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王萬得
論文名稱: 陸西星<<南華真經副墨>>研究
指導教授: 陳廖安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2
中文關鍵詞: 南華真經副墨莊子陸西星三教合一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03下載:3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陸西星所註的《南華真經副墨》不僅是明代重要的《莊子》註釋專書,也是當時三教合一學術氛圍下的重要作品。焦竑作《莊子翼》時,便大量收入《南華真經副墨》註文;明末四僧之一的憨山德清作《莊子內篇註》時,更以之為註釋的底本;《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也說:「西星字長庚,號方壺外史,不知何許人。焦竑作《莊子翼》,引西星之說頗多,則其人在竑以前。」可見陸西星雖非當時有名的文人,但《副墨》受到許多學者的推崇,則是無庸置疑的。《南華真經副墨》在書前有讀法引導、體例的說明,在每一篇的篇目下有解題的註文,在《莊子》原文中有批點,在每一段的註文中有段落大意的串講、章法的解析、文字技巧的剖析,在篇末有總評、收結的亂辭,呈現多樣的解釋方式,不少難解的文句,都能隨著註文迎刃而解。本文擬以陸西星的《南華真經副墨》中的批點方法為中心,探究陸西星詮解《莊子》的方法與特色。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目的與範圍 ………………………………1 一、研究動機 …………………………………………………………1 二、研究目的 …………………………………………………………2 三、研究範圍 …………………………………………………………2 第二節、相關研究文獻探討 …………………………………………2 一、專書 ………………………………………………………………3 二、學位論文、期刊論文 ……………………………………………4 第三節、研究方法 ……………………………………………………6 一、文獻研究法 …………………………………………………………6 二、義理分析法 …………………………………………………………6 三、思想比較法 …………………………………………………………7 第四節、研究步驟 ……………………………………………………7 第二章、晚明學風與陸西星生平著作 ………………………………9 第一節、晚明時期學風 …………………………………………………9 一、三教合一的風氣 ……………………………………………………9 二、佛道融通的趨勢 …………………………………………………11 第二節、陸西星的生平 ………………………………………………11 第三節、陸西星的著作介紹 …………………………………………14 一、道教內丹學註疏及著作 …………………………………………15 二、《老子》註疏………………………………………………………30 三、佛經註疏 …………………………………………………………32 四、詩文著作―《鷇音漫錄》 …………………………………………34 第三章、《南華真經副墨》之結構 …………………………………37 第一節、版本、書名由來及篇目 ……………………………………37 一、版本 ………………………………………………………………37 二、書名由來 …………………………………………………………38 三、篇目 ………………………………………………………………38 第二節、〈序言〉與〈讀南華真經雜說〉……………………………39 一、〈序言〉……………………………………………………………39 二、〈讀南華真經雜說〉………………………………………………40 第三節、批點《莊子》法 ……………………………………………44 一、批點符號:標題、主意、精粹、段絡……………………………44 二、批點符號:肯綮 …………………………………………………46 第四節、篇目之解題註文 ……………………………………………48 一、內篇之解題註文 …………………………………………………49 二、外篇之解題註文 …………………………………………………53 三、雜篇之解題註文 …………………………………………………55 第四章、《南華真經副墨》以儒、道、佛解《莊》 ………………57 第一節、《副墨》「以儒解《莊》」之內容…………………………57 一、《莊子》與儒家之異同 …………………………………………58 二、引用儒家經典解《莊》……………………………………………62 三、引用宋明儒解《莊》………………………………………………72 第二節、《副墨》「以《老子》、內丹解《莊》」之內容…………76 一、引用《老子》解《莊》……………………………………………76 二、引用內丹經文解《莊》……………………………………………82 第三節、《副墨》「援佛入《莊》」之內容…………………………85 一、引用佛教文獻解《莊》……………………………………………86 二、以佛教概念解《莊》………………………………………………89 第四節、《副墨》註解《莊子》三教會通的觀點……………………90 一、三教合一的觀點……………………………………………………90 二、三教合一的內容……………………………………………………91 第五章、《南華真經副墨》對《莊子》思想的詮解 ………………94 第一節、《副墨》的逍遙觀、齊物觀、生死觀、仁義觀……………94 一、《副墨》的逍遙觀 ………………………………………………94 二、《副墨》的齊物觀…………………………………………………96 三、《副墨》的生死觀 ………………………………………………97 四、《副墨》的仁義觀 ………………………………………………98 第二節、《副墨》心與精神的概念 …………………………………99 一、《莊子》「心」的概念 ………………………………………99 二、《副墨》對「心」的看法 ………………………………………100 三、《副墨》精與神的概念 ………………………………………102 第三節、《副墨》性與命的概念 …………………………………106 一、《副墨》性的概念 ……………………………………………106 二、《副墨》命的概念 ………………………………………………107 第四節、自然概念 …………………………………………………108 