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凌芳
CHANG LING FANG
論文名稱: 臺北市青少年領導才能內涵之認知及領導才能發展之研究
A Study of the Leadership Cognition and its Development of Youth in Taipei
指導教授: 張樹倫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99
中文關鍵詞: 青少年發展領導才能青少年領導
英文關鍵詞: YouthDevelopment, Leadership, Youth Leadership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68下載:4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瞭解臺北市青少年在領導才能內涵認知及領導才能發展情況,透過文獻分析設計問卷,將問卷分為「個人基本資料」、「領導才能」二部份,採用卡方檢定來探討不同背景變項的青少年,對於其領導才能內涵認知及領導才能發展的程度。正式問卷是以臺北市公立國中及臺北市公私立高中職(未含補習學校及特殊學校)之學生為取樣範圍,為顧及樣本的代表性,取樣方式國中部份以「分層叢集便利抽樣」產生,高中職以「便利抽樣」產生,國高中各1,100份,共計抽取樣本2,200份,共回收2,115份,回收率為96%,有效樣本為2,096份,可用率為95%。。將所蒐集之資料進行研究分析,根據分析結果提出本研究之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發現如下:
    一、 臺北市青少年的領導模式與僕人領導最相似。
    二、 青少女對自我信心較缺乏且自我設限情況較多。
    三、 領導的機會多寡會影響青少年擔任領導者的意願。
    四、 成人對臺北市青少年在領導上的支持與協助較少。

    本研究歸納量化研究結果作成結論,並對教育主管機關、家長、童軍會及未來之相關研究提出建議。

    A Study of the Leadership Cognition and its Development of Youth in Taipei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understand leadership cognition and its development of young people in Taipei City. The study was conducted with questionnaires that were designed based on literature review and related empirical studies. Then a chi-square test approach was used to explore how the background variables affect young people’s leadership development. Considering the representativeness of the samples, “Convenience stratified cluster sampling method” was applied to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Convenience sampling method” was used to the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his study. With 2,096 effective samples, the major findings of this study we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The leadership mode of youth in Taipei is similar to servant leadership.
    2. The teenage girls are lack of self-confidence and will set limit for themselves often.
    3. The opportunities of leadership will affect young people ‘s wish to be a leader.
    4. The adult people give little support to young people in leadership development in Taipei.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ome suggestions were offered to education authorities, teachers, families, and future research.

