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周家榮 JOU, JIA-RONG |
---|---|
論文名稱: |
從國際「安全學校」認證觀點,精進校園安全危機管理之研究─以臺北縣某科技大學為例 The study coming from accredited indicators of the “International Safe Schools, ISS”, research about improving the crisis management of campus security-case study for a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in Taipei County. |
指導教授: | 張雪梅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
論文出版年: | 2009 |
畢業學年度: | 9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367 |
中文關鍵詞: | 危機管理 、校園安全 、國際「安全學校」 |
英文關鍵詞: | crisis management, campus security, International Safe Schools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927 下載:48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從國際「安全學校」認證觀點,精進校園安全危機管理之研究-以臺北縣某科技大學為例,以自編「精進校園安全危機管理研究調查問卷(學生及教職版)」及「精進校園安全危機管理研究訪談大綱」為研究工具,量化研究採立意抽樣,回收有效樣本教職員177 份、學生983份,調查問卷除個人基本資料外,包含校園安全氣氛知覺及國際「安全學校」認證指標與環境面向符合度兩部分;訪談大綱則以校園安全氣氛知覺現況改善、校園危機管理效能評估及對學校迎向國際「安全學校」認證之看法及應作努力為範圍,邀訪對象為校安業務一、二級主管計六人。綜合問卷調查及訪談結果,歸納結論如下
一、教職員生其校園安全氣氛知覺現況同意程度呈現「中高」情形,且向度分數排序相同,由高至低依次為安全態度、緊急應變、學校行動及個人險覺,且教職員給分均比學生為高。
二、教職員生其國際「安全學校」認證指標與環境面向,和校安現況符合度呈現「中高」及「中低」情形,且分數排序部分相同,社會環境、健康服務面向較高,而健康教育、社區與家庭面向較低,且教職員給分均比學生高。
三、學校不同個人背景變項之學生及教職員,對於校園安全氣氛知覺四向度及整體知覺有顯著差異之情形如下
(一)學生就讀不同學制、本學期不同居住狀況,在學校行動、緊急應變兩向度及整體知覺上有顯著差異;就讀不同院別,僅在安全態度向度知覺上有顯著差異;就讀不同部別、年級及入學迄今曾否擔任幹部,在四向度及整體知覺上有顯著差異。
(二)教職員不同職務,僅在安全態度向度知覺上有顯著差異;入校服務迄今曾否參與學務工作,僅在緊急應變向度知覺上有顯著差異;不同服務年資、入校服務迄今曾否參加安全教育訓練,在學校行動、緊急應變兩向度知覺上有顯著差異。
四、學校不同個人背景變項之學生及教職員,對於以國際「安全學校」認證指標與環境面向知覺校園安全,在七面向及整體符合度有顯著差異情形如下
(一)學生就讀不同學制,在物質環境、健康教育、體能活動/體育、健康服務四面向及整體符合度上有顯著差異;入學迄今曾否擔任幹部,在社會環境、物質環境、體能活動/體育、健康服務、危機反應、社區與家庭六面向及整體符合度上有顯著差異;就讀不同部別、不同年級,在七面向及與整體符合度上有顯著差異。
(二)教職員不同性別,僅在健康教育面向符合度上有顯著差異;擔任不同職務,在物質環境、體能活動/體育、危機反應、社區與家庭四面向及整體符合度上有顯著差異;教職員入校服務迄今,曾否參與學務行政工作,在物質環境、健康教育、體能活動/體育三面向及整體符合度上均有顯著差異;入校服務迄今,曾否參加安全教育訓練,在七面向及整體符合度上有顯著差異。
五、校安業務主管訪談摘要如下
(一)教育部應制定「校園安全法」,以保障師生安全。
(二)教育部應精進校園安全工作思維,推動國際「安全學校」認證。
(三)學校應模擬夜間停電應變計畫,強化應變處置能力及警覺性。
(四)學校應檢視組織運作情況,加強橫向協調聯繫,整合校園安全維護。
(五)學校應建立參與式的領導模式,擬定合適可行之校園安全管理方案。
(六)學校應研擬策略與方案,監控方案實施成果,經驗回饋預作準備。
ABSTRACT
The research topic of this study comes from indicators of the “International Safe Schools, ISS”, research about improving the crisis management of campus security. The study sample is a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in Taipei County, and uses two self-designed research instruments. One is a questionnaire given to the staff and the students, and the other is interview questions given to upper-level staff. For the survey, the available-cases include 177 from the staff, and 983 from the students. The questionnaire includes their perception of the campus safety climate and “ISS” indicators. The interview involves the improvement of perception of the campus safety climate, the evaluation of efficiency of campus crisis management, and the schools’ efforts regarding “ISS” indicators. The results of questionnaire are:
1. The staff and students’ perception of the campus safety climate shows “middle-high” agreement, and its four dimensions are ordered as follows: Safety Attitudes, Emergency Responses, School Actions, and Personal Perception of Danger. Furthermore, the staff gives higher scores than the students do.
