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鍾玉玲 |
---|---|
論文名稱: |
桌上遊戲對國小ADHD學生注意力之影響 The Effects of Board Games on Attention Span of Elementary Students with ADHD |
指導教授: | 張千惠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特殊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Special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3 |
畢業學年度: | 10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80 |
中文關鍵詞: | 桌上遊戲 、國小ADHD學生 、注意力 |
英文關鍵詞: | board games, elementary students with ADHD, attention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481 下載:152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桌上遊戲對國小ADHD的學生注意力的影響。研究方法採單一受試研究法中跨受試多探試實驗設計,研究對象為三名國小ADHD學生,自變項為桌上遊戲,依變項為選擇性注意力及持續性注意力之表現。
本研究之三名受試者接受基線期、介入期、維持期之資料蒐集,並透過視覺分析法及C統計進行分析,以瞭解桌上遊戲對三名受試者注意力之影響,並訪談教師及家長,進行社會效度分析。
將研究結果摘要如下:
一、桌上遊戲對國小ADHD學生的選擇性注意力具有成效。
二、桌上遊戲對國小ADHD學生的持續性注意力具有提升的效果。
三、桌上遊戲對國小ADHD學生的注意力有維持效果。
四、受試者家長及導師對桌上遊戲有正向支持及肯定。
中文文獻
丁凡(譯)(1998) 。Olivier&Bowler著。多感官學習。臺北市:遠流。
王意中(2013)。301個專注力教養祕訣。臺北市:智園。
司念雲(2002)。代幣增強方案對增進注意力渙散學生用功行為成效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市,未出版。
何長珠(1998)。遊戲治療─國小輔導實務。臺北:五南。
吳鷰儀、張佩玉、蔡其蓁、林聖曦、陳雅惠、林玉霞、梁珀華(譯)(2008)。James E. & James F.著。幼兒遊戲。臺北市:華騰文化。
宋淑慧(1992)。多向度注意力測驗編製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市,未出版。
宋維村、侯育銘(1996)。過動兒的認識與治療。臺北市,正中書局。
李玲玉(2007)。運用音樂治療提升幼兒注意力成效之探討。朝陽人文社會學刊,1(5),211-240。
李雲、崔華芳(2010)。培養孩子注意力的50種方法。新北市:稻田。
杜正治(2006)。單一受試研究法。台北市:心理。
周台傑、邱上真、宋淑慧(1996)。多向度注意力測驗。臺北市:心理。
林央侖(2010)。企業管理訓練桌上遊戲教材評選指標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未出版。
林秀蘭(2004)。如何提升孩子的專注力。文教新潮,9(2),18-26。
林宜親(2007)。學齡前兒童之視覺注意力發展及電腦化注意力訓練效果之探討。中央大學認知與神經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縣,未出版。
邱瑜萱(2004)。注意力訓練融入閱讀理解教學對學習障礙伴隨注意力缺陷 學生的閱讀理解學習成效及分心行為之影響—以彰化縣為例。新竹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新竹市,未出版。
侯禎塘(2001a)。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的教育與輔導。國教天地,146,12-18。
洪偉翔(2009)。遊戲介入對增進學習障礙兒童社交技巧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未出版。
洪儷瑜(1994)。注意力缺陷及過動症的認識與教育。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特殊教育中心。
洪儷瑜(1998)。ADHD學生的教育與輔導。臺北市:心理。
胡永崇(2001)。後設認知策略教學對國小閱讀障礙學童閱讀理解成效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彰化市,未出版。
高坤(2012)。50招提升孩子的注意力。臺北市:品出版社。
康恩昕(2005)。團體音樂活動應用於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幼兒注意力行為影響之研究。屏東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屏東市,未出版。
張旭鎧(2010)。五分鐘玩出專注力遊戲書。臺北市:新手父母。
張春興(2001)。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齡方(2011)。晨間瑜珈活動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生上課專注力表現之影響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輕度障礙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市,未出版。
梁培勇(1995)。遊戲治療-理論與實施。臺北:心理出版社。
許正典(2008)。125遊戲,孩子注意力更集中。臺北市:新手父母。
許永清(2011) 。桌上遊戲附加價值高,開啟八大智能。2011年9月18日,取自http://tw.myblog.yahoo.com/play-at/article?mid=692&prev=728&next=681&l=f&fid=20
許珮芸(2008)。紙盤遊戲團體方案對ADHD兒童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班。臺南市,未出版。
郭生玉(1994)。心理教育研究法。台北:精華。
郭為藩(1987)。自我態度問卷指導手冊。臺北市,中國行為科學社。
郭靜晃(1993)。幼兒遊戲。臺北:揚智。
陳俐淇(2007)。應用科學遊戲對ADHD學生注意力影響之探討。新竹教育大學應用科學系碩士論文。新竹市,未出版。
陳盈伶(2007)。錄影自我仿效對改善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上課行為成效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未出版。
陳淑芬(2004)。 整合性遊戲團體對增進高功能自閉症兒童口語溝通能力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身心障礙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未出版。
陳慶福、李雅真(1994)。遊戲治療入門。台北:雙葉。
湯億雯(2011)。身體活動課程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童注意力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未出版。
黃小玲(2002)。注意力不足兒童多向度注意力訓練成效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未出版。
黑豬(2012)。就是愛玩桌遊。臺北市:高寶國際出版。
楊坤堂(1997)。注意力不足過動異常兒童的診斷與處遇。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特殊教育中心。
楊金昌(2009)。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童之影響。台東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台東市,未出版。
楊茜卉(2012)。運動遊戲活動對提升特殊幼兒注意力成效之研究。南華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嘉義縣,未出版。
詹乃穎(2006)。團體音樂活動促進身心障礙幼兒注意力、語言與肢體發展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論文。台中市,未出版。
廖心怡(2002)。紙盤遊戲對國小害羞兒童輔導效果之研究。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南市,未出版。
廖信達(2004)。幼兒遊戲。台北:群英。
劉念肯(1994)。過動兒的遊戲治療。諮商與輔導。99,14-16。
蔡明富(2003)。教師與同儕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之知覺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臺北市,未出版。
蔡淑妃(2000)。ADHD學童於人際互動的社會訊息處理歷程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未出版。
蕭夙婷(2009)。運動遊戲課程對提昇幼兒注意力之研究—以台南市某公立幼稚園大班幼兒為例。台南科技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市,未出版。
簡吟文(2008)。注意力訓練對國小學習障礙學生在課堂學習時注意力影響之探討。新竹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新竹市,未出版。
龔充文(2007)。注意力:認知神經科學的取向。載於陳恆之主編,認知心理學(113-127頁)。臺北市:五南。
西文文獻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2007)。 DSM-IV-TR 精神疾病診斷準則 手冊(第四版)(孔繁鐘譯)。臺北市:合記。(原著出版於2000)。
Bandura,A.(1977).Social learning theory.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 Hall.
