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呂松穎 Lu Song-Ying |
---|---|
論文名稱: |
清代乾隆御製詩詩意圖研究 The Study of Ink Paintings Based on Poetry by Qiang-Long Emperor of Qing Dynasty |
指導教授: |
曾肅良
Tseng, Su-Lia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
論文出版年: | 2006 |
畢業學年度: | 9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85 |
中文關鍵詞: | 清代 、乾隆 、宮廷繪畫 、詩意圖 |
英文關鍵詞: | Qing Dynasty, Qiang-Long, Painting, Poetry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491 下載:382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乾隆御製詩詩意圖研究,無論是對詩意圖的傳統而言,抑或對清代宮廷繪畫而言,都是嶄新的領域。將乾隆御製詩詩意圖放在文化傳統脈絡的時間軸中觀察,乾隆的身份賦予了詩意圖特殊的意義。
本文所掌握到的乾隆御製詩詩意圖作品數量,共有106幅。乾隆11年和乾隆16年分別是創作的高峰期。從御製詩詩意圖的內容上來分類,可以概分為「宮廷生活」、「法祖省方」和「擬古與詠畫」三大類;御製詩詩意圖的形式特色,則包括有「意象的選擇」、「實景與象徵」、「古圖式的新詮釋」與「消失的帝王身影」等特色。在風格分期上可以概分為三個階段:乾隆11年之前的發展期,乾隆11年到乾隆16年的高峰期,以及乾隆16年之後的轉變期。
乾隆御製詩詩意圖的使用脈絡,則從創作緣由與收藏地點來瞭解。在創作緣由上,詩意圖畫面題識透露了君臣之間的互動關係。在收藏地點的部分,這些御製詩詩意圖對於乾隆而言,不單單只是藝術品,甚至具有紀念盛典的意義。
詩意圖體現出乾隆的為君之道、人生觀、文學觀與藝術觀,詩意圖在呼應中國傳統的同時,也展現出乾隆的個人特質。無論是乾隆以繪畫詮釋自己的詩意,或是臣工主動表達他們對乾隆詩文的理解,乃至乾隆命令臣工詮釋詩意,「詩」成為繪畫的指導原則、意象來源。與題畫詩相較,乾隆御製詩詩意圖,是更緊密的詩畫關係。
【中文書目】
一、文獻資料
國立故宮博物院,內務府造辦處各作成做活計檔‧乾隆朝(影印本),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起居注冊‧乾隆朝,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台北:華聯出版社,1964。
國立故宮博物院(1971a),秘殿珠林、石渠寶笈初編,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國立故宮博物院(1971b),秘殿珠林、石渠寶笈續編,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國立故宮博物院(1969),秘殿珠林、石渠寶笈三編,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中華書局(1985),清實錄‧高宗純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1991),乾隆朝上諭檔,北京:檔案出版社。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清高宗(乾隆)御製詩文全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1983),宮中檔乾隆朝奏摺,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國史館清史稿校註審查委員會(1989),清史稿校註,台北:國史館。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1965),故宮書畫錄,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清)于敏中(2000),欽定日下舊聞考,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
(清)王原祁、王奕清(1983),萬壽聖典初集,收於影本《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書局。
(清)王士禛(1982),池北偶談(上、下),北京:中華書局。
(清)永瑢等(1982),四庫全書簡明目錄,台北:洪氏出版社。
(清)阮元(1978),石渠隨筆,收錄於《筆記小說大觀》,第22篇,第10冊,台北:新興書局。
(清)胡敬(1963),國朝院畫錄,收於《畫史叢書》,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清)昭槤(1980),嘯亭雜錄,北京:中華書局。