2. Regarding the present campus safety environments, the views of the staff about the “ISS” indicators show “middle-high” agreement and the students show “middle-low” agreement. The Social Environment and Health Services reveal higher scores, and the Health Education as well as Community & Family show lower scores. Furthermore, the staff gives higher scores than the students do.
3. The perception of four dimensions and the overall campus safety climate of the students and the staff reveal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hich result from personal backgrounds. The differences are:
(1) The different students’ educational programs and living situation for this semester reveal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perception of two dimensions of School Actions and Emergency Responses and the overall safety climate.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ly in the perception of Safety Attitudes when the students study in different colleges. Studying different class times, grades and whether serving as class leaders reveal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perception of four dimensions and the overall campus safety climate.
(2) The staff in different departments show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ly in the perception of Safety Attitudes; whether taking part in student affairs show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ly in he perception of Emergence Responses; different lengths of services and participating in safety educational training show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perception of School Actions and Emergency Responses.
4. The different backgrounds of the students and the staff show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indicators of “ISS”, including the agreement of seven dimensions of environments and overall “ISS” indicators regarding the perception of campus safety climate. The results are:
(1) The students studying different educational programs show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agreement of overall “ISS” indicators and four dimensions, including Physical Environment, Health Education, Physical Activity/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Services; whether serving as class leaders since entering university show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agreement of overall “ISS” indicators and six dimensions, including Social Environment, Physical Environment, Physical Activity/Physical Education, Health Services, Crisis Response and Community & Family; studying in different class times and grades show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agreement of seven dimensions and overall “ISS” indicators.
(2) The different gender of staff show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ly in the dimension of Health Education; serving in different departments show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agreement of overall “ISS” indicators and four dimensions of Physical Environment, Physical Activity/Physical Education, Crisis Response, and Community & Family. Staff participation in student affairs show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agreement of three dimensions of Physical Environment, Health Education, and Physical Activity/Physical Education as well as overall “ISS” indicators; whether taking part in campus security educational training show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agreement of seven dimensions as well as overall “ISS” indicators.
5. The interview results of managers responsible for campus security include:
