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蘇嘉鈴
Chia-Ling SU
論文名稱: 社會工作者網際網路運用狀況調查-以提供少年服務之社會工作者為例
Factors Affecting the Use of Internet by Youth –Social Workers
指導教授: 沈慶盈
Shen, Ching-Y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Social Work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7
中文關鍵詞: 社會工作者網際網路網路態度網路動機
英文關鍵詞: Social workers, Internet, The Internet attitudes, The Internet motivatio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09下載:1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的目的在於了解提供少年服務之社會工作者的網際網路實際運用狀
    況、影響網路行為之因素和運用網際網路於社會工作時所遭遇之困難。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採普查的方式,以全台灣共191 位提供少年服務之社會工作者為研究對象,問卷採用自編式問卷,問卷內容包含四個部份。第一部
    份是調查機構的網路環境與使用狀況。第二部份是用來調查社會工作者在目前機
    構網路使用狀況的程度。第三部份是用來調查社會工作者對於使用網際網路的真
    實想法或感受及使用網路的動機。第四部份則是詢問社會工作者的基本資料。所
    蒐集的資料,以描述性統計、t 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Spearman's rho 等級相關、Pearson 相關及階層迴歸等統計方式進行資料分析。
    本研究發現社工員的上網時數偏高,社工員於非上班時間平均每日上網時數
    以兩小時以上未滿三小時為最多,而上班時間則是以五小時以上為最多。但進一
    步測量各項網際網路功能的使用程度時,發現使用程度偏低,在各個功能之中,
    以資訊傳遞及查詢功能的使用程度為最高,其次為社交性功能,互動性功能再次
    之,而娛樂性功能為最低。至於社工員在各項工作中的網路使用程度,亦偏低,
    在各項工作中,以進行搜尋資訊與倡導的工作時,使用網路的程度最高,其次為
    個案工作,而團體工作為最低。至於影響社會工作者網際網路使用狀況之因素如
    下:
    1.影響社會工作者網際網路功能使用程度之因素
    (1) 在各項影響資訊傳遞及查詢功能的使用程度之因素中,以工具性動機最具影
    響力。
    (2) 在各項影響社交性功能的使用程度之因素中,以網路使用之限制程度和娛樂
    性動機最具影響力。
    (3) 在各項影響娛樂性功能的使用程度之因素中,以娛樂性動機最具影響力。
    (4) 在各項影響互動性功能的使用程度之因素中,以網路態度的自主學習層面最
    具影響力。
    2. 影響社會工作者運用網路於各項工作項目中之網路使用程度
    (1) 在各項影響網際網路於個案工作的使用程度之因素中,以工作內容數量最具
    影響力。
    (2) 在各項影響網際網路於團體工作的使用程度之因素中,以網路態度的績效認
    知最具影響力。
    (3) 在各項影響網際網路於搜尋資訊與倡導
    的使用程度之因素中,僅有網路態度的自主學習具影響力。
    本研究最後根據研究結果針對實務界以及教育界提出各項建議,以協助提供
    少年服務之社會工作者能順利運用網際網路於社會工作之中,進一步促進提供少
    年服務之社會工作者網路之使用。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focused on knowing the condition that social workers who provide the teenagers service will face. First, the real Internet using condition, second, the factor of affecting Internet behavior, and the last, the difficulty using the Internet service for social work.
    This research employs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adopting the method of general survey.
    My clients are total 191 social workers who provide teenage service in Taiwan. The questionnaire is self-edit type. The content of questionnaire includes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that investing the Internet environment and using condition in the institutes. The second part is investing the situation which social workers apply to the Internet service in the institute at present. The third part is surveying the real opinion, feeling and the motivation when social workers use the Internet service. The last part is querying the social workers' profile. All the data we acquired will analyze by statistic ways such as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oneway anova, Spearman rank order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Pearson’s product moment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and hierarchical regression.
