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晉文
論文名稱: 屏東縣弱勢族群國中生之數位落差研究
指導教授: 謝建成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圖書資訊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tudies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43
中文關鍵詞: 數位落差資訊近用弱勢族群
英文關鍵詞: digital divide, information access, minority groups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81下載: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乃以屏東縣國中學生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國中弱勢族群學生中的低收入戶學生、外籍配偶子女學生與原住民學生的數位落差現況,並進一步探討家庭因素與資訊近用條件對弱勢族群學生數位落差的影響。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依據文獻分析與相關研究的結果,改編成「屏東縣國民中學學生數位落差現況調查問卷」,以屏東縣33所縣立國中(含一所私立代用國中)為取樣對象,共發出1549份問卷,回收1302份問卷,有效問卷1231份。本研究以多因子變異數分析家庭因素及資訊近用條件對弱勢族群學生數位落差的影響。依據研究結果,本研究之主要發現如下:
    ㄧ、低收入戶學生、外配子女學生與原住民學生間存在數位落差。
    二、家庭因素(父母親族群、母親職業、家庭類型)與國中弱勢族群學生的數位落差有顯著相關。
    三、資訊近用(有無電腦、有無網路)與國中弱勢族群學生的數位落差有顯著相關。
    最後,依據本研究之發現與結論,針對教育行政機關、學校行政單位、家庭提出具體建議,並對未來相關研究提出進一步研究建議。

    The subjects of the study ar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Pingtung county.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digital gap of the students from minority groups, the families of lower income, foreign spouses and aborigines included and further examine the effect of family factors and information access on the digital divide of the students from minority groups.
    The study is based on the questionnaire. According to the findings of literatures and relevant studies to edit the questionnaire of the digital gap of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Pingtung county, the subjects are sampled from a total of 33 junior high schools (a private school included) in Pingtung county. A total of 1549 copies are sent, 1302 copies are received, and 1231 copies are available. The stud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multi-factor variables releases the effect of family factors and information access on the digital divide of the students from minority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study, the main findings are following:
    1. 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digital divide among the students from the families of lower income, foreign spouses and aborigines.
    2. There is an important relation to the digital divide between family factors (parental groups, mother’s career and the type of family) and the students from minority groups.
    3. There is an important relation to the digital divide between information access (with computers or not and with Internet or not) and the students from minority groups.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findings and conclusions of the study, give the institutions of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the divisions of school administration and the families some suggestions and relevant studies in the future.

    第一章、緒論………………………………………………………………………1 第一節、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6 第三節、解釋名詞……………………………………………………………7 第二章、文獻探討…………………………………………………………………10 第一節、弱勢族群的定義與問題……………………………………………10 第二節、數位落差的意涵……………………………………………………35   第三節、數位落差的相關研究………………………………………………65 第三章、研究設計…………………………………………………………………102   第一節、研究架構與研究步驟………………………………………………102   第二節、研究對象與限制……………………………………………………106 第四章、結果與分析………………………………………………………………109 第一節、受訪學生基本資料分析……………………………………………109 第二節、三弱勢族群學生資訊近用資料分析………………………………119 第三節、三弱勢族群學生的數位落差現況分析……………………………126 第四節、資訊近用對學生數位落差影響之分析……………………………130 第五節、學生基本資料與數位落差影響之分析……………………………166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219 第一節、研究發現與結論……………………………………………………219 第二節、研究建議……………………………………………………………223 參考文獻……………………………………………………………………………228 附錄…………………………………………………………………………………1

    ALA Office,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olicy (2001).What is the Digital divide? Retrieved September 9, 2007, from http://www.ala.org/oitp/digitaldivide/what.html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School Librarians 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Technology (1998). Information power: Building partnerships for learning. Chicago: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1989). Information Power:Nine information literacy standards for student learning, Retrieved September 9, 2007,from http://www.ala.org/aasl/ip_nine.html
    Asia 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2002). Transforming the digital divide into a digital opportunity phase II. Retrieved September 9, 2007, from http://www.trade.gov.tw/eng2002/apec/text/About.htm
    BBC中文網(2006)。科技健康-冰島寬頻上網普及率最高。上網日期:97年7月9日。網址:http://news.bbc.co.uk/chinese/trad/hi/newsid_4900000/newsid_4908600/4908648.stm
    Bridges.org(2001). Spanning the digital divide:Understandingand tacking the issues. September 9,2007, from http://www.bridges.org/spanning/report.html.