(清)張庚(1963),國朝畫徵錄,收於《畫史叢書》,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清)清高宗御製(1976),清高宗御製詩文全集,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清)清高宗敕撰(1989),四庫全書總目,台北:藝文印書館。
(清)清高宗敕撰(1968),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清)清高宗敕撰(1963),大清會典,台北:啟文書局。
(清)清高宗敕撰(1963),清朝文獻通考,台北:新興書局。
(清)清高宗敕撰(1988),清朝文獻通考,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清)馮金伯(1985),國朝畫識,台北:明文書局。
(清)鄒一桂撰(1984),小山畫譜,收於《畫論叢刊》,北京:華正書局。
(清)鄂爾泰、張廷玉等編(1987),國朝宮史,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
(清)錢泳(1972),履園叢話,收於《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台北:文海出版社。
(清)慶桂等編纂(1994),國朝宮史續編,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
(清)竇鎮(1985),國朝書畫筆錄,台北:明文書局。
二、電子資料庫
中央研究院(1999),漢籍電子文獻瀚典全文檢索系統,〈http://www.sinica.edu.tw/~tdbproj/handy1/〉。
台北故宮,清代檔案人名權威資料查詢,〈http://www.npm.gov.tw/ch/a070101.htm〉。
陳郁夫規畫與程式撰作(1999),故宮「寒泉」古典文獻全文檢索資料庫,〈http://libnt.npm.gov.tw/s25/index.htm〉。
迪志文化有限公司(1999),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
三、專書著作
于倬雲編(1982),紫禁城宮殿,香港:香港商務印書館。
于安瀾編(1974),畫史叢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編(1991),清史編年,第五卷(乾隆朝)上,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編(1992),清史編年,第六卷(乾隆朝)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中國古代書畫鑑定組(1986),中國古書畫圖目,北京:北京文物文出版社。
王思治(2000),塞上江南---避暑山莊與外八廟,台北:萬卷樓。
王戎生主編(1991),清代全史(一~四卷),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
王伯敏編(1987),中國美術通史,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王境輪、向斯(1998),歷代宮廷生活,北京:金城出版社。
王境輪(2003),故宮寶卷,台北:實學社。
王境輪(2004),成龍寶典,台北:實學社。
王境輪(1990),清史新考,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
王爾敏(1997),明清社會文化生態,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朵雲編輯部(1992),中國繪畫研究論文集,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
衣若芬(2004),觀看•敘述•審美—唐宋題畫文學論集,台北:中研院文哲所。
杜江(1998),清帝承德離宮,北京:紫禁城。
邸永君(2002),清代翰林院制度。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李放(1985),八旗畫錄,台北:明文書局。
李放(1985),皇清書史(一),台北:明文書局。
李放(1985),畫家知希錄,台北:明文書局。
李湜(2001),乾隆皇帝肖像畫,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李燕光(1987),清史經緯,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
孟森(1981),明清史講義,北京:中華書局。
周遠廉(1990),乾隆皇帝大傳,開封:河南人民出版社。
金梁纂輯(1985),盛京故宮書畫錄,台北:明文書局。
南炳文、李小林、李晟文(1991),清代文化--傳統的總結和中西大交流的發展,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孫文良等(1993),清帝列傳‧乾隆帝,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郭成康(1993),十全夢-乾隆皇帝傳奇,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唐文基、羅慶泗(1996),乾隆傳,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高翔(1991),乾隆下江南。台北:雲龍出版社。