    We found out that social workers spend much time on surfing the Internet. The most average time surfing the Internet during the working time is over two hours and under
    three hours; the most time during non-working time is over five hours. However, when we measured the using degree of various Internet function, we found out the using degree is
    low. In various kinds of function, the best using degree is information delivery and function of search. The second is function of sociability, and the third is function of
    interaction. Subsequently, the function of entertainment is the worst. In addition, when social workers work, all kinds of using the Internet degree are also low. In all kinds of
    work, running searching information and advocacy work are the highest degree of using the Internet. The second is case work, and the last is group work. Besides, the factor which affects social workers to use the Internet service is as below:
    1.The using degree factor which affects social workers to use the Internet service
    (1) In all the factors which affect the using degree of information delivery and search
    function, instrumental motivation has the most powerful influence.
    (2) In all the factors which affect the using degree of sociability function in the Internet,
    the restriction degree of using the Internet and entertainment motivation have the most
    powerful influence.
    (3) In all the factors which affect the using degree of entertainment function in the Internet,
    entertainment motivation has the most powerful influence.
    (4) In all the factors which affect the using degree of interaction function in the Internet,
    the atonomous learning of the Internet attitudes has the most powerful influence.
    2. Using the Internet degree of various working items which affect social workers to apply
    the Internet service to
    (1) In all the factors which affect the using degree of case work in the Internet, amount of
    work content has the most powerful influence.
    (2) In all the factors which affect the using degree of group work in the Internet, cognitive
    toward Performance of the Internet attitudes has the most powerful influence.
    (3) In all the factors which affect the using degree of searching information and advocacy,
    only the atonomous learning of the Internet attitudes has the most powerful influence.
    This research i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it gives some suggestion to practice field and
    education field in order to offer social workers who helps teenagers a straight way to apply
    the Internet service to social work. We are looking forward to promoting the utilization
    viii