    Coleman, J.S. (1990) 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and London,England.
    Cullen, R. (2001), “Addressing the digital divide,” Online Information Review, 25(5):311-320.
    Damarin, S.K.(2000).The digital divide versus digital differences:Principles for equitable use of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Educational Technology,40,17-22.
    Doyle, C. S. (1994). “Information Literacy in an Information Society: A concept for the Information Age.” Clearinghouse on Information & Technology, Syracuse,N.Y. U.S.A.
    Eamon, M. K. (2004), “Digital divide in computer access and use between poor and non-poor youth,” Journal of Sociology and Social Welfare, 31(2): 91-112.
    Eszter Hargittai(2003).“The Digital Divide and What To Do About It”,New Economy Handbook, In Press.
    Hancock, V. E. (1990). “Promoting secondary computer use? A coordinator is the ke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Brussels, Belgium. Houghton Mifflin.
    Hoffman, D. L., & Thomas, P. N. (1999). The evolution of the digital divide: Examining the relationship of race to internet access and usage over time. Retrieved September 9, 2007, from http://elab.vanderbilt.edu/research/papers/pdf/manuscripts/DigitalDivide-pdf.pdf
    Jung, Y., Linchuan Qiu, J. y Kim, Y., (2001), Internet connectedness and inequality: Beyond the “divide”, Communication Research, vol. 28,no. 4.
    Kaiser Family Foundation. (2004). Children, the digital divide and federal policy.Retrieved September 29, 2007,from http://www.kff.org/entmedia/7090.cfm
    Light, J.S.(2001).“Rethinking the Digital Divide.”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71(4):709-733.
    Light, J.S.(2001).“Rethinking the Digital Divide.”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71(4):709-733.
    Loges, W. & Jung, J.(2001), "Exploring the Digital Divide: Internet Connectedness and Age", Communication Research, 28(4), pp.536-628.
    Lyon, D. (1988) Information Society: Issues & Illusions, Cambridege:Polity Press.
    McClure, C. R. (1994). Network literacy: A role of librarie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Libraries, 13(2), 116-117.
    McClure, C. R.(1994).Network literacy: A role of librarie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Libraries, 13(2),115-125.
    Murdock, G. (2002) .Tackling the Digital Divide: Evidence and Intervention.papergiven to The Digital Divide Day Seminar-19th February 2002,British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 Agency,Coventry.
    Murdock, G.(2002).“Review Article:Debating Digital Divides.”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17(3):385-390.
    Murdock, G.(2002).“Review Article:Debating Digital Divides.”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17(3):385-390.
    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1995) .“Falling Through the Net: A Survey of the “Haves not” in Rural and Urban America.”Retrieved September 29, 2007,from http://www.ntia.doc.gov/ntiahome/fallingthru.html
    Norris, Pippa(2001). "Digital Divide: Civic Engagement, Information Poverty, and the Internet Worldwide", New York,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OECD (2001).Understanding the digital divide. http://www.oecd.org/pdf/M000020000/M00002444.pdf
    OECD.(2006)“OECD Broadband Statistics , December 2005”http://www.oecd.org/document/39/0,2340,en_2649_34225_36459431_1_1_1_1,00.html
    Patricia S. B. & Barbara J. F. (1993). Promoting Learning in Libraries through Information Literacy. American Libraries. 24(1).
    Paul DiMaggio & Eszter Hargittai(2001).From the“Digital Divide to Digital Inequality:Studying Internet Use As Penetration Increases.”Working Paper Series.
    Pille Vengerfeldt(2003).Digital divide – questions beyond access. EMTEL Conference. London, 23-26.
    Pille, V. (2003).Digital divide – questions beyondaccess. Conference., London,23-26.
    Roger Silverstone (1995). Communication by Design: The Politics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pp. 103-128),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ervon, L. J. (2002), Bridging the Digital Divide: Technology, Community, and Public Policy. Blackwell.
