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謝昇峰
Sheng-Feng Hsieh
論文名稱: 浮光掠影—動態光影創作研究
Fleeting Lights: A Research on Light Art
指導教授: 林達隆
Lin, Ta-Lo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1
中文關鍵詞: 幾何造型柏拉圖立體形而上學視覺錯覺動態光影科技藝術
英文關鍵詞: geometric pattern, Platonic solid, metaphysics, visual illusion, dynamic lighting, Tech-art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97下載:1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浮光掠影」,指像「物體表面反射的光」和「一閃而過的影子」,都是指虛幻而難以深入觀察的事物。而人生就像浮光掠影般,虛幻不真實的感覺,也可詮釋現代社會因為資訊的多元,只了解表面、膚淺而不夠深刻仔細。科技藝術是近年發展的趨勢,本研究藉由科技藝術的手法,來表現浮光掠影形而上的抽象概念。其中,光影─變化的創作歷程主要是以「構成(Gestaltung)、轉化(Transform)、結果」為主軸;研究者藉由文獻回顧幾何造型的基本結構,並延伸探討柏拉圖立體來提升作品的寓意和視覺的表現。另外,幾何造型結合光影的「時間(Time)、空間(Space)、媒介(Medium)」不同元素的轉換下,不同的方式來呈現,例:動態影像和靜態的作品等,讓觀者在觀看過程中產生視覺錯視的效果與體驗。

    因為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認為,數學與幾何才是最純粹和永恆的,本創作利用幾何造型來呈現具有複雜的結構的圖像;在藝術上幾何造型的運用非常頻繁,從建築到家具等,都與生活非常貼近,所以可從東方與西方的幾何造型思維來分析符號寓意與運用至作品表現上。

    從榮格心理學中提出曼荼羅(Mandala)的原型象徵來討論為主,曼荼羅是透過圖像來表現形而上學的觀念,從宗教和哲學的角度來增加觀者對圖像與造型內涵的了解;光影創造出時間與空間,主要是在不同媒介產生出不同的效果,與幾何造型的基本結構一樣會讓視覺產生錯覺,所以將此兩種元素結合,利用不同條件和限制,應用到視覺創作的表現上。

    本研究創作的方式主要將「光影」加入「動態」的元素,分別用「手動、光動、心動」,這三種方式進行表現。手動:經由互動裝置觸碰或是利用手機軟體QR Code程式等方式,透過科技媒介與觀者的互動過程中產生連結。心動:運用幾何造型基本結構的平面作品,在移動的過程,透過視覺變化讓觀者心理產生對空間的錯覺將二維平面的創作變為三維立體的效果。光動:利用光是觀者無法控制的因素,作品透過燈光閃爍或是動態影像的投影過程,讓觀者產生遺像(After-image)的效果。此研究創作將以思考「光影」與「幾何造型」的結合,呈現出不同的視覺效果與未來發展可能性。

    “Fleeting Lights” refer to "the lights reflected by a surface" and "fleeting shadows," both of which are too surreal to be observed in depth. Our life resembles fleeting lights in that both are surreal and unreal, depicting life in the modern society having abundant sources of messages but they are at best superficially consumed due to their vast number. Techart is the trend in recent years of development. The current study adopts the techniques of Tech-art to represent the abstract, metaphysical concepts of fleeting lights.

    The procedure of this project is mainly composed of three main steps: formation, transformation, and the final products. The researcher reviewed the fundamental constructs of geometric shapes using literature review and then further explored Platonic solids to capitalize on a variety of strengths to raise the meaning and representation of the works in this study. In addition, polyhedrons can be manifested differently based on the “time, space, and medium,” three elements of light art. For instance, dynamic images and static works create the effects of optical illusions for the audience while observing them. The current project’s works are designed using polyhedrons to represent complex structures because according to Greek philosopher Aristotle, mathematics and geometry are the purest and eternal. Geometry is frequently adopted in art, ranging from constructions to household appliances, highly related to everyday life. Thus, one can analyze polyhedrons and geometric shapes from the viewpoints of the east and the west and to use those concepts to related works. In the perspective of psychology, Jung also proposed the prototype of Mandala that visualizes metaphysical ideas through the images of religion and philosophy. The sense of time and space can be created through lights using different media of representation, which is the same case with geometric shapes in that both can create optical illusions. Hence, the current study combines the elements of media and geometry in its visual art.