    rate of social workers who serve teenagers using the Internet.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1- 第二節 研究動機…………………………………………………………….-4- 第三節 研究目的和研究問題……………………………………………….-5- 第二章 文獻探討.....................................…….-6- 第一節 網際網路與少年…………………………………………………….-6- 第二節 社會工作者網際網路的運用…………………………………..….-16- 第三節 社會工作者運用網際網路的相關理論與影響因素 .......... -3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52-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研究假設 ............................... -52- 第二節 研究對象 ........................................ -53- 第三節 研究工具 ..................................... -56- 第四節 資料分析方法 .................................. -70- 第四章 研究結果 ................................... .-72- 第一節 機構的網路狀況 ............................... -72- 第二節 社工員的網路態度與使用動機 ....................... -76- 第三節 社工員網路使用狀況之分析 ..................... -84- 第四節 網路使用狀況之影響因素分析 ........................ -110-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 -128- 第一節 研究結論 ...................................... -128 第二節 研究建議 ..................................... -130 參考文獻 ........................................ -135- 附錄 ............................................ -143- 表次 表2-1 國內透過網際網路來協助少年之論文……………………………-15- 表2-2 非營利組織管理課題與資訊技術的結合………………………….-19- 表2-3 社會工作資訊化的功能、意義與實施策略…………………………-20- 表2-4 社會工作者可運用之間接服務網際網路功能………………………-25- 表2-5 社會工作者可運用之直接服務網際網路功能………………………-32- 表2-6 社會福利機構網站功能……………………………………………-34- 表2-7 臺灣341家基金會之網站功能.……………………………………-35- 表2-8 臺灣155 間公益團體之網站功能.………………………..……-36- 表2-9 國內外電腦及網路使用之相關研究……………………………-41- 表3-1 研究對象之基本資料………………………………………...-56- 表3-2 專家效度檢核之專家名單…………………………………..-62- 表3-3 運用網路實施於社會工作中之使用狀況因素分析…………………-66- 表3-4 網際網路功能使用狀況因素分析………………………………-67- 表3-5 網路態度之因素分析………………………………………………-68- 表3-6 網路動機之因素分析………………………………………………-70- 表4-1 機構網路環境………………………………………………………-74- 表4-2 機構網路使用與訓練狀況…………………………………………-75- 表4-3 機構的網路限制與使用困難……………………………………-77- 表4-4 網路態度分析…………………………………………………………-78- 表4-5 基本資料與網路使用情形對網路態度之分析………………………-80- 表4-6 網路動機分析…………………………………………………………-82- 表4-7 基本資料對工具性動機之分析………………………………………-83- 表4-8 基本資料對娛樂性動機之分析………………………………………-85- 表4-9 社工員的網路使用情形………………………………………………-86- 表4-10 網際網路功能的使用………………………………………………-87- 表4-11 影響社工員使用網路功能之機構因素探討………………………-89- 表4-12 影響社工員使用網路功能之個人資料探討…………………………-92- 表4-13 網路態度與網際網路功能的使用程度相關………………………-95- 表4-14 網路動機與網際網路功能的使用程度相關………………………-97- 表4-15 運用網路實施於社會工作中程度之分布…………………………-99- 表4-16 影響社工員運用網路從事社會工作之機構因素探討…………-101- 表4-17 影響社工員運用網路從事社會工作之個人資料探討……………-104- 表4-18 網路態度與運用網路從事社會工作之相關係數………………-107- 表4-19 網路動機與運用網路從事社會工作之相關係數…………………-108- 表4-20 各變項與網路使用狀況之顯著與差異表………………………-109- 表4-21 資訊傳遞及查詢功能層面網路使用程度之階層迴歸分析表…-112- 表4-22 社交性功能層面網路使用程度之階層迴歸分析表……………-114- 表4-23 娛樂性功能層面網路使用程度之階層迴歸分析表……………-116- 表4-24 互動性功能層面網路使用程度之階層迴歸分析表…………-118- 表4-25 使用網路實施個案工作之階層迴歸分析表…………………-119- 表4-26 使用網路實施團體工作之階層迴歸分析表…………………-121- 表4-27 使用網路實施搜尋資訊與倡導之階層迴歸分析表……………-123- 圖次 圖3-1 研究架構……………………………………………………………-53-

    中文文獻:
    Co-Life 線上會議系統(2010)。Co-Life 視訊會議簡介。線上檢索日期:2010
    年6 月25 日。網址:http://colife.nchc.org.tw/index.aspx
    V2 視訊會議系統(2010)。V2 視訊會議系統。線上檢索日期:2010 年6 月25