高翔(1995),康雍乾三帝思想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清代宮史研究會編(2001),清代宮史論叢,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陳捷先(2002),乾隆寫真,台北:遠流出版。
陳昭南(1966),雍正乾隆年間的銀錢比價變動,台北:臺灣商務館。
張樹英(1994),中國清代藝術史,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
張麗端(1997),宮廷之雅—清代仿古及畫意玉器特展圖錄,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畢梅雪、侯錦郎(1982),木蘭圖,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盛叔清(1970),清代畫史,台北:廣文書局。
盛叔清(1985),清代畫史增編,台北:明文書局。
郭成康等(1995),大江涌-乾隆世家之謎,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馮明珠主編(2002),乾隆皇帝的文化大業,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莊吉發(2002),清史講議,台北:實學社。
莊吉發(1996),清史隨筆,台北:博揚出版社。
莊吉發(1996),薩滿信仰的歷史考察,台北:文史哲出版。
莊吉發(1985),清世宗與賦役制度的改革,臺北:學生書局。
莊吉發(1982),清高宗十全武功研究,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莊吉發(1979),清代奏摺制度,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莊吉發(2005),清史論集(一~十五),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楊伯達等編(1989),中國美術全集,臺北:錦繡出版社。
楊伯達(1993),清代院畫,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楊永源(1987),盛清臺閣界畫山水之研究,臺北:臺北巿立美術館。
廖寶秀(2002),也可以清心—茶器‧茶事‧茶畫,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熊賢君(1996),皇子教育—雕龍刻鳳盼成器,臺北:文津出版社。
鄧淑蘋(1983),故宮所藏痕都斯坦玉器特展圖錄,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劉國正(1999),透視乾隆-乾隆的人生哲學,蘭州:敦煌文藝出版社。
劉潞(1990),古稀天子乾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賴福順(1984),乾隆皇帝重要戰爭之軍需研究,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戴逸(1992),乾隆帝及其時代,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魏潤身(1993),宮廷洋畫師,北京:北京出版社。
聶崇正(1996),宮廷藝術的光輝—清代宮廷繪畫論叢。台北:東大圖書。
聶崇正主編(1996),清代宮廷繪畫,香港:商務印書館。
斯當東著,葉義篤譯(1994),英使竭見乾隆記實,香港:三聯書店。
佩雷菲特著(1995),停滯的帝國,新店:風雲時代出版社。
康無為著(1993),讀史偶得,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四、期刊與學位論文
丁瓊(1999),乾隆南巡二三事,中國檔案(漢學),303,頁46-47。
于倬云、傅連興(1980),乾隆花園的造園藝術,故宮博物院院刊,3。
方聞(1986),王翬之集大成,故宮季刊,3:2。
王子林(2004),乾元君子體為仁--乾隆的長春書屋用意深長,歷史月刊,198,頁19-24。
王正華(1997),傳統中國繪畫與政治權力—一個研究角度的思考,新史學,8:3,頁161-216。
王家鵬(1991),故宮雨花閣探源,收錄於《清代宮史探微》,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王嘉驥(1986),郎世寧與清初畫院,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慶生(1991),繪畫東西方文化的衝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王曉亭(1983),乾隆帝六登泰山,故宮博物院院刊,4。
王耀庭(1976),清朝的宮廷畫家,雄獅美術,12。
