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蕙均 |
---|---|
論文名稱: |
我國科技大學評鑑後續調查研究 A Follow-up Study of the Evaluation of Universiti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aiwan |
指導教授: | 王如哲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09 |
畢業學年度: | 9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90 |
中文關鍵詞: | 科技大學 、科技大學評鑑 、後續調查 |
英文關鍵詞: |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Evaluation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llow-up Research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30 下載:13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透過後續調查方式探討我國科技大學評鑑受評單位的意見與看法,根據研究發現與結論,提出建議。提供相關單位作為研擬科技大學評鑑制度之改進參考,俾利建立更完備的科技大學評鑑制度。為達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進行研究,研究對象為科技大學之校長、教務長、研發長、院長、系所主管,共計發出810份問卷,實得有效問卷494份,問卷回收率為60.99%,問卷處理採SPSS for Windows 15.0統計套裝軟體進行描述性統計、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統計分析方法。綜合文獻探討與問卷調查所得資料,得到以下結論:
一、當前科技大學評鑑制度是受到認同的。
二、填答者於「適切性」層面同意程度最高。
三、填答者於「可行性」層面同意程度最低。
四、填答者對「科技大學評鑑的正式協議」與「科技大學評鑑受評者的權利」向度的同意程度最高。
五、填答者對「科技大學評鑑完整與公正的評估」與「科技大學評鑑的項目與權重」向度的同意程度最低。
六、填答者對於「系所合一者為同一受評單位評鑑,此設計是合宜的」與「評鑑報告若與『事實不符』或『違反程序』,受評單位可依申覆辦法提出書面申請,此設計是合宜的」題項的同意程度最高。
七、填答者對「已停招但尚有學生之系所,需接受評鑑,並評定成績,此設計是合宜的」與「受評單位校友瞭解評鑑的目的與程序」題項的同意程度最低。
八、「是否擔任評鑑委員」填答者於「整體」、「可行性」、「效用性」與「精確性」層面有顯著差異。
九、不同「擔任評鑑委員年資」填答者於「整體」、「適切性」與「精確性」層面有顯著差異。
The main purposes of this study are to investigate the opinions and viewpoints of departments evaluated 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y adopting the follow-up research method.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discovery and conclusions, the researcher provides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related institutions which will design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oping to establish a perfect evaluation system.
In order to complete the above-mentioned research purposes, the method adopted for the research was questionnaire survey. 810 copies of questionnaires were delivered, including college principals, the directors of academic studies, the directors of department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deans and the directors of the research institute and college departments 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fter deducting invalid asked volumes, the actual number of effective volumes is 494; the returns-ratio is up to 60.99%. The statistics software tool used for the questionnaire analysis is the SPSS for Windows version 15.0. The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and ANOVA carry on the material analysis. The main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agreed.
2. The highest agreeable level is “propriety standards”.
3. The lowest agreeable level is “feasible standards”.
4. The highest agreeable dimensions are “formal discussion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rights of departments evaluated 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5. The lowest agreeable dimensions are “well-designed and fair evaluation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items and criterions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6. The highest agreeable items are ”the design that combination of department and graduate school regarded as the same evaluated department is appropriate” and ”the design that if the evaluation report is incorrect or violating procedures, the evaluated department can bring up the application according to claim method is appropriate”.
7. The lowest agreeable items are “the design that the departments recruiting students but still having students must be evaluated and scored is appropriate” and “the alumnus realize the purpose and procedure of evaluation”.
8. In the item “Whether to serve as evaluators”, respondents’ degree of agreeable status obviously varies in “totality”, “feasible standards”, “utility standards”, and “accuracy standards.”
9. In the item “People with different seniority to evaluate”, respondents’ degree of agreeable status obviously varies in “totality”, “propriety standards”, and “accuracy standards.”
