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書棻
論文名稱: 工作自我效能量表之編制及信效度研究
指導教授: 吳亭芳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復健諮商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Rehabilitation Counseling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7
中文關鍵詞: 精神障礙者工作自我效能量表就業信度效度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404下載:12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精神障礙者於就業過程中常會因為缺乏自信、恥辱感、人際關係與社會技巧困難等因素,而在就業過程中頻頻受挫。根據台北縣政府94年精神障礙者就業現況與需求調查,已就業的精神障礙者期待政府,在提供職業訓練或就業服務前能夠先幫助精神障礙者提升自我對工作或重返工作之信心。可見精神障礙者在自我心理上對於工作或重返工作之信心仍須給予支持與提升,且透過文獻探討也發現精神障礙者之自我效能確實對其工作表現有顯著之影響。
    因此有一完整工作自我效能之量表,針對精神障礙者工作自我效能加以了解,能夠幫助精神障礙就業服務人員了解精神障礙者之工作自我信心狀態及自我在工作上信心不足之處,以便於提供適當之支持與協助。礙於國內未有完整之工作自我效能量表,因此研究者以自我效能為核心概念,修訂國外之「工作自我效能量表」,目的於建立我國之「工作自我效能量表」,並且訪談北部兩家醫院之精神障礙者,共計95位,以檢驗該量表之內部一致性、再測信度、內容效度、建構效度以及同時效度。
    研究結果以統計軟體SPSS17.0加以分析,結果如下:
    1. 建構效度部分,以因素分析得到「職業準備技巧的信心」、「實際面臨工作及保護自我權益的信心」、「自我了解與社交技巧的信心」以及「求職技巧的信心」四大因素,解釋量達68.8%,顯示本研究量表建構效度佳。
    2.各因素之Cronbach’s α值在.90-.94之間具備良好的內部一致性。
    3.本研究經過兩週後針對30位個案再次施測各題項相關係數在.98-.99之間,顯示量表有良好的再測信度。
    4.同時效度部分「工作自我效能量表」與「一般性自我效能量表」
    的相關係數r= .484,可見本研究具有一定之同時效度。
    由以上研究結果得知,「工作自我效能量表」應用於精神障礙者之評估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未來的研究建議將此量表應用於不同診斷及障礙類的個案別並建立其信、效度,以增進該量表未來的可用性。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I 目錄 V 圖次 VIII 表次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自我效能理論與工作自我效能 7 第二節 工作自我效能與就業之關係 19 第三節 工作自我效能評估工具 2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第一節 研究對象 32 第二節 研究工具 35 第三節 研究步驟 41 第四節 資料分析 42 第四章 研究結果 44 第一節 「工作自我效能量表」之編製 44 第二節 「工作自我效能量表」效度之分析 49 第三節 「工作自我效能量表」信度之分析 6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65 第一節 研究討論 65 第二節 研究結論 71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研究建議 74 參考文獻 78 附錄 87 附錄一 臨床試驗許可書 87 附錄二 受訪者同意書 88 附錄三 英文版工作自我效能量表使用同意書 90 附錄四 工作自我效能正式訪談問卷 91 附錄五 一般性自我效能量表使用同意書 95 附錄六 專家審查名單(依姓氏筆畫排列) 96 附錄七 專家意見彙整表 98 附錄八 各題項之因素負荷量(結構矩陣) 106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內政部統計處九十九年第七週內政統計通報(98年底列冊身心障礙者人數統計) 。2010年6月26日,取自http://sowf.moi.gov.tw/stat/week/list.htm
    王保進 (2006)。英文版視窗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第三版)。台北:心理 。
    王俊智(2008)。在戰場壓力下正向畢馬龍效應對士兵失敗控制與情緒調控的影響性–以自我效能為調節變項。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心理研究所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孔繁鐘、孔繁錦(2000)。DSM-IV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台北:合記。
    田秀蘭(2003) 社會認知生涯理論之興趣模式驗證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4(2),247-266。
    田秀蘭、郭乃文(2005)。成人生涯認知量表指導手冊。台北市:心理。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05)。九十四年台灣地區身心障礙者勞動狀況調查。2009年12月14日,取自http://statdb.cla.gov.tw/html/svy96/9604menu.htm
    李育叔(2006)。慢性精神病患就業影響因素之探討。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雅敏、林宏熾 (2008)。成年就業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復經驗之研究。復健諮商,2,49-76。
    呂淑貞(2005)。精神障礙者就業模式建構之國際比較研究- 以台灣、美國、日本及德國為例。臺灣大學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何佩玲(2004)。台北市某完全中學學生運動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余靜雲(1999)。門診精神分裂症患者之自我效能探討。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余靜雲、鍾信心(2003)。門診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事件之自我效能探討。護理雜誌,51(1),45-50。
    吳幸宜(1996)。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台北:心理。
    吳明隆 (2007)。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台北市:五南 。
    林幸台 (2006) 。臺北縣政府九十四年度精神障礙者就業狀況與需求調查研究報告。臺北縣政府勞工局委託專案報告,台北。
    邱政皓(2002)。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二版)。 台北:五南。
    周美華(2003)。適宜推介就業之精神障礙者特徵與條件,收錄於中華民國康復之友聯盟主編精神障礙者就業服務工作手冊,台北: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
    周曉虹譯(1995)。社會學習理論。台北:桂冠。 原書Bandura, A. (1977). Social larning theory. New York: General Learning Press.
