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吳怡儂
論文名稱: 北部六縣市國民中學學校夥伴關係發展之研究
指導教授: 黃乃熒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8
中文關鍵詞: 夥伴關係學校夥伴關係發展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75下載:2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瞭解北部六縣市國民中學學校夥伴關係發展的現況。為達研究目的,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並根據相關文獻編製「國民中學學校夥伴關係的發展調查問卷」作為研究工具。本研究以臺灣北部六縣市(臺北市、新北市、基隆市、桃園縣、新竹市、新竹縣)之公立國民中學學校人員為研究對象,共計發放630份正式問卷,有效問卷為397 份。所得資料進一步以描述統計、t 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多元迴歸分析等方法進行分析處理,獲得之結論如下:
    壹、國民中學學校夥伴關係發展大致良好
    貳、男性教師兼主任的學校成員對於學校夥伴關係發展特質的知覺情形較高
    參、直轄市、校齡悠久的學校於學校夥伴關係發展特質較為成熟
    肆、學校夥伴關係發展成效能促進學校專業成長
    伍、學校夥伴關係發展困境並不彰顯,但仍持續加以改善
    陸、學校夥伴關係發展中教師彼此善盡其責、型塑共同願景能有效提昇學校績效
    柒、學校夥伴關係發展中教師共同學習成長、整合教育資源能促進學校教育創新
    捌、學校夥伴關係發展中塑造共同願景、給予資源支持能打造學校優質氣氛
    玖、提昇教師的專業知能態度愈能促進學校夥伴關係的穩定發展

    目次 I 表次 III 圖次 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待答問題與名詞釋義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學校夥伴關係發展的基本概念 9 第二節 學校夥伴關係發展效益 28 第三節 學校夥伴關係發展的困境 40 第四節 學校夥伴關係發展之相關研究 50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61 第一節 研究架構 61 第二節 研究對象 63 第三節 研究工具 66 第四節 實施程序 73 第五節 資料處理 75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77 第一節 學校夥伴關係發展之分析與討論 77 第二節 學校夥伴關係發展之差異情形分析與討論 83 第三節 學校夥伴關係發展特質與效益之關係分析與討論 106 第四節 學校夥伴關係發展困境與特質之關係分析與討論 11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21 第一節 結論 121 第二節 建議 125 參考文獻 129 中文部份 129 英文部份 134 附錄 139 附錄一 139 附錄二 147 附錄三 153

    丁一顧(2011)。淺談中小學教師夥伴合作學習。教師天地,175,38-43。
    丁一顧、張德銳、高紅瑛(2007)。臺北市中等學校教學輔導教師制度實施成效與困難之研究。國民教育研究學報,18,115-144。
    王佩如、胡淑貞(2002)。健康社區夥伴關係之影響因素,健康城市學刊,2。
    王建軍、黃顯華(2001)。教育改革的橋樑:大學與學校夥伴合作的理論與實踐。香港:香港教育研究所。
    江民瑜(2006)。國小學生家長參與學校教育行為之影響機制探討:以高雄縣市為例。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6(1),41-81。
    江岷欽、孫本初、劉坤億(2004)。 地方政府間建立策略性夥伴關係之研究:以 臺北市及其鄰近縣市為例。行政暨政策學報,38,1-29。
    何祥如、蔡佳燕(2010)。跨文化親師溝通與聯結活動之探究。國際文化研究,6(2),075-105。
    吳迅榮(2005)。香港家庭與學校夥伴關係的質性研究。載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臺灣教育社會學學會聯合舉辦之「華人世界近年教育改革的檢討」華人教育學術研討會大會手冊,1077-1099,臺北市。
    吳宛真(2007)。教改浪潮下行政、教師會、家長會三方競合之現況與問題探究。研習資訊,24(5),133-139。
    吳明烈 (2007)。建立終身學習機構夥伴關係的策略聯盟作法研議。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2:(3),1-18。
    吳明隆(2009)。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臺北市:五南。
    吳俊憲 (2008)。建立學校一社區教育夥伴關係:途徑與挑戰。國教之友,59(2),16-22。
    吳俊憲,林怡君(2007)。社區—學校課程發展夥伴關係的建立:從通學步道談起。國教之友,584, 77-84。
    吳清山(2004)。學校行政研究。臺北市:高等教育。
    吳清山(2007)。教育行政議題研究。臺北市:高等教育。
    吳璧如(2001)。家長參與學校教育:實務工作者與學者看法之分析。教育研究集刊,47,185-214。
    吳璧如(2005)。家長參與:師資培育中失落的一環。教育研究月刊,135,66-80。
    吳璧如(2006)。學生對於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態度之研究。當代教育研究,14(1),55-92。
    吳彣雪(2003)。Swap的家庭─學校夥伴關係模式之研究─以宜蘭縣國小為例。未出版碩士,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臺北市。
    李子建(2006)。 學校改革與 21 世紀香港特區教育, 載於曾榮光(主編),21 世紀教育藍圖?香港特區教育改革議論, 27-52, 香港: 中文大學.