    日。網址:http://www.webconference.com.tw/intro.html
    王淑女、侯崇文、林桂碧、夏春祥、周愫嫻(譯)(2002)。社會學的概念與特色。
    台北:洪葉文化。(Landis, J., R., 1995)
    王智弘(2009)。網路諮商、網路成癮與網路心理健康。台北市:學富文化。
    王嵩音(2007)。網路使用之態度、動機與影響。資訊社會研究,12,57-85。
    司徒達賢(1999)。非營利組織的經營管理。台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台灣公益資訊中心(2003)。『人人公益網』近日上網,協助公益團體募款。線上
    檢索日期:2010 年7 月21 日。
    網址:http://www.npo.org.tw/philnews/Show_News.asp?NewsID=5230
    台灣網路資訊中心(2010)。2010 年臺灣寬頻網路使用狀況調查。線上檢索日期:
    2010 年7 月19 日。網址:http://www.twnic.net.tw/download/200307/1001b.pdf
    朱海成(2006)。資訊管理。台北市:碁峰資訊。
    呂貫文(1999)。大學生使用網際網路行為及其影響因素之相關研究----以靜宜大學
    學生為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
    李亭亭、施玉珊(2009)。運用創新擴散理論於促進護理資訊系統之推展。護理雜
    誌,56(3),18-22。
    李書藝 (2004)。以網路即時通為媒介之焦點解決取向網路即時諮商研究。國立彰
    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彰化市。
    李淑芬(2005)。談兒童福利聯盟基金會運用資訊科技與資訊化的經驗。社區發
    展季刊,111,91-100。
    李銘尉、蔡錦裕(2007)。創新擴散理論模式之應用-以MP3 隨身聽產業為例。資
    訊管理學報,14(2),27-48。
    李德純(2004)。社工管理運用資訊網路科技之趨勢。南投縣:內政部社福研習中
    心。
    沈慶盈(2005)。談社會福利機構如何成功運用資訊科技。社區發展季刊,111,
    58-67。
    周文珍、賴金蓮(2005)。臺灣公益團體資訊化發展現況與應用-以中華社會福利
    聯合勸募協會為例 。社區發展季刊,111,68-82。
    林于雯 (2005)。網際網路與網路行銷在社會福利機構的運用及發展現況。社區發
    展季刊,111,126-133。
    林東泰(1999)。大眾傳播理論。台北市:師大書苑。
    林思宇(2010)。聊天室藏春色 網路不設防令人憂。中央社。線上檢索日期:2010
    年07月13日。網址: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713/5/295yx.html
    林迪意、莊明諺(2004)。年齡、工作記憶與電腦態度。應用心理研究(22),
    105-120。
    林豪鏘、曹修源(2006)。網路行銷。台北:旗標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施威銘研究室(2007)。網路應用。台北市:旗標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柯建盛(2007)。語音在網路遊戲之應用。中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新竹
    市。
    洪新原、張碩毅、許凱筑、張益誠(2010)。從創新擴散理論觀點探討影響企業採
    用協同商務技術之因素。台大管理論叢,20(1),29-68。
    胡中宜(2005)。社會工作資訊化下的倫理議題之初探。社區發展季刊,111,
    158-168。
    胡夢鯨(1984)。社會工作電腦化發展取向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台北市。
    袁夢遙、黃少華(2010)。中國大陸網路使用與網路行為研究資料匯整。資訊社會
    研究(18),13-191。
    高永興(2002)。網路科技對台灣基金會未來的發展。社會變遷下的台灣基金會發
    展學術研討會。
    高永興(2005a)。網路與資訊科技運用在福利服務。社區發展季刊, 111 ,44-57。
    高永興(2005b)。非營利組織運用資訊科技:整合、創新與國際趨勢。線上檢索
    日期:http://www.npo.org.tw/StudyOnLine/ShowSOL.asp?SOLID=36
    張淑慧、盧玉娟、吳嫦娥(2004)。網路遊戲對少年行為之影響。台北市少年輔導
    委員會。
    莫藜藜(2005)。醫院實施社會工作資訊化系統的社會心理障礙與突破-以個案照
    會和紀錄系統為例。社區發展季刊,111,134-147。
    許臨高、莫藜藜(2004)。團體工作實務。台北市:雙葉書廊。
    許麗玲、徐村和、吳憲政(2009)。影響部落格使用意向的前置因素。電子商務學
    報,11(1),1-28。
    郭汶川、范錚強、林曾祥(2001)。警察人員電腦素養之研究。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Society, 2001, 151-183.
    陳玉婷、蔡立元(2009)。從科技接受模式觀點探討資訊科技融入學習。臺南科大
    學報(人文管理),28,217-235。
    陳俊玄(2002)。體育課程演變的社會學理論分析─以「衡突理論」為例。中華體
    育季刊,16(2),102-109。
    陳皎眉、王叢桂、孫蒨如(2006)。社會心理學。台北市:雙葉書廊。
    曾華源、郭靜晃(1999)。少年福利。台北市:亞太圖書。
    馮一柱(2009)。資訊科技與社會褔利服務的前線管理。線上檢索日期:2010 年
    7 月5 日。網址:http://www.swik.org.hk/SWIKPortal/DesktopDefault.aspx?
