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黃映尹 Yin-Ying Huang |
---|---|
論文名稱: |
台灣地區不分類巡迴輔導教師支援服務現況與需求調查研究 Both Supportive Status and Demands for Cross-Categorical Itinerant Teachers in Taiwan |
指導教授: | 杜正治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特殊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Special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4 |
畢業學年度: | 10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12 |
中文關鍵詞: | 不分類巡迴輔導教師 、支援服務現況 、支援服務需求 |
英文關鍵詞: | cross-categorical itinerant teachers, supportive status, supportive demands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472 下載:26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分類巡迴輔導教師支援服務現況與支援服務需求,藉由分析不同背景變項對巡迴輔導教師服務現況程度及支援服務需求程度的差異,以進一步瞭解巡迴輔導教師其支援服務與需求之關聯。研究方法採用問卷調查法,以國內102學年度擔任不分類巡迴輔導班之巡迴輔導教師為研究對象,自編「不分類巡迴輔導教師支援服務現況與需求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以隨機抽樣方式發出246份問卷,正式有效問卷為210份,所得資料以百分比、平均數、標準差、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Pearson積差相關進行處理,研究結果說明如下:
一、巡迴輔導教師所提供的支援服務程度為高提供程度,巡迴輔導教師提供程度最高的是「評量以及其他」,而「教學輔導」則是最低。
二、巡迴輔導教師的支援服務程度因職務、服務區域、服務障礙類別數不同而有所 差異。
三、巡迴輔導教師所提供的支援服務需求程度為高需求程度,需求程度最高為「評量以及其他」,依序分別為「教學輔導需求」、「行政支持需求」。
四、巡迴輔導教師的支援服務需求程度因服務區域、教學年資而有差異。
五、巡迴輔導教師支援服務現況與支援服務需求呈現低度至中度相關,相關程度介於.10至.40之間。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提供教育行政單位、設有巡迴輔導班級之學校、巡迴輔導教師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degree of supportive status and supportive demands for cross-categorical itinerant teachers. The differences among the degree of supportive status and supportive demands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were discussed,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pportive status and supportive demands were explored.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in this research. Cross-categorical itinerant teachers who serve in elementary school and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iwan in the 102th school year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subjects. The research instrument was the questionnaire “supportive status and supportive demands for cross-categorical itinerant teachers.”A total of 246 questionnaire were distributed by 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and 210 copies were returned and analyzed. The data was analyzed by percentage, mean, standard deviation, t-test, one-way ANOVA, and Pearson’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 The degree of supportive status for cross-categorical itinerant teachers showed high. The highest level of supportive status was “assessment and others”, whereas the lowest was “teaching”.
2.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upportive status degree of different post, service area, and disability amounts of service.
3. It was revealed that supportive demands for cross-categorical itinerant teachers were highly needed with itinerant services. The highest level of demands with itinerant services was“assessment and others”and“teaching.” The lowest was “administration support.”
4.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degree of supportive demands with itinerant services of different service area and teaching experience.
5. There was low to moderat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degree of supportive status and supportive demands with itinerant services. The correlation ranged from .10 to .40.
Finally, 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s, recommendations were proposed for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school administrators,itinerant teachers, and follow-up studies.