王耀庭(1977),盛清宮庭繪畫初探,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耀庭(1978),以西洋技法繪耕織圖的焦秉貞,雄獅美術,9。
王耀庭(1993),乾隆的宮廷畫師金廷標,故宮文物月刊,10。
石守謙(1993),明代繪畫中的帝王品味,國立台灣大學文史哲學報,40,頁225-292。
向達(1930),明清之際中國美術所受西洋影響,東方雜誌,27:1。
戎克(1959),萬曆、乾隆間西方美術的輸入,美術研究,1。
朱金甫(1990),論康熙時的南書房,故宮博物院院刊,2。
巫文隆(2003),從乾隆特展的「右旋白螺」談起,故宮文物月刊,240,頁84-87。
宋宇(1976),從兩幅聚瑞圖談郎世寧的作品,雄獅美術,12。
呂松穎(2005),詩意的凝結—清代錢維城〈御製雪中坐冰床詩意〉,故宮文物月刊,263,頁16-24。
余佩瑾(2002),乾隆官窯的新面向--從皇帝與瓷器的關係談起,故宮文物月刊,237,頁36-47。
余佩瑾(2004),品鑑之趣--十八世紀的陶瓷圖冊及其相關的問題,故宮學術季刊,22:2,頁133-166+203。
何傳馨(2003),乾隆的書法鑑賞,故宮學術季刊,21:1,頁31-63+215。
何傳馨(1999),江山覽勝—歷代實景山水畫展簡介,故宮文物月刊,191期,頁24-35。
何冠彪(2003),康熙朝經筵次數與日期--讀「乾隆朝上諭檔」札記一則,書目季刊,37:1,頁1-7。
何冠彪(2002),乾綱獨御•乾綱獨斷--康熙、雍正二帝君權思想的一個側面,漢學研究,41,頁275-300。
何冠彪(1996),論清高宗自我吹噓之歷史判官形象,九州學刊, 7:1。
杜書華(1984),太平春市圖,故宮文物月刊,11。
伯希和撰,馮承鈞譯(1944),乾隆西域武功圖考證,中國學報》,2:4。
吳文彬(1986),丁觀鵬所畫的兩幅年畫--太平春市與太簇始和,故宮文物月刊, 2。
吳伯婭(1996),乾隆與詩翁沈德潛,歷史月刊,106,頁108-114。
吳璧雍(2002),從詩經圖發展史看清代乾隆「御筆詩經圖」,故宮學術季刊,19:3,頁91-137+143-144。
吳璧雍(2001),寄教化於翰墨之間--談清乾隆御筆詩經圖,故宮文物月刊, 219,頁54-61。
吳東權(1999),乾隆的四藝,國魂,643,頁92-93。
杜正勝(2002),在璀璨瑰麗之下--關於「乾隆盛世」的另一視野,故宮文物月刊,235,頁5-24。
杜家驥(1997),清康熙、乾隆二帝的敬老慶典,歷史月刊,113,頁73-79。
來新夏(1982),清代宮廷學者高士奇和他的著作,故宮博物院院刊,2。
林煥盛(1994),丁觀鵬的摹古繪畫與乾隆院畫新風格,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一氓(1984),避暑山莊三十六景冊,收於《中國古代風景版畫叢書》,北平:人民美術出版社。
李斌(2002),乾隆「平定伊犁回部戰圖」的戰爭史料價值,故宮學術季刊,19:3,頁73-90+142。
李致忠(1999),「四庫全書」首架乾隆御題解,中國圖書館學報(漢學),122,頁25-27。
李霖燦(1972),清高宗的題畫詩,故宮季刊,6:4,頁11-22。
畏冬(1988),郎世寧與清宮節令畫,故宮博物院院刊,2。
畏冬(1992),清孝賢皇后親蠶圖卷,歷史月刊,5。
范洪琪(1991),論乾隆時期清宮節慶活動,收錄於《清代宮史探微》,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唐瑞裕(1997),清代乾隆朝封贈制度研究,國立編譯館館刊,26:1,頁95-114。
姜相順(1991),有關乾隆帝東巡盛京的兩個問題,收錄於《清代宮史探微》,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高居翰(1991),風格作為觀念的明清繪畫,新美術,1。
徐澄琪(1992),十八世紀畫史研究的論題及方法,收錄於《民國以來國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灣大學。
秦仲文(1958),清代初期繪畫的發展,文物,8。
喬治忠(1994),論清高宗的史學思想,收錄於《清朝官方史學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
姚崇實(1996),乾隆皇帝避暑山莊賞月詩。承德民族師專學報,1996年3期,頁48-51。
孫若怡(1998),乾隆時期長春園內西洋樓景區之籌建,興大歷史學報,8,頁95-128。
張仁善(1988),論乾隆的等級倫理觀及其維護等級倫理觀的措施,故宮博物院院刊,3。
張允芸(2004),圈圈點點報春信--淺談乾隆皇帝畫梅花,故宮文物月刊,260,頁48-51。
張允芸(2005),畫裡春秋—從乾隆的繪畫看乾隆,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亞杰(1997),避暑山庄七十二景命名的美學原則初探。文物春秋,37期,頁56-8。
張東升(1991),清帝東巡與宮廷音樂,收錄於《清代宮史探微》,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張麗端(2000),從「玉厄」論清乾隆中晚期盛行的玉器類型與帝王品味,故宮學術季刊,18:2,頁61-116+182-183。
張臨生(1996),國立故宮博物院收藏源流史略,故宮學術季刊,13:3,頁1-82+左1-2。