    謝誌 I 中文摘要 II 英文摘要 III 目次 IV 表次 VI 圖次 X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青少年領導內涵之探究 11 第二節 青少年領導才能之發展 26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45 第二節 研究步驟與流程 49 第三節 研究對象 52 第四節 研究工具 55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方法 62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青少年背景變項之分析 65 第二節 青少年領導才能內涵認知之分析 67 第三節 青少年領導才能自我評價之分析 92 第四節 青少年領導才能發展分析 115 第五節 青少年個人特質與領導行為之相關性分析 14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發現與結論 155 第二節 建議 159 參考文獻 163 附錄 附錄一 專家效度問卷 167 附錄二 專家審題結果統計表 178 附錄三 預試研究問卷 180 附錄四 正式研究問卷 191 表次 表2-1-1 Stogdill 歸納領導者需具備的特質與技能 12 表2-1-2 Sisk & Rosselli領導才能20項特質 13 表2-1-3 Blake &Mouton主要五種領導風格 15 表2-1-4 美國青少年對「領導者的定義」的認知 22 表2-1-5 美國青少年對「領導目的」的認知 23 表2-1-6 美國青少年在「成為領導者」的自我期許 23 表2-1-7 美國青少年在「成為領導者」的動機 24 表2-1-8 美國青少年對「領導相關特質」的自我評價 24 表2-2-1 美國青少年在「擔任領導者」所面臨的障礙 41 表2-2-2 美國青少年在嘗試領導時的支持系統 42 表2-2-3 美國青少年在生活經驗中的領導感受 43 表2-2-4 美國青少年對「性別刻板印象」的表現 44 表3-3-1 臺北市國民中學各分層抽樣分配表 53 表3-3-2 臺北市高中職抽樣分配表 54 表3-4-1 本問卷調查初稿審查之專家名冊 56 表3-4-2 預試問卷發放數量及回收情形 57 表3-4-3 「領導才能內涵之認知」信度分析摘要表 58 表3-4-4 「領導才能自我評價」信度分析摘要表 58 表3-4-5 「領導才能發展」信度分析摘要表 58 表3-4-6 「領導才能內涵之認知」信度分析摘要表(正式問卷) 59 表3-4-7 「領導才能自我評價」信度分析摘要表(正式問卷) 59 表3-4-8 「領導才能發展」信度分析摘要表(正式問卷) 60 表4-1-1 臺北市青少年背景變項之描述分析 66 表4-2-1 臺北市青少年(不同性別)對領導的定義之描述分析 68 表4-2-2 臺北市青少年(不同學習階段)對領導的定義之描述分析 69 表4-2-3 臺北市青少年(不同出生序)對領導的定義之描述分析 69 表4-2-4 臺北市青少年(童軍團經驗)對領導的定義之描述分析 70 表4-2-5 臺北市青少年(有無意願成為領導者)對領導的定義之描述分析 71 表4-2-6 臺北市青少年(是否有潛力成為領導者)對領導的定義之描述分析 72 表4-2-7 臺北市青少年(不同性別)領導目的認知之描述分析 74 表4-2-8 臺北市青少年(不同學習階段)領導目的認知之描述分析 75 表4-2-9 臺北市青少年(不同出生序)領導目的認知之描述分析 76 表4-2-10 臺北市青少年(童軍團經驗)領導目的認知之描述分析 77 表4-2-11 臺北市青少年(有無意願成為領導者)領導目的認知之描述分析 78 表4-2-12 臺北市青少年(是否有潛力成為領導者)領導目的認知之描述分析 79 表4-2-13 臺北市青少年(不同性別)對領導的自我期許之描述分析 81 表4-2-14 臺北市青少年(不同學習階段)對領導的自我期許之描述分析 82 表4-2-15 臺北市青少年(不同出生序)對領導的自我期許之描述分析 83 表4-2-16 臺北市青少年(童軍團經驗)對領導的自我期許之描述分析 84 表4-2-17 臺北市青少年(不同性別)成為領導者的動機之描述分析 86 表4-2-18 臺北市青少年(不同學習階段)成為領導者的動機之描述分析 88 表4-2-19 臺北市青少年(不同出生序)成為領導者的動機之描述分析 89 表4-2-20 臺北市青少年(童軍團經驗)成為領導者的動機之描述分析 90 表4-3-1 臺北市青少年領導風格自我評價(全體) 93 表4-3-2 臺北市青少年領導風格自我評價(男生) 94 表4-3-3 臺北市青少年領導風格自我評價(女生) 94 表4-3-4 臺北市青少年領導風格自我評價(高中生) 94 表4-3-5 臺北市青少年領導風格自我評價(國中生) 94 表4-3-6 臺北市青少年(不同性別)對於領導相關之個人特質及技巧自我評估之描述分析 96 表4-3-7 臺北市青少年(不同學習階段)對於領導相關之個人特質及技巧自我評估之描述分析 97 表4-3-8 臺北市青少年(不同出生序)對於領導相關之個人特質及技巧自我評估之描述分析 98 表4-3-9 臺北市青少年(童軍團經驗)對於領導相關之個人特質及技巧自我評估之描述分析 100 表4-3-10 臺北市青少年(有無意願成為領導者)對於領導相關之個人特質及技巧自我評估之描述分析 102 表4-3-11 臺北市青少年(是否有潛力成為領導者)對於領導相關之個人特質及技巧自我評估之描述分析 103 表4-3-12 臺北市青少年(不同性別)領導相關行為表現之描述分析 106 表4-3-13 臺北市青少年(不同學習階段)領導相關行為表現之描述分析 108 表4-3-14 