(1)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should institute “The Campus Security ACT” to protect the safety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2)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should develop better concepts about campus security, and promote the indicators of “ISS”.
(3) The schools should practice electrical power failure drills at night to strengthen the crisis response ability and alertness.
(4) The school should examine organizational efficiency, and intensify the lateral coordination to combine campus safety maintenance.
(5) The school should establish the participation model of leadership and set up the suitable and feasible management programs of campus security.
(6) The schools should develop strategies plans to monitor the campus security and provides experience feedback.
壹、中文部分
卜榮華、姚本先(2005)。學校危機管理初探。當代教育論壇,11,10-11。
于鳳娟(譯)(2001)。O. Lerbinger 著。危機管理(The Crisis Manager: Facing Risk and Responsibility)。臺北市:五南。
毛靜燕(2005)。學校危機管理的研究。中國華東師範大學教育管理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中國大陸。
王 飛(2004)。高等學校危機管理探析。南通紡織技術學院學報(綜合版),4(3),53-55。
王希湘(2007)。北市高中職校校安中心成員對校安事件處理認知之研究。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王武章(2003)。中部地區國民中學校長校園危機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王秋蘭(2003)。賃居生校外租屋安全與輔導之研究--以台東大學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王國川( 1997)。從PRECEDE 模式中教育與行為診斷來探討青少年事故傷害發生之影響因素。師大學報,42,75-90。
王啟溫(2002)。安全氣候與安全績效之相關研究-以中華電信中區分公司為例。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江明修(2003)。志工管理。臺北市:智勝。
朱延智(2002)。企業危機管理。臺北市:五南。
朱宥棠(2003)。強化校園危機預防準備與管理制度之研究-以高雄市高中職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館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朱家興(2007)。大專校院軍事危機融入危機管理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朱愛群(2002)。危機管理-解讀災難迷咒。臺北市:五南。
朱曉斌(2004)。美國學校危機管理的模式與政策。比較教育研究,25(12),45-50。
世界衛生組織社區安全促進協力中心(2003)。國際「安全學校」作業計畫指南International Safe Schools Designation Program Guide(2003/9/4更新版),97年8月25日取自http://www.peacefulresources.org/user/SafeSchoolsGuide03.pdf
余美瑩(2005)。屏東縣國民小學校園危機管理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吳宗立(2004)。學校危機管理的理論與應用。初等教育學刊,18(42),51-76。
吳宗立(2005)。學校危機管理案例分析。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2,135-154。
吳宗立(2006)。學校危機管理機制之建立。中學教育學報,13,3-17。
吳定、張潤書、陳德禹、賴維堯(1996)。行政學(二)。臺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吳明清(2004)。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分析(初版),第227頁。臺北市:五南。
吳明隆(2007)。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初版),第397頁。臺北市:五南。
吳國江(1997)。學校校園安全。高市文教,7月號,102-107。
吳聰智(2001)。臺灣中部四類製造業安全氣候與安全績效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吳聰智、呂牧蓁、李金泉(2003)。我國大專院校實驗室等場所安全氣候之調查研究。弘光學報,42,113。
呂雅燕(2004)。大學社團參與經驗對其畢業後生涯發展影響之研究-以東吳大學畢業生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呂道成(2007)。我國大專院校校園安全危機管理機制之研究-以某科技大學為例。義守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縣。
宋 文(2003)。構建「校園災害管理機制」。軍訓通訊,642,教學版。
李 想(2003)。社會危機的特徵、發展階段和管理機制。科技進步與對策, 87-88。
李永賢(2006)。危機管理:學校面臨的新課題。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9(7)。
李宗勳(2002)。危機管理。臺北:未出版的論文集。
李宗勳(2005)。警察與社區風險治理。桃園:中央警察大學出版社。
李宗勳(2006)。以互動治理探討安全管理的協力空間。中央警察大學警察行政管理學報,2,1-26。
李宗勳(2007)。社區治安互動模式之實地訪視與參與觀察。中央警察大學警政論叢,7,39-70。
李宗勳(2008)。網絡社會與安全治理。臺北市:元照。
李明朝(2008,7月31日)。某大學墜樓,科技大學女學生傷勢嚴重。中廣新聞網電子報。2008年8月16日,取自http://n.yam.com/bcc/society/200807/20080731900076.html
李明憲(2007)。學校四十二項矩陣檢核表。花蓮縣:社團法人花蓮縣記憶空間學會。
肖紅偉(2005)。教育危機管理:新世紀我國高校面臨的新課題。2007年5月21日,取自http://www.cnedb.com/tantao/1081.html
<南韓學生美校園行凶,首爾震驚>(2007,4月18日)。奇摩新聞網。2008年8月16日,取自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70417/19/d25j.html
<大陸南京有了校園專職保安>(2006,5月29日)。新浪網。2008年8月16日,取自http://news.sina.com.cn/c/2006-05-30/02489061605s.shtml