    Tichenor, Donohue, and Olien: (1970) “Mass media flow and differential growth in knowledge”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34:159-170.
    Tipton, F. B. (2002), “Bridging the Digital Divide in Southeast Asia,” ASEAN Economic Bulletin, 19(1): 83-99.
    Toffler, Alvin(1980). The Third Wave. New York: Bantam Books.
    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 (1995). Falling through the Net: A survey of the "Have Nots" in rural and urban america. Retrieved September 29, 2007, from http://www.ntia.doc.gov/ntiahome/fallingthru.html
    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 (1999). Falling through the Net: Defining the digital divide. Retrieved September 29, 2007,from http://www.ntia.doc.gov/ntiahome/fttn99/contents.html
    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 (2000). Falling through the net: Toward digital inclusion. Retrieved September 29, 2007,from http://www.ntia.doc.gov/ntiahome/fttn00/contents00.html
    Warschauer, M., Knobel, M., and Stone, L. (2004), “Technology and equity in schooling: Deconstructing the digital divide,” Educational Policy, 18(4):562-588.
    ZDNet Tainwan(2006)。縮減數位落差 台北市政府再推五千元電腦。上網日期:97年8月10日。網址:http://www.zdnet.com.tw/enterprise/topic/productivity/0,2000085738,20108634,00.htm
    方念萱(2003)。性別與傳播科技:數位落差中的女性網路退用者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學術論文。
    王奐敏(2005)。不利偏遠地區學校資訊素養教育推動因素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奐敏、曾武清、施曉娟(2003)。從資訊素養的觀點探討數位落差縮小的可能性:以新竹市龍山國小資訊教育為例。
    申望毅(2003)。教育內數位落差現況之調查研究-以大高雄地區國三學生為例。義守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石淑慧(2001)。數位差距-現況與因應之道。上網日期:97年7月7日,網址:http://www.nhu.edu.tw/~society/e-j/18/18-39.htm
    行政院研考會(2007)。九十六年數位落差調查報告(九十六年十月)。2008年 7月18 日取自http://www.rdec.gov.tw/ct.asp?xItem=19790&CtNode=8706。
    行政院研考會(2007)。九十五年個人/家戶數位落差調查(九十五年六月)。2008年7 月18日取自http://www.rdec.gov.tw/ct.asp?xItem=19790&CtNode=8706。
    行政院研考會(2006)。國中小學生數位能力與數位學習機會調查報告。2008年8 月8 日取自http://www.rdec.gov.tw/ct.asp?xItem=19790&CtNode=8706。
    吳宜鮮(2004)。家庭內性別數位落差之研究。義守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明隆(2007)。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台北縣:加樺國際。
    吳美美(1996)。在新時空座標中的圖書館功能-談資訊素養教育。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45,29-52。
    吳株榕、陳俐燁(2002)。資訊教育網路之建構-以屏東縣教育網路中心為例。教育研究月刊,99,11-14。
    吳清山、林天祐(2002)。教育名詞:教師素質、數位差距。教育資料與研究,36,52-53。
    李京珍(2004)。國民小學學生數位落差現況之研究-以臺北市國民小學為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孟壕、曾淑芬(2005)。數位落差再定義與衡量指標之研究。資訊社會研究,9,89-124。
    李怡志(2002)。校園颳起自由軟體風。中時電子報新聞。上網日期:民97年8月15日,網址:http://www.richyli.com/report/2002_01_12_01.htm。
    李書豪(2004)。宜蘭縣國中小學校數位落差之研究。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教育資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國彰(2004)。國民小學運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現況之城鄉差異。雲林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勝富(2000)。美國數位差距的現況與因應措施。上網日期:民國97年8月10日,網址:http://www.houstoncul.org/eduinfo/e2000002.htm。