    李文瑞(2007)。從教師與行政之契合看資訊科技融入外語教學之願景--文藻外語學院個案研究。語文與國際研究,4,109-118。
    李長晏、鄧怡婷 (2004)。多重組織夥伴關係:治理模式與信任的建構。中國地方自治,57(8), 19-47。
    李奕錡(2009)。策略夥伴關係與組織學習對策略聯盟的影響。未出版碩士,雲林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班,雲林縣。
    林水波(2005)。領導者的競爭優勢角色。T&D 飛訊,29,1-16。
    林明地(1999)。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研究與實際:對教育改革的啟示。教育研究資訊,7(2),61-79。
    林欣樺(2011)。國民中學學校行政人員工作倫理之研究-以北部六縣市為例。。未出版碩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臺北市。
    林郁文(2008)。台灣健康促進學校夥伴關係之探討。未出版碩士,慈濟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花蓮縣。
    林淑梤、張惠博、段曉林 (2009)。促進實習教師教學學習的夥伴式實習輔導。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4(1),23-53。
    林鴻儒(2004)。高級職業學校推動教育夥伴關係之個案研究-以南港高工為例。未出版碩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臺北市。
    林均燁(2011)。創造力教育在創新經濟時代的社會責任與發展策略。朝陽學報,16,1-30。
    邱明皓(2010)。量化研究法(二)統計原理與分析技術。臺北市:雙葉書廊。
    侯世昌 (2004)。國民小學家長參與學校教育與學校效能之研究。管理與教育研究學報,2(2),45-72。
    侯世昌 (2007)。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意義與途徑。研習資訊,24(2),15-21。
    柯佳伶、李麗日 (2011)。談權力關係下及人際互動中-教師異化現象。區域與社會發展研究,2,129-160。
    洪子琪(2010)。學校行政人員行政溝通行為在學校行政上的應用。學校行政雙月刊,65,54-69。
    唐榮昌、李淑惠 (2011)。從特殊教育鑑定看家長參與的重要。雲嘉特教期刊,14,001-004。
    孫志麟(2009)。大學與中小學夥伴關係發展的評析。教育實踐與研究,22(2),151-179。
    孫國華(2009)。夥伴家長&學校教育效能。師友月刊,503,13-17。
    孫淑柔 (2007)。從夥伴模式探討國小啟智班學生家長參與之研究。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報,24(1),85-107。
    秦夢群、濮世緯(2006)。學校創新經營理念與實施之研究。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2(3),123-150。
    高淑美(2002)。社區群組夥伴與學校合作關係之探討--以臺北市公館國小為例。學校行政,21,78-85。
    張佳琳(2002)。教育夥伴關係課程發展模式。教育資料與研究,48,60-68。
    張明輝(2000)。英國中小學家庭與學校簽訂協議書計畫及其啟示。學校行政,10,18-23。
    張茂源(2004)。從家長參與談學校與社區關係。學校行政,31,266-275。
    張素貞、顏寶月(2009)。大學與中小學教師專業夥伴攜手計畫理念與實踐之研究:以因應課程改革為例。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5(1),91-130。
    張純淑(主編)(2009)。家長參與教育行動指南。臺北市:教育部。
    張德銳,簡賢昌(2009)。教學輔導教師與夥伴教師互動歷程與專業發展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40(1),1-34。
    教育部(2008)。97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9)。中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手冊(再版)。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1)。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領頭羊葵花寶典。臺北市:教育部。
    連海生(1999)再接再勵扮好教育夥伴新角色車的聯想--談成員角色。教育資料與研究,30,14-19。
    陳又慈(2006)。「藝術家駐校」夥伴關係建構之研究:以臺北市麗山國小為例。未出版碩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美術學系碩士班,臺北市。
    陳幸仁(2008)。家長參與校務決策之微觀政治分析。國民教育研究學報,21,91-114。
    陳虹君(2010)。臺北縣特色學校轉型策略之研究-從社區夥伴關係與校園閒置空間再利用角度探討。未出版碩士,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臺北市。
    陳維鄂(2006)。遠見、工作和期望:香港二十一世紀的教育改革運動。載於曾榮光(主編), 21 世紀教育藍圖?香港特區教育改革議論,71-84,香港:中文大學。
    陳諭葳(2010)。國民小學教育夥伴關係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陳兪琪(2009)。我國偏遠地區學校、家庭與社區夥伴關係之分析。未出版碩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臺北市。
    彭敏華(2007)。博物館與國民小學的教育夥伴關係--以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卑南文化公園為個案。未出版碩士,國立臺東大學區域政策與發展研究所,臺東縣。
    曾冠球(2011)。為什麼淪為不情願夥伴?一公私夥伴關係失靈個案的制度解釋。臺灣民主季刊,8(4),83-133。
    黃文定(2009)。建立多元夥伴關係—增進都會學校效能的途徑。國教新知,56(3),79-85。
    黃月純 (2006)。1995-2004年臺灣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政策與學位論文研究分析。教育政策論壇,9(3),27-45。
    黃可欣(2007)。進鄉村學校與社區之夥伴關係以邁向永續發展之行動研究—以台東縣利吉和富源社區為例。未出版碩士,國立花蓮教育大學生態與環境教育研究所,花蓮縣。
    黃俊傑(2008)。教育績效責任對學校經營的啟示。學校研究雙月刊,55,154-168。
    黃淑卿(2006)。國民小學學校與社區夥伴關係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台中市。
    黃曉青(2009)。國民中學環境狀態中創新經營之策略管理研究-以北北基三縣市為例。未出版碩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臺北市。