    The technique adopted by this thesis is fusing lights with dynamics and the researcher represents them using tactile, optical, and perceptual transactions. Tactile interactions are achieved by creating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audience and the works via interactive touch-screen devices or smartphones’ Quick Response (QR) Codes. Perceptual interactions are accomplished by creating three-dimensional effects using two-dimensional geometric works to construct such perceptual illusions. Optical interactions are the results of blinking lights or dynamic images, things beyond the control of the audience, to produce after-image effects for the audience. This study combines lights and geometric designs to create different visual effects and the accompanying possibilities.

    一、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內容與範圍 2 第三節 研究與創作架構 4 二、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幾何造型與形而上學 5 第二節 柏拉圖立體與曼荼羅 11 第三節 視覺與錯覺 17 第四節 動態光影與科技藝術 27 第五節 小結 36 三、 創作內容與形式 第一節 光與時間 37 第二節 光與空間 38 第三節 光與媒介 39 第四節 動態方式 40 四、 創作分析與作品詮釋 第一節 創作理念 41 第二節 創作過程 44 第三節 作品分析與詮釋 50 第四節 展覽規劃與展覽成效 61 五、 結論 68 參考資料 70

    英文

    Edited by Robert Kudielka.The Eye's Mind: Bridget Riley: Collected Writings 1965-1999. London: Thames & Hudson Ltd, Serpentine Gallery, London and De Montfort University, 1999

    中文

    林品章,《基本設計》,臺北市,藝術家,1985年初版。
    勵忠發,《記號藝術情報》,臺北市,正中,1996年初版。
    鄭剛,《邏輯.美學.形而上學》,廣東,廣東旅遊出版,1997年初版。
    李江山等著,《視覺與認知:視覺知覺與視覺運動系統》,臺北市,遠流出版,1999年初版。
    葉謹睿,《藝術語言@數位時代》,臺北市,典藏,2003年初版。
    廖炳惠,《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詞彙編》,臺北市,麥田出版,2003年初版。
    葉謹睿,《數位藝術概論:電腦時代之美學、創作及藝術環境》,臺北市,藝術家,2005年初版。
    葉謹睿,《數位「美」學?:電腦時代的藝術創作及文化潮流》,臺北市,典藏,2008年初版。
    林珮淳等著,《台灣數位藝術e檔案》,臺北市,藝術家,2012年初版。

    翻譯

    M.Luckiesh,《視覺錯覺》,田成俠譯,臺北市,廣文書局,1969年初版。
    Frieda Fordham,《榮格心理學》,陳大中譯,臺北市,智慧文化,1990年初版。
    Radmila.Moacanin,《榮格心理學與西藏佛教─心理分析曼荼羅》,江亦麗、羅照輝譯,臺北市,臺灣商務,1992年臺灣初版。
    朝倉直巳,《藝術.設計的平面構成》,呂清夫譯,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5年出版。
    Richard L.Gregory,《視覺心理學》,瞿錦春、張芬芬譯,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初版。
    Jean-Luc Chalumeau,《藝術原理:柏拉圖至今日的藝術哲學、批評和歷史》,陳英德、張彌彌譯,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2007年初版。
    Richard Yot,《光.設計:光和色彩的藝術設計應用全書》,李弘善譯,臺北市,積木文化出版,2012年初版。
    X-Knowledge,《照明設計終極指南》,曹茹蘋譯,新北市,楓葉文化,2012年初版。
    Jim Al-Khalili,《悖論:破除科學史上最複雜得9大謎團》,戴凡惟譯,臺北市,三采文化,2013年初版。

    論文

    吳細顏,《再造-生命‧時間‧壓縮》,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科技藝術研究所論文,2004年。
    李美惠,《由歐普藝術探討形狀與色彩對比對於視覺知覺立體感之效果》,臺北: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設計究所論文,2004年。
    蘇福隆,《數位藝術之空間擬像-從傳統平面至數位藝術之創作研究》,嘉義: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究所論文,2004年。
    林東億,《探討全像立體影像受LED光源色彩影響之視覺呈現》,臺南:崑山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研究所論文,2007年。
    張仁政,《計數.測量.衡重─柏拉圖立體中的藝術和科學》,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論文,2007年。
    張國揚,《光柵原理於商業設計之應用創作研究》,高雄:樹德科技大學應用設計研究所論文,2008年。
    陳冠帆,《臺灣新媒體藝術與企業合作關係探討-以「科技藝術創作發表專案」暨「科光幻影」展覽為例》,臺北: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系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論文,2011年。
    蕭如君,《變形紙:介於平面-立體、靜態-動態之間的造形創作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論文,2011年。

    期刊論文

    《從科技藝術探討當代跨領域創作之發展》,陳韻如/林珮淳,SIGGRAPH TAIPEI 2008 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類發表,台灣藝術大學,頁78-95,2008年。

    下載圖示
    QR CODE