中文部分
大學法(1997)。
大學及分部設立標準(1996)。
王世璋(2006,9月)。技專校院組織變革之系統分析-以A科技大學為例。學校行政,45。2009年5月26日取自http://0-skqs.lib.ntnu.edu.tw.opac.lib.ntnu.edu.tw/schoolad/sch45.pdf
王保進(1997)。大學教育評鑑之內涵分析,載於陳漢強(主編),大學評鑑(頁161-218)。台北市,五南。
台灣評鑑協會(2008)。評鑑報告。2008年11月30日,取自http://www.twaea.org.tw/report.html
江文雄、王義智(2004)。兩岸技職教育。台北市:師大書苑。
伍嘉崎(2006)。技職學校在教育改革下所面臨的危機與轉機。商業職業教育,100,20-28。
汪佳佩(2006)。台北縣市技專校院二技部應屆畢業生生涯自我效能、自我認定狀態與生涯承諾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技專校院評鑑訪視實施原則(2005)。
技術學院改名科技大學審核作業規定(2007)。
技職體系課程網要(2004)。2008年11月25日,取自http://course.tvc.ntnu.edu.tw/download/課程綱要/web/main.html
杜正勝(2005)。攜手共為技職教育開啟新方向,技職簡訊,161,2-3。
李承統(2000)。技專校院入學制度改革之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郁芬(2007)。私立技專校院自我評鑑之研究-以育達商業技術學院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職業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縣。
李國義(2002)。改制之技術學院和科技大學競爭策略建構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隆盛、賴春金(2007)。技職教育現況及其未來發展。國家菁英,3(1),35-45。
周燦德、林騰蛟(2004)。當前技職教育的定位與發展。主計月刊,578,49-55。
林大森(2003)。高等技職教育轉型的社會學分析。高雄市:五南。
林文達(1980)。教育行政學。臺北市:三民。
林天祐(2006)。評鑑小辭典:自我評鑑。評鑑雙月刊,2,10。
林如貞、賀力行、楊振隆(2000)。高等技職教育環境分析與因應策略。技術學刊,15(2),349-356。
林劭仁(2001)。我國高級中學後設評鑑指標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尚平(2007a)。未來技專校院評鑑執行策略與指標發展評析。評鑑雙月刊,10,29-33。
林尚平(2007b)。後設評鑑與未來高等技職校院評鑑的定位。評鑑雙月刊,7,36-38。
林海清(2004)。經營策略與技職校院發展之探討。中臺人文社會學報,15(1),138-163。
林騰蛟(1996)。臺灣地區高等技術及職業教育政策發展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騰蛟(2001)。高等技職教育的定位與發展。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66,15-22。
林騰蛟(2004)。高等技職學校的特色發展。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83,40-46。
吳佳恩(2006)。科技大學學校形象之研究—以中部科技大學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吳淑惠(1970)。我國工業專科學校實施教育評鑑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清山、林天祐(1999)。教育名詞解釋:教育評鑑。教育資料與研究,29,66。
吳清山、黃美芳、徐緯平(2002)。教育績效責任研究。台北市:高等教育。
吳清山、簡惠閔(2008)。臺灣高等技職教育改革分析:1996~2007年。教育研究月刊,167,47-67。
吳清基(1998)。技職教育的轉型與發展-提昇國家競爭力的作法。台北市:師大書苑。
邱皓政(2006)。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第三版)。台北市:五南。
徐明珠(2002)。提綱挈領 整併技職校院。國家政策論壇,1,236-240。
秦夢群(2002)。教育行政:實務部份。台北市:五南。
馬信行(1997)。大學評鑑指標適切性之評析。載於陳漢強(主編),大學評鑑(頁101-159)。台北市:五南。
馬發輝(2003)。高等技職教育整併策略之研究-以台中技術學院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翁榮銅(2000)。從全面品質管理論技職教育發展。載於中國工業職業教育學會及台灣師範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中心合辦之「2000年兩岸技術職業教育」研討會論文集(頁138-156),台北市。
翁榮銅(2002)。技專校院知識資產指標建構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梅瑤芳、李隆盛(2006)。技術學院績效指標之發展研究。高等教育,1(1),25-67。
許美惠(2005)。技專校院圖書館網站使用者資訊需求與使用研究。臺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許碧珊、馮丹白、張德正、張可立、陳天寶(2007)。當前高等技職教育現況分析與問題探討。大安高工學報,18,30-38。