臺北市青少年(不同出生序)領導相關行為表現之描述分析 109 表4-3-15 臺北市青少年(童軍團經驗)領導相關行為表現之描述分析 110 表4-3-16 臺北市青少年(有無意願成為領導者)領導相關行為表現之描述分析 112 表4-3-17 臺北市青少年(是否有潛力成為領導者)領導相關行為表現描述分析 113 表4-4-1 臺北市青少年(不同性別) 不想成為領導者的原因之描述分析 116 表4-4-2 臺北市青少年(不同學習階段) 不想成為領導者的原因之描述分析 117 表4-4-3 臺北市青少年(不同出生序) 不想成為領導者的原因之描述分析 118 表4-4-4 臺北市青少年(童軍團經驗) 不想成為領導者的原因之描述分析 120 表4-4-5 對青少年擔任領導者影響最多的人 122 表4-4-6 對青少年擔任領導者曾經不支持的人 123 表4-4-7 臺北市青少年(不同性別)從事領導相關活動的經驗之描述分析 125 表4-4-8 臺北市青少年(不同學習階段)從事領導相關活動的經驗之描述分析 126 表4-4-9 臺北市青少年(不同出生序)從事領導相關活動的經驗之描述分析 127 表4-4-10 臺北市青少年(童軍團經驗)從事領導相關活動的經驗之描述分析 128 表4-4-11 臺北市青少年(有無意願成為領導者)從事領導相關活動經驗之描述分析 129 表4-4-12 臺北市青少年(是否有潛力成為領導者)從事領導相關活動經驗之描述分析 130 表4-4-13 臺北市青少年(不同性別)喜歡所從事的領導相關活動的原因排序表 132 表4-4-14 臺北市青少年(不同學習階段)喜歡所從事的領導相關活動的原因排序表 132 表4-4-15 臺北市青少年(不同出生序)喜歡所從事的領導相關活動的原因排序表 133 表4-4-16 臺北市青少年(童軍團經驗)喜歡所從事的領導相關活動的原因排序表 133 表4-4-17 臺北市青少年(有無意願成為領導者)喜歡所從事的領導相關活動的原因排序表 134 表4-4-18 臺北市青少年(是否有潛力成為領導者)喜歡所從事的領導相關活動的原因排序表 135 表4-4-19 臺北市青少年(不同性別) 不喜歡所從事的領導相關活動的原因排序表 136 表4-4-20 臺北市青少年(不同學習階段) 不喜歡所從事的領導相關活動的原因排序表 136 表4-4-21 臺北市青少年(不同出生序) 不喜歡所從事的領導相關活動的原因排序表 137 表4-4-22 臺北市青少年(童軍團經驗) 不喜歡所從事的領導相關活動的原因排序表 137 表4-4-23 臺北市青少年(有無意願成為領導者) 不喜歡所從事的領導相關活動的原因排序表 138 表4-4-24 臺北市青少年(是否有潛力成為領導者) 不喜歡所從事的領導相關活動的原因排序表 138 表4-4-25 臺北市青少年(不同性別) 性別刻板印象之描述分析 140 表4-4-26 臺北市青少年(不同學習階段) 性別刻板印象之描述分析 140 表4-4-27 臺北市青少年(不同出生序) 性別刻板印象之描述分析 141 表4-4-28 臺北市青少年(童軍團經驗) 性別刻板印象之描述分析 142 表4-4-29 臺北市青少年(有無意願成為領導者) 性別刻板印象之描述分析 143 表4-4-30 臺北市青少年(是否有潛力成為領導者) 性別刻板印象之描述分析 143 表4-5-1 臺北市青少年(整體)領導相關個人特質/技巧之主成份分析 147 表4-5-2 臺北市青少年(整體) 領導相關行為、技巧之自我評價之主成份分析 149 表4-5-3 臺北市青少年個人特質及領導行為相關摘要表 150 圖次 圖2-1-1 俄亥俄州立大學(Ohio State University)之四種領導風格 14 圖2-1-2 Blake &Mouton管理方格理論 15 圖2-2-1 參與階梯理論(ladder of participation)27 圖2-2-2 學生的聲音金字塔(Pyramid of Student Voice) 28 圖3-1-1 研究架構圖 46 圖3-2-1 研究流程圖 51 圖4-3-1 臺北市青少年領導風格自我評價(全體) 93

    一、 中文部分
    王振德 (1998)。領導才能教育實施意見調查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6, 427-442。
    吳清山、林天祐(2005)。教育新辭書。臺北市:高等教育。
    林孟儀 (2004)。社會狀元贏在事業考卷。商業週刊,870,98-100。
    周震歐、鄭心雄、廖榮利 (1976)。青年領導概念及領導能力調查研究。臺北:幼獅文化。
    胡愈寧、周慧貞譯(2004)。R. K.Greenleaf著。僕人領導學。台北:啟示出版。
    教育部 (2006)。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標準。臺北:教育部。
    張春興 (1998) 。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東華。
    張沛文譯(2001)。J. C. Hunter著。僕人—修道院的領導啟示錄。台北:商周出版。
    張馨濤譯(2002)。Peggy Ornstein著。校園中的女學生︰探究年輕女孩自尊與自信的缺口。台北︰女書。
    郭謹瑜 (1996)。臺灣女性主管管理風格、人際關係、決策型態與領導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黃囇莉 (1999)。跳脫性別框框-兩性平等教育教師/家長解惑手冊。臺北:女書文化。