一、《莊子》中的自然 ……………………………………………109 二、郭象、成玄英的自然 …………………………………………110 三、《副墨》的自然觀 ……………………………………………111 第五節、以《莊》解《莊》 …………………………………………116 一、引用本篇互釋 ……………………………………………………116 二、以相同概念互釋 …………………………………………………118 第六章、《副墨》對《莊子》文章的批點 …………………………127 第一節、文評與亂辭 ………………………………………………127 一、文評 ……………………………………………………………127 二、亂辭 ……………………………………………………………130 第二節、章法結構與修辭 ……………………………………………131 一、章法結構 ………………………………………………………131 二、修辭 ………………………………………………………………134 第三節、為文技巧 ……………………………………………………138 一、文字變化之妙 ……………………………………………………138 二、用字、文法奇特 …………………………………………………139 三、文章奇妙 …………………………………………………………141 第七章、結論 ………………………………………………………143 參考書目 ……………………………………………………………147

    (壹) 古籍文獻
    一、陸西星著作
    《南華真經副墨》,臺北:新文豐出版,,收錄於《中華續道藏》第 11 冊,1999
    《南華真經副墨》,臺北:自由出版社,民98年7月再版,《道藏精華》第十二集之一。
    《南華真經副墨》,蔣門馬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10 年3月。
    《三藏真詮》,臺北:自由出版社,民71年。
    《楞伽要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72年1月。
    《楞嚴經說約》,臺北:新文豐出版,民72年,《續藏經》第 89 冊。
    《楞嚴經述旨》,臺北:新文豐出版,民72年,《續藏經》第 89 冊。
    《方壺外史》,臺北:自由出版社,民92年8月,《道藏精華》第二集之八。
    《鷇音漫錄》,香港: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2008年9月。
    二、《莊子》相關之古籍注書(依作者年代先後排列)
    (宋)林希逸著《莊子鬳齋口義校注》周啟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1997年3月。
    (宋)劉辰翁撰《莊子南華真經點校》,收入龔鵬程、陳廖安主編:《中華續道藏初輯》,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88年5月。
    (明)焦竑撰《莊子翼》,臺北:廣文書局,民68年6月3版。
    (明)憨山注:《老子道德經憨山解.莊子內篇憨山註》,臺北:新文豐出版社,民71年12月再版。
    (明)方以智撰《藥地炮莊》,收入龔鵬程、陳廖安主編:《中華續道藏初輯》,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88年5月。
    (清)王夫之撰《莊子解》,收入龔鵬程、陳廖安主編:《中華續道藏初輯》,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88年5月。
    (清)林雲銘撰《莊子因》,收入龔鵬程、陳廖安主編:《中華續道藏初輯》,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88年5月。
    (清)宣穎撰《南華經解》,收入龔鵬程、陳廖安主編:《中華續道藏初輯》,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88年5月。
    (清)郭慶藩撰:《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 ,1997年10月。
    (清)王先謙撰:《莊子集解》,收入龔鵬程、陳廖安主編:《中華續道藏初輯》,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88年5月。
    三、其他古籍文獻(依作者年代先後排列)
    (宋)張伯端撰,(清)傅金銓彙註:《悟真篇三註》,收入陳廖安主編:《珍藏古籍道書十種》,臺北:新文豐出版社,民90年。
    (宋)朱熹:《四書集注》。收錄於《十三經讀本》,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79年。
    (宋)朱熹:《周易讀本》,收錄於《十三經讀本》,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79年。
    (明)石和陽注,(清)李明徹編:《重刻黃庭陰符經註》,收入陳廖安主編:《珍藏古籍道書十種》,臺北:新文豐出版社,民90年。
    (清)黃宗羲:《明儒學案》,臺北:世界書局 ,民81年5月。
    (清)黃百家纂輯,(清)全祖望補修,(清)何紹基等刊定:《足本宋元學案》,臺北:廣文書局 ,1979年4月再版。
    (清)梁園隸等纂修:《重修興化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民59年8月。
    (清)紀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72年10月。
    (日)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臺北:萬卷樓,1993年8月。
    (貳)近代著作
    一、專書(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列)
    方 勇:《莊子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王 煜:《老莊思想論集》,臺北:聯經出版社,1986年。