中文部分:
中華民國憲法(1947):中華民國三十六年一月一日國民政府令公布。
王天苗(2003):國小附設幼稚園實施融合教育之研究一以臺北市為例。行政院
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
系。
王振德(1999):資源教室方案。臺北:心理。
甘蜀美、林鋐宇(2006):特殊兒童學前融合方式實施成效與困難之個案研究。
身心障礙研究,4(1),32-44。
各級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提供普通學校輔導特殊教育學生支援服務辦法(1999):
中華民國八十八年八月十日教育部(88)台參字第 88097516 號令訂定發
佈。
李永昌(2001):視覺障礙學生混合教育的探討。特教園丁,17(2),38-45。
李如鵬(1999):身心障礙學生在家教育巡迴輔導班的實施—以台中縣為例。特
殊教育季刊,70,26-31。
李麗娟(2004):臺灣與英國融合教育支援服務系統之比較研究。國立暨南大學
比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2007):中華民國九十六年七月十一日總統華總一義字
第09600087331 號令發佈。
任宜菁(2003):花蓮縣特殊教育不分類巡迴輔導班實施現況概述。花蓮師院特
教通訊,29,5-8。
何東墀(2001):融合教育理念的流變與困境。特教園丁,16(4),56-60。
吳武典(2005):融合教育的迴響與檢討。教育研究月刊,136,28-42。
林坤燦(1998):花蓮地區身心障礙學生支持系統相關問題之調查研究。東台灣
特殊教育學報,1,1-60。
林坤燦(2001):資源教室經營。花蓮縣: 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特殊教育中心。
林姿伶(2008):學前巡迴輔導服務對普通班智能障礙幼兒社會能力及認知能力
學習之探討。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鈺玫(2010):國民中學不分類巡迴輔導教師工作滿意度之研究。樹德科技大
學幼兒保育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縣。
林寶貴(2004):啟聰班教師的角色與功能。身心障礙相關專業人員專業整合研
習會,臺北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邱皓政(2006):量化研究法(二):統計原理與分析技術。臺北市:雙葉書廊。
金祈君(2006):花蓮縣國小融合班教師對身心障礙巡迴輔導實施意見之研究。
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胡永崇(2000) :國小身心障礙類資源班實施現況及改進之研究:以高雄縣為
例。屏東師院學報,13,75-110。
洪儷瑜(1990):談跨類別特殊教育。特殊教育季刊,34,16-21。
張乙熙(2011):巡迴輔導教師工作壓力來源與因應方式之研究-以屏東縣為
例。國立澎湖科技大學服務業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澎湖
縣。
張小芬(2006):「特教巡迴輔導教師」之工作現況與工作滿意度調查研究。特
殊教育學報,24,57-84。
張毓第(2002):國中資源班教師教學支援需求之研究。國內彰化師範大學特殊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教育部(2011):100年度特殊教育統計年報。
陳享連(2010):特教巡輔教師對學前融合教育支援服務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
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幼稚園教師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陳奕宇(2012):中部地區公立幼稚園學前巡迴輔導教師工作現況與困境之研
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早期療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陳姿君(2008):南投縣國民教育階段不分類資源班巡迴輔導實施方案滿意度調
查。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陳麗琳 (2008):台灣地區國民教育階段身體病弱在家教育巡迴教師需求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特殊教育法(2013):中華民國一百零二年一月二十三日總統華總一義字第
10200012441號令發佈。
特殊教育法施行細則(2003):中華民國九十二年八月七日教育部台參字第
0920117583A 號令發布。
特殊教育法施行細則(2012):中華民國一百零一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教育部臺參
字第1010214785C 號令發佈。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1999):中華國特殊教育概況。台北市:教育
部。
莊慶文(2001):台南縣國民中小學視覺障礙混合教育計畫實施現況之調查研
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許嘉家(2010):南部地區國中教育階段巡迴輔導實施現況與成效之探討。國立
台灣師範大學特教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傅秀媚(2000):特殊教育導論。台北:五南。
傅秀媚(2001):融合教育的實施模式研究。載於中師特教中心「特殊教育論文
集」,9001,141-156 。
傅秀媚(2002):融合班級中教學策略之應用-同儕教學法與示範教學法。載於
中師特教中心「特殊教育論文集」,9103,167-180。
鈕文英(2002):國小階段融合教育實施模式與策略初探。特教園丁,
18(2),1-20。
鈕文英(2003):融合教育的理念與作法-課程與教學規劃篇。教育部委辦國立
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印行。
曾恆靜(2008):學前巡迴輔導特殊教育教師工作滿意度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
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曾瑛楟、劉明松(2006):學前身心障礙學生巡迴輔導制度實施現況與未來檢討
-以臺中縣為例。臺東特教,23,12-16。
黃嘉紋(2008):臺北市幼稚園特教巡迴輔導教師在融合教育中角色職責與專業
成長需求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教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廖永堃、魏兆廷(2004):花蓮縣巡迴式資源班經營現況探討。東臺灣特殊教育