杜宏良(2006)。高中職學生對校園安全氣候與安全績效之知覺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汪毓瑋(2002)。資訊時代之情報在危機決策中之作用與面臨之問題。內政(研)91。
和平資源中心Peaceful Resources Center(2005)。國際安全學校歷史(ISS History),97年8月30日取自http://www.peacefulresources.org/HistoryofInternationalSafeSchools.html
周立新(2007)。高校危機管理現狀與對策。中國安全科學學報,17(2),83-87。
周蕙蘋(1995)。危機管理之研究。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明居正(1998)。危機管理實務(上),人事月刊,26(6),12-14。
林素華(2003)。校園危機管理之研究。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林雅慧(2004)。校園安全專輯。講義,10月號,89-90。
林慧雅(2007)。大學學生事務工作之願景目標策略及內涵---個案學校學生與相關人員之觀點。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賢春(2003)。臺北市大學校院校園危機管理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蘭雀(2003)。安全氣候對安全績效影響之探討-以高雄港貨櫃碼頭經營業為例。國立成功大學交通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邱志淳(2002)。危機管理與應變機制。研習論壇月刊,(19)頁35-40;(20)頁35-40。
邱美英(2005)。校園危機管理的新視野與策略之探討-以國際「安全學校」認證的觀點。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邱紹雯(2008,8月8日)。生意歹,潛入學校刺輪胎,這個老闆「太機車」。台灣論壇電子報。2008年8月16日,取自http://www.twbbs.net.tw/2726239.html
邱 毅(1998)。面對危機的因應和對策。人力發展,54,1-6。
邱皓政(2006)。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第三版)。臺北市:五南。
侯韋和(2004)。論危機應對。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3), 47-51。
施永照(2002)。公民資格與公民參與之研究-以臺北市政府警察局民力整合運用為例。中央警察大學行政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施祐吉(2003)。如何提昇校園安全並減低意外事件發生。學生事務,42(2),4-5。
胡昇杰(2005)。高中職社區化中的校園安全管理。大明學報,6,219。
香港安健學校聯盟(2005)。香港安健學校確認計劃指引,第2頁。2008年8月31日取自http://www.oshc.org.hk/download/publishings/1/1858/32.pdf
計衛舸(2005)。高等院校危機管理有關問題之探討。理論前沿,17,21-31。
紀俊臣(1997)。校園危機處理之法律問題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14,3-10。
唐璽惠(1998)。校園危機處理。學生輔導雙月刊,58,44-57。
徐子凡(2004)。大專住宿生對學生宿舍期待與滿意度之研究—以仁德醫護管理專科學校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徐士強(2004)。學校危機管理。華東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中國大陸。
徐士雲(2002)。國民小學校園危機管理之研究-以臺北市為例。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徐欽祥(2008)。學校危機管理的整合性觀點。學校行政雙月刊,55,38。中華民國學校行政研究學會出版。
袁輔光(2005)。校園重大危機管理者處理態度與行為之研究-以明新科技大學為例。玄奘大學公共事務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縣。
夏 雪(2005)。學校危機管理的意識性危機及其對策。美中教育評論,2(5),38-41。
孫友廉(2008,8月4日)。學生摔傷下巴,學校判賠275萬。自由時報電子報。2008年8月16日,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8/new/aug/4/today-so4.htm
孫本初(1997)。校園危機管理策略。教育資料與研究,14,11-20。
孫本初(2001)。公共管理(第三版)。臺北市:智勝。
高洪源(2003)。制度倫理與學校危機管理。教育科學研究,2007年2月12日取自http://www.cnkj.net
馬軍黨(2006)。高等學校危機管理芻議。甘肅科技縱橫,35(3),頁218、223。
《韋氏字典》第10版。危機的定義。2008年8月25日取自http://www.merriam-webster.com/cgi-bin/dictionary?book=Dictionary&va=crisis&x=12&y=1
案例學校(2008)。97學年度「校園災害管理實施計畫」(第6頁附件二)。臺北縣。
案例學校(2009,2月13日)。97學年度第一學期期末「校園安全工作檢討會」會議資料。臺北縣。
張芳全(2007)。論文就是要這樣寫(初版),204。臺北市:心理。
張茂源(2003)。校園危機管理。學生事務,42(4),73-74。
張達智(2008,1月14日)。臺灣/亞洲第一所安全學校,東勢國小降低傷害率。中央日報網站報。2008年8月30日取自http://www.cdnews.com.tw/cdnews_site/docDetail.jsp?coluid=121&docid=100267202
張慶勳(1996)。學校組織行為(初版)。臺北市:五南。
張慶勳(2006)。學校組織文化與領導(初版),第52頁。臺北市:五南。
教育部(2003a)。學生事務危機處理。臺北市:教育部訓育委員會。
教育部(2003b)。構建校園災害管理機制實施要點(台軍字第0920146958號令)。臺北市:教育部學生軍訓處。
教育部(2003c)。校園安全及災害事件通報作業要點(台軍字第0920168279號令)。臺北市:教育部學生軍訓處。
教育部(2004)。防災教育白皮書。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5a)。校園安全暨災害教育研習手冊。臺北市:教育部學生軍訓處。
教育部(2005b)。推動「健康校園」、落實防制藥物濫用暨黑道勢力介入校園執行計畫(台軍字0940036563號函)。臺北市:教育部學生軍訓處。
教育部(2007a)。推動國立大學校院學生事務與輔導創新工作專業人力實施計畫【台訓(一)字第0960134520C號函】。臺北市:教育部訓委會。
教育部(2007b)。補助私立大學校院學生事務與輔導創新工作專業人力實施計畫【台訓(一)字第0960043476C號令】。臺北市:教育部訓委會。
教育部(2007c)。各級學校重大緊急校安事件處理流程(處理作業要項表)(台軍字第0960082287號函)。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8a)。校園安全暨災害防救通報處理中心校安事件統計。2008年8月16日取自http://csrc.edu.tw
教育部(2008b)。校園安全及災害防救通報處理中心作業規定【台軍(二)字第0970140705號函修訂】。臺北市:教育部學生軍訓處。
教育部(2008c)。校安中心儲訓專責人員培訓研習手冊。臺北市:教育部學生軍訓處。
許士軍(1990)。管理學。臺北市:東華書局。