    楊仕裕(2002)。開創學生事務單位與學術事務單位雙贏的夥伴關係。學生事務,41(2), 33-46。
    楊昌興(2006)。國民小學學校公共關係的探討。彰化縣九年一貫課程電子報,138。
    葉連祺(2004)。中小學學校願景發展之分析。教育政策論壇,7(4),167-204。
    趙正敏、鄭博文(2012)。從交易成本與社會交換觀點探討醫療供應商夥伴間未來關係互動之影響因素 。商管科技季刊,13(2),131-163。
    劉懿萱(2011)。博物館、文教機構與學校夥伴關係研究 -以國立臺灣博物館到校服務為例。未出版碩士,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新北市。
    範揚松(2004)。關係裂變,如何破鏡重圓?—談夥伴關係中的危機因素。品質月刊,40,57-59。
    鄭嘉淩(2008)。學前特教班夥伴教師協同教學歷程之探討。未出版碩士,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臺北市。
    蕭仲廷(2012)。論家長參與類型與親師溝通。休閒與社會研究,5,63-75。
    鮑慧門(2012)。國民小學行政人員與校長長期導向的夥伴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博士班,臺南市。
    謝文全(2007)。教育行政學。臺北市:高等教育。
    顧瑜君(2007)。夥伴關係課程發展歷程中專家角色之研究。當代教育研究,15(2),141-186。
    英文部份
    Alberta Education(2008). A guide to international school partnerships. Retrieved from
    http://education.alberta.ca/students/internationaleducation/schooltwinnings.aspx.
    Bake, R.(2007) Building Successful School Partnerships for Oxfam’s Development EducationProgramme. Retrieved from http://www.oxfam.org.uk/education/whole-school/school-partnerships
    Bojuwoye, O. (2009). Home-school partnership – A study of opinions of selected parents and teachers in Kwazulu Natal Province, South Africa. Research Papers in Education, 24 (4) ,461-475.
    Braham,A.(2002). Parent partnership services in Islington: A strategic approach. In Parent partnership services for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 : celebrations and challenges. (pp.89-102). London : David Fulton, 2002.
    Brittingham,K.V (1999).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successful school, family, and community partnerships. Unpu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WI.
    Bryan, J. A.& Griffin, D.A.(2009). A multidimensional study of school-family-community partnership involvement: School, school counselor, and training factors . Professional School Counseling, 14 (1), 75-86.
    Butcher, J. Bezzina, M. Moran, W. (2011). Transformational partnerships: A new agenda for higher education. Innovative Higher Education, 36(1) : 29-40.
    Butcher,J.,Howard,P.,Labone,E.,&Breeze,N.(2004). Promoting equity in education: community service partnerships and teacher development. In Partnership and change : toward school development (pp.151-161). Hong Kong :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 Hong Ko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Casey, M.(2008).Partnership – Success factors of interorganizational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Nursing Management, 16, 72–83.
    Christenson, S. L. (2004). The family-school partnership: An opportunity to promote the learning competence of all students. School Psychology Review, 33, 83-104.
    Colley, B.D. (2008). Partnerships and local K-12 arts education policy development: significant beginnings. Arts Education Policy Review 109.(5) : 9-18.
    Dahir, C. A., Burnham, J.J., Stone, C. B., Cobb, N. (2010). Principals as partners: counselors as collaborators .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Principals. NASSP Bulletin , 94(4) , 286-305.
    deFur, S.(2012). Parents as collaborators: Building partnerships with school-and community-based providers. Teaching Exceptional Children , 44.(3), 58-67.
    Dhillon, J. K(2013). Senior managers’ perspectives of leading and managing effective, sustainable and successful partnerships. Accepted for publication in Educational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 Leadership.