    劉玉玲 (2005)。青少年發展:危機與轉機。台北:揚智。
    鄭聖敏 (2005)。中學生領導才能內涵建構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特殊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二、 英文部分
    Astin, H., & Leland, C. (1991). Women of influence, women of vision: A crossgenerational study of leaders and social change.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Bass, B. (1981). Stogdill’s handbook of leadership. New York: Free Press.
    Blake &Mouton (1964),The Management Grid. Houston:Texas century (pp. 19-26).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Brown, L.M. & Gilligan, C. (1992). Meeting at the Crossroads: Women’s Psychology and Girls’ Development. New York: Ballantine Books.
    Checkoway, B., & Richards-Schuster, K. (2004). Youth participation in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as a way of lifting new voices. Children, Youth and Environments, 14(2), 84–98.
    Eagly, Alice H. & Johnson, Blair T.(1990). Gender and leadership style: A meta-analy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08(2), Sep 1990, 233-256.
    Fertman, C. & van Linden, J (1999). Character Education: An Essential Ingredient for Youth Leadership Development.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Principals Bulletin. 83(609), 9-15
    Gardner, J. (1990). On leadership. New York: Free Press.
    Girl Scout Research Institute (2003). Paths to Positive Youth Development. New York: Girl Scouts of the USA.
    Girl Scout Research Institute. (2008). Exploring Girl's Leadership. New York: Girl Scout of the USA.
    Girl Scouts of the USA. (2008). Transforming Leadership. NY: Girl Scouts of the USA.
    Greenleaf, R. K. (2002). Essentials of servant-leadership. In L. C. Spears & M.Lawrence (Eds.), Focus on leadership: Servant-leadership for the twenty-first.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Halpin, A.W. and Winer, B.J. (1957). A factorial study of the leader behavior descriptions. In R.M. Stogdill and A.E. Coons (eds), Leader behavior: Its description and measurement. Columbus, OH: Bureau of Buisness Research, Ohio State University
    Jackson, C. (2005). Girls and Leadership: Embracing Differences (November 2, 2005). Accessed from: http://www.tolerance.org
    Kress, C. A. (2006), Youth leadership and youth development: Connections and questions. New Directions for Youth Development, 2006(109): 45–56.
