist of complex population structure at present.Besides internal factor of Settlem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External forces of nation and Globalized economy etc. acts as well there.

    By using the perspective of political ecology and the model of explanation chain, the study discusses how agricultural-based Houjing is influenced and then transforms its ways of main type of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structure from international, national and local scale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文獻回顧.................................4 第三節 研究區域.................................13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19 第二章 清領時期(1684-1894)後勁地區的聚展..........22 第一節 清領時期治台政策..........................22 第二節 後勁地區聚落發展和人口變遷.................27 第三節 土地拓墾和水利設施.......................32 第四節 小結....................................41 第三章 日治時期(1895-1945)後勁地區的發展.........43 第一節 日治時期治台政策..........................43 第二節 殖民農業經濟和工業的變遷...................45 第三節 人口變遷與聚落發展........................50 第四節 小結.....................................52 第四章 國民政府前期(1945-1987)後勁的發展..........54 第一節 國民政府遷台後治台政策.....................54 第二節 國民政府前期後勁人口變遷與聚落發展..........59 第三節 國民政府前期後勁土地利用和產業變遷..........63 第四節 小結......................................66 第五章 國民政府後期(1988-2015)後勁的發.............68 第一節 國民政府後期治台政策........................68 第二節 國民政府後期後勁聚落人口、產業發展...........70 第三節 後勁反五輕運動..............................72 第四節 小結.......................................75 第六章 結論.......................................77 參考文獻..........................................79

    井出季和太,郭輝編譯(2003):《日據下之臺政》,台北市:海峽學術
    王世慶(1994):《清代台灣社會經濟》,台北市:聯經。
    王振寰(2007):〈空間再尺度化的角力—全球化下的臺灣資通訊產業與國家機器〉,《地理學報》,49:39-54。
    王振寰(1995):〈國家機器與臺灣石化業的發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8:1-37。
    王瑛曾(1993):《重修鳳山縣志》,南投市:省文獻會。
    何文榮(2013):《民間宗教與地方認同建構─以新港奉天宮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史地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余文儀(1984):《續修臺灣府志》,台北市:成文。
    李若瑛(2009):《高雄市楠梓區地權結構與土地利用型態(1985-2009)》,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吳連賞(1995):《高雄都會區工業發展的時空過程和環境變遷》,高雄市:高雄復文。
    李銀脗(2009):《產業變遷與地方發展-以後勁為例(1661-1973)》,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吳榮義(2011):《台灣產業發展策略》,台北市:新臺灣國策智庫。
    李蕙琴(2013):《看得見與看不見的地理界線-二重疏洪道的政治生態學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林身振、林炳炎,黃萬相譯(2013):《第六海軍燃料廠探索 :台灣石油/石化工業發展基礎》,高雄市:春暉。
    林政民(2003):《和平溪口地區聚落與土地利用的變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林勝童等(2007):《後勁溪采風錄》,高雄市:後勁廟產管理委員會。
    林錦郎(1993):《高雄都會區產業變遷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立三(2008):《居民對於關渡自然公園的態度與公園的政治生態學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施亞叡(2011):《由石化工業設廠審視台灣空間規劃典範-以後勁五輕和國光石化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范咸(2005):《重修台灣府志》,台北市:文建會。
    留方萍(2005):《一個聚落的生與死──三重市後埔仔的聚落發展與地方感形
    塑》,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陳文達(1993):《鳳山縣志》,南投市:省文獻會。