    Edwards.(2005).Partnership working in mental health care : the nursing dimension. New York : Elsevier/Churchill Livingstone.
    Elias, M.J.,Bryan, K., Patrikakou, E. N.,Weissberg, R. P.(2003). Challenges in creating effective home-school partnerships in adolescence: Promising paths for collaboration .School Community Journal, 13.(1) ,133-153.
    Epstein, J. L (2010).School /family /community partnerships: Caring for the children we share. Phi Delta Kappan, 92 (3), 81-96.
    Epstein,J.L.& Voorhis, F.(2010). School counselors' roles in developing partnerships with families and communities for student success. Professional School Counseling, 14(1), 1-14.
    Frampton, P., , Vaughn,V.L., Didelot, M. J.(2003).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chool partnership: Is practice improving? Teacher and principals respond. Journa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41(3), 292-309.
    Goodlad,J.I.(1994). Educational renewal: Better teachers, better school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Hammack, B.G., Foote, M.M., Garretson, S., Thompson, J.(2012). Family literacy packs: Engaging teachers, families, and young children in quality activities to promote partnerships for learning .YC Young Children , 67( 3), 104-110.
    Hands, C. M. (2010). Why collaborate? The differing reasons for secondary school educators' establishment of school-community partnerships. School Effectiveness & School Improvement, 21(2), 189-207. doi:10.1080/09243450903553993
    Hid,L.H.,Sin,K.F.,Ho,F.H.& Chan,H.K.(2004).Partnership in staff development: A school-institute project in Shanghai and Hong Kong. In Partnership and change : toward school development (pp.239-253). Hong Kong :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 Hong Ko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Jacoby, B. (2003).Building partnerships for service-learning.CA : Jossey-Bass.
    Kantabutra, S.(2005). Shared vision in public school performance: A Thai model. 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Education, 5(2).
    Kaptein, M., Huberts, L., Avelino, S., & Lasthuizen, K. (2005). Demonstrating ethical
    leadership by measuring ethics. Public Integrity, 7(4), 299-311.
    Labonte R(1997). Community, community development, and the forming of authentic partnerships. In Minkler M (eds.) Community Organizing and Community Building for Health (pp.100).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New Brunswick NJ.
    Lawson, C. (2010). The new school collaborates: Organization and communication in immersive international field programs with artisan communities. Visible Language, 44(2), 239-265.
    Lee, J. C., Lo, L. N.,&Walker, A. (Eds.). (2004). Partnership and change : toward school development. Hong Kong :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 Hong Ko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Leming,E.(2002). Parent partnership and school improvement: An eastern region perspective.In Parent partnership services for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 : celebrations and challenges.(pp 63-75). London : David Fulton, 2002.
    Lloyd,J.(2002). Independence and empowerment: Independent parental support as an integral component of a support structure for parents in Essex. In Parent partnership services for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 : celebrations and challenges.(pp.117-128). London : David Fulton, 2002.
    Lowndes, V. and skelcher, C.(1998).The dynamics of multi-organizational partnerships: An analysis of changing modes of governance. Public Administration ,76, 313-333.
    Morris, M., Golden, S.,Ireland, E.,&Judkins,M.(2005). Evaluation of aimhigher: excellence challenge : The views of partnership coordinators 2004. Education and Skills. the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Skills.
    Osguthorpe, R. T., Harris, R. C., Black, S., Cutler,B. R., & Harris, M. F. (1995). Introduction: Understandingschool-university partnerships. InR. T. Osguthorpe, R. C. Harris, M. F. Harris, &S. Black (Eds.), Partner schools: Centers for educational renewal (pp. 1–22).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ang, I. (2004).School-family-community partnership in Hong Kong - Perspectives and challenges. Educational Research for Policy and Practice , 3(2), 09-125.
    Patte, M. M.(2011). Examining preservice teacher knowledge and competencies in establishing family-school partnerships. School Community Journal, 21(2), 143-159.
    Patte, M.M.(2011). Examining preservice teacher knowledge and competencies in establishing family-school partnerships . School Community Journal, 21(2), 143-159.
    Rutherford, D., Jackson,& Lindsay(2006). Setting up school partnerships: some insights from Birmingham's collegiate academies. School Leadership and Management, 26(5), 437-451.
    Sheldon,S.B.(2007). Improving student attendance with school, family, and community partnership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100( 5), 267-275 .
    Weal, B., Coll, R(2007). Exploring educational partnerships: a case study of client–provider technology education partnerships in New Zealand primary schools. Research in Science & Technological Education, 25(1) , 3-36.
    Wolfendale,S.(Ed.).(2002). Parent partnership services for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 : Celebrations and challenges. London : David Fulton.
    Zyngier, D.(2011). Raising engagement and enhancing learning: School community partnerships That Work for Students at Promise. Creative Education , 2(4), 375-380.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