    王 淮:《老子探義》,臺北:商務印書館,民79年12月九版。
    王叔岷:《莊子校詮》,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7 年第四版。
    王婉甄:《李道純道教思想研究》,收入林慶彰編 臺北 花木蘭文化出版社《中國學術思想研究輯刊二編.第二十八冊》 2008年09月
    李 霞:《道家與中國哲學.明清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再版。
    任繼愈主編:《中國道教史》,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8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4 年。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
    吳汝鈞:《佛學研究方法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 年。
    杜松柏:《國學治學方法》,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民87 年。
    吳 怡:《新譯莊子內篇解義》,臺北:三民書局,2001年。
    吳 怡:《逍遙的莊子》,臺北:三民書局,2004年。
    吳順令:《莊子道化的人生哲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5年。
    呂 澂:《中國佛學思想概論》,臺北,大千出版公司,民92。
    呂 澂:《中國佛學源流略論》,臺北:大千出版公司,民92年。
    呂志鵬:《道教哲學》,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郎擎霄:《莊子學案》,臺北:河洛出版社,1974年。
    柳存仁:《和風堂文集》(三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10月。
    柳存仁:《道教史探原》,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胡楚生:《老莊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年。
    胡孚琛、呂錫琛:《道學通論:道家‧道教‧丹道》(增訂版),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
    施錫美:《焦竑莊子翼研究》,林慶彰編 臺北 花木蘭文化出版社《中國學術思想研究輯刊三編.第十九冊》 2006年09月
    容肇祖:《明代思想史》,山東:齊魯書社,1992年。
    韋政通:《中國思想史》,臺北:水牛出版社,1990年。
    韋政通編:《中國思想史方法論文選集》,臺北:水牛出版社,2006年3月三版。
    卿希泰:《中國道教史》,臺北:中華道統出版社,1997年。
    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
    徐震堮:《世說新語校箋》,香港:中華書局香港分局,1987年1月。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2年。
    高柏園:《莊子內七篇思想研究》,臺北:聯津出版社,2000年。
    崔大華:《莊學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88年9月。
    張默生:《莊子新釋》,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年5月。
    張學智:《明代哲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6月2版。
    張廣保:《道家的根本道論與道教的心性學》,成都:巴蜀書社,2008年11月。
    高亨著:《老子正詁》,臺北:臺灣開明書局,民76年10月五版。
    陳品卿:《莊學研究》,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2年。
    陳鼓應:《莊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
    陳鼓應:《老莊新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9年。
    傅偉勳:《從西方哲學到禪佛教》,臺北:東大圖書,民75年6月。
    傅偉勳:《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臺北:東大圖書,1990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2002年。
    黃錦鋐:《莊子及其文學》,臺北:東大圖書,1984年。
    黃錦鋐:《新譯莊子讀本》,臺北:三民書局,2005年。
    楊儒賓:《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3年。
    陽 明:《道教養生家陸西星與他的方壺外史》,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5年。
    葉國慶:《莊子研究論集》,臺北:木鐸出版社,民72年再版。
    葉海煙:《老莊哲學新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詹石窗:《道教文化十五講》,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5年。
    蔡金昌:《憨山大師的三教會通思想》,臺北:文津出版社,2006年6月。
    蔣伯潛廣解:《四書讀本‧中庸》,臺北:啟明書局,民75。
    錢奕華:《宣穎南華經解之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民89年5月。