Barkley,R.A.(1990).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New York:Guildford.
Berger, A., Jones, L., Rothbart, M. K., & Posner, M. I. (2000). Computerized games to study the development of attention in childhood. Behavior research methods, instruments, & computers : a journal of the Psychonomic Society, Inc, 32(2), 297-303.
Fan, J., McCandliss, B. D., Sommer, T., Raz, M., & Posner, M. I. (2002). Testing the efficiency and independence of attentional networks. 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14, 340–347.
Beyer, L.,& Bloch,M.(1996).Theory:An analysis(part 1).In J.Chafel & S.Reifel(Eds.),Advances in early education and day care:Theory and practice in early childhood teaching(Vol.8,pp.3-39).Greenwich,CT:JAI Press.
Carlson, C.(1986).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 without Hyperactivity:A review of preliminary experimental evidence. In B. Lahey & A.Kazdin(Eds.),Advances in clinical child psychology(Vol.9,pp.153-176).New York:Plenum.
Carson, P.著(1994)。家有過動兒(張美惠譯)。台北市 : 創意力出版。(原著出版年:1991)
Fowler, M.著(2005)。我不是不聽話──過動兒的撫育與成長(何善欣譯)。台北:新手父母出版社。(原著出版年:2000)
Erikson,E.(1950).Childhood and society.New York:Norton.
Gleitman,H.(1997)。心理學(洪蘭譯)。臺北市:遠流。
Graham, P. (1991) .Child Psychiatry.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Johnson, M. H. (2005). Developmental Cognitive Neuroscience. UK: Blackwell
Klingberg, T. et al. (2005). Computerized training of working memory in children with ADHD –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 44:2, 177-186.
Landau, S., Milich, R.,& Diener, m.b.(1998).Peer relations of children with 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Reading & Writing Quarterly, 14(1), 83-105.
Lantz, J. F., Nelson, J. M. & Loftin, R. L.(2004). Guiding Children With Autism in Play: Applying the Integrated Play Group Model in School Settings. Teaching Exceptional Children, 37, 8-14.
Levine ,M.(2004).心智地圖 (洪蘭譯)。臺北市:天下文化。
Norman, D.著(2008)。改變是大腦的天性(洪蘭譯)。臺北市:遠流。
Posner, M. I., & Boies, S. J. (1971). Components of atten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78, 391-408.
Posner, M. I., & Petersen, S. E. (1990). The attention system of the human brain. Annual Review of Neuroscience, 13, 25–42.
Posner, M. I., & Raichle M. E. (1996). Images of Mind. NY: Scientific American Library
Posner, M. I., & Petersen, S. E. (1990). The attention system of the human brain. Annual Review of Neuroscience, 13, 25–42.
Posner, M. I., & Rothbart M. K. (2007). Educating the Human Brain.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Posner, M. I., & Rothbart M. K. (2007). Research on Attention Networks as a Model for the Integration of Psychological Science.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58, 1–23.
Schiller,P.(1998).The thinking brain.Child Care Information Exchange,121,49-51.
Schweizer, K., Zimmermann, P., & Koch, W. (2000). Sustained attention , Intelligence and the Crucial Role of Perceptual Process. Learning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2, 271-286.
Sternberg,R.J.(2009).認知心理學。(李玉琇、蔣文祈譯)。臺北市:雙葉書廊(原著出版於2003)。
Treisman, A. M., & Gelade, G. (1980). A feature integration theory of attention. Cognitive Psychology, 12, 97–136.
Vygotsky,L.1976.Play and its role in the mental development of the child.In J.Bruner,A.Jolly,& K.Sylva(Eds.),Play:Its role in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pp.537-554).New York:Basic Books.
Zentall,S.S.(1993).Research on the Educational Implications of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Exceptional Children,60,143-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