    李隆盛(1996)。談資訊素養教育。社教雙月刊73期,p23-24。
    李瑞全(2003)。數位落差與教育:多層次的分析。應用倫理研究通訊,27。
    李德竹(2000)。資訊素養的意義、內涵與演變。圖書與資訊學刊,35,1-25頁。
    沈佳惠(2005)。資訊素養以協同教學模式融入國中藝術鑑賞課程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忠雄(2005)。原住民的教育與就業問題之探討—以烏來泰雅族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炎瑩(2003)。台中市國中學生電腦素養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美和(1996)。資訊素養與終身學習的關係。社教雙月刊,74,7-12。
    林偉加(2000)。資訊差距的探討—兼論我國資訊差距之現況。東海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崇偉(2005)。資訊社會中的終身學習-歐盟經驗評析與分享。文藻外語學院「2005 年國際研究論壇系列研討」。
    林麗貞(2001)。建設知識社會、縮小數位差距。自由中國之工業,91,69-98。
    林季蓉(2000)。也有網際網路做不到的事—普及網路不能弭平數位落差。遠見雜誌,第172 卷,頁60-62+64。
    邱魏頌正、陳嘉駿(2004)。「數位落差現象在探討-多國比較分析」。傳播與管理研究,第3卷,第2期,頁1-30。
    金希修(2005)。南韓2004 年底上網人口3158 萬人 普及率70%。台北: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FIND 網站。
    高淑芳(2006)。成人學習者的數位落差、數位學習機會與因應策略。2006數位落差與數位學習研討會論文。
    高凱聲(2004)。台灣寬頻網路發展政策。通訊雜誌2004 年3 月號, 34-49。
    國教專業社群網。九年一貫課程。上網日期:97年8月3日。網址:http://teach.eje.edu.tw/
    康春枝(1999)。如何提昇資訊素養。社教雙月刊,第81 期,頁20-22。
    張保隆, 謝寶煖(2006)。學術論文寫作 : APA規範。臺北市 : 華泰文化。
    張懷文(2002)。數位落差初探。美國資訊科學與技術學會臺北學生分會會訊,第15 卷,pp.75-96。
    梁恆正(2001)。面對數位落差:圖書館e 化服務之新課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通訊49:2-7。
    莊順斌(2004)。新加坡個人電腦再生計劃致力消弭數位落差。資策會電子商務研究所。上網日期:民96年11月10日,網址:http://www.find.org.tw
    陳芳哲(2005)。偏遠地區的數位落差以阿里山達邦社區為例。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威助(2003)。台灣地區資訊教育數位落差問題探討—階層線性模式之分析。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炳男(2002)。國小學生網路素養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香吟(2002)。數位落差─資訊教育行政與實務問題。教育研究月刊,99,台北市:元照。
    陳雪華(1996)。網路資源與圖書館利用教育。教學科技與媒體,25,3-12。
    陳敬如(2000)。台灣地區中等學校學生數位鴻溝差距狀況初探。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陳嘉駿(2002)。數位落差現象再探討--多國比較分析。南華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慧鸞(1977)。亞太地區的科技競爭與合作:「科技資訊協定」的政治經濟意涵。問題與研究,36 (2),33- 47。
    曾淑芬(2002a)。社會公平與數位落差。研考雙月刊。第26 卷,第1 期,頁56-62。
    曾淑芬(2002b)。數位落差。資訊社會研究。第2 期,頁234-237。
    曾淑芬(2003)。建立數位落差整體評估指標暨九十一年機關數位化落差調查委外服務案。行政院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
    曾淑賢(2001)。兒童資訊需求、資訊素養及資訊尋求行為之研究。中國圖書館學會會報,66,20。
    項靖(2003)。邁向資訊均富:我國數位落差現況之探討。東吳政治學報,16,127-160。
    黃世雄(1996)。資訊素養與圖書館使用教育。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33,307-319。
    黃玉玲(2004)。國中生數位落差現況探討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黃佳珊(2004)。台灣縣市政府機關數位化落差成因與對策之研究。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孟元(1998)。國小學生學習全球資訊網之成效與電腦態度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柏叡(2002)。教育機會均等的新課題:數位落差。發表於教育政策的社會學分析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嘉義大學國教所承辦。
    黃嵩傑(2004)。國中學區對數位落差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誌坤(2002)。國民中小學資訊教育政策之分析:從後殖民觀點談起。教育政策的社會學分析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嘉義大學。
    黃瓊儀(2001)。權力--在虛擬與真實之間。南華大學教育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
    微軟公益網站(2002)。公益活動2002。上網日期:97年8月7日。網址:http://www.microsoft.com/taiwan/giving/quarterly/2002/Jan/7a.htm