    錢奕華:《林雲銘《莊子因》「以文解莊」研究》,林慶彰編 臺北 花木蘭文化出版社《中國學術思想研究輯刊三編.第五、六冊》 2009年03月。
    賴永海主編,徐敏譯注:《圓覺經》,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7月2刷。
    蕭天石:《道家養生學概要》,臺北:自由出版社,民98年5月,九版。
    熊鐵基:《中國莊學史》,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
    劉笑敢:《莊子哲學及其演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 年。
    劉榮賢:《莊子外雜篇研究》,臺北:聯經出版社,2004年。
    羅根澤:《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學海出版社,民69年9月。
    龔鵬程:《道教新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
    龔鵬程:《晚明思潮》,臺北:里仁書局,1994年。
    龔 敏:《陸西星研究兩題》,香港: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2008年7月。
    釋聖嚴:《明末佛教研究》,臺北:東初出版社,1992 年。
    釋聖嚴:《明末中國佛教之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 年。
    荒木見悟:《明末清初的思想與佛教》,臺北:聯經出版社,2006年。
    二、期刋論文(依發表先後排列)
    柳存仁:〈陸西星之參同契測疏〉,《清華學報》,新七卷第一期 ,1968年8月
    方立天:〈儒道佛人生價值觀及其現代意義〉,《中國哲學史》第 1-2 期,1996 年,頁 15-24。
    鄧克銘:〈禪宗與道家之「無心」說的比較〉,《清華學報》新三十四卷第二期,民93年12月,271-298 頁。
    錢奕華:〈莊學詮釋現象與意義〉,《國文學報》第3期 ,2005年12月 ,頁153-166。
    賴錫三:〈陸西星的丹道與易道〉,《清華學報》新36卷第1期,2006 年6月,73-108 頁。
    簡光明:〈莊學註疏「回歸原典」的方法及其檢討〉,《屏東教育大學學報-人文社會類》,第32期 ,2009年3月 ,1-28頁。
    黃紅兵、宋元武:〈陸西星莊學思想特色〉,《宜賓學院學報》,第五期,2009年5月,38-40頁。
    橫手裕著、黃崇修譯:〈道教於「本然之性」與「氣質之性」之言說-兩種的「性」與「神」為核心〉,《興大歷史學報》,第十七期 ,2006年6月 ,27-40頁。
    三、學位論文(依發表先後排列)
    郭啓傳:《陸西星的道教思想》,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
    陳運星:《儒道佛三教調和論之研究──以憨山德清的會通思想為例》,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1991 年。
    李 春 蕙:《莊子思想詮釋的分際》,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民83。
    簡光明:《林希逸莊子口義思想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4年。
    簡光明:《宋代莊學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博士論文,1997年。
    張 玲 芳:《釋德清以佛解老莊思想之研究》,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年。
    許中頤:《釋憨山《觀老莊影響論》的義理研究》,臺北: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 所碩士論文,2001 年。
    呂文英:《成玄英莊學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1年。
    李懿純:《憨山德清註莊之研究》,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碩士論文,2002 年。
    龔玫瑾:《袁中道《導莊》「以佛解莊」思想之研究》,屏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6年。
    李介立:《莊子內七篇之人文精神》,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6年。
    張 晏 青:《劉辰翁《南華真經點校》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民96年。
    沈明謙:《王雱《南華真經新傳》思想體系詮構》,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2007年。
    釋會雲:《釋德清三教會通思想之研究-以莊子內篇註為中心》,嘉義: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年。
    李 佳 諭:《陳景元莊子思想研究》,嘉義:國立嘉義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9年。
    許明珠:《莊子倫理學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士論文,2009年。
    游佳敏:《陸西星《南華真經副墨》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4月。
    陳怡燕:《林希逸莊子口義思想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2009年。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