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柏婷
Chang, Po-Ting
論文名稱: 來臺大學陸生校園經驗與學習成果關聯之研究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mpus Experience and Learning Outcomes of Mainland China Students Studying at the Universities in Taiwan
指導教授: 張雪梅
Chang, Sheue-Mei
口試委員: 劉秀嫚
Liou, Show-Mann
黃世雄
Huang, Shih-Hsiung
口試日期: 2021/06/30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學生事務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_Continuing Education Master's Program of Student Affairs in Higher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21
畢業學年度: 10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9
中文關鍵詞: 大學陸生校園經驗學習成果
英文關鍵詞: campus experience, learning outcomes, Mainland China students studying at the universities in Taiwan
研究方法: 調查研究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100892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10下載:2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來臺就讀日間四年學制學士班陸生之校園經驗、學習成果及其關係。以「大學陸生校園經驗與學習成果問卷」為研究工具,針對109學年度在臺就讀大二以上之學士班陸生進行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326份,採用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積差相關分析之統計方法進行量化分析,主要研究發現如下:
    一、大學陸生整體校園經驗投入程度屬中上,以「學術投入」、「同儕關係」投入程度
    最高、其次依序為「師生互動」、「學校資源與活動」。
    二、大學陸生整體學習成果佳,以「認知的複雜化」提升最多,其次依序為「知識的獲取、建構、統整與應用」、「自我內在發展」、「人道主義與公民投入」、「實踐能力」、「人際能力」。
    三、大學陸生校園經驗之投入會因「就讀學院」、「父親教育程度」、「居住情形」而有差異。人文學院陸生於學術投入的程度高於理工學院、商管學院、藝術學院之陸生;父親教育程度為研究所之陸生與老師互動的程度高於父親教育程度為高中者;住學校宿舍之陸生於學術投入及師生互動上都較自行於校外租屋之陸生來的投入。
    四、大學陸生學習成果會因「就讀學院」而有差異。人文學院、理工學院、商管學院、藝術學院之陸生於「知識的獲取、建構、統整與應用」、「實踐能力」、「整體學習成果」提升之成果顯著高於其他學院的陸生;人文學院陸生之「自我內在發展」成果提升程度顯著高於理工學院、其他學院陸生;理工學院、商管學院、藝術學院陸生於「自我內在發展」成果提升程度亦顯著高於其他學院陸生。
    五、大學陸生校園經驗與學習成果皆達顯著低度或中度正相關,校園經驗愈投入之陸生,學習成果就愈佳。
    本研究基於上述結論,提出具體建議供招收陸生之大專校院、來臺陸生、教育主管機關及未來研究者參考。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mpus experience and learning outcomes of Mainland China students studying at the universities in Taiwan. The 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questionnaire focused on the campus experience and learning outcomes. There are 326 available data about Mainland China students studying at the universities in Taiwan in 2021. These data were analyzed by using the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dependent-sample t test, one-way ANOVA and Pearson’s product moment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The major findings we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Mainland China college students’ campus experience is above average level, the highest are academic involvement and peer relationship, followed by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school resources and activities.
    2.Mainland China college students’ learning outcomes is nearly excellent, Cognitive complexity is the most improving one, followed by “Knowledge acquisition, construction, integration, and application”, “Intrapersonal development”, “Humanitarianism and Civic Engagement”, “Practical competence”, and “Interpersonal competence”.
    3.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Mainland China college students’ campus experience among different college, father’s level of education, and situations of student residences. Humanities students’ academic involvement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and Arts students. The students whose father’s level of education is graduate school have more interaction with teachers than those is high school. The students living on campus have higher academic involvement and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than the students living off campus.
    4.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Mainland China college students’ learning outcomes at different college. Humanitie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and Arts students’ “Knowledge acquisition, construction, integration, and application”, “Practical competence” and “Whole learning outcome”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other colleges students. Humanities students’ Intrapersonal development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nd other colleges student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and Arts students’ Intrapersonal development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other colleges students.
    5.There were significantly weak or moderately positive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campus experience and learning outcomes of the Mainland China students studying at university in Taiwan. That is, Mainland China college students who are more engaged in campus experience have better learning outcomes.