    范珈維、張彧、潘璦琬 (2007) 。精神障礙者重返工作因素。台灣職能治療實務, 3(2) ,61-70。
    孫志麟(1991)。自我效能的基本概念及其在教育上的應用。教育研究雙月刊,22,47-54。
    陳郁佳(2008)。身心障礙者求職自我效能量表之信效度研究- 以肢體障礙者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復健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自強(2003)。精神障礙者職業重建及推介就業之流程,收錄於中華民國康復之友聯盟主編精神障礙者就業服務工作手冊,台北: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
    張鄭正 (2007) 。雇主在台北市對身心障礙者僱用意願之研究 - 政策工具之成效分析。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梁茂森(1998)。國中生學習自我效能量表之編製。教育學刊,14,155-192。
    黃惠香(2007)。青少年生涯自我效能量表編製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毓華、鄭英耀 (1996)。一般性自我效能量表之修訂。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43,279-286。
    曾華源、白倩如(2004)。落實慢性精神病患的社區照顧 --建構工作場域的社會支持網絡。社區發展季刊,106,209-218。
    楊延光(1999)。杜鵑窩的春天-精神疾病照顧手冊。台北:張老師文化。
    楊惠玲(2004)。技專校院臨床實習指導教師工作自我效能與工作投入之研究。國立台北護理學院醫護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謝靜慧(2000)。國民中小學教師之電腦焦慮、電腦自我效能、電腦因應策略與電腦素養之相關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廖克玲(1982)。社會學習論巨匠---班度拉。台北:允晨。
    廖顯能(2002)。雲林縣國中學生網路遊戲自我效能與學習自我效能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精神衛生法 (2007)
    廖吳勇(1999)。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動機、參與決定與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未出版。
    劉佳華(2007)。慢性精神障礙者生涯自我效能、社交技巧主觀經驗與就業狀況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復健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佩貞(2006)。個人特質、壓力處理方式、工作自我效能對資訊科技專業人員焦崩之影響。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慧如(2002)。跨文化研究測驗量表的翻譯,大葉學報,11(2),79-88。
    魏明愷(2009)。正向畢馬龍情境對士兵工作表現之影響性-以工作自我效能為中介變項以工作自我效能為中介變項。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蘇聆喬(2008)。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知動能力、自我效能和就業狀況的關係。高雄師範大學復建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英文部分
    Anthony, W. A., & Jansen, M. A. (1984). Predicting the vocational capacity of the chronicallymentally ill. American Psychologist, 39(5), 537-544.
    Bandura, A. (1986). Social foundation of thought and action : 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New Jersey : Englewood Cliffs.
    Bandura, A. (1997). Self-efficacy. The exercise of control. New York: W. H. Freeman and Company.
    Becker, D., Whitley, R., Bailey, E. L., & Drake, R. E. (2007). Long-term employment trajectories among participants with severe mental illness in supported employment. Psychiatric Services, 58, 922-928.
    Conway, J. M., & Huffcutt, A. I. (2003). A review and evaluation of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practices in organizational research, Organizational Research Methods, 6(2), 147-168.
    Cook, J. A., Mulkern, V., Grey, D. D., Miller, J. B., Blyler, C. R., Razzano, L. A., Onken, S. J., Balser, R. M., Gold, P. B., Shafer, M. S., Kaufmann, C. L., Donegan, K., Chow, C. M., & Steigman, P. A. (2006). Effects of local unemployment rate on vocational outcomes in a randomized trial of supported employment for individuals with psychiatric disabilities. Journal of Vocational Rehabilitation, 25, 71-84.
    Fabian, E. S. (2000).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of careers and individuals with serious mental health disorders: Implications for psychiatric rehabilitation programs. Psychiatric Rehabilitation, 23(3), 262-269.
    Guterman, N. B., & Bargal, D. (1996). Social workers' perceptions of their power and services outcomes. Administration in Social Work, 20(3), 1-20.
    Harris, H., Gladman, B., Hennessy, N., Lloyd, C., Mowry, B., Waghorn, G. (2009).Reliability of a scale of work-related self-efficacy for people with psychiatric disabilit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 Research.
    Mcdermott, B. E. (1995). Development of an instrument for assessing self-efficacy in schizophrenic spectrum disorder.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51, 320-331.
    Michon, H. W. C., Weeghel, J., Kroon, H., & Schene, A. H. (2005). Person-related predictors of employment outcomes after participation in psychiatric vocational rehabilitation programmes: A systematic review. Social Psychiatry and Psychiatric Epidemiology, 40(5), 408-416.
    Perrewé, P. L. & Spector, P. E. (2002). Personality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Sciences. Research in Personnel and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 21, 1-64.
    Regenold, M., Sherman, M. F., & Fenzel, M. (1999). Getting back to work: Self-efficacy as a predictor of employment outcome. Psychiatric Rehabilitation, 22(4), 361-367.
    Salkever, D. S., Slade, E. P., & Karakus, M. C. (2003). Employment retention by persons with schizophrenia employed in non-assisted jobs. 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 69, 19-26.
    Sherer, M.,& Maddux, J. E. (1982). The self-efficacy scale: construction and validation. Psychological Report, 51, 663-671.
    Stajkovic, A. D., & Luthans, F. (1998). Self-efficacy and work-related performance: A meta-analy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24(2), 240-261.
    Tsang, H., & Lam, P. (2000). Predictors of employment outcome for people with psychiatric disabilities: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since the mid `80s. The 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 66 (2), 19-31.
    Waghorn, G., Chant, D., & King, R. (2005). Work-related subjective experiences among community residents with schizophrenia or schizoaffective disorder. 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Journal of Psychiatry, 39, 288-299.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