    陳玉峰、楊國禎(2014):《環保神明大進擊 =後勁反五輕世紀終戰前夕.(上)》,台北市:前衛。
    高拱乾(2004):《臺灣府志》,台北市:文建會。
    陳紹馨(2004):《台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台北市:聯經。
    高雄市文獻委員會(1986):《高雄市志 :經濟志 .卷八》,高雄市:高雄市文獻委員會。
    高雄市文獻委員會(1985):《重修高雄市志》,高雄市:高雄市文獻委會。
    高雄市文獻委員會(1995):《續修高雄市志 .卷四-經濟志工礦電力漁業農林畜牧篇》,高雄市:高雄市文獻委員會。
    高雄市政府環境保護局(1986):《高雄市重大公害實錄》,高雄市:高雄市政府環保局。
    連雅堂(1985):《台灣通史》,台北市:黎明文化。
    陳榮元(1982):《持續發展我國石化工業之策略與認識》,台北市:台經所。
    陳震東(1988):《高雄市人口變遷之研究》,高雄市:高雄市文獻委員會。
    張世民(2005):《從地圖閱讀高雄 :高雄地圖樣貌集》,高雄市:高市文化局。
    張宗漢(1980):《光復前臺灣之工業化》,台北市:聯經。
    張勝彥等(1996):《台灣開發史》,台北縣:空大。
    許極燉(1996):《台灣近代發展史》,台北市:前衛。
    黃修文(2005):《世紀之交的臺灣糖業與蔗農》,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凌雀(2002):〈高雄市楠梓區聚落產業型態發展概述〉,《南臺文化》,3:39-44。
    黃琇玫(2003):《地方文化活動與地方認同》,國立台南大學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進為(2007):《轉變中的臺灣石化工業 =Taiwan's petrochemical industry in transition》,台北市:秀威資訊科技。
    楊玉姿(2005):《高雄開發史》,高雄市:高雄市文獻委員會。
    葉萬安(1984):〈台灣工業政策的回顧與展望〉,《國立台灣大學中山學術論叢》,4:173-196。
    葉蓓芳(2004):《今高雄市歷史變遷中人群遷移的空間對應》,國立台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水萍(2000):《後勁大代誌 :2000年後勁甘尾會》,高雄市:高雄市立中正文化中心。
    鄭水萍(2000):《後勁記事 :2000年後勁甘尾會 .後勁陳三正家藏古文書篇》,高雄市:高雄市立中正文化中心。
    鄭博文(2008):《高雄市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策略之研究》,高雄市:高市研考會。
    廖紫均(2007):《地方認同建構--以鹿港為例》,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臺灣總督官房統計課(1915):《臺灣現住人口統計. 大正三年》,台北市:臺灣總督官房統計課。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1946):《台灣省五十一年來統計提要》,台北市: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統計室。
    蔡偉銑(1996):《台灣石化工業發展過程的政治經濟分析》,東吳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
    盧德嘉(2007):《鳳山縣采訪冊》,台北市:文建會。
    盧鏡臣(1998):《偏遠地區環境破壞的社會機制—以澎湖海岸地景破壞為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沛鈞(2010):《從政治生態學探討農業政策與峨眉鄉發展間的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戴英艮(2005):《廟會活動與地方社群--以後勁甘尾會為例》,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俊雄、徐英傑(2012):《臺灣化工史 :臺灣現代化學工業史-發展期(1951-1985).第2篇 .石化工業的興起與傳統化工業的成長》,台北市:台北化學工程學會。
    瞿宛文(2003):《全球化下的台灣經濟》,台北市:唐山。
    瞿宛文(1995):〈進口替代與出口導向成長:臺灣石化業之研究〉,《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8:39-69。
    簡炯仁(2004):《高雄市楠仔坑聚落研究》,高雄市:高雄市文獻委員會。
    Blaikie, P. and Brookfield, H. (1987): Land Degradation and Society, London: Methuen.
    Cosgrove, D. (1985): Prospect, perspective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landscape idea.
    Crang, Mike,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2003):《文化地理學》。臺北:巨流。
    Cresswell,T.,王志弘等譯(2004):《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台北:群學。
    Robbins, P. (2012): Political Ecology (Second Edition), Blackwell Publishing.
    Thomas J. Bassett (1988):The Political Ecology of Peasant-Herder Conflicts in the Northern Ivory Coast. Annals of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78 : 3 , pp.453-472.
    Vandermeer,J. and Perfecto,I.,周沛郁,王安生譯(2009):《生物多樣性的早餐:破壞雨林的政治生態學》,台北市:綠色陣線協會。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