寇健玲(2009)。我國科技大學評鑑制度與現況。政府審計季刊,29(2),23-38。
康自立(主編)(2003)。技術及職業教育百科全書。台北市:教育部。
莊荏惠、阮勝威(2008,1月)。美國技職教育評鑑機制對我國技職教育的啟示-以ACCSCT為例。學校行政,53。2009年5月20日取自http://0-skqs.lib.ntnu.edu.tw.opac.lib.ntnu.edu.tw/schoolad/sch53.pdf
莊謙本(1999)。廣開高等技職教育進路的得失。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51,19-22。
莊謙本(2000)。技職教育跨世紀的展望。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55,68-69。
張天津(2001)。我國技職教育的發展與挑戰。臺灣教育,601,6-9。
張良德(1996)。專科學校電子類科全面品質管理取向之評鑑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媛甯(2005)。高等技職教育體制改革之探討。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集刊,1,131-154。
郭為藩(2004)。轉變中的大學:傳統、議題與前景。台北市:高等教育。
陳信翰(2007)。我國大學校院系所評鑑之後設評鑑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曼玲(2006)。技術學院評鑑,十一月展開實地訪評。評鑑雙月刊,3,24-25。
陳惠釧(2003)。我國技專校院成本效益指標與標竿比較之分析-以四所學校為例。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縣。
陳漢強(1997)。大學評鑑之哲學省思。載於陳漢強(主編),大學評鑑(頁101-159)。台北市:五南。
陳瑩娟(2004)。我國技專校院行銷策略對學生選校影響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陳儀綸(2005)。我國大學評鑑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縣。
教育部(1995)。技術職業教育的轉型與革新。台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1)。中華民國教育統計。台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2)。90學年度科技大學學暨專案評鑑結果公布。技職簡訊,124,1-3。
教育部(2006)。公布94學年度科技大學評鑑結果。技職簡訊,170,3-5。
教育部(2007a)。95年度科技大學、技術學院評鑑結果公布。高教技職簡訊,6。
教育部(2007b)。科技大學評鑑執行現況與展望-訪財團法人台灣評鑑協會劉維琪教授談科技大學評鑑。高教技職簡訊,1。
教育部(2007c)。建立公平、公正、客觀之評鑑機制-訪雲林科技大學林聰明校長談技專校院評鑑。高教技職簡訊,1。
教育部(2008a)。96年度科技大學評鑑、技術學院評鑑、專科學校護理科評鑑結果公布。高教技職簡訊,18。
教育部(2008b)。97學年度公私立大專校院173所。高教技職簡訊,21。
教育部(2008c)。技專校院評鑑機制。高教技職簡訊,23。
教育部(2008d)。技專校院評鑑機制工作小組重要決議。高教技職簡訊,21。
教育部技職司(1993)。技術及職業教育法規選輯。台北市:作者。
教育部技職司(2008)。台灣技術及職業教育簡介。台北市:作者。
教育部統計處(2008)。大專校院校數統計。2008年11月29日,取自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13/overview03.xls
馮丹白、熊亮原、張銘華(2007)。技職教育國際化之必然性。教育研究月刊,155,5-18。
游家政(1994)。國民小學後設評鑑標準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游家政、曾祥榕(2004)。教育評鑑的後設評鑑。教育資料集刊,29,53-94。
曾美惠(2006)。科技大學評鑑,校長有話說。評鑑雙月刊,2,26-28。
曾淑惠(1995)。我國專科學校後設評鑑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曾淑惠(2002)。教育方案評鑑。台北市:師大書苑。
曾煥雯(1985)。台北市中等學校工科評鑑實施狀況與改進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湯堯(1998)。淺談國內技職教育目標與發展方向。技職及職業教育雙月刊,47,5-9。
黃政傑(2000)。技職教育的發展與前瞻。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秀芳(2002)。技專校院評鑑實施現況之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健夫(2008)。當前我國高等技職教育發展問題之探討。嶺東通識教育研究學刊,2(3),13-26。
楊玉惠(2003a)。大學學門評鑑規劃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玉惠(2003b,7月)。我國大學評鑑實施與制度規劃之探討。載於淡江大學舉辦之「大學校院品質指標建立之理論與實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40-64),台北市。
楊思偉(2005,11月)。台灣高等技職教育之定位與發展趨勢之分析。載於淡江大學教育學院主辦之「兩岸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Ι-3-1至Ι-3-9),台北市。