    楊美華(1999)。由多元入學方案談圖書館資訊利用。八十七年度全國圖書館主任業務研討會會議資料(頁45-51),羅東高中。
    楊涵如(2003)。數位資本主義下的數位落差及其教育因應策略。暨南國際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雅斐(2006)。高雄縣市國小學生數位落差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榮宗(2004)。校園數位落差因應策略分析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葉乃嘉(2006)。研究方法的第一本書 = Research made easy。臺北市 : 五南。
    廖秀紋(2006)。一般、客家及原住民族群數位落差探討。應用統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熊慧婷(2004)。嘉義縣國民小學學童數位落差調查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翟本瑞(2002)。終結關於第一序數位落差的討論。上網日期:97年8月7日,網址:http://www.nhu.edu.tw/~society/e-j/24/24-21.htm
    劉文文(2000)。數位隔離:網際網路行為模式的經濟分析。台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芳梅(2004)。韓國政府編列540 億韓圜提昇弱勢族群資訊科技能力。台北: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FIND 網站。
    劉芳梅(2005a)。2004年台灣行動上網使用行為調查。台北:資策會(經濟部工業局寬頻暨無線通訊產業推動計畫委託研究)。
    劉芳梅(2005b)。2004年台灣行動上網使用率仍落後亞洲鄰國。台北:資策會(經濟部工業局寬頻暨無線通訊產業推動計畫委託研究)。
    劉雯瑜(2006)。偏遠社區縮短數位落差之歷程研究。雲林科技大學管理研究所博士班博士論文。
    劉慶仁(2001)。數位化時代的挑戰與因應措施。毛連塭、吳清山(主持人),數位差距與數位機會。現代教育論壇,國立教育資料館。
    滕英文(2004)。數位落差下的國小學生資訊素養現況探析。立德管理學院地區發展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明蒼(2002)。高中學生電腦素養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
    蔡英德,、鄭青青(2006)。數位落差與數位學習研討會論文集。臺中縣沙鹿鎮 : 靜宜大學資傳系。
    蔡慧君(2003)。原住民知識精英之學校經驗與族群認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欽文(2003)。高屏地區國小學生數位落差影響因素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鄧育泙(2003)。國中學生資訊基本能力檢測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賴苑玲(2000)。國小實施資訊素養教育之實驗研究-以臺中市國小五年級學生為例。書苑季刊,45,18-38。
    謝宜芳(2002)。輔仁大學文學院學生資訊素養之研究。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系碩士論文。
    謝寶煖(2001)。APA Style完全上手指南。臺北市 : 文華。
    簡旭伸(2000)。讓南臺灣與全球同步學習。中時報系。
    顏淑芬(1999)。從資訊差距因素探討網路資訊時代公共圖書館之任務與角色。國立台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穎寬(2002)。嘉義地區原住民就業狀況及其歸因。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罄嬅(2001)。單親家庭青少年子女打工經驗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游顓瑜(2005)。單親家庭福利需求與福利網絡組織的關係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怡君(2004)。家庭背景、數位落差與國小學童學業成就相關之研究_以屏東市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京珍(2004)。國民小學學生數位落差現況之研究-以臺北市國民小學為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秀惠(2003)。高職生的單親家庭背景與學習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系碩士論文。
    凌平(2001)。原住民國小學童族群認同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以屏東地區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惠華(2002)。2000 年台閩地區戶口及住宅普查之弱勢族群探究-單親家庭、原住民族群及老年人口概況。國立政治大學統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依純(2006)。低收入戶家庭國小學童同儕關係影響之研究。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顏嘉億(2000)。高雄市國民小學行政人員資訊素養能力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素梅(2008)。台北縣國民中學原住民學生數位落差之研究_以台北縣樹林高中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站。上網日期:97年7月8日
    網址:http://www.stat.gov.tw/ct.asp?xItem=15408&CtNode=3623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