許芳懿(1996)。從中午中毒事件看校園危機處理。師友月刊,344,31-33。
許龍君(1998)。校園安全與危機處理。臺北市:五南。
郭俊旭(2005)。臺南縣國民小學校園危機管理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陳木金(2000)。談混沌理論在新世紀教育行政研究上的應用。論文發表於中國教育學會主辦之「邁向新世紀的教育研究研討會」教育學術年會,臺北市。
陳芳雄(1997)。校園危機處理(第二版)。臺北市:幼獅文化。
陳崇儀(2006)。臺北市高中職學校校園危機管理之研究-以校安中心運作為例。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啟榮(2005)。校園危機管理機制建構。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1(2),117-133。
陳儀如(1997)。校園危機管理。教育資料文摘,40,142-159。
陳聰明(2004)。北部地區公私立技術學院校園危機管理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國家圖書館(2008)。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2008年9月1日取自http://etds.ncl.edu.tw/theabs/index.jsp
傅天養(2004)。校園危機管理之研究-以苗栗縣國民小學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彭木芳(2006,6月24日)。南韓發生一千七百名學童食物中毒事件。奇摩新聞網。2008年8月16日,取自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60624/19/31au.html
彭孟國(2006)。校園危機管理—以桃園地區大專校院為例。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中壢市。
游淑靜(2006)。花蓮縣國民中學校園危機管理機制建置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游達裕、陳淑儀(2003)。學校危機的處理。2008年11月10日,取自http://swforum.socialnet.org.hk/article/000701.htm。
鈕先鍾(1986)。危機與危機管理︰理論與實際。中華戰略學刊(春季版)。
黃振球(1996a)。學校管理與績效。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振球(1996b)。談校園危機管理。教師天地,82,19-23。
黃清賢(1995)。工業安全與管理。臺北市:三民。
楊昌興(2005)。彰化縣國民小學學校公共關係與校園危機管理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楊敦煥(2005)。技專校院校園安全維護之研究。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萬家春(1996)。校園意外事件之危機處理。教師天地,82,36-39。
詹中原(譯)(1990)。美國政府之危機管理—組織發展與政府架構。美國月刊,5(5),96-105。
詹中原(2004a)。管理失靈豈能只苛責危機倫理。憲政(評)092-093號。
詹中原(2004b)。危機管理-理論架構。臺北市:聯經。
詹中原(2006)。公共危機管理之知識網路分析:以臺灣九二一地震為例。第二屆「21世紀的公共管理:機遇與挑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鄒綺華(2005)。建構校園風險管理機制之研究-弱點管理的觀點。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縣。
甄 珍、池衛東(2006)。論高職校院危機管理預警機制的建立與實施。石家莊職業技術學院學報,18(3),54-57。
劉向兵、倪 瑩(2003)。關於搞好高校日常危機管理的思考。中國高等教育(半月刊),23,56-59。
劉富宣(2006)。校園學生意外事件危機管理之研究-以醒吾技術學院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劉麗娜(2006)。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生社團幹部組織承諾相關影響因素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蔡東益(2003)。企業危機管理機制建立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工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蔡崇振(2001)。從兩個實例談校園危機處理。2008年8月12日,取自http://www.nioerar.edu.tw/basis3/14/gh9.htm
蔡皓鈞(2001)。管理影響工作安全認知之相關性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蔡德輝、鄭瑞隆(2000)。校園暴力與危機處理。高中教育,15,10-13。
鄭東瀛(2001)。臺北市國民中學校園危機管理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鄭美華(2003)。危機管理機制建立之研究。開南管理學院通識研究集刊,4,93-224。
鄭英敏(1996)。學校危機處理。教師天地,82,24-31。
臺灣國際安全學校發展中心(2007)。國際「安全學校」說帖。2008年10月15日,取自http://www.safeschool.org.tw/index.asp資源專區
薛 瀾、張 強、鐘開斌(2003)。危機管理:轉型期中國面臨的挑戰。中國:清華大學出版社。
謝文全(2005)。教育行政學。臺北市:高等教育。
謝文慶(2004)。學校與社區關係之公關策略研究:安全學校初探-以臺中縣大南國民小學為例。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縣。
謝東穎(2006)。建構身心障礙學童之「安全學校」。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縣。
謝美鳳(2003)。探討安全氣候影響安全績效之研究—以國道客運駕駛員為例。國立成功大學交通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謝清鐔(2007)。大學校院通勤生學習需求重要性、滿意度與通勤影響學習投入之研究—以臺北縣市二十所大學校院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謝珉琍(2007)。校園安全:大學生認知態度實查。中央警察大學警學叢刊,37(6),頁129-154。
謝謹如(2000)。當危機來臨時—談學校危機溝通。教育研究,8,53-63。
韓應寧(譯)(1988)。 S. Fink 著。危機管理(Crisis Management: Planning for The Inevitable)。臺北市:黎光實業有限公司。
顏秀如(1997)。國民中學校園危機管理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貳、西文部分
Batsis, T. M. (1994). Crisis management in catholic schools. National Catholic Educational Association, Washington, DC. (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83 068)
Beck, U. (1992). Risk society: Towards a new modernity, translated by Ritter, M., London: Sage.