楊朝祥(2005,11月)。預應台灣高科技產業發展之高等技職教育。載於淡江大學教育學院主辦之「兩岸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Ι-1-1至Ι-1-25),台北市。
楊朝祥(2007)。促進高等技職教育發展之評鑑策略。評鑑雙月刊,8,36-39。
廖鴻裕(2001)。中英高等教育評鑑制度之比較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鄭新輝(2004)。教育行政。載於秦夢群(主編),教育概論(頁356-411)。台北市:高等教育。
鄭錫欽(1999)。建構我國「技術學院中長程發展」策略規劃模式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盧緒增(1995)。教育評鑑的問題與趨向。載於伍振鷟(主編),教育評鑑(頁13-38)。台北市:南宏。
簡明忠(2005)。技職教育學。台北市:師大書苑。
簡惠閔(2005)。技專校院推動產學合作有效策略模式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鄺海音(2006)。首次科技大學評鑑,六成系所一等,三系所落三等。評鑑雙月刊,2,22-25。
藍婉心(2006)。高等教育評鑑對我國學術自由之影響-以95年度系所評鑑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羅文全(2004)。臺北市高職校務評鑑之後設評鑑研究。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蘇錦麗(1995)。大學學門評鑑試辦計畫成效評估之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蘇錦麗(1997)。高等教育評鑑:理論與實際。台北市:五南。
蘇錦麗(2003)。談教育評鑑之專業性。教育研究月刊,112,31-38。
西文部分
Clark, B. R. (1983). The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El-Khawas, E. (1995). External review: Alternative models based on US experiences. Higher Education Management, 7, 39-48.
ERS Standards Committee. (1982). Evaluation research society standards for program evaluation. In P. H. Rossi(Ed.), Standards for evaluation practice (pp.7-20). Newbury Park, CA: Sage.
Frazer, M. (1992). Quality Assurance in Higher Education. In A. Craft (Ed.), Quality assurance in higher education (pp.9-25). London: The Falmer Press.
The Joint Committee on Standards for Educational Evaluation. (1994). The Program Evaluation Standards. How to Assess Evaluations of Educational Programs (2nd ed.). Newbury Park, CA: SAGE.
Kells, H. R. (1995). Self-study processes: A guide to self-evalu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4th ed.). New York: 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
Marcus, L. R. (1983). The path to excellence: Quality assurance in higher education. Washington, DC: National Institute of Education.
Powell, R. R. (2006). Evaluation research: An overview. Library Trends, 55 (1), 102-120.
Stake, R. E. (2004). Standards-based & responsive evaluation.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
Stufflebeam, D. L. (1971). Educational Evaluation and Decision Making. Illinois: F. E. Peacock Publishers, Inc.,.
Sufflebeam, D. L. (1982). Explorations in the evaluation of teacher education. In S. M. Hord(Ed.), Toward usable strategies for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 evaluation (pp. 131-168). Washington, DC: National Institute of Education.
Wikipedia. (2009).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r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