    Based on the findings, suggestions are provided for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Mainland China students studying at university in Taiwan,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ve agencies, and future researcher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陸生來臺就學政策與現況 9 第二節 大學生校園經驗及其相關研究 18 第三節 大學生學習成果及其相關研究 3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3 第一節 研究設計與架構 43 第二節 研究假設 45 第三節 研究對象 48 第四節 研究工具 52 第五節 研究步驟 62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 64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67 第一節 大學陸生校園經驗與學習成果現況分析 67 第二節 不同背景大學陸生校園經驗之差異 81 第三節 不同背景大學陸生學習成果之差異 92 第四節 大學陸生校園經驗與學習成果之關係 10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9 第一節 結論 109 第二節 建議 112 參考文獻 119 中文部分 119 西文部分 125 附錄 127

    一、中文部分
    丁芳敏、潘正德、楊慶麟(2008)。大學生全人教育目標知覺、校園參與經驗及學習成果之相關研究-以中原大學為例。通識教育學刊,1,97-124。
    大學校院招收大陸地區學生聯合招生委員會(2021)。招生數據【原始數據】。未出版之統計數據。https://rusen.stust.edu.tw/cpx/RecruitData.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20年4月9日)。暫停2020年陸生赴臺就讀試點工作【公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取自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004/t20200409_441791.html
    王秋淑(2010)。開放陸生來臺政策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王蓓蕾(2014)。陸生來臺就學政策執行之研究-以二所國立大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
    吳明隆(2006)。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知城數位科技。
    吳玥玲(2006)。大學僑生校園經驗與學習成就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吳雅惠(2016)。科技校院學士班陸生在臺生活適應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呂宜臻(2009)。第一代及非第一代大學生的校園經驗、學習成果與教育抱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宋思緯(2014)。開放陸生來臺政策影響之研究:以政治大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
    李育齊(2014)。大學生校園經驗與批判思考能力關係之研究—以北部某國立大學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李逸雲(2011)。大陸學生來臺就學動機、生活適應及對相關政策看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學習領域教學碩士學位學程。
    李曉萍(2012)。開放陸生來臺就學政策與機制(2008-2012)(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
    周祝瑛(2002年12月)。WTO架構下的我國高等教育。「提升私立大學在兩岸華人世界競爭優勢研討會」發表之論文,銘傳大學。
    林彥宏(2010)。一廂情願抑或兩情相悅?陸生來台政策之匯流與轉變。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6(2),145-180。
    林敬修(2010)。一般與身心障礙大學生的個人、家庭及學校經驗因素對學習成果之影響(未出版之博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邱皓政(201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PASW)資料分析範例解析。五南。
    姜怡君(2012)。校園經驗、學校認同與續讀意願之關係-以臺北地區私立大學大一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姜齡媖(2010)。大陸地區交換學生來台現況暨開放陸生來台政策評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孫碧佳(2015)。陸‧生 ──來台陸生生活經驗之詮釋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博士班。
    徐子惁(2014)。陸生來臺就學適應情形探究-以淡江大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班。
    徐恆鑑(2011)。大學新生個人因素、校園經驗與能力發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袁琳(2018)。社會工作碩士陸生之跨文化學習經驗初探(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張一童(2019)。陸生來臺跨文化適應與社會支持之初探(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張雪梅(1999)。大學教育對學生的衝擊:我國大學生校園經驗與學習成果之實証研究。張老師文化。
    張凱婷(2010)。大學生家庭背景、入學特質、校園經驗與學習成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張凱棠(2014)。我國陸生政策之研究:從民進黨派系政治觀察(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
    張錦弘(2007年5月1日)。開放陸生,教育部反對。聯合報。取自http://www.ctedu.org.tw/shownews.php?serno=272
    教育部(2008)。開放陸生來臺就學及大陸學歷採認政策規劃報告。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第7屆第2會期專案報告,未出版。取自http://npl.ly.gov.tw/npl/report/971110/8.pdf
    教育部(2011)。100 學年度大學校院招收大陸地區學生研究所招生放榜。高教技職簡訊,55,11。
    教育部(2021)。大專校院正式修讀學位之大陸學生數-按校別、性別與學生來源分。【原始數據】。未出版之統計數據。取自https://depart.moe.edu.tw/ed4500/News_Content.aspx?n=5A930C32CC6C3818&sms=91B3AAE8C6388B96&s=B7F6EA80CA2F63EE
    陳怡慧(2014)。陸生來臺學習滿意度及相關問題之研究-以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
    陳明國(2018)大學生課外學習成果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從校務研究策略觀點探析(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陳治堯(2010)。陸生來台就讀大學院校之拉力因素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研究所。
    陳思豪(2012年7月13日)。三限六不政策影響?陸生來臺念大學,人數減少至677人。今日新聞。取自http://www.nownews.com/2012/07/13/91-2834281.htm
    陳舜芬、張傳琳(2004)。松竹楊梅四校大學生校園經驗與學習成果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 NSC91-2413-H-007-003),未出版。
    陶韻然(2010)。大學應屆畢業生個人背景因素、校園經驗與生涯成熟態度研究-以北部地區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彭森明(2008)。將學生學習成果納入大學評鑑指標項目之必要性納入大學評鑑指標項目之必要性。評鑑雙月刊,15,9-14。
    彭森明(2010)。大學校院如何推展學生學習成果評量。評鑑雙月刊,24, 28-34。
    黃世雄(2010)。影響大學生學習成果路徑模式之研究─以「台灣高等教育資料庫」大三學生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黃美娥(2016)。在台陸生之學習滿意度與生涯調適能力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學系。
    黃美珠(2002)。臺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之後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方向。文教新潮,7(1),7-12。
    楊淑涵(2011)。我國高等教育學生對招收大陸學生來臺就學政策之態度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
    楊雁斐(2016)。在臺陸生之學習、生活和畢業走向滿意度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