梁江(1986),院畫與清代美術思潮,美術史論,3。
惲麗梅(2002),乾隆帝避暑山莊詩文玉冊概述,中國文物世界,195,頁80-87。
郭果六(2004):雪浪石的故事,故宮文物月刊,261,頁104-111。
郭成康(1989),試論雍乾之際士大夫風氣的轉變,清史研究通訊,3。
郭福祥(1993),乾隆宮廷印章述略,故宮博物院院刊,1。
郭福祥等(2003),乾隆皇帝文化生活藝術,藝術家,333,頁312-353。
陳葆真(1993),宋徽宗繪畫的美學特質—兼論其淵源和影響,國立台灣大學文史哲學報,40,頁293-344。
陳衍志(2000),清王炳〈仿趙伯駒桃源圖〉研究—兼論乾隆朝畫院的設色山水創作。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燕貞(1996),乾清宮皇帝家宴,紫禁城,2。
陳繼春(2000),乾隆間外國畫家筆下的中國,澳門雜誌,15,頁84-95。
陳捷先(1998),略論清帝南巡揚州及其功過,故宮學術季刊,15:4,頁11-32+左2。
莊吉發(1984),得勝圖,故宮文物月刊,6。
莊吉發(2003),運際郅隆--乾隆皇帝及其時代,滿族文化,28,頁11-21。
莊練(1980),乾隆皇帝的御製詩--清高宗御製詩文集,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3:3,頁71-75。
國立故宮博物院(2002),別有心意--乾隆文物,故宮文物月刊,237,頁4-35。
國立故宮博物院(2002),上下五千年.東西十萬里,故宮文物月刊,236,頁4-41。
國立故宮博物院(2002),乾隆皇帝和他們的文化顧問們,故宮文物月刊,235,頁25-85。
嵇若昕(2006),乾隆時期的如意館,故宮學術季刊,23:3,頁127-152。
覃瑞南(2001),乾隆時期宮廷營繕活計之研究,臺南女子技術學院學報,20,頁236-250。
覃瑞南(2002),清代乾隆時期宮廷工藝匠作之研究,臺南女子技術學院學報,21,頁187-200。
覃瑞南(1997),清高宗書畫題跋之研究,臺南家專學報,16,頁277-286。
覃瑞南(2002),清高宗御製工藝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
覃瑞南(1991),清高宗書畫鑑藏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瑋鈴(2005),畫圖留與人看:由王原祁的仕途與畫業看清初宮廷山水畫風的奠立,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傅清遠(1991),清代宮苑的乾隆建築風格,收錄於《清代宮史探微》,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楊伯達(1985),清代院畫觀,故宮博物院院刊,3。
楊伯達(1987),清代康、雍、乾院畫藝術,收錄於《中國美術全集》,臺北:錦繡出版社。
楊伯達(1988),郎世寧在清內廷的創作活動及其藝術成就,故宮博物院院刊, 2。
鄧淑蘋(2003),乾隆、嘉慶時期伊斯蘭風格玉器東傳的研究,故宮學術季刊,21:2,頁149-232+304。
鄧淑蘋(1989),伊斯蘭的奇葩--雕有乾隆御製詩的痕都斯坦玉器,故宮文物月刊,7:3=75,頁92-111。
趙榆、孫鴻月(2000),乾隆不卻故人情--讀錢維城「蘇軾艤舟亭圖卷」有感,典藏藝術,90,頁218-219。
澳門雜誌(2002),乾隆皇帝文化生活藝術展,澳門雜誌,31,頁96-101。
廖寶秀(2003),乾隆皇帝與焙茶塢,故宮文物月刊,21:4。
廖寶秀(2003),清高宗盤山千尺雪茶舍初探,輔仁歷史學報,14,頁53-55+57-119。
廖寶秀(2001),乾隆皇帝與試泉悅性山房,故宮文物月刊,19:9=225,頁34-45。
齊敬之(1995),乾隆避暑山庄三十六景景名釋義,承德民族師專學報,1995年1期,頁90-6。
齊敬之(1994),康熙避暑山庄三十六景景名釋義,承德民族師專學報,1994年2期,頁95-100。
葉高樹(1994),乾隆時代官修史書的教化功能-兼論乾隆皇帝統御漢人的策略,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22。
黎東方(1977),乾隆這個人,收錄於《細說清朝》,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
黎東方(1977),第一個十年,收錄於《細說清朝》,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
黎東方(1977),總論十全武功,收錄於《細說清朝》,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
劉文鎖(1997),漢文化與古代新疆,西北民族研究, 2(總21)。
謝明良(2003),乾隆的陶瓷鑑賞觀,故宮學術季刊,21:2,頁1-38+299。
謝敏聰(1998),康熙、乾隆下江南,漢家雜誌,56,頁46-52。
鄭永昌(2003),從「地方之父」到「國家之公」--論乾隆初期對地方耗羨收支管控體制的確立,故宮學術季刊,20:3,頁103-132+186。