    Kretzmann & McKnight. (1993). Medoff, P., & Sklar, H. (1994). Streets of hope: The fall and rise of an urban neighborhood. Boston, MA: South End Press.
    Lakes, R. (1996). Youth development and critical education:The promise of democratic action. New York: SUNY Press.
    MacNeil, C. A. (2006), Bridging generations: Applying “adult” leadership theories to youth leadership development. New Directions for Youth Development, 2006(109), 27–43.
    Margaret Libby, Maureen Sedonaen, Steven Bliss.(2006) The mystery of youth leadership development: The path to just communities. New Directions for Youth Development ,2006(109), 13 – 25.
    McLaughlin, M. (2000). Community counts: How organizations matter for youth development. Washington, DC: Public Education Network.
    Mitra, D. L. (2005). Increasing student voice and moving toward youth leadership. The Prevention Researcher, 13(1), pp 7–10.
    Mohamed, I., & Wheeler, W. (2001). Broadening the bounds of youth development:Youth as engaged citizens. Chevy Chase, MD: The Innovation Center and the Ford Foundation.
    Nunnally, J. C. (1978). Psychometric Theory. New York: Mcgraw-Hill.
    O’Connell, B. (1994). People power: Service, advocacy, empowerment. New York: Foundation Center.
    O'Donoghue, J.; Kirshner, B.; and McLaughlin, M. (2006). Youth Participation: From Myths to Effective Practice. The Prevention Researcher, 13, 3-6.
    Olson, J., Goddard, H., Solheim, C., & Sandt, L. (2004). Making a case for engaging adolescents in program decision-making. Journal of Extension,42(6).
    Pittman, Karen Johnson, Merita Irby, Joel Tolman, Nicole Yohalem, and Thaddeus Ferber( 2001), Preventing Problems, Promoting Development, Encouraging Engagement: Competing Priorities or Inseparable Goals.The Forum for Youth Investment.
    Rost, J. (1991). Leadership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Westport, CT: Praeger.
    Simmons, R. (2002). Odd Girl Out: The Hidden Culture of Aggression in Girls. Harcourt: New York.
    Sisk ,D.A ,& Shallcross,D.H.(1986). Leadership: A special type of giftedness . NY: Bearly Limited.
    Sisk, D.A. & Rosselli, H. (1987). leadership: A special type of giftedness. New York: Trillium.
    Stephen D. Reicher, S. Alexander Haslam& Michael J. Platow(2007). Scientific American Mind:The New Psychology of Leadership,17(3) ,22-29
    Stogdill ,R.M.(1974).Handbook of leadership: A survey of theory and research.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The Innovation Center. (2003). Youth-Adult Partnerships: A Training Manual. The Innovation Center for Community and Youth Development, National Network for Youth, Youth Leadership Institute. Chevy Chase, MD.
    Wheeler, W. and Edlebeck, C. (2006), Leading, learning, and unleashing potential: Youth leadership and civic engagement. New Directions for Youth Development, 2006(109): 89–97.
    Yip, J., Liu, J. and Nadel, A. (2006), A question of leadership: Is there a difference between youth leaders and adult leaders, and if so, should leadership development for youths differ from that for adults?. Leadership in Action, 26: 12–13.
    Zeldin, S., & Camino, L. (1999). Youth leadership: Linking research and program theory to exemplary practice. New Designs for Youth Development,15(1), 10–15, p. 11.
    Zeldin, S., & Petrokubi, J. (2006). Understanding innovation: Youth-adult partnerships in decision-making. Prevention Researcher, 13, 11-17.
    Zeldin, S., Kusgen-McDaniel, A., Topitzes, D., & Calvert, M. (2000). Youth in decision-making: A study on the impacts of youth on adults and organizations. Chevy Chase, MD: National 4-H Council.
    Zeldin, S., O'Connor, C., & Camino, L. (2005). Youth participation in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Madison, Wisconsi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