    葉紹國、何英奇、陳舜芬(2007)。大一學生的校園參與經驗與收穫自評-以淡江、清華、師大三校為例。師大學報:教育類,52(3),91-114。
    趙成儀(2013)。陸生來臺就學成效評析。展望與探索,11(5),66-85。
    劉杏元(2005)。跨越性取向的校園對話:技專女同志學生性取向認同發展與校園同異互動經驗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劉彥廷(2011)。大學生的網路使用行為與校園經驗及學習發展成果之相關研究-以批踢踢實業坊使用者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劉若蘭(2005)。大專原住民族與漢族成功學習模式之建構與驗證-以北部某多元族群技術學院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劉若蘭、林大森(2012)。家中第一代大學生的就學經驗、學習成果與畢業流向:與非第一代相比。教育實踐與研究,25(2),97-130。
    劉若蘭、楊昌裕(2009)。不同身分背景大學生校園經驗與學習成果滿意度之關係模式研究。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報,26(2),1-21。
    劉若蘭、顧乃群(2010年5月)。大學生就業力發展模式之研究-以高等教育資料庫追蹤資料為例。「2010年高等教育與學生事務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劉暉、湯曉蒙(2011年12月)。臺灣高校大陸招生政策分析。「2011兩岸教育政策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屏東教育大學。
    劉慶中、林立生、羅栩淳(2011年12月)。開放陸生來台就學政策之發展。「2011兩岸教育政策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屏東教育大學。
    蔡佩吟(2019)。來臺陸生跨文化適應及學習成效對其生涯韌性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
    蕭真美(1998)。海峽兩岸教育界之交流。中國大陸研究,41(3),69-79。
    韓宜娟(2010)。陸生來台就學動機與生活適應(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簡瑞榮(2010)。影響陸生來臺就學意願因素之研究-以廈門地區中學學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大學國際高階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IEMBA)。
    顏志榮(2016)陸生來臺就學學習歷程與學習成效及臺灣師生對陸生政策相關知覺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
    蘇黃亮(2011)。開放陸生來臺就學政策之研究—以政策論證為基礎(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班。
    蘇錦麗(2009)。大學校院學生學習成果評估相關內涵分析。評鑑雙月刊,21,58-62。

    二、西文部分
    American College Personnel Association &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tudent Personnel Administrators (ACPA & NASPA)(2004). Learning reconsidered: A campus-wide focus on the student experience. Washington, DC: author
    Astin, A. W. (1991). What really matters in general education: Provocative findings from a national study of student outcomes. Address presented at the Association of General and liberal Studies Meeting, Seattle.
    Astin, A. W. (1993). What matters in college? San Fracisco, CA: Jossey-Bass.
    Astin, A. W. (1984). Student involvement: A developmental theory for higher education.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40(5), 518-529.
    Chickering, A. W., & Reisser, L. (1993). Education and identity. (2nd ed.). San Francisco: Jossey Bass.
    Council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tandards in Higher Education (CAS).(2008). Student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Outcome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cas.edu/learningoutcomes
    Heider, F. (1958). The psychology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Washington, DC: Hemisphere.
    Joint Committee on Standards for Educational Evaluation (2003). The student evaluation standards: How to improve evaluations of students. Newbury Park, CA: Corwin.
    King, P. M., & Baxter Magolda, M. (1996). A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Journal of College Development, 37,163-173.
    Moos, R. (1979). Evaluating educational environments: Procedures, measures, finding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Moos, R. (1986). The human context: Environmental determinants of behavior. Malabar, FL: Krieger.
    Pace, C. R., & Kuh, G.D. (1998). College student experiences questionnaire (4th ed.). Bloomington, IN: Indiana University.
    Pascarella, E. T., & Terenzini, P. T. (1991). How college affects students: Findings and insights from twenty years of research.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intrich, P. R. (1989). The dynamic interplay of student motivation and cognition in the college classroom. In M. L. Maehr & C. Ames (Eds.), Advances in motivation and achievement: Motivation-enhancing environments (Vol. 6, pp. 117-160). Greenwich, CT: JAI Press.
    Pintrich, P. R., Smith, D. A. F., Garcia, T., & Mckeachie, W. J. (1993). Reliability and predictive validity of the Motivated Strategies for Learning Questionnaire (MSLQ).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53, 801-813.
    Rotter, J.B. (1966). Generalized expectancies for internal versus external control of reinforcement. Psychological Monographs, 80 (1, Whole No. 609)
    Schunk, D.H. (1994). Self-regulation of self-efficacy and attributions in academic settings. In D. H. Schunk & B. J. Zimmerman (Eds.), Self-regulation of learning and performance: Issues and educational implications (pp.75-99).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Tinto, V. (1975). Dropout from higher education: A theoretical synthesis of recent research.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45, 89-125.
    Tinto, V. (1993). Leaving college: Rethinking the causes and cures of student attrition.(2nd ed).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Weiner, B. (1986). An attribution theory of motivation and emotion. NY: Springer-Verlag.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