    tabIndex=0&tabid=50&ItemID=535
    黃志忠、黃偉訓(2001)。社會工作繼續專業教育運用網際網路教學之初探。社會
    工作學刊,7,頁1-19。
    黃志忠、黃偉訓、張君端、顏君修(2003)。知識傳輸與專業繼續教育-從社會工作
    線上學習社群談起。社會工作學刊,9,頁89-113。
    黃源協(1999)。社會工作管理。台北市:揚智文化。
    黃源協、蕭文高(2006)。社會政策與社會立法。台北市:雙葉書廊。
    資訊應用研究室(2003)。網際網路應用快易通。台北縣:台科大圖書。
    維基百科(2010)。線上檢索日期:2010 年7 月5 日。
    網址: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5%A8%E7%90%83%E8%B3%87%
    E8%A8%8A%E7%B6%B2
    趙涵捷、陳俊良(2001)。悠遊網際網路。台北市:台灣書店。
    劉珠利(2005)。性別(女性)與資訊化:對社會工作資訊化的啟示。社區發展季刊,
    111,148-158。
    鄭綺兒(2002)。影響臺北市國小學生電腦網路態度相關因素之研究。中國文化大
    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鄭讚源(2001)。非營利組織跟網際網路。載於白秀雄(主編),e 世代非營利組織管
    理論壇粹編(23)。台北市:財團法人白茂榮社區教育基金會
    盧宏毅、侯心雅、陳姿蓓、林玫均、李政忠(2009)。網路使用動機、網路資訊可
    信度評價與決策參考之間的關聯性。中華傳播學刊,16,256-284。
    盧貞云(2002)。我國非營利組織運用資訊科技與網路募款現況之探究---以社會福
    利機構為例。東海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台中市。
    賴玲玲、鍾閔衛(2007)。建構資訊服務Ⅱ:以網頁設計人員為例。教育資料與圖
    書館學,45(1),33-53。
    戴珮如(2008)。影響臺灣地區民眾與身心障礙者電腦及網路使用行為之相關因素
    探討。亞洲大學健康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
    韓意勤(2001)。「資訊時代之非營利組織」。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台北
    市。
    蕭新煌(2000)。非營利部門:組織與運作。台北市:巨流。
    英文文獻:
    Banach, M., & Bernat, F. P. (2000). Liability and the internet: risk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social work practice. In Finn, J., & Holden, G.(Eds.).(2000). Human services
    online: A new arena for service delivery. (pp.153-171). New York, London, Oxford:
    The Haworth Press.
    Csiernik, R., Furze, P., Dromgole, L., & Rishchynski, G. M. (2006).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social work – the dark side or light side ? In Dunlop, J. M., &
    Holosko, M. J. (Eds.).(2006).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evidence-based social work
    practice. (pp.9-25). New York, London, Victoria: The Haworth Press.
    Giffords, E. (1998). Social work on the Internet: An introduction. Social Work, 43(3),
    243-252.
    Kreuger, L. W., Stretch, J. J. & Kelly, M. J. (2006). Is computer-assisted EBP generating
    “fast”practice ? In Dunlop, J. M., & Holosko, M. J. (Eds.).(2006).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evidence-based social work practice. (pp.27-38). New York, London,
    Victoria: The Haworth Press.
    Levine, J. (2000). Internet: a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online human service practices. In
    Finn, J., & Holden, G.(Eds.).(2000). Human services online: A new arena for service
    delivery. (pp.153-171). New York, London, Oxford: The Haworth Press.
    Marlowecan, L. C. (1997). Social workers on-line. Computers in Human Services, 14(1),
    59-70.
    Marson, S. M. (1997). A selective history of internet technology and social work.
    Computers in Human Services, 14(2), 35-49.
    Miller, P.(2006) Benefits of on-line chat for single mothers. In Dunlop, J. M., & Holosko,
    M. J. (Eds.).(2006).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evidence-based social work practice.
    (pp.167-181). New York, London, Victoria: The Haworth Press.
    Parker-Oliver, D., Demiris, G.(2006). Social Work Informatics: A New Specialty. Social
    Work, 51(2),127-134.
    Schervish, P. H. (1993). Information use by levels in human service organizations.
    Computers in Human Services, 9,(3/4) 397-408.
    Tasi, C.C., Lin S.J. & Tasi, M.J. (2001).Developing an internet attitude scale for high
    school.Computers & Education , 37(1), 41-51.
    Zipper, I. N., Broughton, A. & Behar, L.(2000). Changing practice with children and f
    amilies in north Carolina: using technology to facilitate collaboration and training. In
    Finn, J., & Holden, G.(Eds.).(2000). Human services online: A new arena for service
    delivery. (pp.49-67). New York, London, Oxford: The Haworth Press.
    Zhang, Y.(2007).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n internet use attitude scale. Computers
    & Education, 49, 243–253.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