學報,6,65-88。
劉芷晴(2005):視覺障礙學生需求及教師提供服務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潘廣祐(2006):台北縣國小普通班教師融合教育支援服務供需調查
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身心障礙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鄭玉慈(2006):國民小學教師對普通班身心障礙學生巡迴輔導滿意度與需求之
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與輔助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
中市。
蔡明蒼(1999):特教老師的角色。身心障礙相關專業人員專業整合研習會,高
雄市。
蔡昆瀛(2005):94 學年度學年巡迴輔導工作開展研習。臺北市文山特殊教育
學校。南區特教資源中心。
蔡瑞美(2000):回歸主流高中職身心障礙學生巡迴輔導制度的實施現況。特殊
教育季刊,75,1-6。
蔣興傑(1995):身心障礙學生接受「在家自行教育」之現況與檢討。特殊教育
研究學刊,11,63-87。
賴怡君(2006):國小不分類巡迴輔導教師服務現況,期待及滿意度調查研究。
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身心障礙與輔助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蘇麗華(2012):學前巡迴輔導教師的困境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樹德科技大學。
兒童與家庭服務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英文部分:
Belcher,R. N., Cole¸J. T., & D’ Alonzo, B. J. (1996).Opinion
of inclusioneducation: A survey of rural teachers and
administrator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413119).
Correa-Torres, S. M., & Howell, J. J. (2004).Facing the
challenge of itinerant teaching: Perspectives and
suggestions from the field.Journal of Visual Impairment
&Blindness,98(7), 420-433.
Faith, H. S. (2001). The itinerant teacher hits the road.
Teaching Exceptional Children, 34(1), 60-66.
Idol, L. (1997). Key questions related to building
collaborative and inclusive schools.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30(4), 384-397.
Luckner, J. L. (1999). An examination of two co-teaching
classrooms.American Annals of the Deaf, 144(1), 24-34.
Luckner, J. L., & Hanks, J. A. (2003). Job satisfaction:
Perceptions of a national sample of teachers of students
who are deaf or hard of hearing. American Annals of the
Deaf, 148,5-17.
Luckner, J. L., & Howell, J. (2002). Suggestions for
preparing itinerant teachers: A qualitative analysis.
American Annals of the Deaf, 147(3), 54-61.
Luckner, J. L., & Miller, K. J. (1993). Itinerant teachers:
Responsibilities, perceptions, preparation, and students
served. American Annals of the Deaf,139(2), 111-118.
McQuivey, C. & Thorson, N. (1994).Variables affecting
itinerant model service delivery inrural settings
(Report No.RC019557). Austin, Texas: Conference of the
American Councilon Rural Special Education.
Olmstead, J. E. (1991). Itinerant teaching: Tricks of the
trade for teachers of blind and visually impaired
students. New York: American Foundation for the Blind.
Reed, S. (2003). Beliefs and practices of itinerant teachers
of deaf and hard of hearing children concerning literacy
development.American Annals of the Deaf, 148(4), 333-
343.
Smith, T. E. C. (1995). Teaching Students with Special Needs
in Inclusive Settings.Boston: Allyn& Bacon.
Strumwasser, K. P. (1988). The itinerant model for educating
visually handicapped children: teacher perceptions of
roles, administrative support, and competencies.
Unpublisheddoctoral dissertation, Columbia University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Waldron, Ph. D. (1995). Introduction to a Spceial
Education:The inclusive classroom.
Yarger, C. C., &Luckner, J. L. (1999). Itinerantteaching:
The inside story. American Annals of the Deaf, 144(4),
309-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