Blackley, A. B. (1994). Emergency preparedness and crisis management. AEA Technology, United Kingdom: The SRD Association.
Comfort, K. L. (1999). Shared risk: Complex systems in seismic Response. Oxford: Pergamon Press.
Everett, S. M. (1991). Crisis management in schools. Master of education requirements, 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34 491.)
Fink, S. (1986). Crisis management: Planning for inevitable. New York, NY: American Management Association.
Geis, D. (2000). By design: The disaster resistant and quality- of -life community. Natural Hazards Review, 1(3), pp. 151-160.
Harris, M., & Colvin, B. (1990). Crisis management: A school district response to suicide. Alaska State Dept. of Education, Juneau.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39 973.)
Hermann, C. F. (1969). Some consequencies of crisis which limit the viability of organization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8, pp. 61-82.
Herman, J. J. (1994). Crisis management: A guide to school crisis and action taken. The Practicing Administrators, Leadership Serie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278 661.)。
Hood, C. C., & Janes, D. K. C. (1996). Accident and design: Contemporary debates in risk management.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Press.
Hoy, W. K., & Miskel, C. G. (2005).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7th ed.). New York: Random House.
Hunt, C. Y. (1986). The tree of life: A response to teen suicide. Grosse Point Pubic School System.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295 108).
LaPointe, R. T. (1996). Resource guide for crisis management in school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404 754).
Lichtenstein, R., Schonfeld, D., & Kline, M. (1994). School crisis response: Expecting the unexpected. Educational leadership, 52, pp. 79-83.
Mitroff, I. I. (1986). Teaching corporate American to think about crisis prenvention. The Journal of Business Strategy, 6(4), pp. 40-47.
Mitroff, I. I., & Pauchant, T. C. (Eds.) (1992). Transforming the crisis-prone organization.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Mitroff, I. J., & Pearson, C. M. (1993). Crisis management: A diagnostic guide for improving your organizations crisis-preparednes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Nation, C. (1988). Managing crisis.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elementary school principals, alexandria, VA.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293 222)
Nudell, M., & Antokol, N. (1988). In case of emergency: A handbook for effective emergency and crisis management. Lexington, MA: Lexington Books.
Pearson, C. M., & Clair, J. A. (1998). Reframing crisis management.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3(1), pp. 59-76.
Pearson, C.M., & Misra, S.K. (1997). Managing the unthinkable.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26(2), pp. 51-65.
Seeger, M. W., Sellnow, T. L., & Ulmer, R. R. (1998). Communication, organization, and crisis. In M. Roloff (Ed.), Communication yearbook 21 (pp. 230-275).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Shrestha, B. (1990). Crisis management in the schools: New aspects of professionalism. Oregon school study council, Eugene.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24 809)
Smart, C., & Vertinsky, I. (1977). Designs for crisis decision unit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December, pp. 640-657.
Sprague, J. R., & Walker, H. M. (2004). Safe and healthy practical prevention strategies. NY: The Guilford Press, 2004, pp. 12-13.
U. 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Office of Safe and Drug-Free Schools (2003). Practical information on crisis planning: A guide for schools and communities. Washington, D. C. : Author.
Vidal, J. A. (1989). Suicide: A guide for intervention. Washington, D. C. : 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 Professional Library.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11 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