鄭文惠(1992),明代詩畫對應關係之探討—以詩意圖、題畫詩為主,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鄭豔(2005),「三山五園」稱謂辨析,北京檔案,2005年1期,頁49。
鮫人(2000),朱倫瀚指畫《仙鶴》,滿族研究,2000:4,頁83。
聶崇正(1979),郎世寧和他的歷史畫油畫作品,故宮博物院院刊,3。
聶崇正(1982),「線法畫」小考,故宮博物院院刊,3。
聶崇正(1983),西洋畫對清代宮廷繪畫的影響,朵云,5。
聶崇正(1984),清代宮廷畫家雜談,故宮博物院院刊,1。
聶崇正(1984),中西合璧新畫風,中國畫,2。
聶崇正(1987),清代宮廷畫家續談,故宮博物院院刊,4。
聶崇正(1987),清宮廷畫家張震、張為邦、張廷彥,文物,12。
聶崇正(1989),清朝宮廷銅版畫,乾隆平定準部回部戰圖〉,故宮博物院院刊,4。
聶崇正(1992),清代宮廷繪畫和畫家,收錄於《清代宮廷繪畫》,北京:文物出版社。
魏美月(1998),乾隆皇帝的價值觀與入宮的入官文物,故宮文物月刊,185,頁118-133。
羅青(2001),墨筆素描色淡雅--清乾隆皇六子永瑢的「清供圖」,故宮文物月刊, 215,頁46-49。
羅青(1997),乾隆畫家散論之一--方薰與奚岡,故宮文物月刊,168,頁78-87。
顧真(2003),創造新體例•講述歷史人物故事--評介陳捷先著康雍乾三帝寫真,歷史月刊,181,頁89-93。
【外文書目】
一、專書著作
杉村勇造(1961),乾隆皇帝,東京:二玄社。
後藤末雄(1942),乾隆皇帝,東京:生活社。
Beurdeley, Cecile and Michel(1972), Giuseppe Castiglione: A Jesuit Painter at the Court of the Chinese Trans. Michael Bullock.London: Lund Humphries.
Evelyn S. Rawski(1998), The Last Emperors: A Social History of Qing Imperial Institutions.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Guy,R.Kent(1987),The Emperor’s four treasuries, scholars and the state in the late Ch’ien-lung era,Harvard University.
Pamela Kyle Crossely(1990),Orphan warriors:Three Manchu generations and the end of the the Qing World. Princetio: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hilip A. Kuhn, Soulstealers(1990): The Chinese Sorcery Scare of 1786 ,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Wu Hung(1996), The Double Screen, Medium and Representation in Chinese Painting,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Zhang Hongxing(2002), The Qianlong Emperor, Treasures from the Forbidden City, National Museums of Scoland Publishing Limited.
二、期刊與學位論文
中村喬(1968),鄒一桂とその繪畫思想--《小山畫譜》の研究,立命館文學,272。
Wen Fong(1988), “The time of Qianlong (1735-1795) “, in Chinese Painting Under the Qianlong Emperor, ed. Ju-his Chou and Claudia Brown, Phoenis: Phoneix Art Museum, pp.9-10.
Kohara Hironobu(古原宏伸)(1988), “The Qianlong Emperor’s Skill in the Connoisseurship of Chinese Painting ”, in Chinese Painting Under the Qianlong Emperor, ed. Ju-his Chou and Claudia Brown, Phoenis: Phoneix Art Museum, pp.56-73.
Maxwell K. Hearn(1988), “Document and Portrait: The Southern Tour Paintings of Kangxi and Qianlong”, in Chinese Painting Under the Qianlong Emperor, ed. Ju-his Chou and Claudia Brown, Phoenis: Phoneix Art Museum, pp.91-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